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 星期三

任務編組【行政院】行政院文化會報

  
中華民國文化部 - 行政院文化會報     https://www.moc.gov.tw/cp.aspx?n=135
 


行政院文化會報第8次會議

114-05-08。主持文化會報 卓揆:跨部會協力推動國家希望工程沃土計畫、臺灣文化前進大阪萬博會及優化文化內容產業資金生態系

行政院長卓榮泰今(8)日主持「行政院文化會報第8次會議」時強調,「文化是國家的靈魂、民族的根本」,「部部都是文化部」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政府落實文化政策的目標。

今日提出的三項報告,均需各部會密切合作與資源整合,顯示文化政策推動並非文化部單一機關所能獨立運作。而文化會報的核心價值即在建立跨部會溝通平臺,強化協調合作的機制;同時也期盼能廣納民間委員的專業知識與寶貴建言,共同集思廣益,讓臺灣文化持續穩健扎根、多元健全發展,進一步開拓國際視野。

卓院長在聽取文化部「國家希望工程暨沃土計畫重點工作報告」後表示,文化部推動國家希望工程沃土計畫,已有初步成果,請各部會能夠共同協力,整合資源並持續辦理。

此外,針對百大文化基地、臺灣國際兒少書展等年度重大活動,也請各部會共襄盛舉,協助宣傳,全面帶動臺灣文化的旺盛活力,推展兒少閱讀風氣,讓文化向下扎根。

針對文化部與經濟部「臺灣文化前進大阪‧關西萬博」活動規劃報告,卓院長表示,文化部推動「臺灣文化前進大阪‧關西萬博」活動,請各相關部會共同協力,整合資源持續辦理。

此外,針對開幕之夜與主題之夜,也請各部會給予最大支持,透過系列的展演活動,充分發揮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特色,向世界展現「應援未來、奇蹟之島」的文化軟實力,並請史哲政務委員負責協調各部會協助文化部相關協力事項。

有關文化部「文化內容投資暨文化ESG辦理情形報告」,卓院長指出,為持續優化文化內容產業資金生態系,請文化部妥善運用國發基金及結合民間資金,共同投資文化內容產業,進軍國際。

卓院長也請文化部、經濟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積極鼓勵將企業實踐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的面向擴展到文化產業,並請各部會支持協力相關計畫方案,以利公私部門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112-10-11。主持行政院文化會報 陳揆:透過跨域整合、創新導入 帶動臺灣文化產業向上發展

行政院長陳建仁今(11)日主持「行政院文化會報第7次會議」,聽取文化部「2023文化施政推動情形」報告。院長表示,為促進臺灣文化產業發展,文化部這一年來除修正法規外,也積極推動文化成年禮金及振興出版產業發展等措施,並進一步推出「文化黑潮計畫」。

為積極培育臺灣本土優秀文化人才,院長請有關部會參考國家培訓運動選手的成功經驗,並鼓勵學童多閱讀以介紹臺灣文化為主體的書籍,做好文化向下扎根工作,同時導引國營事業或民間企業投入及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透過跨域整合,將文化、科技、創新、生活及產業相互連結。

陳院長致詞時,首先感謝本屆委員撥冗出席提出政策建言,與政府共同推動文化事務,關心及推動臺灣的文化發展。院長強調,文化是國家重要的軟實力,也是國家對外的重要名片,可以讓世界看到臺灣,也可以讓臺灣走進全世界。

而行政院文化會報的成立,就是為了強化各部會文化事務的橫向聯繫,集合各部會力量共同推動國家文化政策,期盼在本會報建立的平臺機制下,各部會整合資源及合作,並與各民間委員共同集思廣益,讓臺灣文化持續向前邁進、向下扎根,更多元、健全地發展,也讓我國文化產業繼續蓬勃發展。

陳院長指出,過去3年受COVID-19疫情影響,臺灣藝文產業的推動及發展面臨極大挑戰,因此文化部自2020年至2023年共編列約115億元特別預算,包含紓困振興經費約105億元,以及疫後特別預算約10億元,協助藝文工作者及產業在疫情期間度過難關,並在後疫情時代積極推動各項藝文產業的復甦發展,希望進一步將我國藝文產業升級,推向國際。

陳院長表示,文化部這一年來積極突破法規限制,無論是《公共電視法》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皆有重大修正。此外,文化部近期也推動各項讓年輕人、人民有感的措施,包括文化成年禮金,也就是文化幣,以及振興出版產業發展等,他也隨同文化部史哲部長參觀許多相關活動,並看到許多年輕人參與,發揮各式創意,深感這些措施對臺灣文化產業的發展有相當大助益。

陳院長指出,文化部參考歐洲國家青年藝文體驗及消費補助政策,催生出「文化幣」的點數概念,吸引年輕人接觸藝文活動、增加藝文消費,這項政策無論對於培養藝文創作或消費人口,都至關重要。

此外,為因應近年來民眾閱讀形式的轉變,國內出版產業面臨巨大發展挑戰,因此文化部也積極從法制面、實務面、創作面等,振興出版產業的發展。展望未來,文化部會更進一步推出「文化黑潮計畫」,行政院將大力支持,期盼該計畫能夠順利推動。

隨後,陳院長聽取文化部報告「2023文化施政推動情形」及意見交流後表示,我國在培訓運動選手方面,已有不錯成果,政府透過設置「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國家運動科學中心」及挹注經費等方式,栽培及協助優秀選手不斷進步,相關部會應參考此一成功經驗,思索如何培育臺灣本土優秀的文化人才,藉由建構完善的平臺,提供人才培育所需的土壤與養分,讓幼苗能夠生長並開花結果。

院長也請文化部與教育部透過政策推動,鼓勵學童多閱讀以介紹臺灣文化為主體的書籍,做好文化向下扎根工作。

對於委員提到文化部113年預算在行政院支持之下大幅增加32%,讓文化界非常有感,更期待有機會達到總預算1%的目標;對此,院長回應,行政院責無旁貸。陳院長指出,「跨域整合」已成為現階段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工作項目之一,除了透過行政院文化會報的召開,整合跨部會力量,激發政府與民間更多對話之外,相關部會亦應積極導引國營事業或民間企業在推動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過程中,投入及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將文化、科技、創新、生活及產業相互連結。

院長也以他上週六(10月7日)出席「蒜頭糖廠五分車延駛故宮南院站通車典禮」為例指出,旅客搭乘五分車至故宮南院途中,在飽覽沿途景色風光之餘,車上導覽人員亦可協助導覽解說臺灣糖業發展、台糖文化等歷史,讓實體與無形文化資產相互串聯,使旅客獲得豐富的文化饗宴之旅。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18)日主持「行政院文化會報第6次會議」時表示,為落實國家語言的保存及發展,政府已成立「國家語言推動會報」,由他親自擔任召集人,而政府也預計5年投入300多億元預算,由「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從「靜態」、「動態」兩大方向來努力,讓大家有更多機會接觸及學習自己的母語,並讓語言自然融入生活中使用。

此外,為發展與傳承傳統表演藝術,政府將透過各部會協力合作,從培養欣賞人口、傳承及培養演出人才、增加傳統表演藝術整體演出機會等三方面著手,並善用科技,將傳統表演藝術發揚光大,讓孩子從小開始接觸藝術、各類劇種,使傳統藝術得以保存與推廣。

蘇院長於致詞時表示,疫情嚴峻,許多受衝擊的藝文產業要維持既有的發展,已相當不易,在語言與無形文化資產方面,更是容易被忽略,非常感謝委員們除了平時給予指教外,今日亦能與會針對前述問題共同交換意見,希望能進一步形成共識。

隨後,蘇院長聽取文化部「本土語言推動的策略與作法」報告後表示,他歷經政府用力量打壓語言的時代,在他小學、中學時期,在學校講母語會被處罰,當年因為被打壓,所以深知母語的珍貴,現在沒有被打壓、自由發展,反而有瀕臨危險和消失的危機。有鑑於此,他擔任全國最高行政機關首長後,即持續運用國家力量來保存即將消失的母語,也感謝臺灣這一片土地與人民,讓他有機會能夠為國家、為人民做事。

蘇院長強調,臺灣的母語已到了存亡絕續的關鍵時刻,我們必須將母語妥善留存下來,這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而政府的語言政策是雙軸併行,一方面成立「國家語言推動會報」,由他親自擔任召集人,落實國家語言的保存與發展;另一方面,也致力提升國人英語能力。

蘇院長也強調,政府不是要推動一個國語、一個英語的雙語政策,而是基於國際貿易、涉外事務及旅遊等需要,強化國人英語能力,以更具備國際競爭力。

蘇院長表示,語言的學習必須融入生活之中,並能夠活用,才能展現效果並持續推動下去,例如30多年前他擔任屏東縣長時,即致力推廣排灣語、魯凱語等族語,並編寫教材與錄音帶,同時他也親自帶著客家小朋友到全臺各地表演;此外,當年他出席屏東當地母語演講比賽頒獎典禮時,發現在場學生大多背誦演講稿,雖然在比賽時說得流利,但卻流於表演形式,會「演」不會「講」,實際生活對談時仍不太會講母語。因此,他此次再度就任行政院長後,即要求教育部調整演講賽事的評比模式,融入生活情境,讓參賽者在比賽過程中能夠活用語言,而他今(111)年2月在行政院接見21位全國各縣市台語演講優秀學生,每位得獎學生全程皆以台語與他對談並十分流利,令人欣慰。

蘇院長強調,語言的學習不是死記硬背,應善用電視、電影、遊戲、漫畫、網路及科技等各方面,讓語言的學習更加有趣,同時製造更多機會及場合來使用語言,而政府也預計5年投入300多億元預算,由「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從「靜態」、「動態」兩大方向來努力,讓大家有更多機會接觸及學習自己的母語,並讓該領域傑出人士更能夠獲得表揚,請文化部及各有關部會參考今日委員所提意見持續努力。

針對文化部「傳統表演藝術的現況與發展策略」報告,蘇院長也回憶道,他小時候會特別存零用錢購買布袋戲偶頭,人偶服裝則用手帕替代,並把握下課短短的幾分鐘,在同學的椅子下方演出布袋戲,吸引全班同學圍觀欣賞。

蘇院長表示,文化部已就傳統表演藝術發展所面臨的人力斷層、缺乏穩定經費與演出機會、民眾參與意願低等困境,提出支持體系,除了人間國寶指定登錄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也採取師徒制進行傳習;透過駐團演訓、演出,積極培育新秀;輔導民間劇團推廣創新,打造臺灣戲曲藝術節,並辦理各式營隊、完備戲曲基地;同時也透過亞太傳統藝術節、輔導團隊參與國際展演,增加國際交流。

蘇院長指出,為發展及傳承傳統表演藝術,請各部會就三大面向持續努力,包括:在培養欣賞人口方面,為提升學生對傳統表演藝術的興趣,院長請教育部與文化部共同研議,強化結合學校體系,規劃適合不同學齡的課程,並鼓勵參與相關活動,例如安排一年一次的傳統藝術表演欣賞活動;其次,在傳承及培養演出人才方面,院長請文化部就資深藝人的技藝保存傳承,強化數位記錄保存及後續傳承推廣應用,並協助習藝生與就業市場接軌;最後,在增加傳統表演藝術整體演出機會方面,院長請各部會共同合作提供舞臺,在業管範圍、舉辦活動時,多邀請傳統表演藝術相關團隊,增加其演出機會,協助推廣。

最後,蘇院長強調,相關部會亦應善用科技,將傳統表演藝術發揚光大,期許透過這些務實作法,讓孩子從小開始接觸藝術、各類劇種,使傳統藝術得以保存與推廣。


110-08-27。蘇揆主持文化會報 著眼出版產業發展與文資修復人才培育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27)日主持「行政院文化會報」第5次會議時表示,蔡英文總統上任以來,重視文化推動相關工作,且在各方面大力投入資源。為扶植出版業發展並鼓勵國民提升閱讀風氣,蘇院長請中央單位及大專院校規劃比照國家圖書館及地方圖書館,採行「最有利標」採購書籍,並提出更靈活方式,引導民眾採購圖書出版品,以使出版產業正向發展。

關於推動文化資產保存修復人才培育工作,院長指出,政府有責任編列預算投入資源,加速傳統匠師人才培育及媒合應用,並賦予榮譽感,請文化部等相關部會可參考我國奧運選手培育模式,加強培養文化資產修復相關人才,使文化資產在這一代保存及修復得更好,讓人才不僅能延續,也能有更好發展。

蘇院長致詞時表示,蔡英文總統上任以來,對於文化相關工作推動非常重視,並從法律、組織、預算等各面向大力投入。針對文化部「建請各部會暨所屬、全國各公共圖書館及學校於圖書採購時,依據文化藝術採購辦法辦理,以扶持出版產業發展,提升購書品質」報告,院長指出,現今國內閱讀及買書風氣下降,衝擊出版業者。

去(109)年全國公部門中文圖書採購金額約為12.3億元,占同年全國出版產值190.4億元6.5%,具有相當比例,但目前僅國家圖書館及地方圖書館採最有利標採購書籍,比例約達50%以上,其餘中央單位及大專院校仍採行最低標採購。

蘇院長強調,請中央單位及大專院校規劃比照國家圖書館及地方圖書館,採最有利標採購書籍。另針對購書需求大的大專院校,若採最有利標購買書籍或出版品,政府也可擴大補助預算,使其採購更多書籍,以符合本案提振出版產業的宗旨。政府也應提出更靈活的方式鼓勵閱讀風氣,如五倍券或文化部的「藝FUN券」,可引導民眾採購圖書出版品,使出版產業正向發展。

蘇院長在聽取文化部「文化資產保存修復人才(傳統匠師)培育應用跨部會合作推動說明」報告後指出,政府應實質推動文化資產保存修復人才培育工作、提供資源,讓人才願意投入並且獲得保障,同時也要賦予他們榮譽感。

院長指出,此次東京奧運,臺灣選手表現優異,是因政府近年來針對選手各方面需求,持續投入大量客製化資源,並給予選手長期保障,使他們一展長才、為國爭光,後輩也會願意跟進,因此相關單位可參考奧運選手培育模式,培養文化資產保存修復人才。

蘇院長指出,當前國人對文化資產保存意識逐漸提升,從民國100年至110年近10年間,指定登錄的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建築群及文化景觀等數量,已從1,700多處增加到2,700多處,顯示文化資產領域是極有潛力的產業,請經濟部協助文化部,從產業、人才面向思考並協助推動。

蘇院長表示,傳統修復技術早期多為師徒制,為提攜後進並使專門領域在此制度下傳承和延續,政府應提供長久資源與保障,並提升他們的榮譽感,請教育部從教育體系思考及推動。

蘇院長強調,文化發展工作與各部會皆相關,政府有責任編列預算投入資源,加速傳統匠師人才培育及媒合應用,並賦予他們榮譽感,請文化部及相關部會依此方向導引和盤整,並找出方法,希望文化資產能在這一代保存及修復得更好,讓人才得以延續,使其有好將來。

蘇院長今也特別感謝所有委員在文化發展盡心盡力提供協助。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12)日主持「行政院文化會報」第4次會議時表示,國際局勢變化快速,臺灣現在疫情之下是最安全的國家,應機動把握時機興利除弊,推動藝術品收藏交易,同時吸引海外交易回流。他也支持文化部的出版產業振興政策,指示相關部會積極作業,提供重要助力,讓國人視野拓展,讓國家人才越多,臺灣才能與世界競爭,才會越偉大。

蘇院長指出,全世界受武漢肺炎疫情衝擊,臺灣卻能召開這樣的大型會議,為亂世中的福地。文化是國家的靈魂,反映一個國家的水準,更是國家整體形象與實力最好的展現,政府也投注更多資源在國內人才培育與創意軟體。

細數過去一年多,政府更在文化政策上達成多項重要里程碑,如:「文化基本法」在去(108)年6月公佈施行,確立國家文化發展基本原則。

去年11月揭牌的「文化內容策進院」,由政府組成國家隊,支持影視音、圖文及數位出版等文化內容產業。國家電影中心在今(109)年5月正式轉型為「行政法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推動影視聽文化影音資產典藏修復、研究、推廣教育等工作。

蘇院長進一步表示,今年8月開幕的臺北「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是亞洲第1座流行音樂中心。高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預計於明年上半年開幕。

此外,政府透過獎勵輔導產業措施,產出多部叫好叫座的作品,從國內紅到國外,大受好評。在文資保存部分,今年政府投入文資預算更是105年的4倍,目前主管國、公有文化資產的22個部會也都編列預算辦理相關保存、維護及活化的工作。

蘇院長在聽取「推動臺灣成為亞洲藝術品拍賣中心」報告後表示,現在國際局勢變化很快,臺灣因為防疫成功,備受世界肯定;香港原是龐大的藝術品交易市場,總成交額高達新臺幣411億元,是我國的二十幾倍。香港現在面臨政治情勢變化,而臺灣不但是一個最安全的國家,也重視文化,致力促進相關藝術家、藝術品的交流等,我們應靈活、機動把握時機,讓世界看到臺灣,甚至朝取代香港地位的方向努力。

蘇院長感謝文化部李永得部長與相關藝術家、藝術界以及文化界的人士多方努力、交換意見,也感謝財政部蘇建榮部長的大力配合,蘇院長也提醒應注意以下三點:第一,推動文物或藝術品交易所得採分離課稅;二,稅制方面要照顧到方方面面,不是要大開方便之門,而是要把握機會,跟世界競爭、連通;三,執行藝術品拍賣事業的洗錢風險評估,確實掌握拍品資訊與交易實名制。

蘇院長也鼓勵相關部會從興利上大膽把握時機,推動藝術品收藏交易,活絡交易市場,同時吸引海外交易回流,舉其利也防其弊。如相關作業涉及修法,也請相關部會給予支持,在立法院幫忙溝通、協調。

針對「出版產業振興政策推動說明」報告,蘇院長指出,他很支持文化部的振興政策,如同電影「電子情書」的情節,這個時代閱讀習慣、市場供需與載具已有變化,政府應協助振興,文化部推出的「藝Fun券」,目前累計使用金額約9.2億元,用在「書店及出版業」就超過6成,有5.2億元,這就是一個方法;制度建立也很重要,由教育部與文化部推動的「公共出借權」(自今年1月1日至111年12月31日止,試辦3年),民眾至國立臺灣圖書館及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借書,由政府補貼作者與出版社,這是對作者的尊重,且對現實方面的收入是有幫助的,都是實際的作為;而圖書免徵營業稅的部分,因不用修法,也應大力支持。

蘇院長也就會中王小棣委員提議,藉由或媒合能見度高、聲量大的活動場合激發民眾閱讀興趣,或是讓出版品搭配舞臺行銷的意見,可以嘗試,讓政府給予留在出版界努力、奮鬥的人更多幫助,這也是因為臺灣的自由開放,才撐開這一片天地。

無論是紙本、數位出版品,都有助於民眾知識的吸收與年輕人視野的拓展;眼光越大、看得越遠,胸懷越大,這個國家才會越偉大、人才越多,臺灣才能跟世界競爭。請文化部、教育部、財政部積極作業,提供出版產業重要的助力。



行政院長賴清德今(3)日主持「行政院文化會報」第3次會議時表示,行政院會近期通過108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其中文化部預算數額達202.83億元,首度突破200億元,較107年增加24.49億元,成長13.7%,且文化部主管預算占中央政府歲出總額首次超過1%,顯示政府重視與支持文化事務。

賴院長指出,他去年上任時,將「文化台灣」列為施政目標之一,希望透過厚植文化國力,強化台灣競爭力。行政院也核定「前瞻基礎建設」的「文化生活圈建設計畫」,整建軟硬體充實地方文化生活,並重視地方文化特色的保存發揚與歷史重建。

賴院長強調,文化事務是文化國力展現,需各部會、地方政府及民間全力參與,文化會報的召開將強化橫向聯繫,整合資源,共同推動國家文化政策,並借重各民間委員的專業、經驗與視野,讓台灣文化向下扎根。

賴院長聽取教育部與文化部共同推動的「美感體驗/文化體驗教育」報告後表示,兩部會合作建立媒合及共創系統,結合文化、教育及民間資源發揮綜效,提供學生更多接觸及體驗文化藝術機會,請積極推動,並邀請相關部會及地方政府共同合作,開發推廣包括客家、原住民及新住民等不同族群文化內容、各類文化資產等體驗方案,以提供學童更多接觸藝文機會,讓美感教育從小扎根,並促進文化發展。

針對「強化國公有文化資產保存活化及再利用」報告,賴院長指出,爲利國公有文化資產保存活化及再利用,請各部會盤點經管文化資產狀況,未辦理基礎調查及修復再利用研究的文化資產,於明(108)年度先以年度預算推動。

另爲妥善應用政府資產,中央各機關如有增置或租賃廳舍需求,應優先考慮利用國有非公用文化資產或財產。

賴院長表示,國公有文化資產保存活化再利用是各管理機關的責任,請積極辦理,並請文化部予以協助。另請文化部研議精進文化資產的指定及登錄規定,儘量明確相關標準,並規劃協助文化資產所有人與管理人的有效措施,以提高保存共識,確實維護珍貴文化資產。

有關「建構文化內容產業生態系重點計畫推動報告」,賴院長指出,建構文化內容產業生態系,有助提升文化內容應用,帶動產業發展。請文化部積極溝通,爭取「文化內容策進院設置條例」草案,早日完成立法。

賴院長表示,為完善文化內容產業生態系,後續仍請相關部會協力辦理以下事項:

一、未來「行政法人文化內容策進院」成立後,請相關機關如國發會國發基金管理委員會、金管會、經濟部及科技部等部會,共同參與文策院董事會決策,並促進所管財團法人多元合作。

二、請通傳會持續與文化部共同針對傳播法制、國內市場秩序、國際整體戰略等方面研商與討論,建立合宜規管機制。

三、請通傳會、經濟部與文化部共同討論訂定文化保留原則,以兼顧國際經貿自由及我國文化經濟規模的對等性、文化底蘊的特殊性,以強化本國文化傳播權,打造多元國際通路。

另針對會中政務委員張景森所提的本國節目自製率規管問題、民間委員魏德聖導演建議的公營媒體減少委外製作,賴院長並請文化部儘速研商解決。



為結合跨部會力量,提升文化施政動能,促進政府整體施政文化,行政院今(28)日召開「行政院文化會報」第2次會議,由行政院長林全擔任召集人並親自主持,彰顯政府對整體文化施政之重視。

行政院表示,文化會報以促進文化發展,提升國家施政文化思維及協調整合文化資源,強化跨部會合作為宗旨,會報委員邀請國內文化界人士及相關機關首長擔任。本次會議計有「擴大影視產業投融資,健全生態系」、「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等報告案。

林院長表示,健全影視生態與重建台灣藝術史都是重要文化議題,文化部透過文化會報所設的專案小組機制,持續與中央各部會、地方政府進行溝通協調,目前已有初步成果。未來也請各相關機關(單位),持續關注各項文化議題,共同推動我國文化施政。

文化部表示,由於台灣具有豐富的在地素材及故事,透過影視產業的型塑及露出,將可承載豐富的文化意義並具備商業價值,因此將強化人才培育、健全影視軟硬體產製環境、完善影視投融資及補助資金媒合平台、增加國際通路輸出等協處機制,以建構本國內容產業的生態系,期提升內容產業的附加價值與創新應用的綜效。

文化部表示,「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從研究、典藏、數位化與詮釋體系的建構出發,擴充館所能量並建立資源聯盟,再現地方歷史記憶,型塑國家認同與文化情感,累積文化資本與建立當代的、多元的藝術史觀點,從歷史奠基文化的未來發展,呼應蔡總統「厚植文化力,打造臺灣文藝復興新時代」的文化政策方向。

林院長在聽取簡報後表示,如何讓台灣文化、藝術內涵提升,進而與國際連結,是未來努力的目標,文化施政與推展不只是單一政府部門的責任,期許各部會透過文化會報的跨部會溝通協調機制,整合轄管資源,積極參與相關計畫,豐富台灣文化。

針對文化部長鄭麗君所提捐贈博物館抵稅問題,林院長請文化部先建立具有公信力的鑑價機制,並研擬可受贈館所,再推動抵稅規劃,以鼓勵民間捐贈文物,充實國家文化藝術典藏。



為結合跨部會力量,提升文化施政動能,行政院今(7)日召開「行政院文化會報」第1次會議,由行政院長林全擔任召集人並親自主持。林院長表示,文化會報設立除了要推動文化政策,也要加強各部會間文化事務的橫向聯繫,整合並提升文化資源的有效運用,希望藉此讓促進文化發展的思維與作法,全面貫穿及內化於政府各部會施政。

林院長指出,文化是人民生活方式的表徵及群體力量的表現,同時也彰顯國家識別的特色。行政院文化會報的成立,一方面代表政府對文化發展政策的重視,希望結合文化界人士、相關主管機關及工作,讓文化表現更具吸引力與原始特色;另一方面,也期盼文化會報凝聚的政策,在國家整體政策中,具備應有的份量及重要性。

林院長表示,蔡總統所提的文化政見,要求「政府施政都應具備文化思維」,強調文化的表現無所不在,意即政府各項公共政策均可內含文化特色。若要達到此目標,政府需提高層級,因此行政院成立文化會報,希望將跨部會工作及政策進行協調,形成共識,將文化內涵納入其中。

林院長強調,今日的會報只是一個開始,未來需要各委員共同努力,透過不斷思考、建議及提供建言,讓臺灣文化、藝術的內涵持續提升。此外,也希望透過各部會的積極參與,協力推動文化事務,讓臺灣的多元文化蓬勃發展,達到「部部都是文化部」的境界。

今天的行政院文化會報首先由文化部報告「行政院文化會報推動及執行方式」,該會報由林院長擔任召集人,政務委員林萬億、張景森擔任副召集人,文化部長鄭麗君擔任執行秘書,並由外交部等15個相關部會首長擔任委員,以及邀請林曼麗、林崇熙、魏德聖及陳其南四位專家學者擔任民間委員。

未來除了正式會議外,另設置「多元文化與文化多樣性組」、「文化體驗教育組」、「國際與兩岸交流組」、「文化保存與社區營造組」及「內容產業振興組」等5個常態性專案小組處理特定議題,參採公民論壇意見形成政策議題,會議召開時,也將邀請相關機關(構)與地方政府代表、專家學者、民間機構團體代表列席參與討論研議。

文化部另在會中進行「行政院文化會報文化政策白皮書與跨部會合作」報告,依據總統文化政策7大目標,歸納出5大推動主軸,分為:「再造文化治理,建構藝術自由支持體系」、「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深化地區營造,發揚生活所在的在地文化」、「以提升文化內涵來提振文化經濟」及「開展文化未來新篇」。

林院長指出,這些皆是需要長期系統性推動的工作,會中所提的各項意見,請專案小組於未來推動時,都能讓各部會理解,並請文化部進行通盤思考和整理。

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文化是國家的底蘊和軟實力。文化政策白皮書中有3項重要的紮根工作:一是從歷史紮根,從文化保存做起,無論有形文化資產或更多長期被忽略的無形文化資產,有賴專案小組形塑未來合作機制;二是教育紮根,期待未來「文化體驗教育組」讓文化體驗融入孩子的教育,同時培養未來的文化欣賞人口,讓文化產業永續;三是在地文化紮根,發揚在地文化,讓臺灣特色從在地文化長出。

會中最後由文化部說明「提振影視內容發展架構報告」,提出資金面、產製面、通路面及環境面等四大政策思維。

有關資金面部分,包括「獎補助-投融資」雙軌基金、強化多元資金來源及專案投資輔導等行動策略;有關產製面部分,提出強化影視內容產製輔導措施、發展內容IP跨域應用人才培育、連結在地文化記憶等行動策略;通路面部分,提出電視節目自製率、強化國片院線通路、拓展國際市場及新媒體、影像教育等行動策略;環境面部分,提出法規整備、建立影視專業中介組織、影視基地、整合公廣集團等行動策略。

對此,林院長表示,提振影視產業是項浩大工程,政府相當重視,也視為政府施政的重要標的。臺灣有好的人才,過去也曾創作出非常好的影視作品。

提振影視產業,首先要留住本土人才,讓他們有發揮和學習的空間,亦可考慮引進國外人才,讓國內人才擁有與之交流的機會;另外,需培養需求人口,擴大國內市場,並提供基礎建設和設施,創造優質環境讓具創意的作品源源不絕。

林院長強調,針對提振影視產業的各項方法和加強面向,須視為未來會報討論的工作重點,讓臺灣影視產業往前走,他並期許未來幾年臺灣影視產業能有不同面貌。


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城鄉發展網誌〕十週年解碼

 

ARCHI-E-PRESS:攝取系列網誌

T01〕台灣城鄉發展脈動|FORMOSARACE

20155月建置第一個網誌〔台灣城鄉發展脈動〕

當時發想係為登錄均衡城鄉發展推動方案相關訊息與個案,後逐步擴大至城鎮風貌計畫之全盤追蹤整理,並特別登載行政院院會議案報導進而全方位登載城鄉發展相關方案計畫,包含為期8年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2025年四月值十周年之際,於0428總瀏覽量達到200萬里程,並以每月2萬以上繼續推進


細說城鄉發展網誌

分項介紹

FORMOSARACE:〔城鄉發展網誌〕台灣城鄉發展脈動

FORMOSARACE:〔城鄉發展網誌〕緣起與主題

FORMOSARACE:〔城鄉發展網誌〕城鄉新聞

FORMOSARACE:〔城鄉發展網誌〕行政部會

FORMOSARACE:〔城鄉發展網誌〕方案計畫

FORMOSARACE:〔城鄉發展網誌〕城鎮風貌

FORMOSARACE:〔城鄉發展網誌〕前瞻建設

FORMOSARACE:〔城鄉發展網誌〕水與環境

FORMOSARACE:〔城鄉發展網誌〕地域風華

FORMOSARACE:〔城鄉發展網誌〕連結索引


從一開始  持續成長  強勢衍生

建築攝取  系列網誌  

〔T01〕台灣城鄉發展脈動|FORMOSARACE


◆  〔S06〕台灣六大區域圈點 6|TWOUTLINE 6 金馬澎 低碳樂活離島


個人 AI 助理 Gemini

問問  關於建築攝取系列網誌

https://g.co/gemini/share/21db18e4bb88

「建築攝取系列網誌」是一個以建築為主題的線上平台,提供豐富多元的建築相關資訊,包含:

  • 建築新聞與焦點:
    • 追蹤國內外最新的建築動態、設計趨勢、以及重要的建築議題。
    • 提供深入的建築專案分析,介紹各地的特色建築與都市發展。
    • 例如:社會住宅的興辦案件執行情形彙整表。
  • 社區規劃與發展:
    • 關注社區營造、都市更新、以及地方創生等相關議題。
    • 分享社區規劃師的經驗與成果,推廣社區參與和永續發展的理念。
    • 例如: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
  • 建築知識與資源:
    • 提供建築相關的專業知識,包含建築設計、施工技術、以及法規等。
    • 分享建築相關的教育資源,包含學術研究、課程資訊、以及專業社團等。
    • 例如:歐洲地區建築科系相關介紹。
  • 建築相關的連結:
    • 提供相關的連結,方便使用者可以更快速的找到自己需求的資訊。
    • 例如: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建築攝取系列網誌」致力於推廣建築文化,提供一個讓建築愛好者、專業人士、以及一般民眾都能夠交流學習的平台。

您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找到相關資訊:

  • 搜尋「建築攝取網」或相關關鍵字。
  • 瀏覽相關的建築網站或社群媒體。

 

2025年7月起

ARCHINET 2 TAIWAN攝取系列網誌 全盤解析導覽


水與環境

水環境改善  新北市先行  全盤補實

TWBUILDINGTHEME新店溪水漾博物館

水環境改善  桃園  臺中  臺南  高雄  各縣市  將依序持續整理  


方案計畫

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   美感計畫  全面回顧整理

TWBUILDINGTHEME【教育部】美感教育資源整合平台



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美感教育〕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由教育部指導、台灣設計研究院主辦,旨在協助台灣各級學校與專業設計團隊合作,進行校園環境美感改造;透過導入設計思考,讓學校成為美感浸潤的場域,真正落實美感教育從校園生活開始。








為培養國民美學前瞻能力,教育部長期推動「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強調美感落實於生活各層面,藉由美感連結校園環境,自108年起委託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透過學習環境改造,進而培養學生對美的認識。教育部長鄭英耀今(23)日前往臺北市芳和實驗中學參訪改造校園入口穿廊「小芳堂」,與師生一同體驗校園美感變身成果,鄭部長表示,學生一天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校園中度過,期藉由校園環境的改變,以「境教」潛移默化,讓學生意識到美感的重要性,進而轉化為具體行動,落實美感於生活中。

「學美.美學」計畫透過公開徵選學校及專業設計團隊,導入設計思考,營造具美感且符合使用需求的學習環境,迄今已建立全國91所校園美感改造示範學校。且改造標的相當多元豐富,並呈現出教學環境的需求趨勢,如包含陪伴學生探索自己的諮商輔導空間、實踐「普特融合」提供特殊教育學生適性支持的知覺動作訓練教室、回應新形態教學需求的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專題導向學習教室、結合學生參與式設計的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課程,以及整合教學、實作及展覽機能的示範型實習工廠等。

「學美.美學」計畫112年度合作學校之一芳和實中,以探索式學習為教學主軸,透過跨領域探索課程,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並結合每學期的學習慶典展現學生學習成果。學校透過計畫改造校園入口穿廊,藉由設計重新定義場域屬性與資訊公告方式,並整合及展示出學校特色與學習成果,為本次改造亮點案例之一。此外,學校特別利用專題課程的機會,邀請學生參與學校入口穿廊的改造討論,並運用「設計思考」工具引導學生們提出許多種不同的想法,如學生們對於生活機能或飲食外送等民生需求提出了相當多的建議:「可以在這裡放鬆,也可以相互交流」、「在這裡設早餐店」等,體現校園學習環境由學生作主的精神。

校方另透過全校週會時間與設計團隊一起向全校學生介紹新改造的「小芳堂」,讓同學們瞭解設計團隊是基於什麼樣的理念及專業考量來進行改造,當初學生所提的想法有哪些被採納、又有哪些是無法落實的。不但讓學生能獲得空間及設計方面的知識,亦讓學生學習如何運用設計思考,協助學校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法。設計團隊在空間設計策略上,重整資訊公告及學生成果的展示,提供師生停駐時的視覺焦點,並在樓梯下方圍塑出一個學生能在下課休息時光中,放鬆閱讀、談天的休憩點,同時回應學生們一開始所提的需求。

芳和實中黃琬茹校長表示,學校老師們也很喜歡利用改造後的穿廊集合學生進行教學或解說,成為校園內一處大家都覺得很舒服、乾淨的新學習場所。而穿廊正式啟用的首檔展覽,便由老師帶領「第一屆國際教育海外服務隊」的學生策劃展出,將他們在暑假期間自發規劃前往馬來西亞難民營的親身經歷,轉化成豐富又感性的圖文,完美的呈現在展示牆上與大家分享。

教育部表示,自113年起「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邁入第三期,將擴大美感教育影響層面及推動成效,在學習環境面向深化辦理「學美.美學」計畫,以更全面且具前瞻性的學習環境改造策略,提升改造成果的標竿性;並辦理相關工作坊,提升學校教育行政人員與在職教師學習環境美感素養,引導學校善用美感教育資源、推動經驗與成果,擴大校園美感環境影響力,吸引更多學校、相關單位及參與者投入,落實美感教育即生活的目標。

教育部並自即日起至11月20日在台灣設計館(位於松山文創園區內)推出「CLASS PLAY 走進.學美」展覽,展出「學美.美學」計畫校園學習環境的美感改造案例,展覽免費參觀,歡迎民眾一同來感受與分享校園環境之美。更多有關「學美.美學」計畫最新資訊,請至計畫網站瀏覽或查詢(https://campusfield.design.org.tw/)。



走進・學美|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
CLASS PLAY –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展覽資訊】

展覽期間:2024/10/9 (三) – 2024/11/20 (三)
展覽地點:台灣設計館 01 & 02 展間(松山文創園區)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系列活動】

10/26(六)13:00-17:00 Open Campus
11/08(五)14:00-17:00 系列座談一:教案創新 ft. 空間革命
11/20(三)17:00-21:00 系列座談二:破框—學習現場的未來想像

欲詳見各場次報名資訊,請至「學美.美學」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esign.movement.on.campus





展演資訊 - 松山文創園區    OPEN SCHOOL 走進・學美 展覽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一場從校園開始的美學運動

學校,是學習知識與生活的場域。在成長過程中,校園學習環境淺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的視野。隨著時代與教育思潮的改變,學習的樣貌更趨豐富多元,校園環境與美感也應與時俱進,帶領孩子觀察、體驗與學習,創造更美好的學習風景。由教育部指導、台灣設計研究院主辦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透過導入設計思考,協助媒合學校與專業設計團隊協力合作,進行校園環境美感改造,期望讓台灣的學習場域能更符合當代價值、教育趨勢與需求。

本次「OPEN SCHOOL 走進・學美 展覽」匯集了【學美.美學 – 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的核心理念,由長期推動教育設計與文化轉譯的美感細胞及文化銀行團隊策展,透過A、B、C區分別從「觀點、角色、改變」三個層次,帶大家一起走進學美,打開當代校園的多元想像,並透過計畫3.0與4.0的學校改造案例,看見教育與設計結合的可能,發現學習的不同樣貌。未來期望能有更多學校、設計團隊一起投入這場校園美學運動,創造啟發想像的校園環境與學習體驗!

展覽名稱|OPEN SCHOOL 走進・學美 展覽

展覽期間|2023.4.18 – 6.18(週休館)

開放時間|10:00 – 18:00

展覽地點|製菸工廠西向一樓 台灣設計館 01 & 02展間 A7-W107、W103

展覽票價|免費參觀

指導單位|教育部

執行單位|台灣設計研究院

策展單位|美感細胞、文化銀行

 

 

OPEN SCHOOL EXHIBITION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School is a place of learning and living. As times and trends of educational thinking change, learning has become richer and more diverse, whereas campus environment and aesthetics have also evolved with the times to guide children to observe, experience, and learn, creating finer learning sceneries. 

Supervis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organized by Taiwa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introduces design thinking and matches schools with professional design teams for cooperation on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 of campus environment, hoping that Taiwan’s learning places can better meet contemporary values and educational trends and needs.

The“Open School”exhibition features the core philosophies of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Zones A, B, and C guide visitors to delve into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on three levels of “Viewpoints, Roles, Changes” respectively, and see the possibilities of combining education and design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cases of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3.0 and 4.0,” discovering more diverse looks of learning!

Title|OPEN SCHOOL EXHIBITION

Dates|2023.18 April - 18 June

Hours|10:00 – 18:00

Venue|Taiwan Design Museum Hall 01 & 02

Hosted by|Ministry of Education

Organized by|Taiwa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urated by|Aestheticell, Bank of Culture


112-03-13教育部「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 從學校實作空間到生活空間,直擊校園的美感改造

教育部自108年起啟動「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透過專業設計協助解決校園生活教育與環境所面臨的問題,並提出創新再造的方向,讓學校成為美感浸潤的場域,至今已樹立75所校園美感改造示範學校,其中111年度共協助20所學校進行改造,改造標的物也更加豐富多元,如工科實作課程場所、音樂與表演藝術課程結合教室、生命教育關懷場域等。今(13)日教育部及計畫團隊特別前往新北市立新北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天主教光仁學校財團法人新北市光仁高級中學及臺北市立復興高級中學,開箱3所學校美感改造樣貌,感受校園美感變身成果。

新北高工模具科大樓入口川堂及廊道空間原本燈光昏暗,整體環境與動線缺乏整合;同時新北高工也期待翻轉大眾對工科空間凌亂的刻板印象。藉由設計團隊的協助,重新梳理了空間動線,重整燈光與色彩系統,並透過適量的木作隔屏,軟化金屬較為剛硬的視覺感受。特別的是,大樓入口門面是科內老師們在30年前利用科上設備製作而成,設計團隊不僅保留此一富有紀念意義的大門原貌,更再加入本次改造元素,讓原本的大門與新改造的空間完美融合。室內的導引指標則是由團隊與學校師生共同製成,打造專屬於新北高工的識別系統,不僅獨樹一幟,也更加意義非凡。

新北高工洪宜芳主任表示,團隊改造過程受到學生的熱烈關注,對於空間的改造深感好奇。對技術型高中而言,工件都是按圖施工,尺寸要方即方、要圓即圓,美學涵養卻相對不足。然而,當作品在製作過程加入美學思考,便有可能提高附加價值,讓『成品』變成『精品』。

光仁中學音樂教室是音樂課程與合唱團的練習空間,未來還將加入表演藝術課程。設計團隊突破舊格局,植入四面環形階梯,可同時作為合唱團的站臺、教師授課的講臺,以及觀賞中央舞臺演出的觀眾座位席,讓教室空間具備多樣態的彈性。同時透過兩組可變換位置的幕簾作為舞臺前幕或背景幕,達到遮光及吸音的功效,讓教室不再只是以往制式的教課空間。

臺北市復興高中長期致力推動生命教育,期望能幫學校認養的校貓校狗打造一個符合習性又安全的生活空間,並作為師生分享與教學互動的場域。設計團隊從鼓勵師生與毛孩們共生共好的概念出發,活用學校閒置空間,整合水電機能,打造屬於校犬校貓生活、互動及教學等三個區域。不僅營造滿足動物習性與本能需求的安全居所,也提供學校推廣生命教育教學的空間。此外,設計團隊也考量毛孩們的習性各異,因此以模組化及可移動方式設計毛孩的屋舍,讓師生可針對毛孩個性行為進行調整,改造成一座尊重生命、關懷陪伴、相互學習的生命教學園地。

復興高中劉桂光校長分享:「希望能以空間改造連結生命教育與美學,為校園打造一個具有多重教育意義的空間。以犬貓生活空間為中心,透過與毛小孩的互動,為生命教育課程增添實地教育的場域,發展出更多教學可能性」。

教育部表示,計畫透過專業設計力量的導入,以減法設計思維,進行校園環境診斷,協助學校以美感解決校園環境問題,培養學子從生活中感受美,營造具美感的學習環境,讓「美學」融入學生校園生活,也讓學生從中「學美」。教育部並將於112年4月18日至6月18日,在臺灣設計館01與02展間舉辦「OPEN SCHOOL 走進・學美」特展,展出本計畫(110至111年度)共41校的改造成果,從「觀點、角色、改變」三個層次,帶領大家一起看見臺灣教育與設計結合的能量,發現學習的更多樣貌!展覽免費參觀,歡迎民眾一同來感受與分享校園環境之美。

更多有關「學美.美學」計畫最新資訊,請上計畫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esign.movement.on.campus/)查詢。



設計 將讓校園更美好


學美‧美學3.0成果發表會 

學美.美學線上展| https://campusfield.design.org.tw/zh-TW

 

學美.美學30|一束以設計改變校園的光|https://youtu.be/mHHbMAKv9_k





教育部委託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110年度共完成21所學校美感變身工程,今(9)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行成果分享會,由教育部蔡清華政務次長親自主持,並依不同改造主題與特色,邀請12所學校代表及設計團隊現身說法,分享設計專業進入校園進行改造以來,在教育現場引發的熱烈討論與迴響。

「學美.美學」計畫是教育與設計體系的首度合作,主要協助全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透過設計思維的導入,從校園生活教育與環境改造的面向解決校園問題,並提出創新再造的方向,讓學校成為美感浸潤的場域。自108年計畫執行開始迄今,共計已樹立了55所校園美感改造示範學校。

110年度的改造內容,除了為各式特色與主題教室空間進行大變身,如積木社團教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木工教室等,也包含複合型餐廳、圖書閱覽室、指標系統、戶外多功能場域等校園機能與景觀環境的變革實驗。新竹市立培英國民中學是將2間老舊的教室連結起來,打造出全校引頸盼望的圖書閱覽室。設計團隊打開面向戶外綠地的牆面,並打造休憩型的大階梯,讓閱讀行為延伸到戶外,提供了更開放且具公共性的設計,為室內溫潤質感的閱讀場域加分。

屏東縣泰武鄉泰武國民小學充滿排灣族色彩的木工教室,原來缺乏收納與展示機能,作品、材料也堆放在桌面及地板上。設計團隊為讓焦點回到孩子的創作及活動上,上抬的收納機為教室創造了最大的使用空間,讓學生作品既是收納也是展示。此外,為孩子們量身訂製的木桌及工具推車,可以收納工具、材料及未完成的作品。

本次更首度改造肩負校園生活重點照護機能的健康中心、學習生態觀察與生命教育的雞舍園地,以及在108課綱下強調學生自發思考的自主學習露臺空間等各類身、心綜合學習現場,將原本以校園空間改造為主的計畫範疇,擴及到生活養成環境的各個層面。以苗栗縣公館鄉南河國民小學為例,設計團隊打造了一個能讓老師、學生、社區居民與雞群共好、共學的食農與生態教學場域。串聯起雞舍、大樹、食農花園、堆肥空間,且每隻雞都擁有自己的名牌、蛋架,讓師生們可以近距離觀察雞的行為與生活。

國立臺東女子高級中學的「蘇格拉底探索教室」是一間自主學習教室,課綱的自主學習是學生探索自己、發掘興趣和發展未來的重要關鍵。因學校無自主學習空間,便藉由設計團隊改造儲藏室及外部露臺,活化利用此空間,同時也依據學習型態及展示需求,重新配置空間功能,以符合小組討論、個人思考空間等多元使用情境,讓學生專注學習自己的興趣愛好,並建立創新教育示範空間。

「學美.美學」計畫更特別籌辦「學美.美學線上展」,將3年來的改造成果,透過圖像化與動畫的互動方式一次展出,並彙整學校、設計團隊、指導委員等不同參與對象的現身說法,分享改造過程中的經驗與觀察,提供一個學習美感再造的開放平臺,讓更多的教育現場一起「學美」,歡迎各校參考成功的示範案例,再製出富含校本特色、符合師生需求的改造方案。線上展網址:campusfield.design.org.tw。

「學美.美學」計畫不只是要讓學習空間變得更美,而是期待讓學校師生與設計團隊一起攜手合作,共創出更多元形態的校園生活環境,進而創新教學模式的途徑、影響校園生活教育。另有關更多「學美.美學」計畫最新資訊,請上計畫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esign.movement.on.campus/)查詢。


國際級設計大獎「德國iF設計獎」(德國漢諾威工業設計獎)日前公布2022年全球設計得獎名單,計有57個國家、近11,000件作品角逐,最終臺灣共有66件作品脫穎而出,獲頒2022年iF設計獎。教育部美感教育計畫亦傳捷報,首次集結12個美感教育計畫推動成果的「美感×未來教育展」及「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合作學校新北市立新泰國中、深坑國中、臺中市立豐東國中、嘉義市嘉北國小等5件作品,勇奪「室內建築」類別獎項殊榮。

教育部「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計畫與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合作,透過設計專業導入校園,從行為、環境各方面進行更整體性的設計思考,協助學校以美感解決校園環境問題,營造具美感的學習環境,培養學子從生活中感受美。計畫自108年啟動,以減法設計思維進行校園環境診斷,並打破以往公部門與學校的標案工程委託方式,改以徵選、媒合等方式協助學校與設計團隊合作進行校園美感設計改造工程,至今已完成全國59所校園改造,包括一般教室、專科教室、展演空間、指標系統等,改善幾乎所有學校都會遇到的校園環境問題,並落實美感教育融入校園生活;111年共有190校申請,預計選出16所合作學校進行美感改造。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自109年起屢獲日本Good Design Award BEST 100及Good Design Gold Award、德國iF設計獎金獎等國際重要獎項肯定,今(111)年則透過4所合作學校的改造案,再度獲得德國iF設計獎。

新北市立新泰國中與非常態空間製作所合作,將生物教室改造為美術教室,以「美感實驗室」的概念打造兼具上課、座談、工作坊、展覽等多功能的學習空間,並將黃金比例元素呈現於教室地面與空間;新北市立深坑國中由形構設計操刀設計,將校園建築的主色紅應用在活動鐵件隔屏,以「一個場域、三個劇」的概念發展出創意與變化性十足的川堂,將校園的畸零空間充分改造利用;臺中市立豐東國中由米索空間設計進場,拆除輕鋼架露出別具歷史特色的折板天花,並打開牆面,大量減少空間內不必要的屏蔽,將閒置的柔道角力館,改造成多元展演中心-「楓苳劇場」,串起校園帶狀活動空間,為師生間、學校與社區間的互動提供新的場域端點;嘉義市嘉北國小則由小福砌設計團隊帶領一群回鄉打拚的嘉義在地二代營造工班,為嘉北管樂隊打造一間具有高度變化性與延伸性的團練表演空間。

「美感×未來教育展」由教育部補助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辦理,109年12月11日至110年2月21日於松山文創園區內正式展出,由美感細胞及陳永基設計與聯合策展、托邦設計工作室設計,透過陳列不同高度的課桌及導光板面的發光抽屜,呈現台灣從幼兒至高中階段各異的學習視野,與遍地深耕的教育部美感教育實踐成果。展區呈現幼兒、國小、國中、高中四個不同階段的學習視野,參展的各項美感教育計畫分別從校長、老師、家長及學生的角度切入,梳理各計畫在行政推動、教案課程、互動體驗三大面向的觀點,從教室課堂延伸到生活環境,探索注入美感的未來教育樣態。

美感教育是一種素養教育,培養我們對生活不同面向的觀察與省思,110年辦理「美感 x 未來教育展」,透過策劃專業展覽及親子體驗活動,傳遞美感教育計畫長期耕耘的成果,並推廣設計創新理念與新知,以及擴散教育部長期投注美感教育計畫成效,讓大眾及教育從業人員瞭解美感教育從扎根作起的重要性。「學美.美學」計畫110年度21所合作學校改造工程目前已接近完工,預計在今年6月初辦理成果發表會,屆時將再掀起另一波臺灣校園改造王的風潮。有關更多「學美‧美學」計畫最新資訊及案例介紹,請上計畫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esign.movement.on.campus/)查詢。













教育部委託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所執行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投入25所學校美感變身工程,今(12)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行成果分享會,由合作學校的校長及負責改造的設計團隊現身說法,分享設計專業進入校園進行改造所掀起討論議題與實際行動,並邀請長期關心美感教育的監察院范巽綠監察委員及林盛豐監察委員蒞臨指導。


本次「學美.美學」計畫改造,分為特色教室、機能收納、指標及空間翻轉、閒置空間再造及生態學習等 5 大改造類別:

一、特色教室-改造班級或專科教室:以嘉義市嘉北國小為例,管樂團一直都是學校引以為傲的特色樂團,校內卻缺乏適合表演和練習的場地。改造團隊設計出全國第一個可變換練習、表演、獨奏等多種模組的管樂教室,舞臺亦能夠收納,擺上桌椅便可化身為上課教室。

二、機能收納-創造更靈活的魔術空間:如花蓮縣東華大學附設實驗國小教室缺乏收納個人物品和教具空間,改造團隊為每位學生打造專屬的書包櫃,並在整面的黑板牆後導入隱藏式收納櫃,配合伸縮的教師桌,解決空間不足的問題。

三、指標及空間翻轉-活化空間意象與使用方式:如宜蘭特殊教育學校希望去除川堂原本沉重的形象,營造美感及溫暖的意象。改造團隊簡化空間訊息,將剛硬的線條改成圓角,同時把花崗岩立面及鐵窗去除,改以混沙白漆覆蓋牆面增加層次與活潑感,並改善學生搭乘車輛的識別旗座,讓美感與實用性同時升級。

四、閒置空間再造-解決因學生人數減少而產生的閒置空間:如臺南市西港國中的視聽教室閒置已久,改造團隊以白色為基調,搭配淺色的木質元素將空間改造成明亮舒服的圖書館,更透過連接室內外的平臺,讓一顆矗立50多年的老榕樹陪伴看書的孩子。

五、生態學習-讓孩子以自然為師:如桃園市平鎮幼兒園改造校門入口廣場,改造團隊重新規劃入園動線,擴大孩子戶外活動的範圍,結合丘陵地景,活用自然素材,把戶外區域重新打造成可動可靜的空間,啟發幼兒在戶外與自然植栽一起活動,感受陽光、快樂、活力與美感的新天地。

教育部「學美.美學」計畫去年自全球4,769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全球僅有5個名額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的金獎肯定,並且為唯一被提名角逐最後大獎的非日本籍作品,由此可見校園美感改造不只在國內產生影響,更已在國際上受到關注。

「學美.美學」計畫由設計團隊與學校師生,透過多次的討論與實作來進行設計共創,不僅開啟創新的設計模式,也以美感顛覆師生們的想像、創新教學模式、改變傳統師生關係以及生活教育,從根本解決校園環境的難題,更打造下一代美好生活與學習環境的期望。



台灣設計研究院 - TD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