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美感環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美感環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美感教育〕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由教育部指導、台灣設計研究院主辦,旨在協助台灣各級學校與專業設計團隊合作,進行校園環境美感改造;透過導入設計思考,讓學校成為美感浸潤的場域,真正落實美感教育從校園生活開始。




114年度「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徵件開跑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866C8B0B9FB64D03




翻轉教師研習空間!「學美.美學」開啟教育場域美感新篇章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ms=169B8E91BB75571F&s=9C3739CC8F246509






為培養國民美學前瞻能力,教育部長期推動「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強調美感落實於生活各層面,藉由美感連結校園環境,自108年起委託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透過學習環境改造,進而培養學生對美的認識。教育部長鄭英耀今(23)日前往臺北市芳和實驗中學參訪改造校園入口穿廊「小芳堂」,與師生一同體驗校園美感變身成果,鄭部長表示,學生一天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校園中度過,期藉由校園環境的改變,以「境教」潛移默化,讓學生意識到美感的重要性,進而轉化為具體行動,落實美感於生活中。

「學美.美學」計畫透過公開徵選學校及專業設計團隊,導入設計思考,營造具美感且符合使用需求的學習環境,迄今已建立全國91所校園美感改造示範學校。且改造標的相當多元豐富,並呈現出教學環境的需求趨勢,如包含陪伴學生探索自己的諮商輔導空間、實踐「普特融合」提供特殊教育學生適性支持的知覺動作訓練教室、回應新形態教學需求的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專題導向學習教室、結合學生參與式設計的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課程,以及整合教學、實作及展覽機能的示範型實習工廠等。

「學美.美學」計畫112年度合作學校之一芳和實中,以探索式學習為教學主軸,透過跨領域探索課程,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並結合每學期的學習慶典展現學生學習成果。學校透過計畫改造校園入口穿廊,藉由設計重新定義場域屬性與資訊公告方式,並整合及展示出學校特色與學習成果,為本次改造亮點案例之一。此外,學校特別利用專題課程的機會,邀請學生參與學校入口穿廊的改造討論,並運用「設計思考」工具引導學生們提出許多種不同的想法,如學生們對於生活機能或飲食外送等民生需求提出了相當多的建議:「可以在這裡放鬆,也可以相互交流」、「在這裡設早餐店」等,體現校園學習環境由學生作主的精神。

校方另透過全校週會時間與設計團隊一起向全校學生介紹新改造的「小芳堂」,讓同學們瞭解設計團隊是基於什麼樣的理念及專業考量來進行改造,當初學生所提的想法有哪些被採納、又有哪些是無法落實的。不但讓學生能獲得空間及設計方面的知識,亦讓學生學習如何運用設計思考,協助學校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法。設計團隊在空間設計策略上,重整資訊公告及學生成果的展示,提供師生停駐時的視覺焦點,並在樓梯下方圍塑出一個學生能在下課休息時光中,放鬆閱讀、談天的休憩點,同時回應學生們一開始所提的需求。

芳和實中黃琬茹校長表示,學校老師們也很喜歡利用改造後的穿廊集合學生進行教學或解說,成為校園內一處大家都覺得很舒服、乾淨的新學習場所。而穿廊正式啟用的首檔展覽,便由老師帶領「第一屆國際教育海外服務隊」的學生策劃展出,將他們在暑假期間自發規劃前往馬來西亞難民營的親身經歷,轉化成豐富又感性的圖文,完美的呈現在展示牆上與大家分享。

教育部表示,自113年起「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邁入第三期,將擴大美感教育影響層面及推動成效,在學習環境面向深化辦理「學美.美學」計畫,以更全面且具前瞻性的學習環境改造策略,提升改造成果的標竿性;並辦理相關工作坊,提升學校教育行政人員與在職教師學習環境美感素養,引導學校善用美感教育資源、推動經驗與成果,擴大校園美感環境影響力,吸引更多學校、相關單位及參與者投入,落實美感教育即生活的目標。

教育部並自即日起至11月20日在台灣設計館(位於松山文創園區內)推出「CLASS PLAY 走進.學美」展覽,展出「學美.美學」計畫校園學習環境的美感改造案例,展覽免費參觀,歡迎民眾一同來感受與分享校園環境之美。更多有關「學美.美學」計畫最新資訊,請至計畫網站瀏覽或查詢(https://campusfield.design.org.tw/)。



走進・學美|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
CLASS PLAY –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展覽資訊】

展覽期間:2024/10/9 (三) – 2024/11/20 (三)
展覽地點:台灣設計館 01 & 02 展間(松山文創園區)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系列活動】

10/26(六)13:00-17:00 Open Campus
11/08(五)14:00-17:00 系列座談一:教案創新 ft. 空間革命
11/20(三)17:00-21:00 系列座談二:破框—學習現場的未來想像

欲詳見各場次報名資訊,請至「學美.美學」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esign.movement.on.campus





展演資訊 - 松山文創園區    OPEN SCHOOL 走進・學美 展覽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一場從校園開始的美學運動

學校,是學習知識與生活的場域。在成長過程中,校園學習環境淺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的視野。隨著時代與教育思潮的改變,學習的樣貌更趨豐富多元,校園環境與美感也應與時俱進,帶領孩子觀察、體驗與學習,創造更美好的學習風景。由教育部指導、台灣設計研究院主辦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透過導入設計思考,協助媒合學校與專業設計團隊協力合作,進行校園環境美感改造,期望讓台灣的學習場域能更符合當代價值、教育趨勢與需求。

本次「OPEN SCHOOL 走進・學美 展覽」匯集了【學美.美學 – 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的核心理念,由長期推動教育設計與文化轉譯的美感細胞及文化銀行團隊策展,透過A、B、C區分別從「觀點、角色、改變」三個層次,帶大家一起走進學美,打開當代校園的多元想像,並透過計畫3.0與4.0的學校改造案例,看見教育與設計結合的可能,發現學習的不同樣貌。未來期望能有更多學校、設計團隊一起投入這場校園美學運動,創造啟發想像的校園環境與學習體驗!

展覽名稱|OPEN SCHOOL 走進・學美 展覽

展覽期間|2023.4.18 – 6.18(週休館)

開放時間|10:00 – 18:00

展覽地點|製菸工廠西向一樓 台灣設計館 01 & 02展間 A7-W107、W103

展覽票價|免費參觀

指導單位|教育部

執行單位|台灣設計研究院

策展單位|美感細胞、文化銀行

 

 

OPEN SCHOOL EXHIBITION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School is a place of learning and living. As times and trends of educational thinking change, learning has become richer and more diverse, whereas campus environment and aesthetics have also evolved with the times to guide children to observe, experience, and learn, creating finer learning sceneries. 

Supervis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organized by Taiwa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introduces design thinking and matches schools with professional design teams for cooperation on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 of campus environment, hoping that Taiwan’s learning places can better meet contemporary values and educational trends and needs.

The“Open School”exhibition features the core philosophies of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Zones A, B, and C guide visitors to delve into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on three levels of “Viewpoints, Roles, Changes” respectively, and see the possibilities of combining education and design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cases of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3.0 and 4.0,” discovering more diverse looks of learning!

Title|OPEN SCHOOL EXHIBITION

Dates|2023.18 April - 18 June

Hours|10:00 – 18:00

Venue|Taiwan Design Museum Hall 01 & 02

Hosted by|Ministry of Education

Organized by|Taiwa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urated by|Aestheticell, Bank of Culture


112-03-13教育部「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 從學校實作空間到生活空間,直擊校園的美感改造

教育部自108年起啟動「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透過專業設計協助解決校園生活教育與環境所面臨的問題,並提出創新再造的方向,讓學校成為美感浸潤的場域,至今已樹立75所校園美感改造示範學校,其中111年度共協助20所學校進行改造,改造標的物也更加豐富多元,如工科實作課程場所、音樂與表演藝術課程結合教室、生命教育關懷場域等。今(13)日教育部及計畫團隊特別前往新北市立新北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天主教光仁學校財團法人新北市光仁高級中學及臺北市立復興高級中學,開箱3所學校美感改造樣貌,感受校園美感變身成果。

新北高工模具科大樓入口川堂及廊道空間原本燈光昏暗,整體環境與動線缺乏整合;同時新北高工也期待翻轉大眾對工科空間凌亂的刻板印象。藉由設計團隊的協助,重新梳理了空間動線,重整燈光與色彩系統,並透過適量的木作隔屏,軟化金屬較為剛硬的視覺感受。特別的是,大樓入口門面是科內老師們在30年前利用科上設備製作而成,設計團隊不僅保留此一富有紀念意義的大門原貌,更再加入本次改造元素,讓原本的大門與新改造的空間完美融合。室內的導引指標則是由團隊與學校師生共同製成,打造專屬於新北高工的識別系統,不僅獨樹一幟,也更加意義非凡。

新北高工洪宜芳主任表示,團隊改造過程受到學生的熱烈關注,對於空間的改造深感好奇。對技術型高中而言,工件都是按圖施工,尺寸要方即方、要圓即圓,美學涵養卻相對不足。然而,當作品在製作過程加入美學思考,便有可能提高附加價值,讓『成品』變成『精品』。

光仁中學音樂教室是音樂課程與合唱團的練習空間,未來還將加入表演藝術課程。設計團隊突破舊格局,植入四面環形階梯,可同時作為合唱團的站臺、教師授課的講臺,以及觀賞中央舞臺演出的觀眾座位席,讓教室空間具備多樣態的彈性。同時透過兩組可變換位置的幕簾作為舞臺前幕或背景幕,達到遮光及吸音的功效,讓教室不再只是以往制式的教課空間。

臺北市復興高中長期致力推動生命教育,期望能幫學校認養的校貓校狗打造一個符合習性又安全的生活空間,並作為師生分享與教學互動的場域。設計團隊從鼓勵師生與毛孩們共生共好的概念出發,活用學校閒置空間,整合水電機能,打造屬於校犬校貓生活、互動及教學等三個區域。不僅營造滿足動物習性與本能需求的安全居所,也提供學校推廣生命教育教學的空間。此外,設計團隊也考量毛孩們的習性各異,因此以模組化及可移動方式設計毛孩的屋舍,讓師生可針對毛孩個性行為進行調整,改造成一座尊重生命、關懷陪伴、相互學習的生命教學園地。

復興高中劉桂光校長分享:「希望能以空間改造連結生命教育與美學,為校園打造一個具有多重教育意義的空間。以犬貓生活空間為中心,透過與毛小孩的互動,為生命教育課程增添實地教育的場域,發展出更多教學可能性」。

教育部表示,計畫透過專業設計力量的導入,以減法設計思維,進行校園環境診斷,協助學校以美感解決校園環境問題,培養學子從生活中感受美,營造具美感的學習環境,讓「美學」融入學生校園生活,也讓學生從中「學美」。教育部並將於112年4月18日至6月18日,在臺灣設計館01與02展間舉辦「OPEN SCHOOL 走進・學美」特展,展出本計畫(110至111年度)共41校的改造成果,從「觀點、角色、改變」三個層次,帶領大家一起看見臺灣教育與設計結合的能量,發現學習的更多樣貌!展覽免費參觀,歡迎民眾一同來感受與分享校園環境之美。

更多有關「學美.美學」計畫最新資訊,請上計畫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esign.movement.on.campus/)查詢。



設計 將讓校園更美好


學美‧美學3.0成果發表會 

學美.美學線上展| https://campusfield.design.org.tw/zh-TW

 

學美.美學30|一束以設計改變校園的光|https://youtu.be/mHHbMAKv9_k





教育部委託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110年度共完成21所學校美感變身工程,今(9)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行成果分享會,由教育部蔡清華政務次長親自主持,並依不同改造主題與特色,邀請12所學校代表及設計團隊現身說法,分享設計專業進入校園進行改造以來,在教育現場引發的熱烈討論與迴響。

「學美.美學」計畫是教育與設計體系的首度合作,主要協助全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透過設計思維的導入,從校園生活教育與環境改造的面向解決校園問題,並提出創新再造的方向,讓學校成為美感浸潤的場域。自108年計畫執行開始迄今,共計已樹立了55所校園美感改造示範學校。

110年度的改造內容,除了為各式特色與主題教室空間進行大變身,如積木社團教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木工教室等,也包含複合型餐廳、圖書閱覽室、指標系統、戶外多功能場域等校園機能與景觀環境的變革實驗。新竹市立培英國民中學是將2間老舊的教室連結起來,打造出全校引頸盼望的圖書閱覽室。設計團隊打開面向戶外綠地的牆面,並打造休憩型的大階梯,讓閱讀行為延伸到戶外,提供了更開放且具公共性的設計,為室內溫潤質感的閱讀場域加分。

屏東縣泰武鄉泰武國民小學充滿排灣族色彩的木工教室,原來缺乏收納與展示機能,作品、材料也堆放在桌面及地板上。設計團隊為讓焦點回到孩子的創作及活動上,上抬的收納機為教室創造了最大的使用空間,讓學生作品既是收納也是展示。此外,為孩子們量身訂製的木桌及工具推車,可以收納工具、材料及未完成的作品。

本次更首度改造肩負校園生活重點照護機能的健康中心、學習生態觀察與生命教育的雞舍園地,以及在108課綱下強調學生自發思考的自主學習露臺空間等各類身、心綜合學習現場,將原本以校園空間改造為主的計畫範疇,擴及到生活養成環境的各個層面。以苗栗縣公館鄉南河國民小學為例,設計團隊打造了一個能讓老師、學生、社區居民與雞群共好、共學的食農與生態教學場域。串聯起雞舍、大樹、食農花園、堆肥空間,且每隻雞都擁有自己的名牌、蛋架,讓師生們可以近距離觀察雞的行為與生活。

國立臺東女子高級中學的「蘇格拉底探索教室」是一間自主學習教室,課綱的自主學習是學生探索自己、發掘興趣和發展未來的重要關鍵。因學校無自主學習空間,便藉由設計團隊改造儲藏室及外部露臺,活化利用此空間,同時也依據學習型態及展示需求,重新配置空間功能,以符合小組討論、個人思考空間等多元使用情境,讓學生專注學習自己的興趣愛好,並建立創新教育示範空間。

「學美.美學」計畫更特別籌辦「學美.美學線上展」,將3年來的改造成果,透過圖像化與動畫的互動方式一次展出,並彙整學校、設計團隊、指導委員等不同參與對象的現身說法,分享改造過程中的經驗與觀察,提供一個學習美感再造的開放平臺,讓更多的教育現場一起「學美」,歡迎各校參考成功的示範案例,再製出富含校本特色、符合師生需求的改造方案。線上展網址:campusfield.design.org.tw。

「學美.美學」計畫不只是要讓學習空間變得更美,而是期待讓學校師生與設計團隊一起攜手合作,共創出更多元形態的校園生活環境,進而創新教學模式的途徑、影響校園生活教育。另有關更多「學美.美學」計畫最新資訊,請上計畫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esign.movement.on.campus/)查詢。


國際級設計大獎「德國iF設計獎」(德國漢諾威工業設計獎)日前公布2022年全球設計得獎名單,計有57個國家、近11,000件作品角逐,最終臺灣共有66件作品脫穎而出,獲頒2022年iF設計獎。教育部美感教育計畫亦傳捷報,首次集結12個美感教育計畫推動成果的「美感×未來教育展」及「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合作學校新北市立新泰國中、深坑國中、臺中市立豐東國中、嘉義市嘉北國小等5件作品,勇奪「室內建築」類別獎項殊榮。

教育部「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計畫與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合作,透過設計專業導入校園,從行為、環境各方面進行更整體性的設計思考,協助學校以美感解決校園環境問題,營造具美感的學習環境,培養學子從生活中感受美。計畫自108年啟動,以減法設計思維進行校園環境診斷,並打破以往公部門與學校的標案工程委託方式,改以徵選、媒合等方式協助學校與設計團隊合作進行校園美感設計改造工程,至今已完成全國59所校園改造,包括一般教室、專科教室、展演空間、指標系統等,改善幾乎所有學校都會遇到的校園環境問題,並落實美感教育融入校園生活;111年共有190校申請,預計選出16所合作學校進行美感改造。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自109年起屢獲日本Good Design Award BEST 100及Good Design Gold Award、德國iF設計獎金獎等國際重要獎項肯定,今(111)年則透過4所合作學校的改造案,再度獲得德國iF設計獎。

新北市立新泰國中與非常態空間製作所合作,將生物教室改造為美術教室,以「美感實驗室」的概念打造兼具上課、座談、工作坊、展覽等多功能的學習空間,並將黃金比例元素呈現於教室地面與空間;新北市立深坑國中由形構設計操刀設計,將校園建築的主色紅應用在活動鐵件隔屏,以「一個場域、三個劇」的概念發展出創意與變化性十足的川堂,將校園的畸零空間充分改造利用;臺中市立豐東國中由米索空間設計進場,拆除輕鋼架露出別具歷史特色的折板天花,並打開牆面,大量減少空間內不必要的屏蔽,將閒置的柔道角力館,改造成多元展演中心-「楓苳劇場」,串起校園帶狀活動空間,為師生間、學校與社區間的互動提供新的場域端點;嘉義市嘉北國小則由小福砌設計團隊帶領一群回鄉打拚的嘉義在地二代營造工班,為嘉北管樂隊打造一間具有高度變化性與延伸性的團練表演空間。

「美感×未來教育展」由教育部補助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辦理,109年12月11日至110年2月21日於松山文創園區內正式展出,由美感細胞及陳永基設計與聯合策展、托邦設計工作室設計,透過陳列不同高度的課桌及導光板面的發光抽屜,呈現台灣從幼兒至高中階段各異的學習視野,與遍地深耕的教育部美感教育實踐成果。展區呈現幼兒、國小、國中、高中四個不同階段的學習視野,參展的各項美感教育計畫分別從校長、老師、家長及學生的角度切入,梳理各計畫在行政推動、教案課程、互動體驗三大面向的觀點,從教室課堂延伸到生活環境,探索注入美感的未來教育樣態。

美感教育是一種素養教育,培養我們對生活不同面向的觀察與省思,110年辦理「美感 x 未來教育展」,透過策劃專業展覽及親子體驗活動,傳遞美感教育計畫長期耕耘的成果,並推廣設計創新理念與新知,以及擴散教育部長期投注美感教育計畫成效,讓大眾及教育從業人員瞭解美感教育從扎根作起的重要性。「學美.美學」計畫110年度21所合作學校改造工程目前已接近完工,預計在今年6月初辦理成果發表會,屆時將再掀起另一波臺灣校園改造王的風潮。有關更多「學美‧美學」計畫最新資訊及案例介紹,請上計畫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esign.movement.on.campus/)查詢。













教育部委託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所執行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投入25所學校美感變身工程,今(12)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行成果分享會,由合作學校的校長及負責改造的設計團隊現身說法,分享設計專業進入校園進行改造所掀起討論議題與實際行動,並邀請長期關心美感教育的監察院范巽綠監察委員及林盛豐監察委員蒞臨指導。


本次「學美.美學」計畫改造,分為特色教室、機能收納、指標及空間翻轉、閒置空間再造及生態學習等 5 大改造類別:

一、特色教室-改造班級或專科教室:以嘉義市嘉北國小為例,管樂團一直都是學校引以為傲的特色樂團,校內卻缺乏適合表演和練習的場地。改造團隊設計出全國第一個可變換練習、表演、獨奏等多種模組的管樂教室,舞臺亦能夠收納,擺上桌椅便可化身為上課教室。

二、機能收納-創造更靈活的魔術空間:如花蓮縣東華大學附設實驗國小教室缺乏收納個人物品和教具空間,改造團隊為每位學生打造專屬的書包櫃,並在整面的黑板牆後導入隱藏式收納櫃,配合伸縮的教師桌,解決空間不足的問題。

三、指標及空間翻轉-活化空間意象與使用方式:如宜蘭特殊教育學校希望去除川堂原本沉重的形象,營造美感及溫暖的意象。改造團隊簡化空間訊息,將剛硬的線條改成圓角,同時把花崗岩立面及鐵窗去除,改以混沙白漆覆蓋牆面增加層次與活潑感,並改善學生搭乘車輛的識別旗座,讓美感與實用性同時升級。

四、閒置空間再造-解決因學生人數減少而產生的閒置空間:如臺南市西港國中的視聽教室閒置已久,改造團隊以白色為基調,搭配淺色的木質元素將空間改造成明亮舒服的圖書館,更透過連接室內外的平臺,讓一顆矗立50多年的老榕樹陪伴看書的孩子。

五、生態學習-讓孩子以自然為師:如桃園市平鎮幼兒園改造校門入口廣場,改造團隊重新規劃入園動線,擴大孩子戶外活動的範圍,結合丘陵地景,活用自然素材,把戶外區域重新打造成可動可靜的空間,啟發幼兒在戶外與自然植栽一起活動,感受陽光、快樂、活力與美感的新天地。

教育部「學美.美學」計畫去年自全球4,769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全球僅有5個名額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的金獎肯定,並且為唯一被提名角逐最後大獎的非日本籍作品,由此可見校園美感改造不只在國內產生影響,更已在國際上受到關注。

「學美.美學」計畫由設計團隊與學校師生,透過多次的討論與實作來進行設計共創,不僅開啟創新的設計模式,也以美感顛覆師生們的想像、創新教學模式、改變傳統師生關係以及生活教育,從根本解決校園環境的難題,更打造下一代美好生活與學習環境的期望。



台灣設計研究院 - TDRI













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美感教育〕美感生活學習地圖實踐計畫

 

美感生活學習地圖    http://allmap.fsps.vi.kh.edu.tw/

 

2022-09-12南市美感生活學習地圖中央評選獲肯定 三校榮獲特優優選殊榮 獲獎率百分百 

2021-08-06美”栗”之光~信義國小榮獲全國「美感生活學習地圖實踐計畫」特優金質獎

 

2021-04-01以美感為翼,開展師生「生命美學地圖」

教育部以「美感即生活」為主軸的第二期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透過從幼扎根、跨域創新、國際連結,建構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生活為場域、具公共幸福感的美感教育體系。108年起,從山之巔到海之湄、由都會至偏鄉,共50所學校攜手合作的「美感生活學習地圖實踐計畫」,以「美感」為翼,帶著師生從空間美學發現自己、在生活美學開展自我,引導學生經由具體方案實踐,呈現問題解決成果,讓師生在美感創意發想中,揮灑一張真正屬於自己的「生命美學地圖」! 

參與計畫學校多數從「校園空間改造」出發,卻在課程教學的問題探究、解決中,回到人與人、人與物、人與土地的思辨,學生從議題深究歷程中進行了一趟自我認知、探索、實現的生命美學之旅。

 

想探究家鄉淹水歷史的新北市汐止區青山國中小學生,開始關心城市與社區永續議題,以「同理」重新定義「無障礙」,讓學生從有形障礙到心理歧視的無形障礙,開始構思一個從0-99歲都可以順心暢行的共融校園空間。

 

校園生態豐富、物種多樣、蟲鳴鳥語的新北市立深坑國中,開啟了一段因為鳥飛撞教室玻璃的「救傷鳥中繼站-張飛客棧」發想,從防撞窗貼設計到鳥兒可以安棲的籠舍,吸引國文老師自動加入教學團隊,帶著正值青春期的國中生,用詩詞寫出自己也曾撞傷、窩居的心情,在書寫中療癒了輕狂年少生命。

 

花東縱谷依山而建的臺東縣立泰源國中,校園綠屋頂因為曾有學生跌傷而被禁止進入,學生對此始終感到神秘不解,因而和師長們一起開展了一個「那一年我們一起在綠屋頂上看星星」的尋夢記。從「安全」議題著手,覺察問題、定義問題,當尋求問題解決時,孩子們發現能夠透過部落古老祖先的智慧找到與自然共生的方式,在向部落文化學習的感悟中,更找到自己的社區共感、文化認同。 

一個從「空間美學」出發的美感教育計畫,引領著師生駐足生活、覺察自我,發現人與人、土地關係鏈結,讓學生從認同、尊重與悅納中,促使學生美感素養之內化與轉化,奠立公民美感素養、孕育文化美感。

 

2020-08-26一個用美感點燃希望的生命故事 「美感生活學習地圖實踐計畫」

今(109)年榮獲總統教育獎的高雄市忠孝國小許靖唯同學,站在舞台上自信昂然唱著「漸漸仔~媠」的生命故事,由詞曲創作張登傑主任親自為她伴奏,校長、老師共同和唱這譜寫著面對生命挑戰、無限堅毅勇敢的美感生命樂章。當美感回到生活,為生命燃起更多希望!

教育部委請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辦理「美感生活學習地圖計畫」,於25日舉辦計畫徵選說明會,藉由108學年度績優學校的分享,從「設計思考」、「系統思維」、「跨界視野」教學中,帶著師生回到生活場域,陶養美感敏察力、思辨力、實踐力。本計畫108學年度共有24所學校參與,從校園空間改造走入社區美感營造,不僅翻轉校園組織氛圍、教師教學思維,更讓學生從「在地認同」、「議題深究」中,醞釀美感的生活素養和生命態度。

嚴肅的「議題深究」,經由美感思辨,建立生命多元價值觀。多雨的基隆市中和國小、曾經為淹水所苦的臺北市汐止區青山國中小,面對如同宿命般的氣候,運用美感跨域,找到與人共感、與水共生的學習地圖。中和國小譜出雨的饒舌歌曲、利用廢棄傘進行藝術創作;青山國中小以多媒體藝術展,從水災中學會知水。

孩子們習以為常、視而不見的生活環境,因為美感學習體驗,喚醒了在地認同感、洞見故鄉問題,更有了找回故鄉幸福美感的使命。臺南市子龍國小家鄉木棉花課程,透過鏡頭讓家鄉之美留住永恆;高雄市壽天國小以岡山產業意象改造通學步道候車亭,拉近學生與社區的距離;嘉義縣大林鎮排路國小從繪本創作中,帶著孩子貼近家鄉,閱讀傳統產業的危機與契機;位於臺東縣卑南部落的利嘉國小因為社區踏查、耆老對話,孩子深刻覺察原民歲時祭儀、古老神話的溫度;嘉義縣立新港國中的孩子從每年媽祖遶境盛事、香客行囊裡,體驗了在地人文;彰化縣南郭國小則透過市場特展,成功為逐漸沒落的傳統市場招租到新攤位,也找回難忘的在地好滋味。

「美感生活學習地圖」不僅只是美感教育計畫,更在「見美」的洞悉力、「踐美」的行動力中,啟動校園組織文化、翻轉教師教學新貌、孕育孩子生命智慧,開展了一個漸漸仔~媠的 「漸美」心世界。

歡迎有興趣參與的學校向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提出申請,教育部將補助獲選學校每校補助經費最高新臺幣25萬元,運用於計畫執行相關教學團隊增能、課程教學及方案實踐。申請時間自即日起至109年9月10日(星期四)止,相關申請表件請至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網(https://depart.moe.edu.tw/ED2600/Default.aspx另開新視窗)/資料下載項下下載。

 

2019-08-13用美感帶著孩子圓夢 「美感生活學習地圖實踐計畫」

教育部為陶養學子美感覺察力、孕育美感實踐力,委請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辦理「美感生活學習地圖計畫」,並於今(13)日舉辦計畫徵選說明會,藉由基地學校實踐美感實例的成果分享,為計畫徵選揭開序幕,讓師生一起開展「見美、踐美」的美感圓夢之旅。

會中展現基地學校的美感實踐成果,其中臺中市大元國小透過觀察記錄、訪談,分析聚焦問題,在與業師對談後,產出一份「空間改造計畫書」,徹底改善校門口垃圾子母車髒亂問題,讓倒垃圾成為一種美好。而位於三鐵共構的高雄市福山國小,由鐵道便當作為發想,以行動載具畫設計圖,讓儲藏室變身為「鐵道美食堂」,學生運用色彩、構圖手作木工食具與美味擺盤,每天的午餐時光,成了福山孩子最期待的幸福食光。

此外,八八莫拉克土石流中家園流離,於瑪家鄉Rinari重建的長榮百合國小,在石板屋搭建歷程中與部落藝師、耆老對談,透過美感詮釋文化,讓文化走出去、產業走進來,經由「唯美心長廊」、「禮納里兒童市集」,建構與內部族人、外部遊客溝通的平臺。

「美感生活學習地圖計畫」鼓勵學校透過「學習地圖」的系統思維,運用設計思考進行問題解決導向課程教學,引導學生以「美感」解決問題,並經具體方案實踐,呈現問題解決成果,讓師生在美感創意發想中,對生活美而有感。

歡迎有興趣參與的學校向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提出申請,教育部將補助獲選學校每校補助經費最高新臺幣15萬元,運用於計畫執行相關教學團隊增能、課程教學及方案實踐。申請時間自即日起至108年8月30日(星期五)止,相關申請表件請至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網(https://depart.moe.edu.tw/ED2600/Default.aspx)/資料下載項下下載。




【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三期五年計畫(113-117年)

 

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三期五年計畫(113-117年)        檔案下載

編號: 112-2600-002

本案核定日期及字號: 112年9月23日臺教師(一)字第1122603917號函

教育類別: [高等教育] [國際教育] [師資培育] [藝術教育] [高中職教育] [中小學教育] [學前教育]

單位: 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

期程: 113年1月1日至117年12月31日

總預算經費: 五年(113至117年)約1,500,000千元

年度預算經費: 113至117各年度300,000千元(預算案)


目標:

一、美感支持:整合美感教育相關資源,並適時提供行政支持與獎勵,完善資源整合支持系統;另促進中央-地方層級之溝通互動,以及各計畫間之協作,深化美感教育推動共識。

二、美感擴散:強化各類教育人員美感素養及培育美感教育前瞻人才,並串聯跨界資源,提升臺灣能見度,擴大美感教育與國際影響力。

三、美感永續:深化美感教育課程,促進美感跨域合作與永續發展,另建置美感學習環境典範,讓師生浸潤於美感永續環境,以提升對生活周遭人事物現象的覺察與關懷,增進師生美感素養與知能。

四、美感在地:扎根縣市政府美感課程在地實踐,創造在地化美感認同與獨特性,並建立學校與社區學習圈,促進地方整體美感教育之永續發展。


實施策略或推動重點:

一、理念

美感教育是邁向永續發展與追求人類幸福的教育,也是讓科技與人文有機連結與對話的創新教育。美感來自人與自己、與生活周遭環境人事物,以及與自然生態環境互動中的覺察感知、體驗發覺、感受理解、探索沈浸及協作實踐。在逐步累積育成後,帶領學生跨越學科、學習領域、學校及社區獲得美感體驗,從中並觸發自我認同、文化傳承與創新,並透過融合科技應用,培養美感素養與實踐信念,進而發酵應用於生活之中。

因此,「美感的培養」需從幼教階段即開始啟蒙。在當代情境中與未來趨勢下,以學生為主體,教育為途徑,透過課程教學與學習、校園美感環境設計與營造、美感學習夥伴的跨國連結等策略,建構完整支持體系來整合美感資源並擴展美感影響力。與此同時,開啟美感與科技、人文內涵的對話,讓時時處處均體現「生活美感」,從點、線到面整體規劃、公私跨域合作與國際連結,共同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進而提升國民的美感素養。

綜上所述,第三期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113-117年)乃以「美感即生活:從幼啟蒙.扎根生活.在地國際.永續實踐」為理念。


二、推動面向與推動策略

分為「人才培育」、「課程實踐」、「學習環境」、「國際鏈結」及「支持體系」5大面向,以15項實施策略推動:

(一)人才培育

1.建置美感教育教師社群及人才庫

2.系統性推動教育人員美感素養提升措施

3.厚植美感教育前瞻人才

(二)課程實踐

1.精煉美感課程多元教學樣態與內涵

2.擴展美感學習活動實施場域

3.建立美感課程跨界鏈結與擴散機制

(三)學習環境

1.推動美感學習環境標竿改造與擴散分享

2.涵養教育人員美感教學環境素養

3.引導學習環境相關計畫納入美感原則並強化與專業輔導團隊之連結

(四)國際鏈結

1.建置雙語美感教育資源整合平臺

2.推動美感教育國際交流活動

3.建立國際合作培訓機制

(五)支持體系

1.活化美感教育資源整合平臺

2.強化美感教育對話與協作

3.增強美感教育行政支持



FORMOSARACE:【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108-112年)





2024年6月6日 星期四

【教育部】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




臺灣藝術教育網_美感教育    https://ed.arte.gov.tw/ch/content/program.aspx



為營造具美感的校園環境,透過「境教」方式,將教學活動與學習環境結合,讓學校師生意識到生活美感的重要性,教育部自105年起推動「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今(6)日在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舉辦「111及112年度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績優學校及績優設計師頒獎典禮」,以表揚辦理校園美感環境再造成果績優學校及績優人員,並分享推動校園環境美學教育經驗。

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111及112年度共有15所學校獲補助進行改善校園美感,學校透過專家學者組成之輔導團隊,協助引導學校發掘潛在的改造契機,以營造兼具在地區域環境與文化特質、學校需求及整體視覺美感的校園;並選出2所特優學校、2所優等學校及2所甲等學校。111年度獲獎學校:特優獎為高雄市大寮鄉溪寮國民小學、優等獎為南投縣立社寮國民中學、甲等獎為新北市瑞芳區濂洞國民小學;112度獲獎學校:特優獎為國立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優等獎為臺東縣關山鎮關山國民小學、甲等獎為嘉義縣立大埔國民中小學。

臺東縣關山鎮關山國小幼兒園校舍建築採紅磚古樓設計,惟八角建築造型特色及室外庭園造景圍籬,限縮幼童學習及活動空間;為擴充學習場域,另於校舍外搭接採光罩,功能性不足並造成環境空間凌亂。透過計畫協助,學校重新設計採光罩,使其轉化為光影廊道,前方庭園則重新整地,並於鳳凰木下搭建木平臺,作為幼童的戶外教學場域。校方表示,原先為了怕幼童離開園所而增設的不鏽鋼圍籬,像似把孩子關在柵欄裡,改造後孩子能不受阻隔的進入到草地,讓孩子有更多機會、更寬廣地探索,嘗試新的可能與體驗。

嘉義縣立大埔國中小為活化閒置的舊校長宿舍二樓、創造新的學習場域,改變上樓動線,以木紋地板玻璃帷幕創造出整體空間的寬闊與穿透性,將其轉化為戶外的藝文教學空間,作為藝文課程體驗創作及展覽場域,並結合社區藝文活動,以提升藝文風氣、培養學生美感素養。校方表示,該空間亦將自然的美引入,成為校園內熱門的休憩點,讓學生在閒暇之餘,可以眺望校內風景,釋放學習壓力,達身心靈平衡。

教育部表示,透過長期推動美感教育,藉由「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協助學校校園美感環境問題診斷分析、建議評估、諮詢輔導,不僅改善了學習空間與環境等硬體機能,並連結環境改造與教學活動,樹立校園美感改造示範案例。期為全國校園美感教育提供具前瞻性的方向,讓各學校能進行標竿學習,擴散美感效益,落實美感於校園生活中。



教育部自105年度起於全國推動「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今(112)年邁入第8年。校園美感環境的再造,不光是解決學校環境硬體的壞損困擾,更是積極開拓師生們停留校園內的公共情感聯繫平臺,學校透過計畫的申請,引導師生共同思索自己校園需要植入的藝術人文美感樣態,進而創造出檢視自身美學特質的機會,同時加深教師與學生或校園與社區之間的關係美學。本計畫委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成立輔導團隊,進入學校實際現勘訪視,並由教學場域出發,結合學校需求,再造出兼顧自然環境、在地文化及校園整體視覺美感之公共美學教育空間,計畫推動至今已協助97所學校營造出獨具特色的美感校園。

高雄市大寮區溪寮國民小學,學校座落於農村聚落的邊陲,被小型加工鐵工廠和農田所環繞,該校改造基地位於校園西側桃花心木林中,早期於樹林下所建置的生態水道與小徑,因維護不易導致損壞,變成校園內最危險與髒亂的角落。透過本次改造計畫,將碎化的水道填平後種植綠意盎然的草坪,營造成為操場跑道旁的純淨空間,讓孩子們有機會快樂地在校園中奔跑和重拾桃花心木林下的綠蔭風光。

此外,為了突顯溪寮國小農業社區的自然美學,並結合學校農業主題課程,透過改造計畫,疏通了河圳的淤泥,創造出學校與周邊的灌溉埤川河道邊界,在小河道上架設兩座可供參與授課的水橋與小亭;水圳上最顯眼的是一座可由學生們依動力機械原理拉抬升降、仿梵谷畫作中的荷蘭吊橋,充滿歷史與藝術的想像。另一座則為木構屋頂的休憩亭,孩子走進林蔭小路,穿過橋梁跨越水道,以水、農田、古厝等在地教材,引導孩子們從社區、土地、環境重新認識自己生長的所在,描繪出一條自己「家鄉的記憶步道」。

而南投縣立社寮國民中學,校園原懸掛的宣導看板與放置的盆栽,影響了校園整體視覺及動線,透過計畫的植入,以乾淨校園的意象出發,並結合學校的植物染課程,以校園內常見的植物「福木」的葉子作為染劑材料,而染劑所呈現出的黃色,便成為了學校的代表顏色「福木黃」。走進校園穿廊,可見兩側設計曲摺起伏的牆面,並於牆面上展示不同浸染程度的植物染織成果,同時花圃新種植的蔓花生,因循季節開出遍地黃花,呼應學校的代表色「福木黃」。本次改造計畫將校門到教學樓的穿廊場域鏈結在一起,融合自然色彩與課程元素,形成一條校園美感學習路徑,拓展學生的發現與探索的視野,在大自然中培養對「美的感受力」。

教育部表示,師生可從改造後的美感教育基地探索過去及想像未來,校園的改造及轉變,更促進學校與社區間共同的美感美學關係。本計畫所發動的探索環境到創造美感歷程,更進一步放大孩子們的眼界,同時於心中種下感受美的能力,並成為孩子們美感的養分,帶領學子們於將來發揮深遠的「影響力」。


111-09-13績優美感校園 師生共同談「美」

教育部為營造具美感的校園環境,落實美感於生活當中,自105年起推動「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今(13)日在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演講廳舉辦「109-110年度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績優學校及績優設計師頒獎典禮」,以鼓勵辦理校園美感環境再造、美感教育傑出學校及績優人員,並分享推動校園環境美學教育經驗。總計選出3所特優學校、3所優等學校、3所甲等學校以及4組績優設計師團隊受獎。

教育部「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透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及專家學者組成輔導團隊協助學校營造兼具在地區域環境與文化特質、學校需求及整體視覺美感的校園,另透過輔導團隊引導,發掘各校潛在的改造契機,讓各個校園都能找到自己獨特的魅力與環境美學,並開發具有代表地方文化或族群特色的案例,作為全臺推動各級學校美感校園之借鑑,期藉由「境教」的方式,整合教育、藝術與空間設計等領域,成為一座超越圍牆的「公共美學教育場」。

109-110年度共有17所學校獲補助辦理「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經歷為期一年多的努力,於110年底完成校園美感改造,學校盡力尋找更具宏觀且全面的校園環境美學教育策略外,在地設計師團隊亦傾力協助學校達成美感環境教育場的改造目標,最終各個學校皆營造出獨具特色的美麗校園。

大武山下的穿越「回家」的古謠校園

屏東縣泰武鄉泰武國小是一所排灣族文化學校,校園能觀賞到北大武山的最美稜線。位於教學區北側的舊北大武山意象區,原是孩子們課餘時貼近自然環境的遊樂場域,但由於高度過高導致安全疑慮,使得校園視野受到嚴重限制。計畫團隊思考文化傳承的媒介與永續性,將其轉化為瓦魯斯溪流域意象,創造親近且友善的活動場域,並輔以田野調查方式找出代表校園的獨特色彩,製作具識別性、獨特性與文化性的校園文化指示系統,展示學校的文化氛圍,形成文化、環境、整個教育的循環,是透過每個孩童都是排灣族文化的傳播者,真正將本土文化深植於心中。

打開一片視野,眺望未來的夢想

新竹市立成德高中擁有的地理優勢,讓人文歷史、自然景觀可以盡收眼底。校園中原有一片荒煙蔓草的樹林山坡,因應高中生的校園生活特性,蛻變成移地教學的多元用途場域,打通穿廊並在走廊前設計大面積木棧階梯,面向開闊的新竹市容景觀,讓校內、外視野無所阻隔,對內對外都有不同的校園想像與互動關係,對外代表著通往未來、升學的終點展望,對內是反觀校園之美,產生對校園濃厚的留戀之情,讓校園美感改造潛移默化,深摯影響全校師生。

開闢專屬特殊教育生的校園樂園

坐立於愛河、捷運旁的高雄市立成功特殊教育學校,為協助學生進入職場,並配合108新課綱素養導向教學,透過特色課程培養身障生的自我照顧能力,開設「動植物照顧」課程,遂引進陸龜嬌客進駐校園。學校考量圈養的陸龜的生活環境尚不理想,藉由計畫團隊協助進行陸龜之家改造與植物園周邊環境整理,讓學生透過接觸植物的照料、接觸陸龜,體會照顧的付出與辛勞,進而讓學生學會照顧自己。改造過程也納入學生的創作,將搜集來的廢料進行材料美學運用,邀請學生繪製陶板彩繪鑲嵌到泥構石椅,爲陸龜之家增添溫暖的學生印記。

教育部表示,參與計畫學校透過「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團隊協助,發掘學校獨特自然與人文元素,讓每座校園都能找到自己獨特的魅力,並蛻變成為學校專有的美感基地。112年度「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徵選辦法已經開跑,為推動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及協助學校充分瞭解計畫執行目標與相關申請與審查作業內容,將辦理4場補助計畫徵選說明會,分別為9月15日東區花蓮場、9月16日北區臺北場、9月22日南區高雄場、9月23日東區臺東場,詳情請至計畫網站(https://caepo.org/project)查詢。


111-05-02打造校園美學場域 從生活中培養美感

教育部自105年度起推動「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委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規劃輔導團隊,協助學校營造兼具在地區域環境與文化特質、學校需求及整體視覺美感的校園,並結合校內相關課程,實踐跨越校園圍牆的美學場域,促成「美感公民」的美感環境教育理想與願景。計畫執行自今總計有636校送件參與,72所學校獲得補助完成校園美感改造。

獲選學校操作過程透過計畫團隊進行現勘訪視,發掘各校潛在的改造契機,並與校方組成校園規劃小組,進行環境設計和配套課程規劃輔導,藉此重新檢視學校的學生與所在的區域內涵,誘發出特有的校園美感環境教育思辨,蛻變成為創智誘發的美感校園基地。109-110年度為2年一期計畫,計有17所學校獲得補助辦理「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經歷為期一年多的共同努力,於110年底完成校園美感改造,各個學校皆開發出令人驚嘆與激賞的成果

計畫團隊另於今(111)年已評選出109-110年度特優獎3所、優等獎3所及甲等獎3所等共計9所績優學校。期透過遴選出的績優學校建立美感校園基地,奠定校園美感基礎,並期許作為全國各級學校借鑑案例,進而引導各校找到其獨特魅力的環境美學,共同創造國家未來公民的培育願景。

激起漫漫漣漪的美感互動校園

位於大肚山下半山坡水源地的臺中市立安和國民中學,校園中庭地坪原本鋪設連鎖磚造成長期阻絕雨水,迫使周圍的樹木為取得水份,根系向上生長造成地表隆起凹凸不平,影響師生行走安全。為解決此問題並打造校園中的生態地景,將水源地的意象化為飄落下校園中的雨水,乾枯的廣場轉化為陣陣擴散的漣漪。每一個圓心都是師生舉行課程與群體活動的展演場域,鏈結校園的每棟建築群,學生在秩序和自由流動中展現著青春活力,成為學生想念及喜歡停留駐足的美感校園。

開創校園自然環境營造,詮釋在地客家美學

桃園市八德區霄裡國民小學座落於桃園與中壢台地的交界處,為桃園地區典型的埤塘地景型態,本年度美感校園改造計畫回應社區的「埤塘湧泉文化」,以「知水淨水」為改造課題,打開封閉幽暗的濃密中庭花圃,營設轉變為地景蓄水池,並串連學校外圍的生態埤塘到校內的學習路徑,中庭地景蓄水池透過各種水生植物過濾,型塑成一個自然的水循環系統,學生可就近觀察水資源再生過程及原理,並藉此發展出關於水生態、水質科學等等特色課程,希望帶給學生重視水源、提升環保意識。

通過校園學習之門,迎向探索與發現的第二教室

南投縣埔里鎮大成國民小學期藉由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的植入,觸發學生學習的思辨能力,將校園規劃口到教學大樓環繞的中庭空間串連,規劃了各式可互動的體能遊具,學生可以快樂的在此奔跑、戲遊、自由躺臥。並且巧妙地運用二樓中庭陽光西曬的特質,設計為納入自然光線透射的燈牆,透過光影對話進行實驗和皮影戲練習。原本散落各處的參與活動及閒置空間得以相互融入形成「校園學習路徑」,讓學生們的每日穿越校園環境,都是一次次從探索到發現的歷程,成為師生們歡樂共學的第二教室。

學校透過「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團隊的協助,發掘學校獨特自然與人文元素,同時完成類博物館教育場、校園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學習途徑、校園與社區的公共美學、穿廊光影與肢體體驗合一的遊藝教學場域等多樣性改造目標,更積極推動美感基地中美感教育的發生,透過各校精彩改造歷程,更希望提供為臺灣各級學校借鑑案例,讓每座校園都能找到自己獨特的魅力,以推動環境美學教育。









為擴大美感教育對於社區及整體公民的感染力,教育部於108年5月將分別在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辦理3場「校園美感環境再造成果交流工作坊」,並於5月29日臺中場辦理「校園美感環境再造績優學校頒獎典禮」,表揚10所成果績優學校。

獲表揚學校包括:
一、特優獎:臺中市梨山國民中小學、桃園市霄裡國民小學、新竹縣五龍國民小學。
二、優等獎:國立羅東高級中學、臺中市東海國民小學、臺中市立霧峰國民中學。
三、甲等獎:屏東縣泰武國民小學、新北市鼻頭國民小學、國立水里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四、佳作獎:宜蘭縣金岳國民小學。

教育部表示,國民美感素養不僅是社會氣質的展現,更是厚植國家未來競爭能量的來源。教育部長期推動美感教育,持續協助學校改善學習環境。自105年起,於全國推動「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並委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成立「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輔導團隊」,協助學校校園美感環境問題診斷分析、建議評估、諮詢輔導。希望營造兼顧自然特質、在地文化、空間需求及整體視覺美感之校園,實踐「跨越校園圍牆的美學場域」,促成「美力國民」的美感環境教育理想與願景。

計畫執行4年來,總計有527校送件參與競案,65所中小學校獲得補助,改造成果斐然並廣受各界好評。

 而在本次工作坊,同時也將邀請獲獎學校進行專題分享,包括新竹縣芎林鄉五龍國小廖志崑校長以客家藍染文化為核心改造美勞教室,並將藍染的意象從校園中推展到社區,說服通學路上的民宅將簡易綠鐵皮牆漆上美麗的靛藍,讓校園、社區共構出精彩和諧的客家藍染聚落。

桃園市霄裡國民小學突破舊有環境改造的觀念侷限,打開校園中塵封的水圳河道,讓全校師生參與修枝、堆砌壘石的改造歷程,更於完工之後發展出一套屬於霄裡特有的校本課程,學校透過美感計畫創造了一處重新連結客家湧泉文化的美感教育場域。
臺中市梨山國中小位於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為找回山林特質的校園美學,學校打除妨礙動線的走廊矮牆,並將傳統鋁窗改設為落地大窗,創造一處與周邊山巒對話的多功能教育空間。

教育部期許透過本次交流工作坊分享的精彩案例,能激勵學校勇於突破舊有環境思考窠臼,打造提供師生與社區居民共享共榮的美感場域,激發各縣市教育局處、全國高中以下各級學校校長、總務主任、學校教師等教育人士重新省思與探索環境教育的可能與目標,打造校園與緊鄰社區的美感共學場域,成為一座超越圍牆的「公共美學教育場」。

詳細活動資訊,請至CAEPO「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http://caepo.org )/最新消息項下查詢。
 


為推廣「校園美感教育環境再造」之核心價值與理念,教育部補助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與花蓮縣豐濱鄉新社國民小學合作,於108年4月25日至27日在花蓮縣豐濱鄉舉辦「2019校園美感環境執行研討工作坊」暨「校園美感環境藝術季」。

教育部自105年度起辦理「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由教學場域出發,透過設計與創意的巧思力量,營造兼顧自然環境、在地文化、學校需求及整體視覺美感之校園;藉由「境教」方式,整合藝術、空間與設計等領域,打造一座跨越校園、社區與社會間圍牆、展現文化創意與設計美力的公共美學教育場。計畫執行3年來補助全臺65所高中至國小等學校,校方改造成果斐然並廣受各界好評。

為凝聚與活化「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3年來的累積能量,擴大美感教育對於社區及整體公民的感染力,特別邀請105年度至107年度獲補助學校之65所學校校長、主任及相關承辦人參與於4月26日至27日舉行「2019校園美感環境執行研討工作坊」。教育部期許透過本次的交流工作坊所分享的精彩案例,能激勵學校勇於突破舊有環境思考窠臼,打造提供師生與社區居民共享共榮的美感場域。

工作坊第一天由宜蘭縣立復興國中卓子文老師開場,述說學校將廁所改造為劇場教室,以保留牆面紋理及改造老舊課桌來傳遞環境中的記憶美學。第二天由臺中市立梨山國民中小學洪永明校長開場,述說帶領學校折除妨礙動線的走廊矮牆,將傳統鋁窗改設為落地大窗,創造一處與周邊山巒對話的多功能教育空間。

為了呼應校園美感環境教育的理念和主張,希望學校環境建設都能跨越圍牆注意到家鄉社群的總體美學,同時於4月26日傍晚舉辦「2019校園美感環境藝術季」,與花蓮新社及豐濱社區合作,發動地方社區、周邊學校及學生家長的能量,把校園內的環境再造能量擴展至社區。受到教育部及新社國小對於美感環境推動感召的豐濱社區發展協會,以噶瑪蘭語的「lazing(海邊)」來深化藝術季的社區及環境主軸,以此串連在地文化、海梯田環境與美感教育等議題,並邀集在地文化團體參與市集活動;其中包括以香蕉絲作為編織材料的噶瑪蘭香蕉絲工坊,以及藤編、竹編工藝等傳統手工藝創作展示。同時為深化環境永續的理念,在地小農將向來賓介紹里海的友善農耕環境。藝術季也邀請在海邊生活的「法義(阿嬤們)」分享以海邊的食材的烹調方式。其他還有林投葉製作的童玩風車、以薯榔為染料的染巾製作,另外還有阿美族輪傘草編織等精彩文化體驗攤位。

藝術季活動的開幕式,由花蓮縣新社國小學童及家長們手持噶瑪蘭傳統竹編火把進場,在海風與夕陽中吟唱噶瑪蘭古謠歡迎來自各地的與會人士緊接著連續獲得校園美感計畫三年補助之屏東縣泰武國小帶來享譽國際的排灣族古謠,開幕活動壓軸是來自奧地利的鋼琴博士穆貝爾將原民古謠轉化為別具風情的鋼琴創作曲,並帶來呼應海景的優美古典樂章。

范政務次長於活動開幕式表示,校園再造應動員校園團隊,由校長發起、主任、老師及家長共同努力,結合課程規劃以及學校的歷史,並連結社區力量,共同發展出處處動人的校園環境。今天所來到的新社國小,就是一個結合了文化傳承,以及創新獨特的課程,希望他們能將自己校園的故事傳出去,讓更多人申請本計畫,希望下一季能有更多精彩的案例與各位分享。

本活動特別選在美麗宜人的春天辦理,在水稻田的水波秧苗相映下,眾人一同體驗太平洋水稻田間的場域美學。藉著地利與人文的努力與融合,激發並打開眾人對美感環境的想像與視野,達成感動所有人的美感境教正能量。學校在此找到自己獨有的靈魂特質與環境主張,同時也實踐美感環境走出學校圍牆外的動人歷程,期待在「境教」主張的逐步累積下,感染臺灣成為充滿美學素養的全民環境教育場。




教育部為加速推動臺灣地方政府教育單位、學校、教師、建築師、設計師和社會大眾,一同激發思考校園美感環境教育營造的必要課題,並了解近年來國際對於校園「境教」議題所展開的教育政策和實際作為,舉辦2018年「校園美感環境教育國際案例文件展」暨「國際校園美感環境教育論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顏名宏教授擔任策展人,邀請包括「德國、日本、比利時、奧地利」等4個國家計6所國際學校,與臺灣執行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計6所成果績優學校,合計12所學校共組經典案例參展,在107312日至325日,於臺北松山文創園區第五號倉庫盛大展出。

本次校園美感環境教育國際文件展與論壇主題是「教育!未來﹖Education Future﹖」,希望由過去的教育課程方法擴大至校園「境教」的啟發、探索思維路徑,除『校園美感環境教育國際案例文件展』所涉及包括「環境生態」、「對話學習角落」、「人文歷史空間營造」、「學校與社區共構場域」等等規劃設計實例及教育配套課程之外,特別策劃於312日、13日兩日辦理『國際校園美感環境教育論壇』,邀請包括日本東京大學榮譽教授、學習院大學文學部佐藤 學教授和日本「象設計集團」負責人富田玲子建築師、日本「宮代町立笠原小學」白石 薫校長、日本著名設計「環・設計工房」鮎川 透建築師、德國慕尼黑市都市規劃與建設局公園與遊憩設施部Eva Prasch首席工程師、漢堡市教育局學校發展規劃與選址規劃部Klaus Grab專員,以及比利時安德萊赫特市公共建築協調部建築技術秘書Adrien Gonnella建築師等11位參展國家重要代表出席論壇-臺北場。這是首度以全球觀點就環境美感教育課題所舉辦的國際展與論壇,希望透過校園環境再造的課題,提供各國與會者交流如何營造一座超越校園圍牆,打造「公共美學教育場」的不同實踐經驗與對話!

本次國際文件展將介紹國內外學校的設計理念與案例手法,剖析各國政府單位與校方如何創造環境教育精神,並呈現各案例中學校如何融入社區環境,營造跨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校園規劃策略實例,讓校園真正成為「培養公民美學的場域」,落實「境教」精神讓校園成為一座充滿師生共同談「美」的記憶發源地,實踐可以體驗他人訴說故事的地方。展場的設計將以獨特的環保材料木構手法,傳遞校園場域再造的精神理念:「打開」校園中的美感場域、「翻轉」學校與社區的內外介面、「嫁接」自然與人文的合作關係。

本展覽分為四大主題,包括:

一、105–107年度校園美感環境專案辦理說明區。

二、國際案例展示區:邀請日本、德國、比利時、奧地利等國的傑出案例,系統性地呈現各校推動重點精髓。

三、國內績優學校展示區:展出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105年度成果績優代表學校,包含來自臺灣東部花蓮、宜蘭、臺東、南部高雄、北部新竹等地的國中與國小。

四、綜合案例展示區:展示不同的學校及公園設計案例,介紹校園與社區中美感教育發生的各種可能性,包括光的設計、空間的變化、遊戲與閱讀角的運用、指示系統、廁所改造、餐廳、生態結合、校園與社區的關係及跨域教育等,與學校和設計師,共同激盪校園環境規劃的各種前瞻且適性的新觀點,讓臺灣教育相關政府部門、各級學校及觀展大眾對於校園美感的環境營造充滿更多的期待與想像。

本次「2018校園美感環境教育國際案例文件展」臺北場,展區免費入場,歡迎民眾前往參觀。 詳細活動資訊,請至CAEPO「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http://caepo.org )/最新消息項下查詢。 




2018年「校園美感環境教育國際案例文件展」暨「國際校園美感環境教育論壇」_實施計畫.pdf




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 http://140.127.41.90/~art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