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文化部】歷史與文化資產維護發展(第三期)計畫(105-108年)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文化網>文化資產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計畫名稱 : 歷史與文化資產維護發展(第三期)計畫
主管機關 : 文化部
核定日期 : 105215
核定字號 : 院臺文字第1050003987號函
 
摘要 :

一、過去執行檢討與因應對策:文化資產修復易受不可抗力因素延宕,擬加強督導頻率與建立機制;外在環境變遷導致傳統藝術與技術保存、傳承困難,擬結合教育推廣文化資產保存觀念;預防性保存觀念不足,擬宣導預防性保存觀念,並落實預防保存工作;場域保存活化需克服現有法令限制部分,擬透過中央與地方政府協力合作,建立典範。

二、主要工作項目:

() 文化資產多元永續發展:古蹟歷史建築活化再利用、古蹟歷史建築防災體系建置、聚落文化景觀保存整合、無形文化資產發展。

() 古物遺址及水下資產活化發展:古物保存活化及守護體系建置、遺址現地保存展示暨資料更新整合利用、水下文化資產保存及活化。

() 文化資產跨域發展:鐵道藝術跨界、產業文化資產再生、眷村文化保存、推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三、計畫期程:105108年。

四、總經費67.54億元,其中地方配合款20.26億元,占30%。

五、預期效果:完備古物保存環境,建立全國古物保存守護體系;達成全面性遺址文化資產保存與管理;掌握臺灣鄰近海域水下文化資產分布,有效活化利用;整體性保存臺灣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特色,呈顯臺灣多樣性文化;文化資產預防與監測技術提升,降低災害損害;保存臺灣文化資產核心價值,厚植再發展能量。
 
相關檔案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村再生第二期(105至108年度)實施計畫

 



國家發展委員會新聞1041123日)
 
此計畫將有計畫與系統性進行農村全面建設與發展,早日達成農村生活、生產、生態的「三生」永續發展目標。
 
計畫主軸為農委會因應整體農村發展需要,運用整合性規劃概念,以現有農村社區為中心,強化由下而上共同參與,進行農村整體再生活化,並強調共同規劃及建設農村產業、自然生態與生活環境,注重保存與維護農村文化及農村景觀的綠美化。
 
依據農委會規劃,本計畫目標預計至民國108年將完成2,100個農村社區再生,吸引16千餘名青年返鄉或留鄉經營,同時透過農村產業的轉型與加值發展,可望增加農業及農村經濟產值706億元,以期逐步振興活化農村,打造活力、健康、幸福的農村。
 
本期計畫更強化與當前農業重要政策的連結與整合,導入「創新農業」、「結合新世代農業工作者培育方案」與「農業生產力4.0」等相關策略作法,從人才育成、技術升級、農業經營、環境永續、社區發展等5大創新方向整合推動,培育新世代青年運用創意加值、善用科技化、智慧化技術與工具,朝向企業化、專業化經營,結合社會企業、網路行銷、電子商務平臺與物流宅配等新興消費型態,多元化拓展國內外產銷通路,提高市場競爭力,並引導青年人領航農村社區發展,整合推動農村再生計畫,促進三生環境資源均衡發展,營造農村社區優質生活、生產與生態的發展契機。
 
後續將由農委會結合中央相關部會、地方政府及民間力量共同推動,加大跨部門合作協調及資源整合力度,以確保農村再生計畫執行效能。此外,農委會將透過農村產業的轉型加值發展,建立相關財務自償機制,並加強結合民間資源共同投入,鼓勵農村自主經營管理,以利農村再生基金循環運用。
 
附表:農村再生第二期(105108年度)實施計畫工作項目
 
1. 農村再生規劃及人力培育
 
1.1農村再生規劃與管理
1.2農村再生人力培育
1.3農村再生宣導與推廣
1.4青年農民培育
1.5創新農業推廣
 
2. 推動農村再生計畫
 
2.1整體環境改善及公共設施建設
2.2產業活化
2.3文化保存與活用
2.4生態保育
 
3. 農村產業條件與生活機能改善
 
3.1推動農村社區產業加值
3.2農村產業環境及基礎建設
3.3農村社區畜牧場環境改善及資源利用
 
4. 農村社區農糧產業活化
 
4.1農糧產業規模化與省工經營
4.2發展特色農糧產業加值鏈
4.3發展健康永續的有機產業
4.4培育農村社區產業經營人才
 
5. 農村休閒產業發展與活化
 
5.1建設休閒農業區優質環境
5.2推動農業旅遊創新發展
5.3漁村旅遊及產業活動推廣
 
 
    收文編號:1040006915 議案編號:1040827071003100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中華民國41年9月起編號)中華民國104年10月21日印發

院總第887
政府
提案第
15100
2085

案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函,為10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附屬單位預算決議,檢送有關覈實估列各項計畫經費並控管計畫執行進度檢討報告,請查照案。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函
受文者:立法院
發文日期:中華民國1040818
發文字號:農水保字第1041866349
速別:普通件
密等及解密條件或保密期限:普通
附件:如說明二

主旨:有關大院第8屆第7會期第16次會議審查10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附屬單位預算(非營業部分),針對本會應覈實估列各項計畫經費並控管計畫執行進度,並提出檢討報告送交大院經濟委員會一案,本會業已備妥檢討報告如附件,請查照。

說明:
一、依據大院104615日第8屆第7會期第16次會議通過之「中華民國10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附屬單位預算營業及非營業部分案審查總報告(修正本)」辦理。決議全文如下:「農村再生基金自100年度成立以來,「農村再生規劃及人力培育計畫」及「農村再生建設及發展計畫」2大業務計畫之預算執行率僅約三至七成,部分細項計畫甚至幾無進展;凸顯其於預算編製及計畫執行效能方面,均待改進加強。鑑於該基金後續尚有5年一千餘億元預算待編,為符成立該基金目的,爰建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應覈實估列各項計畫經費並控管計畫執行進度,於1個月內提出計畫效益與進度管理提出檢討報告,送交立法院經濟委員會。」。
二、檢附「農村再生計畫效益與進度管理」檢討報告1份。

正本:立法院
副本: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本會國會聯絡組、本會會計室、本會水土保持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村再生計畫效益與進度管理」檢討報告
壹、前言
大院1046158屆第7會期第16次會議通過之10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附屬單位預算(營業及非營業部分),核有針對本會通過決議:「農村再生基金自100年度成立以來,「農村再生規劃及人力培育計畫」及「農村再生建設及發展計畫」2大業務計畫之預算執行率僅約三至七成,部分細項計畫甚至幾無進展;凸顯其於預算編製及計畫執行效能方面,均待改進加強。鑑於該基金後續尚有5年一千餘億元預算待編,為符成立該基金目的,爰建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應覈實估列各項計畫經費並控管計畫執行進度,於1個月內提出計畫效益與進度管理提出檢討報告,送交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乙案,爰依決議,提送本檢討報告。

貳、說明

一、本會推動農村再生已完成訂定農村再生政策方針、整體發展暨第一期(101104年度)實施計畫,並於10197日奉行政院核定,包括農村再生規劃及人力培育、推動農村再生計畫、農村產業條件與生活機能改善、農村產業發展及活動等工作項目分年預算及分年數量均已訂定,每年度並依規定進行施政計畫評核,辦理滾動式檢討,納入下一期(105108年度)實施計畫。將以民國120年達成全國4,200處農村參與活化再生為目標,有計畫及系統性推動農村再生協助臺灣農村整體發展,全方位推動農村生活、生產、生態之三生整體發展與建設。

二、農村再生推動策略:「由下而上、計畫導向、社區自治、軟硬兼施」
()由下而上:讓居民當家作主,依據發展需求與資源條件,建立未來發展共識。
()計畫導向:透過培根計畫,引導社區提出發展願景,研擬農村再生計畫,循序推動。
()社區自治:鼓勵社區訂定公約,自主管理社區營造成果,維護特色景觀風貌。
()軟硬兼施:強調人與心靈的再生,重視傳統文化與技藝傳承,維護生態環境,運用減的哲學,減災、減破敗、檢髒亂。

三、農村再生推動順序:「農村再生,先做培根,培根做好,根留農村」
在遵循「由下而上、計畫導向、社區自治、軟硬兼施」的理念策略下,農村再生條例特別明訂,提送農村再生計畫前須先完成培根計畫,藉由四階段的訓練課程,讓農村居民瞭解農村社區需要,當居民意識提高之後,才能研提各項對農村社區有助益的軟硬體建設項目,如此可免少數人的意見主導社區之發展。
培根訓練透過深入社區,讓不同之意見與想法,可以經由彈性上課引起興趣,循循善誘,隨時檢討、累積社區之經驗,培植在地人才,凝聚眾人共識,並協助村民找回社區的生命力與價值。

四、農村再生結合產業發展
青年是農村永續發展的根本,產業則是農村生命力,爰依據行政院核定之農村再生政策目標與方針,積極推動小地主大佃農、青年農民專案輔導、發展休閒農漁業、農村旅遊等綠色產業、推動農村社區產業加值等施政,期能吸引及協助青年返鄉從農,有效提高產業發展所得收益,創造在地就業機會。

五、農村再生重要執行績效
()建立農村再生執行機制,完備推動制度:訂定完成「農村再生政策方針」、「農村再生整體發展計畫暨第一期(101104年度)實施計畫」、「農村再生條例施行細則」等6項子法規、「年度農村再生執行計畫作業注意事項」等5項行政規則及推動農村再生手冊等,作為農村再生各項工作之推動依據。
()農村再生重要執行成果(裁至1047月底):
1.培根計畫累計培訓2,241社區,145,069人次,已超過全國農村社區半數(52%)。目前結訓社區數825個,已有559個社區自主提出農村再生計畫。
2.累計辦理農村社區建設1,514社區,包括:年度農村再生執行計畫協助456社區辦理農村社區整體環境改善、公共設施建設,及針對尚未完成農村再生計畫之農村社區,主動協助1,514個農村社區基礎環境改善,提升生活品質。試辦青年回鄉築夢計畫,藉由政府補助工作津貼及勞健保等費用,提供年輕人勇敢回鄉發展的機會,累計輔導361社區及1,023人次的農村青年返鄉服務,陪伴社區共同實現未來發展願景。

六、農村再生的啟發與改變
在經歷培根計畫之後,農村社區開始以永續經營精神,有計畫的推動各項軟硬體建設,與過去有明顯的不同:
()辦理農村社區建設時,懂得尊重人與土地的和諧共生,依社區現地環境景觀特色,符合生態原則與文化展現之方式辦理,所需土地均由社區居民無償提供,不採用徵收方式,並由社區組織負責維護管理。以苗栗縣三聯埤三生農塘農再工程為例,就是以就地取材並結合在地埤塘文化的方式,將百年埤塘活化再生,並榮獲金質獎的肯定。
()農村再生建設與環境美學的結合,社區居民採僱工購料方式結合在地特色,自主營造家園,針對農村社區內有妨礙整體景觀地區加以改善,至今已有685個社區參與。以雲林縣大埤鄉西鎮社區早期是醃製酸菜,後來酸菜桶漸漸荒廢,造成環境髒亂,經居民共同討論決定透過環境整理美化保留西鎮社區酸菜產業的歷史,造就了一個可以訴說過去產業的社區小公園。
()農村再生藉由參與、認同帶動人心的改變,環境變美,人心也變美了。花蓮縣壽豐鄉─水璉社區是個原住民族部落,從前居民缺乏生活目標,社區有荒廢破敗房子,但社區多的是漂流木素材,在本會僱工購料補助下,居民逐漸發揮漂流木創意,有了工作收入,人力還能協助其他社區!
()辦理「農村再生青年回鄉築夢計畫」引導青年回鄉為農村注入新活力,開創農村新契機。案例:臺東萬安美農社區的陳怡妃,原本在北部擔任電視台監製,在父親多次親情的呼喚及對家鄉的深厚情感,毅然放棄高薪回到了家鄉服務,她透過影像,挖掘在地感人故事,積極投入社區事務與實際從事農作,傳遞對家鄉的愛及感動給更多的他鄉遊子,讓大家願意回鄉服務,除此之外,更善用自身專業與工作經驗,行銷家鄉的美好,吸引更多的外地遊客,促進家鄉經濟發展。

七、現行農村再生政策之執行檢討
農村再生施政推動迄今已進入第2期(105-108年度)實施計畫階段,為銜接及擘劃農村再生第2期各項施政工作,爰就第1期(101-104年度)實施計畫之執行成效、缺失與困難進行通盤檢討,並考量當前農村發展趨勢脈動與亟待解決課題,提出創新做法,以利第2期實施效益能更形擴大與深化。茲就農村活化再生發展4大課題摘列如下:
()人力資源課題
1.人力是農村永續發展的根本,然而人口老化已成為全球性議題,隨著臺灣邁入高齡化及少子化社會,我國農業及農村人力老化與勞動力嚴重不足,讓農業經營與農村發展面臨危機。
2.農業人才培育產生學用落差現象,農業職校以升學為導向、技職教育學術化,欠缺實務技術人員養成訓練,農學院校畢業生轉投其他行業,學用落差嚴重。
3.青年從農門檻高,包括技術須經長期實作累積,非短期培訓可速成;農地價格高漲,青年不易取得或承租農地;投資農地、農機設備等成本支出所需經營資金高,負擔沉重;農業生產及價格易受天候或市場影響,收入不穩定;工時不固定、作業環境較不舒適等農業勞動力環境與勞動力不易改善。
()產業加值課題
1.農產業經營結構仍以小農為主,平均農戶農地面積僅1.1公頃,小農多元產銷運作能力有限,缺乏經濟規模效益。
2.「小地主佃農」政策推行迄今,大專業農平均經營面積達9公頃,雖達擴大規模目標,惟農地經營坵塊零散,毗鄰地主僅以口頭委託而不願與個別農民簽約,不利提高經營效益。
3.一級農業生產及價格易受天候或市場影響,必須結合新技術或服務以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4.消費市場需求與消費型態的改變,迫使產業發展與行銷策略必須調整因應。
5.漁業慶典及推廣活動多以音樂季或嘉年華會方式辦理,同質性高,未能突顯地方產業特色;漁業產銷班及漁民欠缺商品開發及休閒漁業經營概念,知名度不足、成本高,銷售通路受影響。
6.部分區域休閒產業發展未考量地方資源特性,無法凸顯在地特色,且農民專業性、法令熟諳能力及服務能力皆尚待提升。
()環境保護與土地使用課題
1.消費者日益重視環境資源的永續性,農村必須積極轉型兼顧健康與友善環境與生態概念的綠色產業。
2.目前公設有機集團栽培區土地取得係直轄市、縣(市)政府向臺糖公司承租或退輔會農場自有土地申請設置,可供有機栽培面積仍嫌不足。
3.非農民興建農舍亂象頻仍,引發炒作農地之商品化、建地化,亟需導正農舍亂象,避免農地繼續破碎穿孔。
4.隨著農村社區產業發展與時代變遷,對於農村土地利用型態與生活需求也跟著改變,但非都市土地大多數用地仍維持60年代之用地類別,使得農村居住空間(建築用地)不足,而農村建築風貌最常見即為鐵皮屋、T棚等臨時性建築物,其土地使用已不符合現今使用需求,應立即改善農村居住空間及生活環境。
5.現行非都市土地均依「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管制,於農業用地上採同一套容許使用,致無法因地制宜,並有彈性之限制或使用,考量農村發展及土地使用性質,應透過計畫管制並劃設不同功能分區,能更加嚴謹限縮優良農地上之容許使用項目,但又可於農村生活範圍提供必需之公共設施。
()農村社區發展課題
1.農村再生推動初期以建立機制及擴大農村社區參與為主要目標,目前已有超過50%以上之農村社區參與培根計畫,已達成階段性任務。隨著農村社區數快速成長,輔導需求雖之激增,農村再生第2期推動重點宜調整由量轉質,結合地方政府力量共同投入農村再生輔導工作,以提升培根計畫培訓品質與農村再生計畫執行成效。
2.全國已經有500多個農村社區推動農村再生計畫,對於各農村社區發展、組織運作及後續維護情形等應有相關追蹤、輔導及考核機制,以掌握實際執行品質與成效,並做為計畫滾動檢討及修正依據。
3.農村再生計畫第一期之實施項目多偏重在農村社區生產及生活環境改善、公共設施建設及休憩設施,對於整體生態環境建構、文化歷史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等面向較為欠缺,有待加強引導與協助。
4.農村社區發展所需資源長期仰賴政府補助,應思考透過農村社區產業加值與創新經營模式,引導產業發展效益回饋協助農村社區發展工作,以促使農村社區與農村社區企業共存共榮。

八、農村再生計畫效益與進度管理創新方向與因應作法
因應上揭4大課題,並配合當前農業重要政策方向「推動農業加值.發展創新農業」,於符合農村再生條例範疇前提下,提出第2期實施計畫下列創新方向與因應作法:
()人力創新
1.擴大青年農民專案輔導能量,整合輔導資源,協助擴大經營規模或發展創新加值產業,扶植新興農企。
2.辦理公費學程,鼓勵農學生職涯探索;持續加強對青少年、大專生的農漁業推廣教育與宣導說明。
3.建立農業在地人力平台,調度農村產業季節性勞動力。
4.優先支持青年從農漁業經營或創業,積極協助設置生產設施設備,加強培育農村社區產業經營人才。
()技術創新
1.將本會試驗研究體系已發展成熟或產業化的農業科技研發成果,推廣應用於農村產業發展,並規劃納為生產設施(備)示範補助項目或特色加值輔導工具。
2.賡續推動農耕生產機械化省工經營設備、現代化生產設施,強化農業整體經營環境及精緻栽培,朝向精緻化、自動化設施農業。
()經營創新
1.推動農地集團栽培經營管理:整合地區農業資源轉型為集團化栽培,輔導大專業農企業化經營或輔導傳統小農整合契作產銷為集團產區,擴大農產業經營規模與效益。
2.推動農村產業企業化育成與輔導:就農村社區企業(公司、合作社)或其他產業經營組織,提供企業化經營必要之專業育成輔導及資金協助,提高產業經營收益,並引導朝向社會企業發展,兼顧社區、環境及居民照護等社會責任,促進農村社區永續經營與自主發展。
3.發展六級化農業,提升在地農業價值:依場域資源與發展特性,結合環境教育、生態保育、食材教育與推廣、原住民族等在地文化、觀光與休閒資源等元素,加強產業經營組織人才培訓,研發產製特色農特產品或旅遊體驗服務,發展小而美在地特色產業、推動農漁業休閒旅遊與體驗,創新農村產業價值,促進地產地消。
4.導入跨領域合作思維:運用社會企業、宅配物流、網路行銷及電子商務等新的平臺工具,創新農業產銷經營與服務模式。
()環境資源永續
1.賡續發展健康永續的有機產業,輔導朝向集團化栽培,改善有機農業生產條件與環境,並洽請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及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協調釋出國有農地,擴大有機栽培面積。
2.會銜內政部修正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引導農舍之興建與移轉均須確實實際從事農業生產,同時加強農舍興建後管理,督導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落實管制稽查已興建農舍之農業用地,確實依區域計畫、都市計畫法及建築法相關規定對違規使用之農舍及其農業用地進行裁罰與改正。
3.推動農村再生結合農村社區土地重劃,以在地居民自主訂定之農村再生計畫為基礎,實施農村社區土地重劃,可確實解決農村社區既有聚落之土地權屬、建築用地及公共設施不足等問題,建構農村宜居環境。
4.輔導直轄市、縣(市)政府擬訂農村再生發展區計畫,配置農村社區整體發展所需之公共設施,並納入功能分區(農村生活區、農村生產區、農村生態區及農村文化區等4種)管制理念,以改善農村社區土地活化及農村各項公共設施建設需要,滿足農村社區居民生活所需。
()社區多元發展
1.強化以生態廊道、淺生動物生態、濕地建構、傳統生態工藝等,打造生態示範社區,建構農村永續環境。
2.推動農村再生社區執行成效考核,針對已執行1年以上之農村社區進行考核,考核社區組織運作、年度計畫執行情形及執行計畫後續執行效益或維護情形等項目,並導入陪伴輔導協助社區改善與精進,並做為後續計畫審核與補助之參考。
3.擴大縣市政府參與層面,提升中央與地方政府輔導能量及執行成效,合作推動培根訓練、文化保存與活化、個別宅院整建、農村再生發展區計畫、農村再生社區執行成效考核、農村再生工程建設、及農村窳陋環境改善。
()提升計畫執行進度
1.農村再生基金計畫執行包括經費支用及執行進度,均依「行政院所屬各機關施政計畫評核作業要點」進行列管及評核。
2.農村再生係以基金方式辦理,預算未執行部分可回基金帳戶。本會經過通盤檢討已逐年遞減編列農村再生基金經費,另目前通過農村再生計畫社區數快速增加,預估可提升農再基金執行率。
3.本會已積極結合產業推動農村再生,透過培根計畫導入產業課程、農村再生計畫協助產業發展、農村再生跨域合作示範、產業環境條件與生活機能改善等,協助農村整體發展。

叁、結語

農村再生深入全國農村社區加強專業人力培育,引領社區居民感觸農村特有的自然資源與人文價值,喚起對家鄉的熱愛,激發築夢活力,自主思考多元創新的發展方向。同時,以人為本,兼顧不同類型農村再生社區所提建設需求,主動協助改善農村基礎建設及整體環境,營造適居安全之生活空間,讓生活在農村這塊土地上的社區居民得以安身立命,快意生活。
農村再生是政府當前重要施政,農村再生基金可謂是協助農業施政的新興資源,更是本會達成政策目標、改變農村與產業結構的重要機會,雖農村再生條例原主要目的是改善農村生活品質,但如僅是投入基礎建設並無法吸引青年人回農,因此行政院特別提示農村再生之推動必須結合產業發展,透過農村產業與土地利用之轉型與加值,振興農村經濟、改善所得,並吸引青年人回農。
此外,農村再生亦是整體農業施政的縮影,本會透過農村再生結合產業發展機制,積極運用跨域合作平臺結合本會各產業單位、農會及大專院校的各領域專業,評估農村產業價值鏈的定位與方向,協助特色化與加值化,期能跳脫既有框架積極協助在地生存與永續經營,塑造臺灣新農村與新產業。
通過農村再生計畫社區數雖逐年增加,但每年編列農村再生基金經費則逐年遞減,表示本會均經過通盤檢討實際需求覈實估算,並無浮編經費之情事,並搭配隨時滾動檢討之農村再生執行機制,全力推動農村再生各項業務。透過第2期實施計畫所擬訂之農村再生計畫效益與進度管理創新方向與因應作法,將可大力提升計畫執行效益與進度。
 
  




【文化部】首都文化雙軸線計畫





2019-01-09

文化部今(9)日發布新聞稿說明,文化部已於107年底和經濟部、科技部,共同向行政院提出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第二期109116年的整體發展計畫,建構「當代藝術」、「音像媒體」和「社會創新」三大中心,以一機構三中心打造台灣重要的文化創新基地;文化部同時向行政院提出從109113年的「華山2.0-文化內容產業聚落」計畫,在華山ROT案文創園區旁、已中止之BOT案現址,打造文化內容產業聚落,未來將由即將在今年上半年成立的文化內容策進院營運。


文化部長鄭麗君指出,空總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39年的總督府工業研究所,而華山,則可以追溯到1918年的台北酒廠。不僅如此,文化部正在修復的鐵道部,曾經是總督府交通部鐵道部;台北市政府所轄的松山文創園區曾經是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廠;文化部正在修復的台北機廠,過去曾是鐵道工廠;目前興建中的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旁,過去則是國產軟木工業株式會社。換句話說,在台北,從清領,日治到戰後,其實有一條東西向的工業生產廊帶;而文化部正在用許多藝術文化的發展計畫,期待把她翻新成一條文化生產和文化創新的廊帶。此外,從鐵道部往北,會經過台北市政府所轄的台北當代藝術館、正在計畫擴建的台北市立美術館、興建中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以及文化部所轄的台灣戲曲中心;從鐵道部往南,則是文化部所轄的台灣博物館、國家兩廳院、歷史博物館,這些館舍形塑了一條「南北向藝術及博物館廊帶」。文化部自去(107)年中即已提出,由「東西向文化創新廊帶」與「南北向藝術及博物館廊帶」構成的首都文化雙軸線計畫,期盼讓首都臺北能不僅是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更是文化中心。

鄭麗君說明,在空總,文化部自去年二月開始,執行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第一期的兩年計畫,一年來用「以軟體帶動硬體」的思維,逐步把空總打造成帶動公眾參與的新型態藝文機構,在整建園區建物同時,支持各種文化實驗計畫進駐。另外,文化部也和法國龐畢度中心的「聲響與音樂研究中心(IRCAM)」簽署合作意向書,明年將在空總建立亞洲第一個聲響實驗室,並陸續與法國104 Centquatre、荷蘭Waag Society、德國ZKM等國際公私部門機構建構合作模式。文化部已於107年底和經濟部、科技部,共同向行政院提出第二期109116年的整體發展計畫,以「當代藝術」、「音像媒體」和「社會創新」一機構三中心進行規劃,並且持續深化和世界各地重要藝文機構的合作,讓空總能充分整合藝術X科技X社會三大面向能量,成為台灣各種創新發展的重要基地。

鄭麗君進一步指出,在華山,在ROT案文創園區旁、已中止之BOT案現址,文化部向行政院提出從109113年的「華山2.0-文化內容產業聚落」計畫,打造文化內容產業聚落,未來將由預計在今年上半年成立的文化內容策進院營運。文化部也將和ROT案文創園區公私協力,讓園區可以連結更多台灣原生文化內容與產業故事。過去兩年多來,為了積極建構產業生態系,文化部已經陸續推動原生文化內容開發及產製、完善文化金融體系、拓展國內外通路三大面向的政策工具上路。包括建構國家文化記憶庫,支持創作者開發原生文化內容,導入文化科技創新應用;去年4月開辦文化內容投資計畫,將國發基金投資文創產業的100億元全數投入,完整獎補助和投融資雙軌資金;建構無形資產評等和融資信用保證機制,擴大帶動民間投融資;媒合國內製作端和國外平台合作,吸引HBONetflixFOX等國際平台合資合製等等。最重要的是,《文化內容策進院設置條例》在去年1225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預計在今年上半年正式成立。未來,華山文化內容產業聚落將能讓文策院充分扮演中介組織專業角色,整合文化X科技X經濟三大面向能量,提供產業跨領域合作平台,建構屬於台灣的國家文化品牌。

鄭麗君強調,隨著空總和華山兩大計畫的發展,文化部將拼上首都文化雙軸線的關鍵拼圖。文化部也期待,未來的首都文化雙軸線不僅將能讓世界看見台灣文化從過去累積的底蘊,也將能提供台灣文化面向世界的創新能量。




2018-12-17

針對臺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指出,希望文化部協助大巨蛋周邊連通道一案,文化部長鄭麗君今(17)日在立法院受訪表示,不論是國家級的計畫或城市發展,都需要中央、地方充分合作,尤其是需要理性討論,才會有好的政策規劃,要請北市府先清楚表達大巨蛋要不要續建,如果要續建的話,需要中央、地方通盤合作,北市府也須提出完整規劃方案。

鄭麗君指出,大巨蛋擬建連通道一案,從臺北市前市長郝龍斌時期,國父紀念館就曾參與協調,也曾有過方案在執行,柯市長上任後停了2年多,去年重新召開相關協調會議,國父紀念館也都有參與,目前北市府正在修改方案中。

鄭麗君表示,今年6月,北市府文化局將國父紀念館全區劃為暫定古蹟,另因國父紀念館需要整修,所以文化部兩度提出,希望北市府可以先進行文資審議。「我們是提醒北市府可以跨局處先了解相關資訊,因為未來屆時如果有方案,恐怕也需配合北市府文化局文資審議的結果。」

鄭麗君也說明,關於涉及臺北機廠的菸廠路部分,因臺北機廠屬於國定古蹟,如果菸廠路要打通國定古蹟部分圍牆,必須經過文資審議,另此案也涉及非屬文化部的土地取得及都市計畫變更,這兩件事情是北市府要進行的。

鄭麗君表示,她舉大巨蛋的例子是想說明,不論市政或其他國家級計畫,都需要中央、地方政府一起合作,但是要坐下來理性討論,善盡彼此責任,才能夠協力合作,文化部很期待和北市府理性討論。

至於北市府提到未來雙方會議可公開錄影,鄭麗君也表示認同,並指出鄰近居民也可能有想法,除了公開錄影外,也可以歡迎居民來參加,期待北市府能夠召開說明會,讓關心的朋友都能夠參與。




107/12/17

蔡柯會後各界關心國父紀念館與大巨蛋的後續發展,文化局針對文資審議部分提出三點說明:

1.國父纪念館是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在王先生過逝後,向本局申請提報古蹟,文化部原則也同意指定古蹟。

2. 文資審議程序啟動後,國父紀念館即為暫定古蹟,暫定古蹟於審議期間視同古蹟,國父紀念館針對其整修計畫仍可提出修復設計方案,程序不受文資審議身分之給予與否影響,隨時提出文化局都会幫忙審查。

3.連通道的計畫和文資審議身份取得並無完全關連,不應混為一談。

文化局表示,北市文資審議會每年要審100多個案子,每案均依暫定古蹟辦法辦理,最長者亦在一年內審議完成,案量繁重;由於館方拜會鍾局長,希望盡快將國父紀念館園區案排入議程,文化局才特別將此案排入1130日議程。惟當天前幾案審議時間過長,導致國父紀念館園區案無法如期審議,但此案已排入12月底的台北市第113次文資審會會議程。



2018-12-14

20世紀,台北從北門延伸的東西軸線是工業生產和軍事基地所在,南北軸線則是官署、商辦、博物館。到21世紀的今天,台北作為國家首都,應具備面向國際及未來的文化計畫,展現文化深度並驅動台灣走向未來的創新動力。因此,文化部長鄭麗君今年中即已提出「東西向文化創新廊帶」與「南北向藝術及博物館廊帶」首都文化雙軸線計畫,期盼翻轉都市軸線,讓首都台北能不僅是經濟中心、政治中心,更是文化中心。然而,其中涉及空總等個案計畫,文化部始終未能獲得台北市政府暢通的溝通管道。昨(13)日北市府表達對部份計畫的期待,文化部亦期盼北市府能放下成見、深入了解,中央地方未來能充分合作。

至於北市府關心的大巨蛋連通道,國父紀念館園區自今(107)621日經台北市文化局列為暫定古蹟,國父紀念館刻進行之整修計畫因此暫停,經文化部兩度拜會市府後才排入1130日之文資審議會議程,但目前仍未進入審議程序。鑒於國父紀念館園區已列為暫定古蹟,北市府主張之大巨蛋連通道未來將涉及文資審議劃定範圍,文化部建議柯文哲市長先向文化局了解,但亦期盼柯市長尊重市府文資審議會專業審議。另有關柯市長關心文化部工程效率問題,顯與事實不符。文化部雖無工務單位,仍在同仁共同努力下於去年及今年先後完成台灣戲曲中心、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等重大工程,也期盼台北市政府興建中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早日完工,加入「南北向藝術及博物館廊帶」。

文化部指出,「東西向文化創新廊帶」計畫從北門周圍開始,文化部修復鐵道部後,將展示台灣的現代性發展;往東,文化部正在規劃華山文創園區下一階段轉型,建構「華山2.0-文化內容產業聚落」;再往東,文化部正在進行將原空軍總司令部舊址打造成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的發展計畫;再往東,除了台北市政府推動的松菸文創園區已形成設計聚落外,台北機廠的修復計畫自106年已經啟動,希望打造成國家級鐵道博物館;最後,北部流行音樂中心也即將於明年完成。這個首都文化創新廊帶,記錄了20世紀台灣的現代性發展,也將引領21世紀台灣的文化創新發展。「南北向藝術及博物館廊帶」也從北門出發,往北經過正在規劃擴建計畫的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政府興建中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到文化部營運的台灣戲曲中心;往南則經過台灣博物館系統、國家兩廳院、已經六成作為藝文使用的中正紀念堂、歷史博物館,形成完整的藝術及博物館軸線。

文化部說明,無論鐵道部、空總、台北機廠的計畫,都涉及文資修復為博物館或文化機構之規劃,需要「以軟體帶動硬體」的計畫思維,而非單純的硬體工程興建,期盼北市府深入了解。其中,位於雙軸線核心的鐵道部園區自103年啟動古蹟修復工程、景觀及室內裝修工程、展示規劃等,預計於109年開館營運,以現代性為定位,結合臺灣鐵道歷史文化與城市發展脈絡,與臺博館本館、土銀展示館、南門園區整體呈現國家文化意象。

文化部也說明,位於「東西向文化創新廊帶」核心的空總舊址自101年即閒置,雖於103年起經臺北市政府、國家發展委員會、經濟部等中央及地方政府短期管理運用,仍然未能充分發展。105年起經行政院兩年協調後,從經濟部移交文化部,於1072月甫核定第一階段兩年期發展計畫,由文化部營運團隊自今年初進駐,重新打造空總舊址為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同時整建園區建物,以及支持各種文化實驗計畫,帶動台灣文化創新。十個月來已有多組實驗計畫進駐,並辦理上百場活動,引動公眾參與達3萬人次,圍牆部分也將在明年中逐步開放。

C-Lab在國際合作尤其有重大突破:文化部已與法國龐畢度中心「聲響與音樂研究中心(IRCAM)」簽署合作意向書,兩年後將建立亞洲第一個聲響實驗室;亦積極與法國104 Centquatre、荷蘭Waag Society、德國ZKM等歐洲公私部門機構洽談合作模式。未來C-Lab將以當代藝術、音像媒體、社會創新三中心進行規劃,其中社會創新之部分將邀請經濟部、科技部等跨部會共同合作開發,預計於今年底向行政院提出第二階段長期完整計畫,以利後續回饋市府。

然而,由於目前空總舊址仍為軍事機關用地,為在整建同時,提升空總空間對公眾的開放性,文化部多次向台北市政府提出多目標臨時使用計畫,但始終未能排入審議程序,至本(12)月之審議仍未能排入,文化部次長亦約見北市副市長未果。文化部期盼,若市府支持C-Lab計畫發展,能協助盡速審議多目標臨時使用計畫。至於長期都市計畫變更審議,則需待行政院核定第二階段計畫。

此外,台北機廠自101年起停止運作即閒置,於1043月全區指定古蹟,但因購地爭議無法展開修復。鄭麗君部長上任後積極協調,於1062月與交通部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籌備亞洲最大的國家鐵道博物館。計畫執行期程自106年起至115年止,以10年期程,採「全區整備、分區修復、分區開放」模式進行國定古蹟修復活化事宜。自106年起啟動「文資新公民教育-見證修復中的臺北機廠」,開放民眾預約導覽,市民目前皆可透過導覽,參與古蹟修復與保存的完整過程。

有關台北市政府規劃菸廠路往東延伸一事,文化部多次協同市府現勘研商,由於道路範圍欲使用市民大道高架道路下方土地,涉部分國定古蹟範圍,故仍須提報國定古蹟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同意。至於國定古蹟台北機廠範圍現況為工業用地,對於未來轉型為博物館的使用上有許多限制。因此,文化部亦期待市府,在進行信義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的同時,將台北機廠納入辦理變更為保存區,以利轉型為博物館之多元使用。




                         收文編號:1050004742
                         議案編號:1050707071000400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 (中華民國41年9月起編號)中華民國105年7月13日印發

院總第887
政府
提案第
15350
1289


文化部函

受文者:立法院
發文日期:中華民國10571
發文字號:文授資局蹟字第1053006310
速別:普通件
密等及解密條件或保密期限:普通
附件:如主旨

主旨:檢送大院審議本部主管105年度預算案通過決議主決議第1項第40案有關「要求文化部於6個月內邀集學者專家、社區代表和地方政府就此(臺北『城內』打造『首都博物館群』)舉辦公聽會,並將結果書面報告予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案書面報告,請鑒察。

說明:依據總統10516日華總一義字第10400156531號令辦理。

正本:立法院、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立法委員陳學聖國會辦公室、立法委員黃國書國會辦公室、立法委員吳志揚國會辦公室、立法委員吳思瑤國會辦公室、立法委員何欣純國會辦公室、立法委員柯志恩國會辦公室、立法委員高金素梅國會辦公室、立法委員高潞‧以用‧巴魕剌KawloIyunPacidal國會辦公室、立法委員張廖萬堅國會辦公室、立法委員許智傑國會辦公室、立法委員蔣乃辛國會辦公室、立法委員鍾佳濱國會辦公室、立法委員蘇巧慧國會辦公室、立法委員李麗芬國會辦公室

副本:本部主計處、本部文化資源司、本部國會聯絡組、本部文化資產局(主計室、國會媒體小組、古蹟聚落組〉(以上均含附件)
部 長
鄭   麗   君



立法院審議文化部主管105年度預算案通過決議─主決議第1項第40案有關「要求文化部於6個月內邀集學者專家、社區代表和地方政府就臺北「城內」作為首都歷史核心之整體規劃進行通盤研究舉辦公聽會,並將結果書面報告予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案書面報告
立法院審議文化部主管105年度預算案通過決議─主決議第1項第40案:「清領時期作為大稻埕與艋舺間政治妥協而設之臺北府城,隨著日治時期現代都市計畫的建立,成為大臺北都會之核心。「城內」政府機關、交通設施、各級學校、金融機構與文化場館林立,諸多建築並被指定為有形文化資產,為全國文化資產密度最高之區域,2005年時行政院因此宣布,在臺北「城內」打造「首都博物館群」為國家重大施政計畫。惟2008年後,「首都博物館群」進展有限,反而因為都市發展周期,許多有文化資產潛力之建築,或如榮町街屋被成列拆除,或如有「臺灣第一間百貨公司」與「七重天」美譽之菊元百貨,在未有澈底調查下僅被輕率「列冊」處理;矧「城內」因為首都核心,眾多已指定或具潛力之文化資產與設施屬於國有,但中央與地方卻沒有能協調發展保存政策之常設機制,造成歷史核心區文化價值流失。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在審議104年度文化部預算時,已決議要求文化部就臺北「城內」作為首都歷史核心之整體規劃進行通盤研究,文化部亦提出希望在下一期歷史與文化資產維護計畫中納入首都核心區博物館群相關經費,爰要求文化部於6個月內邀集學者專家、社區代表和地方政府就此舉辦公聽會,並將結果書面報告予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案,本部研究成果書面報告如下:

壹、前言

首都為一國之都,是政治、經濟、文化、人群匯集之地,需要具有特色的文化藝術架構與策略。臺北府城本身即蘊藏豐富文化因子,它橫跨清代、日據時代與光復後多元的古蹟與文化資產,呈現出臺灣文化、歷史、建築的總體縮影,也呈顯臺灣首都文化的整體意象。
本部規劃以首都博物館群的概念出發,從單點之主題博物館開始,並串連各個特色博物館、類博物館,再結合區域內各項文化設施與資源,以形成文化軸線,期使觀訪者進入臺北府城時,如穿越歷史時空隧道,瞭解臺北府城核心意象,進而願意深究臺北城蘊含的深厚內在,深刻體驗動態臺北及臺灣的特色。

貳、目前規劃或執行中之重大計畫

為使首都博物館群整體規劃更彰顯其豐富文化特質,本部及其他單位皆積極進行各項重大計畫,以呈顯首都核心區域之歷史文化價值,目前推動之重大計畫有:

一、大南海文化園區計畫,主要目標以「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的雙核心觀點,達成拓展文化能量與永續經營的目標。包括史博館與欽差行臺整修再利用、園區景觀與周邊綠帶整合及臺銀宿舍群整修再利用,串聯城南遺址、古蹟和文化據點,塑造獨特人文藝術風貌,使國立歷史博物館和植物園,成為具國際魅力之博物館群。

二、首都核心區博物館計畫,主要目標以古蹟再利用為博物館,連結臺北府城的文化資產,呈現臺灣歷史脈絡、空間紋理及文化多樣性。以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南門園區、臺灣鐵道部等4處古蹟為基礎,再加上攝影文化中心並結合周邊建築、景觀及觀光等資源,期以產業史、自然史、臺灣歷史、交通史等,提升首都核心區博物館文化質能。

三、北門再現─啟動西區門戶計畫,主要目標以透過區域內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整合,藉由北門廣場呈現歷史空間意象,展現臺北府城豐富都市紋理與歷史內涵。包括重現北門廣場、改造臺北車站外部廣場、西區門戶整體土地利用、文化及產業質能面向思考整體空間規劃,讓此國家門戶展示臺北發展歷史最佳見證。

叁、未來整合及推動策略

綜合召開臺北「城內」作為首都核心區博物館群公聽座談會獲致之成果並修正推動策略如下,以本部主導結合古蹟修復及成立專業博物館之兩大計畫為首都核心區博物館群基礎並串連「城內」私人博物館、類博物館及文化設施等,以空間區位作為思考的基礎,整合「城內」周邊的文化設施、博物館,以「歷史性都市景觀」概念說明臺北城歷史,再加上場館展示與其他文化設施結合豐富文化厚度。

目前本部已完成南門園區及臺博館園區,即將完成的是北門一帶鐵道部園區,後續尚有史博館與欽差行臺整修再利用及攝影文化中心將陸續完成;短期內規劃一條文化步道,以臺博館園區為主,串聯西門紅樓、中山堂、撫臺街洋樓、臺北郵局、北門、鐵道部及沿線特色商店、類博物館、文創商品等。

中長期之首都核心區博物館群將以大南海計畫之史博館、欽差行臺、臺銀宿舍群及首都核心區博物館計畫之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南門園區、臺灣鐵道部、攝影文化中心等8處博物館為基礎核心,結合城內(北門、小南門)、臺北軸線(館前路)、公園(228公園、介壽公園)及沿線特色商店、類博物館、古蹟、歷史建築、文創商品……等,形成不同主題之文化軸線。

臺北府城擁有時間縱軸之清代、日據時期與光復後多元的文化資產,空間橫軸的醫療、金融商業、政府單位、產業等豐富多元面貌,結集各方不同定位的文化場館,建立網絡突顯臺北文化的多樣性,將臺北府城豐富之有形與無形資產介紹給參訪者,營造臺北府城文化歷史氛圍並進一步呈現多元臺灣文化整體意象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