2022-01-31。迎春遊憩趣 親水悠活新體驗
經濟部水利署近年推動河川、區域排水治理工作,亦挹注經費補助地方縣市政府營造親水空間,不僅發揮治水功效,更打造優美的水環境。臺東縣卑南溪環境解說園區、宜蘭縣大礁溪、新竹縣頭前溪舊港島、臺南市竹溪及新竹市17公里海岸線等,期望在打造水環境場域外,也納入生態環境及在地文化等思維,並結合社區、地方協會共同參與,達到尊重在地與公私部門通力合作之目標,營造與水共生、與生態共存、與環境共榮、與社區共好之優質水岸環境,開創水文化、人文化、地方文化之三贏親水空間。
卑南溪環境解說園區位於臺東縣卑南溪臺東大橋上游右岸,園區包含互動式水利工法解說、親水設施遊憩、在地特色文化展演空間、生態景觀貯留池、景觀步道等,希冀能結合在地特色環境,打造居民親水、遊憩之空間,並串連鄰近卑南圳水利公園、臺東森林公園、活水湖、琵琶湖以及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等地方特色景點,打造多功能之河川環境新亮點,是親子旅遊寓教於樂的好場所。
宜蘭縣大礁溪在大礁溪橋上游,是當地民眾知道的秘境。遊客到此遊玩可從大礁溪橋旁沿著堤頂步道散步,因該區段坡度適中且水流較緩,以過水跳石串聯左右兩岸營造為親水遊憩區,此處水質清澈不僅可以戲水,且有許多魚兒悠游於其中;往上游步行500公尺則以鄰近景點望龍埤為發想,結合上游水源做成一景觀池,景觀池邊有一顆河道裡挖出來的巨石,上面有隱藏版的臺灣圖案意象待遊客尋覓。再沿步道往上游走,可見蜜源植物做成蝴蝶、毛毛蟲等意象的景觀休閒區,春季花開時常見數十種蝴蝶於此飛舞。於此段步道散步,聽著潺潺流水聲,令人心曠神怡,忘卻俗世間的煩惱。「雲從龍、風從虎」為望龍埤命名之由來,如果運氣好可看見山間雲霧飄渺,彷彿神龍即將登場,本河段串聯週邊望龍埤、甲蟲博物館等景點,適合全家大小休閒踏青好去處。
頭前溪近出海口的舊港島是少數位於河川中央的人口聚落,於此可觀賞河濱景觀、出海口的美景與落日景色,島的北側設有舊港歷史、小學生畫作及生態解說的陶版作品可供到訪旅客瞭解當地特色,而河道兩旁紅樹林茂盛,提供鳥類棲息跟覓食的場所,泥灘上也不時出現螃蟹、彈塗魚來回穿梭景象,讓整個島上充滿著慢活的氣息。想欣賞自然美景、體驗自然生態與探索島嶼古今往來歷史,可蒞臨舊港島體驗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悠閒時光。
臺南市政府為了竹溪親水綠廊適地、適性、適量之發展,結合經濟部水利署等中央單位協助推動辦理,透過淨水場進行水質改善、生態緩坡護岸設置及周邊景觀設施改善並保留中下游哈赫拿爾生態森林,再搭配人、車分離步道穿梭於竹溪,形塑竹溪水與綠空間與文化、運動環境,是個縫合水岸與周邊都市發展,已成為熱門新景點。
新竹市微笑水岸計畫串連17公里海岸周邊景點,打造親水、生態休憩廊道,以減量設計手法,整理既有運河周邊硬體護岸和及設施空間,並設置生態緩衝綠籬與強化海岸原生植物景觀,打造綠色運河景觀環境,運河周邊也提供海景眺望及觀夕平台空間與親子遊憩環境,型塑水域觀光亮點,而且還會不定時舉辦獨木舟體驗活動,讓民眾體驗的同時也認識港南運河的新風貌,適合午後漫步享受親子慢活半日遊。
水利署表示,歡迎全國民眾到各縣市水環境營造地點走春,在享受水環境的成果時也請注意設施及環境的維持,共同維護親水環境。
早期河川建設,著重防洪需求,往往著重工程及經濟層面,忽略對環境生態、城鄉發展整合。為朝水環境永續發展及滿足各方對生活與水域結合的期待,水利署藉由「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統整經濟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內政部、交通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等部會資源,共同整合辦理水域環境營造、污水截流、水源淨化、溼地營造、觀光休憩、污水處理設施及畜牧污染改善等水環境改善工作,俾利滿足社會多元的需求,兼顧生活品質。
水利署說明,「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是與時俱進的,許多前瞻創新思維諸如生態檢核、公民參與及資訊公開等作業,皆是透過公部門與各領域專家學者、NGO、NPO團體代表不斷溝通研商,逐漸形成共識,並多次修正相關規範要點,從制度層面著手,全面性要求地方政府須落實辦理,全面加強生態保育內容審查,審議通過後始能發包施作,確保不破壞自然生態,例如「老街溪青埔水都計畫」經審議後已採迴避方式落實生態保育措施,降低對鳥類棲地環境干擾。
「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為跨領域多目標計畫,對水利部門為創新嘗試,且首度全面導入生態檢核、民眾參與及資訊公開等作業,並納入相關推動機制推動辦理,以「完善生態檢核機制」、「資訊公開方式改善」、「提升公民參與」及「提出水環境藍圖規劃」提出精進親水環境的營造改善作法及藍圖方針。目前已透過與環團不同型式之互動,強化理念溝通,建立互信基礎,少數參差不齊的個案,將作為計畫持續努力的借鏡,後續進一步調整與改善。未來水利署仍將持續滾動檢討及透過溝通說明,廣納意見並建立良善之推動模式,期盼對的行動可以得到全民的支持!
2021-08-07。因應極端氣候,水利署多元齊下推動前瞻基礎建設
去年無颱風帶來足夠降雨,創下自1911年氣象局有史以來最少紀錄,面對超過百年以來最嚴峻旱象,無颱風、無冬雨、春雨少,全臺由北至南包括石門、寶山、寶二、永和山、鯉魚潭、德基、日月潭、霧社及南化等水庫及高屏溪均創下歷史最低水量,所幸近年政府推動各項水資源政策、細緻管理用水及前瞻基礎建設調度備援工程上場發揮功效,有效降低旱災衝擊。水利署強調,政府水資源工作已有長期整體性完整擘畫方針,因應氣候變遷,以開源、節流、調度、備援四大策略積極推動,除強化既有設施有效管理外,將強化流域整體治理、加強區域供水管網調度及推動科技造水等三大主軸,提升供水能力及供水韌性,打造從水源頭到水龍頭,改善供水環境。
水利署表示,中央政府2006年起陸續推動「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流域綜合治理計畫」及「前瞻基礎建設-縣市管河川及區域排整體改善計畫」,協助地方政府加速改善水患,除完成縣市政府轄管的主要河川及排水的整體規劃外,亦針對急要段逐步完成治理,故近年來除零星市區及道路積淹或農田淹水外,已少有溢堤大規模淹水事件發生。惟近年極端氣候頻繁,已呈現降雨日數減少但降雨強度增加之趨勢,最大一小時降雨量超過100毫米之現象頻繁發生,已遠超過都市雨水下水道設計排洪容量,故中央治水策略已由傳統的排水路整治、設置抽水站及滯洪池等措施,逐步轉換到跨域合作推動韌性承洪,如水利法已於107年6月20日新增「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專章,推動以土地分擔水道之逕流分擔及出流管制政策,提升土地耐淹能力,以及在淹水威脅聚落推行「在地滯洪」增加滯洪空間等新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之威脅。
水利署強調,防洪工程有極限,面對極端氣候所帶來的威脅,未來治理目標將著重在加強退水及復原能力的提升,讓保護對象於受災時能減少受害程度,災後能更快恢復正常狀態。
前瞻水環境計畫中攸關防洪安全之「水與安全-縣市管河川及區域排水整體改善計畫」(106年9月~114年)共編列總經費884億元,主要辦理地方管河川、區域排水等各項淹水改善工作,由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合作,一起改善各地長久以來易淹水地區的淹水問題,截至110年7月止,「縣市管河川及區域排水整體改善計畫」已完成65.49平方公里淹水面積改善,施設堤防護岸及排水路改善80.76公里,其中水利署執行率達99.39%。
水利署表示,近年除市區及道路或農田因短時強降雨造成積淹水外,已少有溢堤大規模淹水事件發生。以高雄市土庫排水為例,104年蘇迪勒颱風最大1小時雨量68.5毫米,最大24小時雨量334毫米,淹水面積約40公頃,經過歷年治理後,今年0731豪雨中,最大1小時雨量64.5毫米,最大24小時雨量330毫米,淹水面積減少為約7.48公頃,僅部分地勢低窪地區及局部農田因短延時強降雨導致積淹,未有嚴重災情傳出。
水利署指出,因應氣候變遷,中央與地方應積極持續合作推動治理工程外,更要加強辦理預警、疏散、避難及自主防災社區等非工程措施,與加速落實出流管制及逕流分擔,將水道無法承擔之多餘逕流由土地吸納承擔。針對在地滯洪共同分擔大量雨水部分,水利署推出雲林縣有才寮排水及高雄市美濃溪在地滯洪措施,未來希望能逐漸以新的治水措施來改變傳統治水模式,以增加土地承洪能力,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URBANSCAPETW:【基隆市】水環境改善計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