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農村再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農村再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2月26日 星期一

【農業部】農村再生第四期實施計畫(113至116年)

 

113-02-26國發會審議通過「農村再生第四期實施計畫(113至116年度)」,考量落實地方創生及疫後農業及農村之影響,協助臺灣農村邁向永續發展

國發會第118次委員會議,審議通過行政院交議之農業部陳報「農村再生第四期實施計畫(113至116年度)」(草案),全案將陳報行政院核定,預期在「全民共創人、自然與社會和諧共榮的新農村」之發展願景下,配合行政院推動地方創生政策,達到提升農村人口質量、創造農村就業機會、提高農村居民所得及改善農村整體環境等政策目標。

農業部推動農村再生已完成訂定農村再生政策方針、農村再生整體發展暨第一期實施計畫(101至104年度)、農村再生第二期實施計畫(105至108年度)及農村再生第三期實施計畫(109至112年度)。為延續各期實施計畫執行成果及精進滾動檢討,落實推動地方創生,以及面對新冠疫情對於我國農業及農村之影響,期解決農、林、漁、牧業及農村所遭遇問題,有計畫及系統性協助臺灣農村整體發展,爰農業部賡續規劃辦理本計畫,總經費432.28億元,由農村再生基金支應。

透過本計畫農業部將偕同有關機關建立協調平臺,共同強化農村在地經濟與競爭活力、改善生產環境與生活空間、推動文化襲產與知識創新、建立社會資本與夥伴關係,引導農村朝淨零轉型、綠色韌性及數位發展,並加強結合地方創生推動農業創新,協助農村及企業建立專業知識及合作夥伴網絡,俾落實農業及農村永續發展。





URBANSCAPETW農村再生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臺中市】      【臺南市】      【高雄市】

【基隆市】      【宜蘭縣】      【新竹市】      【新竹縣】      【苗栗縣】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嘉義市】      【嘉義縣】      【屏東縣】  


2023年12月7日 星期四

農村再生條例。農村再生政策方針

 
農村再生 -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

https://www.swcb.gov.tw/Home/Policy/item_list?mid=49

 

 
農村再生歷程整合發展平台      https://ep.ardswc.gov.tw/EP/#/


農村風情網       https://rural.ardswc.gov.tw/
 


農村發展基金會 | Rur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    https://www.rdf.org.tw/
 

洄游農村PLUS   青年參與農村整合平台      https://ruralup.ardswc.gov.tw/
 

青村白皮書 - 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 Facebook



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計畫

大專院校農村實踐校園共創計畫



FORMOSARACE
【農業部】農村再生整體發展計畫三期(109112年)




2020年2月2日 星期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大專院校農村實踐共創示範計畫


106-12-1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為推動大專院校農村實踐共創示範計畫,以創新教育培育未來農村人才。訂於1061220日(星期三)上午10點舉行「大專院校農村實踐共創成果分享會」,地點為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台北市中正區徐州路2號)3301會議室。將分享各計畫的執行經驗,期待透過教師間的交流與分享,激盪出更多元的思維融入創新教學模式!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與各界產官學者,一起共襄盛舉。

今年首次推動大專院校農村實踐共創示範計畫,全臺共有25所大專院校總計42個計畫團隊參加。本計畫為鼓勵各學校教師運用其專業課程,調整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參與農村事務,並以專業知識與技術應用實踐,解決問題農村相關問題,以達跨界共創及教育創新之目的。

「大專院校農村實踐共創成果分享會」將由參與計劃的學校老師,以三大主題「多元跨域參與」、「創新解決問題」、「啟發與回饋」進行交流討論,透過不同面向的學術專業與實務經驗分享及對談,激發出不同的火花及想像力。同時也期盼能夠培育參與課程的學生們能夠成為種子,未有一天發芽茁壯進入農村為臺灣農業注入新氣象。






107年大專院校農村實踐共創計畫徵件資料下載網址 https://goo.gl/p31v23


一百零七年大專院校農村實踐共創示範計畫

徵件須知

一、目的: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以下簡稱本局)為鼓勵各大專院校教師運用其專業課程,發揮跨界應用價值解決農業及農村等相關問題,結合核心知識實踐應用於農村場域之方式,以達跨界共創及教育創新之目的。

二、補助對象:
補助對象為全國公私立大學校院,以課程或專題討論或社團輔導課程為單位,教師為計畫主持人提出申請,搭配可實踐專業核心知識之農村場域進行實習、實作、專題設計或駐村等課程執行

三、計畫核心:
()教學創新,鼓勵大專院校教師透過課程,提出具有實驗性或創新性的課程,發揮多元領域應用價值發掘及解決農村問題。
()產學鏈結,藉由專業知識導入農村,應用所學改善農村現況,促進農村再生,為農村發展注入新能量。
()人才培育,透過學生實踐參與農村相關事務,提升在地認同關懷地方,進而觸發在地就業與在地創業之機會。

四、推動作法:
()開設實踐共創課程:
    大專院校相關科系教師應用現有課程或專題討論,調整教學內容以其核心知識,挑戰並引導學生實踐參與農村相關事務,並搭配農村場域進行實習、實作、專題設計或駐村等課程執行,導引學生進入農村並解決真實問題。課程主題可由學校老師依各領域自行界定能引導學生探索、調查及解決之農村問題,或由學校老師協同外部農企業、社會型企業或非營利組織依農村實際需求建議設計課程。
()選定合作農村實踐場域:
    選定合作之農村場域,並以此進行實習、實作、專題設計或駐村等課程執行,藉由專業知識及技術導入,以及現場實際問題之回饋,共同於執行過程中解決農村問題。

五、計畫期程:
本年度計畫期程自一百零七年二月一日起至一百零七年十二月二十日止。

六、補助原則:
()每一課程計畫補助經費以新臺幣三十萬元為限。經費編列及支用原則詳見附件一。
()本局補助經費以執行該計畫相關之業務經費為原則,其中至實踐農村場域實習、實作、專題設計駐村等支出之物品費或其他衍生費用需佔總補助經費百分之四十以上。
()計畫應列表提出計畫主持人最近三年執行及申請中之案件清單,如已向其他機關()申請補助經費者,一併敘明其經費來源,同一補助項目,不得重複申請。
()本局將視各計畫主持人當年度申請相關領域計畫情形,衡量其任主持人之計畫通過情形,最終以當年度補助總數不超過二件為原則。

七、申請作業:
()申請時間:自公告日起至一百零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申請方式及應備文件:
1.申請者應於前款規定期限內以書面申請,始完成申請作業。
2.計畫申請文件一式七份,每份均應雙面列印並裝訂成冊,連同資料光碟一份(pdfword格式各一),以郵戳為憑,函送至本局辦理申請。計畫申請書紙本與電子檔應相符並含學校核章,不得缺頁。
3.計畫申請書應包括:
1)計畫申請表(如附件二)。
2)計畫內容(如附件三)。
4.計畫書應以A4規格紙張印製;文字以直式橫書編排並編頁碼,主文以不超過三十頁為原則,其餘以附錄、圖片及照片補充。
5.申請資料應完備,不接受事後補件或抽換;資料不齊全、未裝訂完備、不符規定或逾期送出者均不受理,申請資料審查完畢亦不予退還。

八、審查作業:
()依據計畫申請情形,由本局邀請相關專家學者組成審查小組進行書面及會議審查,必要時得請申請單位列席報告。
()審查基準:
審查內容
權重
課程教學設計之創新性
20%
專業與場域問題結合度
35%
計畫創造價值及擴散性
15%
執行成果之影響及延續
20%
計畫經費編列之合理性
10%

九、經費請撥及核結:
()補助款每年採分期撥款方式辦理,補助金額每年分兩期款撥付,第一期款撥付百分之六十;第二期款撥付百分之四十。第一期經費於計畫申請單位收到本局核定公文後,於規定時間內檢附領據辦理領款手續。第二期經費於受補助單位檢附前期已撥經費執行達百分之六十以上之會計報告及領據檢據憑撥。
()請於計畫結束時繳交成果報告書並檢附會計結束報告送局辦理結案。
()經費支用及計畫結報,應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管計畫經費處理作業規定辦理。

十、計畫考核:得由本局邀請相關專家學者,以書面審查、會議審查或訪視等方式進行。


十一、配合事項:
(一)  受補助學校應配合辦理課程交流活動,至少安排一堂課由本局推薦人員或通過此計畫案之教師交流演講。
(二)  計畫執行初期,本局將導入相關交流機制,需配合參與本局召開之相關會議。
(三)  計畫期程屆滿時,受補助學校應提出完整成果報告書,並配合本局辦理發表會或研討會或論壇等發表方式之活動。

十二、其他注意事項:
()各計畫一經核定,不得任意變更。因客觀條件變更致原核定預算不能配合需要,應填具預算變更明細表並敘明理由於計畫結束二個月前申請變更預算。
()計畫執行期間應確實遵守學術倫理規範,最終成果產出之內容如有參考或引用他人之圖文或照片者,計畫人員應註明其來源出處及原作者姓名,或取得圖文著作財產權人之授權。涉及他人智慧財產權者,計畫人員應依相關法令規定辦理。計畫執行相關成果,本局基於非營利推廣之需,享有使用權。
()本徵件須知除由申請單位考量自身資源條件提報計畫至本局審查外,本局得視計畫推動重點及典範推廣之需要,主動邀請合適之單位及主持人提送計畫書,由本局審查後核定補助之。
()各受補助學校應協助各項推廣事宜,如受本局之邀,應派員配合參與本局相關工作或協調會議、成果展示、發表或研討會,並遵守相關會議決議及審查意見。
()其他未盡事宜,依本局相關函文或公告辦理。

五、計畫加值:
()受補助教師及其成員共同參與本局舉辦之交流活動及期末成果交流等,本局擇優將共創實作經驗、構想及成果正式彙編出版並提供各參與團隊交流使用,或是經由媒體及網路露出曝光。
()為擴大參與課程學生之學習成就,受補助教師可配合課程設計,鼓勵參與課程學生報名本局所舉辦之全國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活動,將可獲得一系列獎勵及榮譽。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村再生整體發展計畫三期(109至112年)












108-06-04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4)日視察新竹縣北埔鄉南埔社區農村再生計畫執行成果,宣布核定「農村再生整體發展計畫」三期,未來四年(109112年)將投入逾400億元經費,盼農委會與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促社區持續發展,讓地方更美麗。

蘇院長並建議農委會撥經費,透過拍攝影片,紀錄南埔社區,將地方感人的故事、長者傳承、年輕人返鄉、成功活化等散播到各地,透過觀賞電影讓大眾了解農村再生的過程。又或者是助南埔社區的「鹹菜桶打擊樂團」到全國各地表演。

蘇院長表示,南埔社區農村再生是成功的典範,透過居民團結與努力,保存土地、活化幾乎荒廢的水圳與地方產物,組織「鹹菜桶打擊樂團」,不但吟唱客家歌曲,也利用屋梁鑽孔作為樂器,很了不起。希望藉由南埔社區的成功案例,帶動全國約4,000個農村的人才學習效仿,進而活化再生。

蘇院長表示,他曾特別編客家母語教材並做成錄音帶,兩年後屏東縣就組成客語團、河洛語團、排灣族團及魯凱族團,四團到全國演唱表演,參與的孩子也有尊榮感與驕傲。農村再生若能依此方式,一定會成功。

蘇院長指出,對自己的土地有感情,才會讓老一輩的人有尊嚴;對自己的土地有希望,才會讓年輕人返鄉留下。政府資源放對地方,地方就會活絡,同時也有尊嚴與工作機會。如同人們傳唱的客家歌曲「唐山過台灣」,我們千百年是如此走過來,這才是真正的愛地方、愛鄉、愛縣、愛台灣。

蘇院長表示,屏東縣有8個客家鄉,他當年擔任屏東縣長時,親自參加每一村的村民大會,並向村長一句一句學客語,也提拔許多客家年輕人。因此今天也用一段客語向大家問候,表達敬意與誠意。

此行看見南埔「鹹菜桶打擊樂團」精彩的表演,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的蘇院長,也探頭研究現場以廢棄香樟木作成的樂器,並即興來一段「打擊」體驗。

農委會表示,南埔社區總人口近500人,以客家人居多,是全國第一個農村再生計畫社區,也是第一屆金牌農村競賽金牌得主。該社區修復淤積嚴重的南埔水圳,解決水量不足問題,並將水圳通水後第一期收成米,命名為「百分米」。




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村再生第二期(105至108年度)實施計畫

 



國家發展委員會新聞1041123日)
 
此計畫將有計畫與系統性進行農村全面建設與發展,早日達成農村生活、生產、生態的「三生」永續發展目標。
 
計畫主軸為農委會因應整體農村發展需要,運用整合性規劃概念,以現有農村社區為中心,強化由下而上共同參與,進行農村整體再生活化,並強調共同規劃及建設農村產業、自然生態與生活環境,注重保存與維護農村文化及農村景觀的綠美化。
 
依據農委會規劃,本計畫目標預計至民國108年將完成2,100個農村社區再生,吸引16千餘名青年返鄉或留鄉經營,同時透過農村產業的轉型與加值發展,可望增加農業及農村經濟產值706億元,以期逐步振興活化農村,打造活力、健康、幸福的農村。
 
本期計畫更強化與當前農業重要政策的連結與整合,導入「創新農業」、「結合新世代農業工作者培育方案」與「農業生產力4.0」等相關策略作法,從人才育成、技術升級、農業經營、環境永續、社區發展等5大創新方向整合推動,培育新世代青年運用創意加值、善用科技化、智慧化技術與工具,朝向企業化、專業化經營,結合社會企業、網路行銷、電子商務平臺與物流宅配等新興消費型態,多元化拓展國內外產銷通路,提高市場競爭力,並引導青年人領航農村社區發展,整合推動農村再生計畫,促進三生環境資源均衡發展,營造農村社區優質生活、生產與生態的發展契機。
 
後續將由農委會結合中央相關部會、地方政府及民間力量共同推動,加大跨部門合作協調及資源整合力度,以確保農村再生計畫執行效能。此外,農委會將透過農村產業的轉型加值發展,建立相關財務自償機制,並加強結合民間資源共同投入,鼓勵農村自主經營管理,以利農村再生基金循環運用。
 
附表:農村再生第二期(105108年度)實施計畫工作項目
 
1. 農村再生規劃及人力培育
 
1.1農村再生規劃與管理
1.2農村再生人力培育
1.3農村再生宣導與推廣
1.4青年農民培育
1.5創新農業推廣
 
2. 推動農村再生計畫
 
2.1整體環境改善及公共設施建設
2.2產業活化
2.3文化保存與活用
2.4生態保育
 
3. 農村產業條件與生活機能改善
 
3.1推動農村社區產業加值
3.2農村產業環境及基礎建設
3.3農村社區畜牧場環境改善及資源利用
 
4. 農村社區農糧產業活化
 
4.1農糧產業規模化與省工經營
4.2發展特色農糧產業加值鏈
4.3發展健康永續的有機產業
4.4培育農村社區產業經營人才
 
5. 農村休閒產業發展與活化
 
5.1建設休閒農業區優質環境
5.2推動農業旅遊創新發展
5.3漁村旅遊及產業活動推廣
 
 
    收文編號:1040006915 議案編號:1040827071003100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中華民國41年9月起編號)中華民國104年10月21日印發

院總第887
政府
提案第
15100
2085

案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函,為10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附屬單位預算決議,檢送有關覈實估列各項計畫經費並控管計畫執行進度檢討報告,請查照案。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函
受文者:立法院
發文日期:中華民國1040818
發文字號:農水保字第1041866349
速別:普通件
密等及解密條件或保密期限:普通
附件:如說明二

主旨:有關大院第8屆第7會期第16次會議審查10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附屬單位預算(非營業部分),針對本會應覈實估列各項計畫經費並控管計畫執行進度,並提出檢討報告送交大院經濟委員會一案,本會業已備妥檢討報告如附件,請查照。

說明:
一、依據大院104615日第8屆第7會期第16次會議通過之「中華民國10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附屬單位預算營業及非營業部分案審查總報告(修正本)」辦理。決議全文如下:「農村再生基金自100年度成立以來,「農村再生規劃及人力培育計畫」及「農村再生建設及發展計畫」2大業務計畫之預算執行率僅約三至七成,部分細項計畫甚至幾無進展;凸顯其於預算編製及計畫執行效能方面,均待改進加強。鑑於該基金後續尚有5年一千餘億元預算待編,為符成立該基金目的,爰建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應覈實估列各項計畫經費並控管計畫執行進度,於1個月內提出計畫效益與進度管理提出檢討報告,送交立法院經濟委員會。」。
二、檢附「農村再生計畫效益與進度管理」檢討報告1份。

正本:立法院
副本: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本會國會聯絡組、本會會計室、本會水土保持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村再生計畫效益與進度管理」檢討報告
壹、前言
大院1046158屆第7會期第16次會議通過之10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附屬單位預算(營業及非營業部分),核有針對本會通過決議:「農村再生基金自100年度成立以來,「農村再生規劃及人力培育計畫」及「農村再生建設及發展計畫」2大業務計畫之預算執行率僅約三至七成,部分細項計畫甚至幾無進展;凸顯其於預算編製及計畫執行效能方面,均待改進加強。鑑於該基金後續尚有5年一千餘億元預算待編,為符成立該基金目的,爰建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應覈實估列各項計畫經費並控管計畫執行進度,於1個月內提出計畫效益與進度管理提出檢討報告,送交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乙案,爰依決議,提送本檢討報告。

貳、說明

一、本會推動農村再生已完成訂定農村再生政策方針、整體發展暨第一期(101104年度)實施計畫,並於10197日奉行政院核定,包括農村再生規劃及人力培育、推動農村再生計畫、農村產業條件與生活機能改善、農村產業發展及活動等工作項目分年預算及分年數量均已訂定,每年度並依規定進行施政計畫評核,辦理滾動式檢討,納入下一期(105108年度)實施計畫。將以民國120年達成全國4,200處農村參與活化再生為目標,有計畫及系統性推動農村再生協助臺灣農村整體發展,全方位推動農村生活、生產、生態之三生整體發展與建設。

二、農村再生推動策略:「由下而上、計畫導向、社區自治、軟硬兼施」
()由下而上:讓居民當家作主,依據發展需求與資源條件,建立未來發展共識。
()計畫導向:透過培根計畫,引導社區提出發展願景,研擬農村再生計畫,循序推動。
()社區自治:鼓勵社區訂定公約,自主管理社區營造成果,維護特色景觀風貌。
()軟硬兼施:強調人與心靈的再生,重視傳統文化與技藝傳承,維護生態環境,運用減的哲學,減災、減破敗、檢髒亂。

三、農村再生推動順序:「農村再生,先做培根,培根做好,根留農村」
在遵循「由下而上、計畫導向、社區自治、軟硬兼施」的理念策略下,農村再生條例特別明訂,提送農村再生計畫前須先完成培根計畫,藉由四階段的訓練課程,讓農村居民瞭解農村社區需要,當居民意識提高之後,才能研提各項對農村社區有助益的軟硬體建設項目,如此可免少數人的意見主導社區之發展。
培根訓練透過深入社區,讓不同之意見與想法,可以經由彈性上課引起興趣,循循善誘,隨時檢討、累積社區之經驗,培植在地人才,凝聚眾人共識,並協助村民找回社區的生命力與價值。

四、農村再生結合產業發展
青年是農村永續發展的根本,產業則是農村生命力,爰依據行政院核定之農村再生政策目標與方針,積極推動小地主大佃農、青年農民專案輔導、發展休閒農漁業、農村旅遊等綠色產業、推動農村社區產業加值等施政,期能吸引及協助青年返鄉從農,有效提高產業發展所得收益,創造在地就業機會。

五、農村再生重要執行績效
()建立農村再生執行機制,完備推動制度:訂定完成「農村再生政策方針」、「農村再生整體發展計畫暨第一期(101104年度)實施計畫」、「農村再生條例施行細則」等6項子法規、「年度農村再生執行計畫作業注意事項」等5項行政規則及推動農村再生手冊等,作為農村再生各項工作之推動依據。
()農村再生重要執行成果(裁至1047月底):
1.培根計畫累計培訓2,241社區,145,069人次,已超過全國農村社區半數(52%)。目前結訓社區數825個,已有559個社區自主提出農村再生計畫。
2.累計辦理農村社區建設1,514社區,包括:年度農村再生執行計畫協助456社區辦理農村社區整體環境改善、公共設施建設,及針對尚未完成農村再生計畫之農村社區,主動協助1,514個農村社區基礎環境改善,提升生活品質。試辦青年回鄉築夢計畫,藉由政府補助工作津貼及勞健保等費用,提供年輕人勇敢回鄉發展的機會,累計輔導361社區及1,023人次的農村青年返鄉服務,陪伴社區共同實現未來發展願景。

六、農村再生的啟發與改變
在經歷培根計畫之後,農村社區開始以永續經營精神,有計畫的推動各項軟硬體建設,與過去有明顯的不同:
()辦理農村社區建設時,懂得尊重人與土地的和諧共生,依社區現地環境景觀特色,符合生態原則與文化展現之方式辦理,所需土地均由社區居民無償提供,不採用徵收方式,並由社區組織負責維護管理。以苗栗縣三聯埤三生農塘農再工程為例,就是以就地取材並結合在地埤塘文化的方式,將百年埤塘活化再生,並榮獲金質獎的肯定。
()農村再生建設與環境美學的結合,社區居民採僱工購料方式結合在地特色,自主營造家園,針對農村社區內有妨礙整體景觀地區加以改善,至今已有685個社區參與。以雲林縣大埤鄉西鎮社區早期是醃製酸菜,後來酸菜桶漸漸荒廢,造成環境髒亂,經居民共同討論決定透過環境整理美化保留西鎮社區酸菜產業的歷史,造就了一個可以訴說過去產業的社區小公園。
()農村再生藉由參與、認同帶動人心的改變,環境變美,人心也變美了。花蓮縣壽豐鄉─水璉社區是個原住民族部落,從前居民缺乏生活目標,社區有荒廢破敗房子,但社區多的是漂流木素材,在本會僱工購料補助下,居民逐漸發揮漂流木創意,有了工作收入,人力還能協助其他社區!
()辦理「農村再生青年回鄉築夢計畫」引導青年回鄉為農村注入新活力,開創農村新契機。案例:臺東萬安美農社區的陳怡妃,原本在北部擔任電視台監製,在父親多次親情的呼喚及對家鄉的深厚情感,毅然放棄高薪回到了家鄉服務,她透過影像,挖掘在地感人故事,積極投入社區事務與實際從事農作,傳遞對家鄉的愛及感動給更多的他鄉遊子,讓大家願意回鄉服務,除此之外,更善用自身專業與工作經驗,行銷家鄉的美好,吸引更多的外地遊客,促進家鄉經濟發展。

七、現行農村再生政策之執行檢討
農村再生施政推動迄今已進入第2期(105-108年度)實施計畫階段,為銜接及擘劃農村再生第2期各項施政工作,爰就第1期(101-104年度)實施計畫之執行成效、缺失與困難進行通盤檢討,並考量當前農村發展趨勢脈動與亟待解決課題,提出創新做法,以利第2期實施效益能更形擴大與深化。茲就農村活化再生發展4大課題摘列如下:
()人力資源課題
1.人力是農村永續發展的根本,然而人口老化已成為全球性議題,隨著臺灣邁入高齡化及少子化社會,我國農業及農村人力老化與勞動力嚴重不足,讓農業經營與農村發展面臨危機。
2.農業人才培育產生學用落差現象,農業職校以升學為導向、技職教育學術化,欠缺實務技術人員養成訓練,農學院校畢業生轉投其他行業,學用落差嚴重。
3.青年從農門檻高,包括技術須經長期實作累積,非短期培訓可速成;農地價格高漲,青年不易取得或承租農地;投資農地、農機設備等成本支出所需經營資金高,負擔沉重;農業生產及價格易受天候或市場影響,收入不穩定;工時不固定、作業環境較不舒適等農業勞動力環境與勞動力不易改善。
()產業加值課題
1.農產業經營結構仍以小農為主,平均農戶農地面積僅1.1公頃,小農多元產銷運作能力有限,缺乏經濟規模效益。
2.「小地主佃農」政策推行迄今,大專業農平均經營面積達9公頃,雖達擴大規模目標,惟農地經營坵塊零散,毗鄰地主僅以口頭委託而不願與個別農民簽約,不利提高經營效益。
3.一級農業生產及價格易受天候或市場影響,必須結合新技術或服務以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4.消費市場需求與消費型態的改變,迫使產業發展與行銷策略必須調整因應。
5.漁業慶典及推廣活動多以音樂季或嘉年華會方式辦理,同質性高,未能突顯地方產業特色;漁業產銷班及漁民欠缺商品開發及休閒漁業經營概念,知名度不足、成本高,銷售通路受影響。
6.部分區域休閒產業發展未考量地方資源特性,無法凸顯在地特色,且農民專業性、法令熟諳能力及服務能力皆尚待提升。
()環境保護與土地使用課題
1.消費者日益重視環境資源的永續性,農村必須積極轉型兼顧健康與友善環境與生態概念的綠色產業。
2.目前公設有機集團栽培區土地取得係直轄市、縣(市)政府向臺糖公司承租或退輔會農場自有土地申請設置,可供有機栽培面積仍嫌不足。
3.非農民興建農舍亂象頻仍,引發炒作農地之商品化、建地化,亟需導正農舍亂象,避免農地繼續破碎穿孔。
4.隨著農村社區產業發展與時代變遷,對於農村土地利用型態與生活需求也跟著改變,但非都市土地大多數用地仍維持60年代之用地類別,使得農村居住空間(建築用地)不足,而農村建築風貌最常見即為鐵皮屋、T棚等臨時性建築物,其土地使用已不符合現今使用需求,應立即改善農村居住空間及生活環境。
5.現行非都市土地均依「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管制,於農業用地上採同一套容許使用,致無法因地制宜,並有彈性之限制或使用,考量農村發展及土地使用性質,應透過計畫管制並劃設不同功能分區,能更加嚴謹限縮優良農地上之容許使用項目,但又可於農村生活範圍提供必需之公共設施。
()農村社區發展課題
1.農村再生推動初期以建立機制及擴大農村社區參與為主要目標,目前已有超過50%以上之農村社區參與培根計畫,已達成階段性任務。隨著農村社區數快速成長,輔導需求雖之激增,農村再生第2期推動重點宜調整由量轉質,結合地方政府力量共同投入農村再生輔導工作,以提升培根計畫培訓品質與農村再生計畫執行成效。
2.全國已經有500多個農村社區推動農村再生計畫,對於各農村社區發展、組織運作及後續維護情形等應有相關追蹤、輔導及考核機制,以掌握實際執行品質與成效,並做為計畫滾動檢討及修正依據。
3.農村再生計畫第一期之實施項目多偏重在農村社區生產及生活環境改善、公共設施建設及休憩設施,對於整體生態環境建構、文化歷史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等面向較為欠缺,有待加強引導與協助。
4.農村社區發展所需資源長期仰賴政府補助,應思考透過農村社區產業加值與創新經營模式,引導產業發展效益回饋協助農村社區發展工作,以促使農村社區與農村社區企業共存共榮。

八、農村再生計畫效益與進度管理創新方向與因應作法
因應上揭4大課題,並配合當前農業重要政策方向「推動農業加值.發展創新農業」,於符合農村再生條例範疇前提下,提出第2期實施計畫下列創新方向與因應作法:
()人力創新
1.擴大青年農民專案輔導能量,整合輔導資源,協助擴大經營規模或發展創新加值產業,扶植新興農企。
2.辦理公費學程,鼓勵農學生職涯探索;持續加強對青少年、大專生的農漁業推廣教育與宣導說明。
3.建立農業在地人力平台,調度農村產業季節性勞動力。
4.優先支持青年從農漁業經營或創業,積極協助設置生產設施設備,加強培育農村社區產業經營人才。
()技術創新
1.將本會試驗研究體系已發展成熟或產業化的農業科技研發成果,推廣應用於農村產業發展,並規劃納為生產設施(備)示範補助項目或特色加值輔導工具。
2.賡續推動農耕生產機械化省工經營設備、現代化生產設施,強化農業整體經營環境及精緻栽培,朝向精緻化、自動化設施農業。
()經營創新
1.推動農地集團栽培經營管理:整合地區農業資源轉型為集團化栽培,輔導大專業農企業化經營或輔導傳統小農整合契作產銷為集團產區,擴大農產業經營規模與效益。
2.推動農村產業企業化育成與輔導:就農村社區企業(公司、合作社)或其他產業經營組織,提供企業化經營必要之專業育成輔導及資金協助,提高產業經營收益,並引導朝向社會企業發展,兼顧社區、環境及居民照護等社會責任,促進農村社區永續經營與自主發展。
3.發展六級化農業,提升在地農業價值:依場域資源與發展特性,結合環境教育、生態保育、食材教育與推廣、原住民族等在地文化、觀光與休閒資源等元素,加強產業經營組織人才培訓,研發產製特色農特產品或旅遊體驗服務,發展小而美在地特色產業、推動農漁業休閒旅遊與體驗,創新農村產業價值,促進地產地消。
4.導入跨領域合作思維:運用社會企業、宅配物流、網路行銷及電子商務等新的平臺工具,創新農業產銷經營與服務模式。
()環境資源永續
1.賡續發展健康永續的有機產業,輔導朝向集團化栽培,改善有機農業生產條件與環境,並洽請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及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協調釋出國有農地,擴大有機栽培面積。
2.會銜內政部修正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引導農舍之興建與移轉均須確實實際從事農業生產,同時加強農舍興建後管理,督導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落實管制稽查已興建農舍之農業用地,確實依區域計畫、都市計畫法及建築法相關規定對違規使用之農舍及其農業用地進行裁罰與改正。
3.推動農村再生結合農村社區土地重劃,以在地居民自主訂定之農村再生計畫為基礎,實施農村社區土地重劃,可確實解決農村社區既有聚落之土地權屬、建築用地及公共設施不足等問題,建構農村宜居環境。
4.輔導直轄市、縣(市)政府擬訂農村再生發展區計畫,配置農村社區整體發展所需之公共設施,並納入功能分區(農村生活區、農村生產區、農村生態區及農村文化區等4種)管制理念,以改善農村社區土地活化及農村各項公共設施建設需要,滿足農村社區居民生活所需。
()社區多元發展
1.強化以生態廊道、淺生動物生態、濕地建構、傳統生態工藝等,打造生態示範社區,建構農村永續環境。
2.推動農村再生社區執行成效考核,針對已執行1年以上之農村社區進行考核,考核社區組織運作、年度計畫執行情形及執行計畫後續執行效益或維護情形等項目,並導入陪伴輔導協助社區改善與精進,並做為後續計畫審核與補助之參考。
3.擴大縣市政府參與層面,提升中央與地方政府輔導能量及執行成效,合作推動培根訓練、文化保存與活化、個別宅院整建、農村再生發展區計畫、農村再生社區執行成效考核、農村再生工程建設、及農村窳陋環境改善。
()提升計畫執行進度
1.農村再生基金計畫執行包括經費支用及執行進度,均依「行政院所屬各機關施政計畫評核作業要點」進行列管及評核。
2.農村再生係以基金方式辦理,預算未執行部分可回基金帳戶。本會經過通盤檢討已逐年遞減編列農村再生基金經費,另目前通過農村再生計畫社區數快速增加,預估可提升農再基金執行率。
3.本會已積極結合產業推動農村再生,透過培根計畫導入產業課程、農村再生計畫協助產業發展、農村再生跨域合作示範、產業環境條件與生活機能改善等,協助農村整體發展。

叁、結語

農村再生深入全國農村社區加強專業人力培育,引領社區居民感觸農村特有的自然資源與人文價值,喚起對家鄉的熱愛,激發築夢活力,自主思考多元創新的發展方向。同時,以人為本,兼顧不同類型農村再生社區所提建設需求,主動協助改善農村基礎建設及整體環境,營造適居安全之生活空間,讓生活在農村這塊土地上的社區居民得以安身立命,快意生活。
農村再生是政府當前重要施政,農村再生基金可謂是協助農業施政的新興資源,更是本會達成政策目標、改變農村與產業結構的重要機會,雖農村再生條例原主要目的是改善農村生活品質,但如僅是投入基礎建設並無法吸引青年人回農,因此行政院特別提示農村再生之推動必須結合產業發展,透過農村產業與土地利用之轉型與加值,振興農村經濟、改善所得,並吸引青年人回農。
此外,農村再生亦是整體農業施政的縮影,本會透過農村再生結合產業發展機制,積極運用跨域合作平臺結合本會各產業單位、農會及大專院校的各領域專業,評估農村產業價值鏈的定位與方向,協助特色化與加值化,期能跳脫既有框架積極協助在地生存與永續經營,塑造臺灣新農村與新產業。
通過農村再生計畫社區數雖逐年增加,但每年編列農村再生基金經費則逐年遞減,表示本會均經過通盤檢討實際需求覈實估算,並無浮編經費之情事,並搭配隨時滾動檢討之農村再生執行機制,全力推動農村再生各項業務。透過第2期實施計畫所擬訂之農村再生計畫效益與進度管理創新方向與因應作法,將可大力提升計畫執行效益與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