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

【臺北市】西區門戶計畫

本網誌庫存訊息將適時滾動更新




臺北市議會第13屆第6次大會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工作報告 110年8月







 
 
臺北市西區門戶地區發展先期規劃設計一案,以開放對話的方式去達到台北發展願景的亮點,展現台北的國際觀、在地歷史觀,並透過空間建立市民共識。







暢行延平南 安心遊北門












107-12-20

臺北市政府近年積極推動「西區門戶計畫」,第一階段工程隨著忠孝橋引橋拆除、忠孝西路路型調整及北門廣場景觀工程完工,實現北門城再現目標。西區門戶計畫最後一塊地景拼圖也於今年10月藉由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辦理之「北平西路西側道路新築工程」通車後完成,而接續由工務局公園處辦理「交八廣場」整體綠美化作業,使「西區門戶計畫」的版圖逐漸完整。

「北平西路西側道路新築工程」位於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D1(東半街廓)與交八廣場之間,全長168公尺,寬10公尺,完工通車後,改善既有北平西路於重慶北路路口車道錯位情形,使行車動線筆直順暢,用路人行車安全也大為提升;同時北平西路也是民眾進出機場捷運A1車站的主要聯絡道路,新工處依都市計畫調整北平西路後,也使機場捷運周邊動線順暢,配合未來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C1D1(東半街廓)土地開發案完工後,交通需求將大為增加,北平西路的通車提前因應未來的交通量需求,提供更優質的交通服務水準,讓臺北車站周邊交通維持順暢好行。


北平西路西側道路新築工程施工前情形


北平西路西側道路新築工程完工後情形




107-08-02

臺北市政府近年積極致力推動「西區門戶計畫」,在105年忠孝橋引橋拆除、分階段調整忠孝西路路型、開闢交六廣場、實現北門城再現,「西區門戶計畫」的版圖逐漸完整。北市府今年8月完成交八廣場的土地徵收、拆除舊房舍,未來與今年10月即將開放的歷史建築三井倉庫一起規劃為「交八廣場」,預計明年2月將會完成第1階段工程。


林欽榮副市長指出,「交八廣場」是西區門戶計畫最後的一塊拚圖,佔地0.9公頃的交八廣場,從時任市長黃大洲就定位下來,等了超過20餘年終於啟動,它的完成將延伸臺北行旅廣場範圍,再由開放空間、人行步道,串連北門、臺北車站、站前商圈及臺灣博物館,塑造出臺北綠色城市客廳形象,國家門戶意象也將更為成熟。

公園處黃立遠處長表示,「交八廣場」景觀綠美化為配合西區門戶計畫之中期計畫項目,北門廣場完工後,新工處亦配合在基地北側闢建計畫道路,改善臺北車站周邊交通,並保留既有樹木提供綠地廣場供民眾休憩使用,使廣場成為本市友善的門戶空間,串連人流。因此台北市政府徵收目前公園的土地後,後續由公園處規劃設計及施工,以完成西區門戶計畫最後的一塊拚圖。




公園處配合科陳賢玉科長說明,位於北平西路側的民宅已徵收完成,於731日拆除;而等到明年9月鐵路警察局搬遷後,明年12月將會完成最後一階段。

公園處園藝科楊國瑜科長表示,本案設計將空間重塑,整合基地與周邊人行道,全區使用透水性鋪面設置,簡潔的鋪面,保留原有喬木,新植高聳喬木,創造樹下流動空間,讓人行的動線不再局限於人行道,而是跳躍於樹裡行間,結合未來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商業使用,創造更多戶外休憩空間。景觀夜間照明亦為本區重要的設計元素之ㄧ,以燈光呈現交八區域原有遺址,配合整體周邊環境,設置溫暖柔和色性照明,並以節能省電,簡少眩光為原則,提供良好的夜間人行,表演活動等氣氛照明。




公園處工務科洪鳳琴科長說明,拆除工程已於731日開始動工,接續土建及綠化工程進場施作,預計明年底完成9170平方公尺的綠地,屆時歡迎市民朋友前來體驗及感受。








107-03-15

臺北車站周邊地區因早期發展已趨飽和,混亂的交通車流及凌亂的建築物影響市容觀瞻,臺北市政府特制定「西區門戶計畫」,主要範圍東至中山北路,西至環河北路,北至市民大道,南至忠孝西路,計畫著重於延續舊城區紋理,呈現北門廣場及鐵道博物館,創造車站地區文化產業自明性,以達到令人耳目一新的首都門戶意象。在這個上位計畫中,臺北市政府提出許多新穎且前瞻的構想,為處理如此龐大的公共議題,市府各單位各司其職,都市發展局以北門廣場的重現做為西區門戶計畫的起點完成整體都市規劃,交通局依都發局提出的都市規劃,設計符合人本及車輛需求的道路路型,新建工程處則扮演計畫的實現者,具體完成設施項目包括「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站臺拆除暨路面復舊工程」、「忠孝橋引橋拆除及周邊平面道路路型改善工程」及「交6路型及市區公車站區改善工程」等,接下來跟著請循著新建工程處的腳印,一起回顧臺北車站周邊地區演變過程。

柯市長上任後對臺北市執行的第一道手術,就是新建工程處辦理的「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站臺拆除暨路面復舊工程」。施工期間從1031225日開始準備作業到同年1227日路面復舊完成,僅僅3天新建工程處就完成拆除2座公車站臺(總長度約170公尺)及路面銑鋪工程,完工後(詳圖1)除了路面使用效率提升外,也象徵西區門戶計畫及北門改造的正式啟動。

忠孝西路(館前路至公園路)公車站臺拆除後照片

柯市長曾經表示:「『北門』是清代時期進入臺北城的重要門戶,更是目前臺北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門,但如今如此重要的歷史古蹟卻被高架橋所壓迫,而鐵路地下化後,忠孝高架橋可以功成身退,『拆除忠孝高架橋引道是改造西區門戶的關鍵第一步』」。為了改善北門周邊區域受忠孝橋引橋橋墩限制導致動線複雜、壓迫北門(承恩門)景觀視覺與都市天際線等問題,由新建工程處辦理「忠孝橋引橋拆除及周邊平面道路路型改善工程」,其中忠孝橋引橋拆除部分在105年農曆春節6天連假期間,強力動員人力高達7,010人次及各式大型機具1,117輛次,以交通衝擊最小、最快速工程作業、同時確保環境保護和古蹟安全條件下,全工區約750公尺同步施工,並提前完工開放通車,奇快無比的效率堪稱全國公共工程典範,各大媒體亦爭相報導,承恩門終於可以完整地呈現在國人眼前,更儼然成為時下打卡新夯點(詳圖2)。

忠孝橋引橋拆除及周邊平面道路路型改善工程前後照片

另外為了加強市區公車轉運接駁功能及提供民眾更舒適的候車空間,臺北市政府規劃於原國光西站位置辦理「交6路型及市區公車站區改善工程」,工程內容係拆除國光客運西站與建置交6公車彎及公車站臺(詳圖3),整體工程於106324日完工。自新站區啟用後,確實達到分散忠孝西路車流,降低大小車交織情形,且新站區造型上採簡約樹狀設計,加大候車亭量體、遮蔭設施,提高民眾候車的舒適度,並安裝太陽能蓄電池設備,提供4G智慧站牌顯示中英文公車站名、公車到站動態、日期、時間和天氣,還有感應悠遊卡查詢餘額、USB充電插座及無線上網等智慧服務。

6廣場公車彎及公車站臺新建完工照片

為改善忠孝西路、中華路、延平南路及博愛路之9向路口,簡化行車動線,新建工程處自10511月起著手進行「忠孝西路北門周邊路型改善工程」,並配合文化局拆遷歷史建物三井倉庫期程進行計畫道路之路型北拱施工,讓北門廣場不再被車流環繞孤立,另外還同時拓寬南陽街至公園路間之人行道以改善忠孝西路人行環境。本項工程業於106718日完工(詳圖4),徹底簡化原先交錯複雜的道路型態,有效提升行車安全。另外工程完工後北門周邊騰出之廣場空間,更緊密連結鐵道博物館、北門(承恩門)、臺北郵局等3處古蹟,讓市民朋友除可享用巴士、鐵路、捷運、高鐵所構成的便捷交通路網外,也能從臺北車站悠閒漫步至北門廣場,享受文化古蹟洗禮。

忠孝西路北門周邊路型改善工程前後照片

最後是「忠孝東路1段(鎮江街至林森南路)公車站臺拆除工程」,因考量該路段前後公車站位均採路側設站,為改善行車動線及避免車流交織干擾,經與本府交通局研商確認後,新建工程處亦於1061119日以一個日夜完成公車站臺拆除並恢復平面道路通車(詳圖5),完工後不但完整串聯忠孝東路及忠孝西路路型,也象徵著西區門戶計畫初步的成果目標已完美達成。

忠孝東路東路1段(鎮江街至林森南路)公車站臺拆除工程完工照片

經由以上臺北市政府各機關及新建工程處的持續努力,相信臺北市民將可期待未來的臺北城市新風貌!



106-08-03

臺北市政府致力於實現西區門戶計畫願景,去年初拆除忠孝橋引道後,北門得再以完整樣貌重回台北地景,並由北市府工務局公園處接續「北門廣場景觀工程」,臺北市市長柯文哲特別於今(3)日參加「北門重現 風華再起」北門廣場啟用典禮,經由歷史、建築學者的導覽解說及AR擴增實境體驗,穿梭古今重溫台北建城歷史。北門廣場特別於世大運舉辦前夕開放啟用,邀請國內外的朋友前往徜徉於古樸的北門廣場,細細品味北門歷史韻味。

柯市長指出,北門又稱承恩門,面向北方有「承接天恩」之意,是台北僅存的閩南式建築原貌城門,它的區位重要性,在現代是老台北城區「西區」的樞紐地標,在清代而言,更是「城內」通往「大稻埕」的核心門戶。是以,西區門戶計畫以北門為核心並聯結周邊日治「鐵道部」、「台北郵局」、「大阪商社」、「三井倉庫」以及清代「撫臺街洋樓」、「機器局」古蹟群,形成「面狀」的歷史景點脈絡,並營造臺北車站前行旅廣場為國家門戶意象,串連臺北車站至北門間軸帶。

工務局長彭振聲表示,「北門廣場景觀工程」不同於一般的景觀廣場,市府委託具有古蹟修復專業背景的建築師,結合考古專家,考證出地面下的城牆基礎以及真實的城牆位置,故在廣場設計上特別在北門東西側地面鋪設條石呈現與城牆的位置,顯示「城門」與「城牆」的關聯,為使市民親身體驗城牆構築匠藝,亦結合古蹟專家及匠師仿製一小段真實尺寸的城牆牆基放置於廣場西北側,市民徜徉在「北門廣場」上,將可充份感受到台北城牆逝滿百年的歷史風華。

公園處處長黃立遠表示,北門廣場是西區門戶計畫裡重要的地景改造工程,為彰顯「歷史地景」廣場的人文意義,樹種與石材的選擇,非僅為美化,進一步強調「人文意義」的設計理念,例如選擇當時花茶製造的原料「素馨花」,彰顯大稻埕製茶產業特色,原生樹種(樟樹、楓香)以及日治「三線路」路樹(茄苳),景觀石材的選用上,也考量北門建城牆石來自北投唭哩岸岩、內湖金面山安山岩、八里觀音山石,故選用自然石材作為廣場舖面及設施。

公園處工務科科長洪鳳琴說明,北門廣場完工後,廣場面積由原有2370平方公尺,擴大約3倍成為6865平方公尺的綠地廣場,工程最辛苦之處是將北門古蹟本體周邊以人工整修方式恢復到清代時期高程,使城門可望重見天日,並透過工程手法,將北門及周邊歷史書寫建構於廣場設施內,讓民眾參觀北門時可同時閱讀台北城歷史軌跡;由於北門為臺北市現存四座清代城門中,唯一保留閩南式風格之城門,其屋頂屋脊、垂脊及屋瓦為閩式風格重要元素,且避免影響各角度觀賞北門本體之機會,經過專業燈光照明設計及專家討論,於廣場外圍利用6盞高燈以高角度投射方式,使北門得以在喧囂的夜色中展現清雅樸實的歷史風貌。

為了能讓民眾更深入了解北門廣場周邊的變化,工務局特別在臺北車站1樓西側藝文走廊,展示去(105)年拆除忠孝橋引橋時舉辦的「北門風華再現攝影比賽」得獎作品,展出期間自106728日起至106827日止,讓民眾除能夠欣賞攝影好手美麗作品、陶冶心情之外,也藉由攝影作品忠孝橋引橋拆除前、中、後各時期影像,感受一場北門從「束縛」到「解放」的歷史旅程。

「北門廣場景觀工程」的推動,為西區門戶計畫中的城市地景再現工程,「北門」城門透過夜間特效照明,在暮色晨曦中,點亮西區門戶的歷史星空,完工後重現北門風華,將讓城市軸線成功翻轉,創造台北嶄新門戶。



106-02-15

為臺北市開創文化、歷史、景觀新義的西區門戶計畫,在忠孝高架橋拆除的『大破』階段之後,進入『大立』階段。臺北市長柯文哲特別於今(15)日試乘機場捷運,親自視察代表國門意象、迎接機捷A1台北站出口旅客的「臺北行旅廣場」,以及躍升為台北新地標,正在改建蛻變中的「北門廣場景觀工程」。

北市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處長黃立遠表示,臺北市政府推動「西區門戶計畫」,以北門、臺北火車站一路延伸到臺北市議會舊址,並將此軸線打造古蹟觀光廊帶;公園處搶先在機場捷運通車前,於春節假日前完成「臺北行旅廣場」開放啟用,並同時進行「北門廣場」的改造工程,預定於今年7月中旬完工啟用。位居北市六鐵交會之重要交通樞紐中心的「臺北行旅廣場」,及過去被高架道路圍蔽的清代北門城門,自年初本府拆除高架道路後,令人驚艷的北門城門躍然成為臺北城象徵的歷史地標,西區門戶計畫的改造,將北門、臺北車站、臺北市議會舊址等區域將串連在一起,結合周邊豐富的歷史資產,創造景觀廊帶,成功的形成耀眼的國家門戶。

公園處工務科科長洪鳳琴表示,配合國光客運台北西站搬遷後,在西區門戶計畫軸線上的交六廣場,經過i-Voting票選正式更名為「臺北行旅廣場」,是以「新門戶、新視野;TAIPEI TRAVEL PLAZA」作為主軸的景觀廣場,在這裡可以清楚直視北門、臺北車站、站前商圈及臺灣博物館,創造視覺軸線的延伸,成功塑造成為轉乘、出發台北的綠色城市客廳,讓南來北往的旅客及市民朋友享有舒適便利的行旅廣場。

公園處工務科科長洪鳳琴進一步表示,已成為台北新地標的北門城門,目前正由公園處進行「北門廣場景觀工程」改造周邊景觀風貌,計畫將以「北門廣場」聯結北門周邊與臺北發展過程的重要歷史景觀,包括清代的「機器局」、「撫臺街洋樓」,日治時代的「鐵道部」、「台北郵局」、「大阪商社」、「三井倉庫」等,都可以藉由開放空間、人行步道加以串連。完成啟用後,將可配合世大運相關活動,以臺北城文化地景廣場之姿,展現清代「臺北城」的歷史意象,透過考證城牆的真實位置,在地表面鋪設與城牆構造相似的舖面,標示出「城門」、「甕城」與「城牆」的「真實性」關聯,為使市民親身體驗城牆構築匠藝,亦將結合古蹟專家及匠師仿製一小段真實尺寸的城牆牆基,屆時市民徜徉在「北門廣場」上,將可充份感受到台北城牆過去百年的歷史風華。

「臺北行旅廣場」、「北門廣場景觀工程」的呈現,讓西區門戶計畫的脈絡清楚展現在大家眼前,成功營造臺北車站前「臺北行旅廣場」為國家門戶意象,串連臺北車站至北門間軸帶,並以北門為核心聯結周邊古蹟群,形成「面狀」的歷史景點脈絡,屆時「北門」城門將透過細緻的夜間照明設計,緩緩在暮色晨曦中,點亮西區門戶的歷史星空,完工之後將重現北門風華,成為台北新地標,於日夜間以不同風貌展現在全新改造的西區門戶裡。



2016/12/20

市長柯文哲25日就任將滿2週年,今日市府(1220日)上午9點假萬華區行政中心13樓大禮堂召開市政會議,會後開放媒體採訪就職兩週年的施政成果,展現從西區出發、軸線翻轉的決心。

都發局林洲民局長簡報西區門戶計畫階段性成果。從臺北2050願景計畫談起,市府已舉辦了六場戶外開講,與民溝通,討論城市未來願景。西區門戶位於淡水河右岸的臺北西城舊市區,同時由西而東串聯南港東區門戶,是城市願景的重要計畫。都發局與市府各局處經過將近兩年的共同努力,提出西區門戶計畫願景。已於20162月拆除忠孝橋引橋,再現北門風貌;201611月拆遷臺北西站,進行交六廣場景觀工程;201612月,接續啟動北門廣場景觀工程。本周六(1224)也將於北門現場進行點燈記者會,未來將呈現北門周邊的光環境整合。

現階段的西區門戶計畫願景,是個了不起的集體成就。透過民眾的參與、都市計畫委員會、文化資產委員會及相關局處的共同努力,未來將持續進行第二階段工作,融合藝術、科學、工程。期能創造車站周邊舒適公共開放空間及健全人車動線,引入多樣化創意產業與市民活動,再現城市紋理與歷史記憶的光榮。

柯市長提出「堅持理念、看到改變」的兩週年就職口號。西區門戶計畫歷經一年多的努力,軸線正在翻轉,「真的改變了」。下半年也將啟動東區門戶計畫。

 


西區門戶計劃為何? 過去三十年來臺北車站及周邊被大型公共工程持續施工擾動著,變成臺北市民難以親近的大工地。在機場捷運A1站即將通車之際,您期望首都門戶給國外的朋友或國人什麼樣的意象呢?
西區門戶計畫讓臺北車站地區再也不僅是轉運樞紐,未來也將規劃恢復北門、鐵道文化等歷史意象,鐵道博物館公園、臺北長廊、臺北願景館、天空市民屋頂花園、下沉式廣場,這些結合歷史、生態的多樣化空間,將引入豐富的創意產業與市民活動,成為本市以人為本,友善的門戶空間。


13:00-13:10 一樓大廳報到
13:10-13:20 引言1:喻肇青老師
13:20-13:30 學員分組
13:30-15:00 規劃範圍周邊現況介紹與踏查
15:00-15:30 休息+用下午茶點
15:30-16:20 引言2綠色交通、區域歷史、環境景觀、生態城市、人本空間
16:20-17:50 邊現況問題與特色、提出解決方案與創意
17:50-18:20 各組發表
18:20-18:30 討論總結


【活動快訊】

原4/16 辦理「西區門戶願景工作坊」考量西區門戶應從整體規劃範圍來進行願景討論,惟規劃範圍內尚有文資議題未定,故本次的工作坊將予以延期。
對於期待本次工作坊以及已經報名的民眾,在此深感抱歉,期望後續能儘快開啟對於西區門戶整體的願景討論,屆時還請大家繼續給我們指教與鼓勵。
西區門戶工作團隊 敬上


 
 

 


 
 
 

本府文化局於10157日公告登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為本市歷史建築。
文化局因重視歷史建築價值及意義,即便已在101年公告,為求審慎,針對該歷史建築之保存模式及後續再利用,提送本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討論。






 
臺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105330日)79次會議紀錄 影片連結
 
臺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105316日)第78次會議紀錄 影片連結
 
臺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10539日)第77次會議紀錄 影片連結
   

臺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105225日)第682次委員會議新聞稿北門廣場案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新聞稿
 
 
北門古蹟廣場創造優良歷史人文景觀環境,市民共享
 
有關媒體報載以交通瓶頸為由擴大北門廣場圖利特定財團一節,查周邊相關開發案分別於98年至102年已領得建築執照,均在西區門戶計畫及北門廣場規劃之前,其中尚有因緊鄰市定古蹟,經都審決議應辦理容積移出程序而暫停開發案件,市府珍視文化資產有決心且落實至程序,圖利特定業者之說對於目前市府推動地區共榮的目標並無助益,特此澄清。
 
本府為推動「西區門戶計畫」重現北門城廣場,104年開始辦理規劃設計,105年進行第一階段工程,透過拆除忠孝橋引道及分階段調整忠孝西路路型,實現北門城再現目標。北門城是從清代台北府城目前僅存保有原貌之城門,目前屬國定古蹟。西區門戶計畫以尊重文化資產為前提,以北門城為中心,周邊串聯北側鐵道部、台鐵舊宿舍群、三井倉庫歷建、北門郵局、撫台街洋樓,及舊城區各古蹟歷史建物,希望達到台北市歷史博物館園區的目標。
 
除了文化資產的整體性串聯規劃外,全區交通動線,人行環境及綠化植栽、景觀美學、區域發展等,均以北門廣場為起點,沿著忠孝西路展現臺北市西區嶄新風貌。本府針對西區門戶計畫在105413日假中正、萬華區公所辦理里長雙向座談,獲得周邊里長大力支持。西區都市風貌提升,區域發展活絡,將最大的公共利益由市民共享。
 
北門古蹟定著範圍與三井倉庫歷建間之交通瓶頸爭議
 
忠孝西路為雙北主要東西向路廊,忠孝橋引道拆除後雖再現北門古蹟風華,惟現況道路容量縮減,且凸顯目前路型不佳及人行環境亟待改善的問題。依本府交通局提供資料,北門古蹟定著範圍與三井倉庫本體間之淨距離必須容受忠孝西路八線道之道路容量,依道路設計標準,道路轉彎處車行速度必須有更大的安全空間,並應有良好視距。為維持古蹟、歷建本體及市民安全,目前本府每日須加派大量警力及義交始能維持目前交通順暢及安全,但長遠來看,市政建設應提供更好的人行動線,串連大眾運輸場站及古蹟群,並以市民安全為前提。
 
另北門古蹟周圍經考古試掘工程,目前在北門城東側(P2)探坑發現疑似台北城之城牆遺跡,因此在路型的設計上,必須更尊重古蹟及周邊遺址的安全距離。
 
綜上,本府提出三井倉庫歷史建築移置計畫送文資審議程序,加強建築本體制震系統,並考量後續可回復原址之可逆性工法,且目前文化局將以「記憶倉庫」為主題已提出後續維管配套方案。歷史建築不會消失,且相關歷建整體配套規畫以最高規格重視,尊重文資,尊重城市紋理,尊重市民人本環境。 

 
 
臺北市政府推動「西區門戶計畫」系列計畫,明天起將拆除忠孝橋引橋及分階段調整忠孝西路路型,並逐步實現北門城再現目標。
 
為展現西區門戶地區豐富都市紋理與歷史內涵,不論是清代的北門城、日據時代的三井倉庫,以及民國59年建成的市議會舊大樓,皆是西區門戶計畫珍視的文化資產與歷史,所以市政府對於本計畫區的都市計畫、文化資產保存及區域交通建設之努力不遺餘力。為了形塑忠孝西路(中山南路至環河北路路段)重要歷史軸線,並真實的呈現臺北城地景珍貴歷史寶藏,今天由都發局及文化局共同會勘三井倉庫,評估並研提相關保存之可行方案。
 
林洲民局長表示,三井倉庫的保存議題,經過去年1215日網路直播的專家學者市民座談會、1217日北門廣場都市計畫公展地區說明會,及今年1月的地區工作坊的舉辦,讓關心西區門戶及「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的市民朋友們都能參與討論,並且提供許多想法。
 
今天與新任文化局謝局長共同現場會勘,是表示市政府對本案的重視,近日內都市發展局會把三井倉庫後續保存評估方案提請本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及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確認;從都市門戶的角度來看,三井倉庫未來如果能配合交廣用地整體規劃移置保存,重現早期的騎樓空間,更能彰顯其空間特色並與北門城廣場、北門郵局、鐵道部、機械局遺址等串連成臺北城歷史發展的記憶群落。

另外配合年節期間忠孝橋引橋拆除工程,住在中正(城中)區光復里超過 30 年的林洲民局長,以在地人的觀察角度,特別於捷運北門站出口設計了「北門。觀」觀景平台及願景資訊站,民眾可以透過這個平台觀看忠孝橋引橋拆除進行的過程,一起見證北門城的重新嶄露的面貌;在進入平台的同時透過兩側的牆面影像輸出及空間設計的手法,為民眾述說及喚起對於臺北城的歷史記憶,希望讓民眾更進一步了解臺北市豐富的都市發展紋理與歷史內涵。
 
會勘的終點來到位於忠孝西路與中山南路交叉口的市議會舊址,曾是清朝時期洪騰雲捐贈的考棚遺址,並成為見證民主政治的議會殿堂,後因建物窳陋不堪閒置迄今,經文化局評估維修經費過高,同時避免不明人士噴漆塗鴉,破壞市容景觀,兼顧清理地下室積水,減少病媒蚊孳生,目前由工務局新工處辦理拆除作業。未來市議會舊址未來開發將由市府財政局以設定地上權方式以招商方式交由民間開發,並應採回饋40%總樓地板面積,設置臺北城市願景館包含臺北印象、府城印象、考棚行署紀念碑(急公好義坊)、市議會歷史展示廳以及文化觀光類非營利組織(NGO)總部;未來的規劃已與專家學者、關心議員、洪家後代等進行現場會勘及討論,該址的歷史及時代意義,未來將在城市願景館展現,目前已保留過去議事桌、發言台、建築構件部分立面保留6座鋁格柵,並已妥善存放。過程中都發局也至現場進行拍照、大樣測量,詳細紀錄。
 
 
 
西區門戶計畫為本府重現西區歷史產業發展,提升國家門戶之重大政策,市府就基礎資料評估,研提相關可行方案,目前將以重現北門城三井倉庫遷移保存之方案繼續發展後續。其他評估方案歡迎關心本府西區門戶計畫及歷史建築三井倉庫的市民朋友們上網參閱,連結參閱網址:http://210.69.61.31/FileUpload/38-8928/Documents/1041217忠孝西路路型調整方案研析.pdf
 
林洲民局長表示,未來將以工作坊的形式,提供關心西區門戶及「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的市民朋友們對談的空間,並將三井倉庫後續執行方案提請本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確認。
  
 
 
1217日都市發展局於萬華區福星國小召開「北門廣場暨忠孝西路路型」都市計畫變更案公開展覽說明會,啟動本案公開展覽程序,搶救北北三代表、臺大城鄉所黃舒楣助理教授、文資學者、中正區光復里王麗美里長、大同區建明里陳正賢里長、關心本案民眾及團體約50餘人出席,與市府相關單位直接對話溝通。
 
自柯市長上任迄今,市府內部密集開會就都市計畫、交通、產業、文化資產等面向積極研商,方推出「西區門戶計畫」以推動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周邊地區再發展,期改善該地區長久以來施工中且不易親近的印象。其中興建迄今已達130年餘的北門長久以來作為臺北市民集體記憶,其區位也位於西區門戶計畫的核心位置,所以市府希望能透過重現北門城周邊地區歷史及空間地景意象,活化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周邊地區並充實硬體建設。
 
參與民眾及團體對於本計畫案及整體西區門戶計畫提出諸多建議,中正區光復里王麗美里長及大同區建明里陳正賢里長認為臺北車站附近蕭條商機不再,許多店舖均難以出租出去,而本案有助於推動臺北車站地區再發展。而備受大眾關注的歷史建築「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異地保存議題,都發局早先於1215日先行就三井倉庫遷移保存召開座談會,與本市文化資產委員、專家學者及關心的市民溝通後續利用及保存方式。而現場民眾則認為三井倉庫具有其史觀及產業發展脈絡的意義,仍應原地保存。對此,林洲民局長且在會上宣示,未來將以工作坊的形式,提供關心西區門戶的大眾對談的空間,將邀請關心本案的民眾及團體出席一起尋求方案。
 
都市計畫公開展覽說明會 簡報
 
  
 
柯市長於上任之初,即宣告將啟動「西區門戶計畫」,以臺北車站及C1D1聯開大樓街廓為核心,西起環河北路,東至中山北路,北至市民大道,南至忠孝西路的所圍成區域,納入西區門戶計畫整體範圍,透過土地利用調整、各亮點再開發計畫,及整體交通動線規劃與整頓等面向,希望打造臺北市嶄新的城市客廳及耀眼國家門戶,此外,西區門戶計畫也同時蘊含了文化、產業質能的4D3D空間+歷史意象呈現)面向,將重現臺北城五門當中,目前僅存清式建築之北門城周邊地區歷史及與空間地景意象,以保存本地區重要的歷史紋理與市民的集體記憶。
 
而柯市長於上任將屆滿一年之際,依都市計畫法定程序辦理北門廣場暨忠孝西路路型調整之都市計畫變更案公開展覽,本案市府動員都發局、文化局、交通局、工務局、公園處、新工處等十餘局處,邀集臺鐵局、臺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等府外單位及專家學者召開十餘次工作會議,並經本市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開發許可審議委員會,確認北門廣場路型及都市設計規劃方案。而民眾最為關注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異地保存議題,都發局指出,為利於保存與修繕,同時減少其對於臺北車站周邊地區交通影響,計畫將三井倉庫由現行坐落的臺鐵局土地,平移至東側市有土地上,市府在完成詳細評估計畫後,將提送臺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審議,以使文化資產於北門城周邊延續其意義與價值。
 
本都市計畫變更案,自104128日起公告公開展覽30日,並張貼於市府公告欄、中正區、大同區及萬華區公所,而為使市民進一步瞭解本案內容,都發局訂於1041217日(星期四)晚間7點,於北門城旁萬華區福星國小3樓大禮堂(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166號),舉辦都市計畫公開展覽說明會,市府相關單位將共同出席,說明市民朋友關切議題。
 
 
 
臺北市政府為推動「西區門戶計畫」重現北門城廣場,明年起將以拆除忠孝橋引道及分階段調整忠孝西路路型,逐步實現北門城再現目標。在北門周邊地面上及地面下的遺構,皆屬於臺北市歷史的一部分,都必須被重視。未來將由市政府都發局主導試考古挖掘之委外採購程序,以配合都市計畫變更的需求。
 
北門城是從清代就存在的國定古蹟,舊城牆雖被拆除,但城牆石遺構經考古專家學者套繪古地圖後,初步判斷舊城牆範圍除未來的北門城廣場外,也可能延伸至忠孝西路之範圍。目前都發局正簽報相關經費,來進行北門城周邊後續考古評估及人工試掘鑽計畫,藉由考古試掘工作,確認舊城牆遺址範圍,同時對於後續周邊工程的施工提出建議事項。為避免影響交通及考量施作人員的安全性,考古試掘工程也將配合忠孝橋引道拆除工程及臨時路型地基工程,協調相關工程界面同時併行,以降低周邊交通衝擊,且考古試掘工程進行前,市政府會按文資規定向文化部文資局報備。
 
未來北門城廣場規劃設計,不會以「仿古」形式規劃,將以景觀意象手法重現相關歷史記憶,市政顧問及都市計畫委員喻肇青教授多次肯定市政府推動這項計畫的努力。都發局長林洲民認為,都市的發展是建立在過去的歷史和市民與政府當下的創意,才可能創造屬於全體市民共有願景。北門廣場,可利用景觀空間設計手法以鋪面、水景、植栽、景觀設施物等,呈現歷史空間意象,展現臺北市豐富都市紋理與歷史內涵,讓此國家門戶不再只是進出臺北市的地點,而是展示臺北發展歷史最佳見證。
 
 
北門再現 啟動西區門戶計畫2015/01/15
 
台北市副市長林欽榮今日下午率同都市發展局局長林洲民、工務局局長彭振聲,以及交通局局長鍾慧諭等人,在北門郵局前召開「北門再現 啟動西區門戶計畫」記者會。林欽榮表示,拆除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只是「西區門戶計畫」初期階段中的一個「微手術」。未來,以台北車站及C1D1聯開大樓街廓為核心,西起環河北路,東至中山北路,北至市民大道,南至忠孝西路的一整個區域,都將納入「西區門戶計畫」整體規劃。伴隨著機場捷運台北關A1車站即將於今年底通車,未來,台北車站及周邊地區,將成為台北市煥然一新的城市容顏,以及台灣最耀眼奪目的國家門戶。
 
林欽榮強調,「西區門戶計畫」的規劃可分為下列四個層面,第一,整體土地利用及大調整,提出以八年開發期程為時間架構的各項計畫與再開發內容(land use readjustment)。第二,依臺北車站、C1D1E1E2等關鍵基地之個別定位,提出各點之再開發計畫(redevelopment program)。第三,納入文化、產業質能之4D(3D空間+歷史意象呈現)面向,思考整體空間規劃及人行環境塑造。第四,整體交通動線規劃及整頓,檢討項目包括人行環境、車行動線與公車路線等面向。
 
林欽榮指出,過去三十年來,臺北車站周邊都一直被大型公共工程所擾動,原本該做為城市面貌與國家門戶的地區,反而成為市民難以親近的大工地。台北西區門戶必須盡早安定下來,因為就在104年底,台北關A1車站即將通車,屆時每天進出台北車站周邊地區的人潮,預估將由目前的50萬人次提升至70萬人次,有鑑於旅客進入台北市的第一印象極為重要,且為滿足如此大量人潮出入及消費的交通動線、產業活動與公共設施如今都還亟待加強,西區門戶計畫必須立即啟動。
 
林欽榮表示,除了硬體設施以外,台北市政府也考慮到台北城的歷史魅力必須重現! 台北車站周邊存在著台北城從清朝、日本時期直至民國的豐富歷史資產。其中,北門作為本區重要的歷史亮點,西區門戶計畫就將從北門廣場的重現做為起點。配合捷運松山線及機場捷運通車,工務局將於105年農曆春節開始拆除忠孝橋引道橋,一年內就可完工。同時依北門廣場設計,併行調整忠孝西路路型,屆時,一方面會適度調整忠孝西路上的公車路線,另一方面,也會考慮增設公車彎,讓公車以「以車就人」的方式進站停靠。
 
林欽榮指出,綜合來說,「西區門戶計畫」有四個重要工作項目:一、配合忠孝橋引道拆除,調整道路路型及公共運輸動線、重現北門廣場;二、配合機場捷運通車,台北關A1車站啟用,改造台北車站外部廣場,形塑出入境恢宏國家門戶意象;三、西區門戶區域整體土地利用及調整;四、納入文化、產業質能面向思考整體空間規劃。
 
林洲民認為都市的發展是建立在過去的歷史和市民與政府當下的創意,才可能創造屬於全體市民共有願景,此計畫的推動除有助於加速臺北市東西軸線發展的平衡,透過計畫區範圍內公共土地、建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整合再利用,藉由修改路型所圍塑的北門廣場,可利用景觀空間設計手法以鋪面、水景、植栽、景觀設施物等,呈現歷史空間意象,展現臺北市豐富都市紋理與歷史內涵,讓此國家門戶不再只是進出臺北市的地點,而是展示臺北發展歷史最佳見證。
 
工務局進一步說明,忠孝橋高架引橋最初設置之目的,在解決台鐵未地下化前穿越忠孝西路路口所造成之交通瓶頸,而隨著鐵路地下化後,該高架引橋僅提供新北市端穿越性車流行駛,其主要設置功能已不存在。另配合捷運松山線及機場線分別於103年及104年陸續完工啟用,市民使用大眾運輸工具行為逐漸增加,經交通局評估拆除忠孝橋引橋時機點為捷運松山線工程完工通車1年後,拆除範圍自環河北路至重慶北路,全長約750公尺,寬約15公尺,預計利用105年農曆春節連續假期開始拆橋作業。拆橋完成後可恢復平面道路,調整車流動線,提升北門文化古蹟能見度,並能開始打造以台北車站及周邊環境為核心的臺北西區門面。
 
交通局表示,因應臺北車站廣場改造及捷運機場線通車,公車站位與路線班次配合檢討調整,優化候車空間便利轉乘,以提供民眾更好的公共運輸環境。忠孝西路從忠孝橋到臺北車站,因北門風華重現,道路路型大幅改變,將改善行車環境並提供更友善的行人空間,讓市民朋友能從臺北車站悠閒漫步至北門廣場,享受文化古蹟洗禮。
 
林欽榮總結表示,「西區門戶計畫」由新的台北市府團隊主導,都市發展局作為主責幕僚,整合工務局、捷運局、交通局、文化局、產發局、地政局等局處,除了已快速展開市府內部的?向整合,對外,也會積極中央的相關單位接洽與合作,讓中央、地方齊心推動各項計畫,期待為每一位市民與國人帶來耳目一新的西區國家門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