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跨域整合53【金門縣】漫步歷史名城:金門城及其周邊環境營造(104年度)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台灣網>城鎮風貌
 
 
 
 
 
發佈單位:金門日報社
記者 翁碧蓮/縣府 報導
 
配合營建署城鄉風貌政策之轉型,103年度「城鎮風貌型塑整體計畫」金門縣跨域整合提案包括「山與湖的對話:新巿城鎮空間再生及山外溪流域環境營造」、「漫步歷史名城:金門城及其周邊環境營造計畫」。期地方能適地、適性、適量發展,同時發揮計畫投資綜效。
 
提案一:山與湖的對話:新巿城鎮空間再生及山外溪流域環境營造。
 
規劃構想:本提案將山外溪主流劃分為以下六個同質河段中選擇新巿里區段、大小太湖區段、黃龍潭區段及白龍溪及其出海口區段進行實質工程內容細部設計,以下進一步分析設計的基本架構:1.新市里區2.大小太湖區3.黃龍潭區4.白龍溪及出海口區,全案將以自行車系統進行整合。
 
新市里區規劃構想-以人、巿街、環境為本導入觀光發展,持續推動反轉城鎮的背向空間關係:透過綠地徵收後設計成寬廣的山外溪河岸親水空間,並有建築背立面的改造與商業引入的輔導,企圖反轉都市朝向。
 
沿溪綠地空間串連:沿溪綠地僅可能成為開放綠地空間,並考慮擴大容水範圍,溪中有生態島,可增加河水緩衝地帶,亦可增加居民來此的休憩意願。
 
配合新市廣場停車及周邊環境美化工程,並結合中正路、復興路等路段設置陟步區,並與政府BOT昇恆昌免稅商店整合,引領山外新巿商業之活絡。
 
大、小太湖區規劃構想-以人、健康、律動為本之休憩空間,建立太湖環湖之聯結步道系統:加強大小太湖周邊環境意象,為大小太湖增添水環境景觀的多樣性。湖庫與都市遊憩公園之整合。相關資源介面之整合,包含中正公園與黃龍潭區的連接介面設計。
 
黃龍潭區規劃構想-以多功能親水、軍事體驗空間塑造。以水的再生循環與環境教育的主題公園,串連心戰園區:光華園和通往白龍溪畔自行車及至出海口的路徑。
 
太湖淨水廠-「水的循環公園」,為提供參訪和環境教育的重點區域,其園區內亦有人力轉動之水壓幫浦與環境體驗。黃龍潭水域與資源回收中心周邊景觀整理,光華園作為「心戰園區」閒置軍事據點活化利用。
 
白龍溪及出海口區規劃構想-以兼具生態保育與休閒運動空間型塑,白龍橋周邊景觀修景:重新設計白龍橋橋下便道之景觀工程施作,以符合橋下可銜接兩端溪畔的步行空間。
 
以金湖鎮商務旅館基地招商興建暨經營案為例,政府透過BOT模式為金門帶來具體效益:全案預計創造就業人數約2,000人。達成縣有土地之有效利用及提昇其經濟、環保效益。增加財政收入,挹注財政效益,有利於金門基礎建設與社會福利。
 
全案預估可帶來政府財政收入22.8億元,包含營利事業所得稅13.8億元、權利金4.4億元、房屋稅3億元、土地租金1.6億元。吸引觀光客、商務客,將對週邊產業產生乘數效果之經濟效益。提供地方特色產業、地方美食、文創產業、會展產業等銷售平台,發展金門傳統特色產業,升級金門觀光休閒產業。
 
預期成效,結合鄰近學校機關之力量,強化地方環境教育,讓老少民眾藉實地體驗來瞭解山外溪之集水區環境、古聚落、軍事據點和軍人消費市街、湖庫、植物、動物等自然人文資源,由瞭解環境進而關懷環境,再由關懷環境進階至保護環境,復原山外溪之友善的城鎮水域環境。發揚既有生活資源優勢,以達增進環境教育之目的。
 
提案二、漫步歷史名城:金門城及其周邊環境營造計畫。
 
借由金門酒廠與明遺老街等既有景點之轉型再利用,更寄望輔導地方人力成為經營主力,使得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照開始正向循環,除了為地方帶來實質的經濟效益,更使得優質的觀光活動及場所經營,融入住民生活之中,達成地區產業及空間資源永續發展的理想成果。
 
明遺老街街道店屋修復活化利用-續以設定地上權方式配合離島建設基金、金門傳統建築修復獎補助條例及歷史風貌之維護,將朝向街屋之總體修復方向努力。借由街屋修復培育地區傳統建築匠師。修復後街道店屋活化利用或相關產業輔導計畫之投入。
 
金門城東門段、北門段城牆復原計畫-城牆復建建議方式-東門段,依舊貌重建城門樓,原交通改道繞城牆與城門而行。保留既有城門樓,新做城牆與城門樓相接。以復舊的城門樓做入口舖面設計,接續砌石城牆。
 
文臺寶塔周邊資源整合計畫-本區域具金門著名古蹟文臺寶塔高地、虛江嘯臥、望海亭等地點,並擴及寶塔下方閒置地下軍事據點,以及國家公園所屬閒置遊憩設施等。亦為金門城聚落置高點,可於此處眺望金門南海海岸風景。檢討過去施作賣店空間是否適宜,及古蹟範圍違建賣店之處理。文臺寶塔與金門酒廠介面景觀之處理。
 
金門城南北大街酒鄉文化風貌計畫-首先繼續加強金門城有形文化資產的保存,第二步是空間景觀上的營造,第三步是文化保存與活化機制之建立。南北大街及海濱區為規劃設計及改善工程之優先項目-串聯金門城南門與北門的南北大街僅僅被視為金城廠運送高粱酒的道路,道路景觀毫無特色。
 
配合酒廠入口以及周邊景觀規劃,同時規劃串聯北門老街的南北大街為高粱酒文化散步道,延續既有樟樹行道樹、補植灌木等以加強綠蔭及休閒氛圍塑造。既有停車區域可部分調整為口袋公園(pocket park)供住民和遊客休憩。同時設置部份風光互補之路燈系統,推廣「節能減碳」之永續概念。
 
預期成果與效益-結合金門國家公園相鄰遊憩資源,型塑金門西南遊憩帶之完整性。以城牆復原結合相關解說資訊系統之建構。傳統建築風貌維護。建構在地產業識別系統。地方產業輔導與創新-海濱酒鄉產業文化園區之建構。結合金門城週邊軍事資源之遊憩解說系統與自行車步道之整合。金門城鄉風貌亮點與觀光效益。
 
 
 
發佈單位:金門日報社
記者 楊水詠/縣府 報導
 
金門有「海上仙洲」之美稱,更擁有獨特且悠久之人文歷史,以及有魅力十足的城鎮!縣長陳福海昨聽取老街風貌形塑和獎勵維護及輔導機制研究案計畫簡報,並徵詢與會人員意見後,陳縣長要求縣府建設處動起來,拿出具體可行計畫,大膽的去做,恢復昔日風華,以期達到「魅力城鎮的打造,都市再生的啟動」目標。
 
這項老街風貌形塑計畫獎勵特色街區風貌維護之策略及輔導機制研究案,由金門縣政府主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承辦;其研究案以明遺老街、後浦街區、沙美街區為主,包括分析與診斷、對策與配套、獎補助機制、溝通與宣傳之四項目標。
 
金門縣環境景觀總顧問江柏煒簡報中,他逐一對明遺老街、後浦街區、沙美街區的空間資料調查與分析、街區保存維護和改造發展略策(金門城)、金門特色街區風貌維護獎勵補助辦法之研擬、設計準則之研擬(明遺老街),以及後續工作重點作出說明。
 
江柏煒表示,元代肇始的沙美街區、明清時期的金門城北門外街區、後浦街區,均為當年金門經濟、軍事、政治中心,盛極一時。同時,他指出,這些老街區迄今仍留下不少具有特色的街道紋理、建築形式及微型產業;但也因為時代的變遷,逐漸崩壞與式微。
 
陳縣長認為老街區風貌維護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如明遺老街是台閩地區唯一現存的第一老街,除了有重要的人文史蹟價值,更有古蹟與閩南、僑鄉及戰地文化豐富景觀。而,後浦街區公共建築及商業聚集,更是金門政治經濟中心;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傳統產業豐富。至於沙美街區空間布局特殊,形成八卦街的型態;騎樓街、洋樓、祠廟,具有文化資產潛力點外,飲食及宗教民俗更是特色文化產業。
 
在其研究案對明遺老街保存之重點提出呈現不同年代的歷史風貌,增加其建築形式上的豐富與文化的多元性;金門城古城牆與週遭環境紋理的保全、產業的發展合作與街區組織的健全。此外,研究案也對後浦、沙美街區維護及發展提出建議,著重修護技術與維護管理的提升、街道景觀引入文化活動、特色創意文化產業進駐,以及周邊既有產業進行帶狀的商圈產業發展,成為永續發展的生活型態。
 
金門縣老街風貌形塑計畫獎勵特色街區風貌維護之策略及輔導機制研究案簡報中,與會建設處長許志忠、觀光處長李增財、文化局長呂坤和相關人員均提出看法和建議;在老街區風貌維護及輔導過程,可能遇到不同的問題和困難,陳縣長說「碰到問題,就要找出解決辦法」,保護老街區風貌外,也提供年輕人返鄉創業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