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營造具美感的校園環境,透過「境教」方式,將教學活動與學習環境結合,讓學校師生意識到生活美感的重要性,教育部自105年起推動「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今(6)日在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舉辦「111及112年度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績優學校及績優設計師頒獎典禮」,以表揚辦理校園美感環境再造成果績優學校及績優人員,並分享推動校園環境美學教育經驗。
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111及112年度共有15所學校獲補助進行改善校園美感,學校透過專家學者組成之輔導團隊,協助引導學校發掘潛在的改造契機,以營造兼具在地區域環境與文化特質、學校需求及整體視覺美感的校園;並選出2所特優學校、2所優等學校及2所甲等學校。111年度獲獎學校:特優獎為高雄市大寮鄉溪寮國民小學、優等獎為南投縣立社寮國民中學、甲等獎為新北市瑞芳區濂洞國民小學;112度獲獎學校:特優獎為國立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優等獎為臺東縣關山鎮關山國民小學、甲等獎為嘉義縣立大埔國民中小學。
臺東縣關山鎮關山國小幼兒園校舍建築採紅磚古樓設計,惟八角建築造型特色及室外庭園造景圍籬,限縮幼童學習及活動空間;為擴充學習場域,另於校舍外搭接採光罩,功能性不足並造成環境空間凌亂。透過計畫協助,學校重新設計採光罩,使其轉化為光影廊道,前方庭園則重新整地,並於鳳凰木下搭建木平臺,作為幼童的戶外教學場域。校方表示,原先為了怕幼童離開園所而增設的不鏽鋼圍籬,像似把孩子關在柵欄裡,改造後孩子能不受阻隔的進入到草地,讓孩子有更多機會、更寬廣地探索,嘗試新的可能與體驗。
嘉義縣立大埔國中小為活化閒置的舊校長宿舍二樓、創造新的學習場域,改變上樓動線,以木紋地板玻璃帷幕創造出整體空間的寬闊與穿透性,將其轉化為戶外的藝文教學空間,作為藝文課程體驗創作及展覽場域,並結合社區藝文活動,以提升藝文風氣、培養學生美感素養。校方表示,該空間亦將自然的美引入,成為校園內熱門的休憩點,讓學生在閒暇之餘,可以眺望校內風景,釋放學習壓力,達身心靈平衡。
教育部表示,透過長期推動美感教育,藉由「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協助學校校園美感環境問題診斷分析、建議評估、諮詢輔導,不僅改善了學習空間與環境等硬體機能,並連結環境改造與教學活動,樹立校園美感改造示範案例。期為全國校園美感教育提供具前瞻性的方向,讓各學校能進行標竿學習,擴散美感效益,落實美感於校園生活中。
高雄市大寮區溪寮國民小學,學校座落於農村聚落的邊陲,被小型加工鐵工廠和農田所環繞,該校改造基地位於校園西側桃花心木林中,早期於樹林下所建置的生態水道與小徑,因維護不易導致損壞,變成校園內最危險與髒亂的角落。透過本次改造計畫,將碎化的水道填平後種植綠意盎然的草坪,營造成為操場跑道旁的純淨空間,讓孩子們有機會快樂地在校園中奔跑和重拾桃花心木林下的綠蔭風光。
此外,為了突顯溪寮國小農業社區的自然美學,並結合學校農業主題課程,透過改造計畫,疏通了河圳的淤泥,創造出學校與周邊的灌溉埤川河道邊界,在小河道上架設兩座可供參與授課的水橋與小亭;水圳上最顯眼的是一座可由學生們依動力機械原理拉抬升降、仿梵谷畫作中的荷蘭吊橋,充滿歷史與藝術的想像。另一座則為木構屋頂的休憩亭,孩子走進林蔭小路,穿過橋梁跨越水道,以水、農田、古厝等在地教材,引導孩子們從社區、土地、環境重新認識自己生長的所在,描繪出一條自己「家鄉的記憶步道」。
而南投縣立社寮國民中學,校園原懸掛的宣導看板與放置的盆栽,影響了校園整體視覺及動線,透過計畫的植入,以乾淨校園的意象出發,並結合學校的植物染課程,以校園內常見的植物「福木」的葉子作為染劑材料,而染劑所呈現出的黃色,便成為了學校的代表顏色「福木黃」。走進校園穿廊,可見兩側設計曲摺起伏的牆面,並於牆面上展示不同浸染程度的植物染織成果,同時花圃新種植的蔓花生,因循季節開出遍地黃花,呼應學校的代表色「福木黃」。本次改造計畫將校門到教學樓的穿廊場域鏈結在一起,融合自然色彩與課程元素,形成一條校園美感學習路徑,拓展學生的發現與探索的視野,在大自然中培養對「美的感受力」。
教育部表示,師生可從改造後的美感教育基地探索過去及想像未來,校園的改造及轉變,更促進學校與社區間共同的美感美學關係。本計畫所發動的探索環境到創造美感歷程,更進一步放大孩子們的眼界,同時於心中種下感受美的能力,並成為孩子們美感的養分,帶領學子們於將來發揮深遠的「影響力」。
教育部「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透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及專家學者組成輔導團隊協助學校營造兼具在地區域環境與文化特質、學校需求及整體視覺美感的校園,另透過輔導團隊引導,發掘各校潛在的改造契機,讓各個校園都能找到自己獨特的魅力與環境美學,並開發具有代表地方文化或族群特色的案例,作為全臺推動各級學校美感校園之借鑑,期藉由「境教」的方式,整合教育、藝術與空間設計等領域,成為一座超越圍牆的「公共美學教育場」。
109-110年度共有17所學校獲補助辦理「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經歷為期一年多的努力,於110年底完成校園美感改造,學校盡力尋找更具宏觀且全面的校園環境美學教育策略外,在地設計師團隊亦傾力協助學校達成美感環境教育場的改造目標,最終各個學校皆營造出獨具特色的美麗校園。
大武山下的穿越「回家」的古謠校園
屏東縣泰武鄉泰武國小是一所排灣族文化學校,校園能觀賞到北大武山的最美稜線。位於教學區北側的舊北大武山意象區,原是孩子們課餘時貼近自然環境的遊樂場域,但由於高度過高導致安全疑慮,使得校園視野受到嚴重限制。計畫團隊思考文化傳承的媒介與永續性,將其轉化為瓦魯斯溪流域意象,創造親近且友善的活動場域,並輔以田野調查方式找出代表校園的獨特色彩,製作具識別性、獨特性與文化性的校園文化指示系統,展示學校的文化氛圍,形成文化、環境、整個教育的循環,是透過每個孩童都是排灣族文化的傳播者,真正將本土文化深植於心中。
打開一片視野,眺望未來的夢想
新竹市立成德高中擁有的地理優勢,讓人文歷史、自然景觀可以盡收眼底。校園中原有一片荒煙蔓草的樹林山坡,因應高中生的校園生活特性,蛻變成移地教學的多元用途場域,打通穿廊並在走廊前設計大面積木棧階梯,面向開闊的新竹市容景觀,讓校內、外視野無所阻隔,對內對外都有不同的校園想像與互動關係,對外代表著通往未來、升學的終點展望,對內是反觀校園之美,產生對校園濃厚的留戀之情,讓校園美感改造潛移默化,深摯影響全校師生。
開闢專屬特殊教育生的校園樂園
坐立於愛河、捷運旁的高雄市立成功特殊教育學校,為協助學生進入職場,並配合108新課綱素養導向教學,透過特色課程培養身障生的自我照顧能力,開設「動植物照顧」課程,遂引進陸龜嬌客進駐校園。學校考量圈養的陸龜的生活環境尚不理想,藉由計畫團隊協助進行陸龜之家改造與植物園周邊環境整理,讓學生透過接觸植物的照料、接觸陸龜,體會照顧的付出與辛勞,進而讓學生學會照顧自己。改造過程也納入學生的創作,將搜集來的廢料進行材料美學運用,邀請學生繪製陶板彩繪鑲嵌到泥構石椅,爲陸龜之家增添溫暖的學生印記。
教育部表示,參與計畫學校透過「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團隊協助,發掘學校獨特自然與人文元素,讓每座校園都能找到自己獨特的魅力,並蛻變成為學校專有的美感基地。112年度「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徵選辦法已經開跑,為推動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及協助學校充分瞭解計畫執行目標與相關申請與審查作業內容,將辦理4場補助計畫徵選說明會,分別為9月15日東區花蓮場、9月16日北區臺北場、9月22日南區高雄場、9月23日東區臺東場,詳情請至計畫網站(https://caepo.org/project)查詢。
獲選學校操作過程透過計畫團隊進行現勘訪視,發掘各校潛在的改造契機,並與校方組成校園規劃小組,進行環境設計和配套課程規劃輔導,藉此重新檢視學校的學生與所在的區域內涵,誘發出特有的校園美感環境教育思辨,蛻變成為創智誘發的美感校園基地。109-110年度為2年一期計畫,計有17所學校獲得補助辦理「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經歷為期一年多的共同努力,於110年底完成校園美感改造,各個學校皆開發出令人驚嘆與激賞的成果
計畫團隊另於今(111)年已評選出109-110年度特優獎3所、優等獎3所及甲等獎3所等共計9所績優學校。期透過遴選出的績優學校建立美感校園基地,奠定校園美感基礎,並期許作為全國各級學校借鑑案例,進而引導各校找到其獨特魅力的環境美學,共同創造國家未來公民的培育願景。
激起漫漫漣漪的美感互動校園
位於大肚山下半山坡水源地的臺中市立安和國民中學,校園中庭地坪原本鋪設連鎖磚造成長期阻絕雨水,迫使周圍的樹木為取得水份,根系向上生長造成地表隆起凹凸不平,影響師生行走安全。為解決此問題並打造校園中的生態地景,將水源地的意象化為飄落下校園中的雨水,乾枯的廣場轉化為陣陣擴散的漣漪。每一個圓心都是師生舉行課程與群體活動的展演場域,鏈結校園的每棟建築群,學生在秩序和自由流動中展現著青春活力,成為學生想念及喜歡停留駐足的美感校園。
開創校園自然環境營造,詮釋在地客家美學
桃園市八德區霄裡國民小學座落於桃園與中壢台地的交界處,為桃園地區典型的埤塘地景型態,本年度美感校園改造計畫回應社區的「埤塘湧泉文化」,以「知水淨水」為改造課題,打開封閉幽暗的濃密中庭花圃,營設轉變為地景蓄水池,並串連學校外圍的生態埤塘到校內的學習路徑,中庭地景蓄水池透過各種水生植物過濾,型塑成一個自然的水循環系統,學生可就近觀察水資源再生過程及原理,並藉此發展出關於水生態、水質科學等等特色課程,希望帶給學生重視水源、提升環保意識。
通過校園學習之門,迎向探索與發現的第二教室
南投縣埔里鎮大成國民小學期藉由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的植入,觸發學生學習的思辨能力,將校園規劃口到教學大樓環繞的中庭空間串連,規劃了各式可互動的體能遊具,學生可以快樂的在此奔跑、戲遊、自由躺臥。並且巧妙地運用二樓中庭陽光西曬的特質,設計為納入自然光線透射的燈牆,透過光影對話進行實驗和皮影戲練習。原本散落各處的參與活動及閒置空間得以相互融入形成「校園學習路徑」,讓學生們的每日穿越校園環境,都是一次次從探索到發現的歷程,成為師生們歡樂共學的第二教室。
學校透過「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團隊的協助,發掘學校獨特自然與人文元素,同時完成類博物館教育場、校園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學習途徑、校園與社區的公共美學、穿廊光影與肢體體驗合一的遊藝教學場域等多樣性改造目標,更積極推動美感基地中美感教育的發生,透過各校精彩改造歷程,更希望提供為臺灣各級學校借鑑案例,讓每座校園都能找到自己獨特的魅力,以推動環境美學教育。
獲表揚學校包括:
一、特優獎:臺中市梨山國民中小學、桃園市霄裡國民小學、新竹縣五龍國民小學。
二、優等獎:國立羅東高級中學、臺中市東海國民小學、臺中市立霧峰國民中學。
三、甲等獎:屏東縣泰武國民小學、新北市鼻頭國民小學、國立水里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四、佳作獎:宜蘭縣金岳國民小學。
教育部表示,國民美感素養不僅是社會氣質的展現,更是厚植國家未來競爭能量的來源。教育部長期推動美感教育,持續協助學校改善學習環境。自105年起,於全國推動「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並委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成立「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輔導團隊」,協助學校校園美感環境問題診斷分析、建議評估、諮詢輔導。希望營造兼顧自然特質、在地文化、空間需求及整體視覺美感之校園,實踐「跨越校園圍牆的美學場域」,促成「美力國民」的美感環境教育理想與願景。
計畫執行4年來,總計有527校送件參與競案,65所中小學校獲得補助,改造成果斐然並廣受各界好評。
而在本次工作坊,同時也將邀請獲獎學校進行專題分享,包括新竹縣芎林鄉五龍國小廖志崑校長以客家藍染文化為核心改造美勞教室,並將藍染的意象從校園中推展到社區,說服通學路上的民宅將簡易綠鐵皮牆漆上美麗的靛藍,讓校園、社區共構出精彩和諧的客家藍染聚落。
桃園市霄裡國民小學突破舊有環境改造的觀念侷限,打開校園中塵封的水圳河道,讓全校師生參與修枝、堆砌壘石的改造歷程,更於完工之後發展出一套屬於霄裡特有的校本課程,學校透過美感計畫創造了一處重新連結客家湧泉文化的美感教育場域。
臺中市梨山國中小位於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為找回山林特質的校園美學,學校打除妨礙動線的走廊矮牆,並將傳統鋁窗改設為落地大窗,創造一處與周邊山巒對話的多功能教育空間。
教育部期許透過本次交流工作坊分享的精彩案例,能激勵學校勇於突破舊有環境思考窠臼,打造提供師生與社區居民共享共榮的美感場域,激發各縣市教育局處、全國高中以下各級學校校長、總務主任、學校教師等教育人士重新省思與探索環境教育的可能與目標,打造校園與緊鄰社區的美感共學場域,成為一座超越圍牆的「公共美學教育場」。
教育部自105年度起辦理「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由教學場域出發,透過設計與創意的巧思力量,營造兼顧自然環境、在地文化、學校需求及整體視覺美感之校園;藉由「境教」方式,整合藝術、空間與設計等領域,打造一座跨越校園、社區與社會間圍牆、展現文化創意與設計美力的公共美學教育場。計畫執行3年來補助全臺65所高中至國小等學校,校方改造成果斐然並廣受各界好評。
為凝聚與活化「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3年來的累積能量,擴大美感教育對於社區及整體公民的感染力,特別邀請105年度至107年度獲補助學校之65所學校校長、主任及相關承辦人參與於4月26日至27日舉行「2019校園美感環境執行研討工作坊」。教育部期許透過本次的交流工作坊所分享的精彩案例,能激勵學校勇於突破舊有環境思考窠臼,打造提供師生與社區居民共享共榮的美感場域。
工作坊第一天由宜蘭縣立復興國中卓子文老師開場,述說學校將廁所改造為劇場教室,以保留牆面紋理及改造老舊課桌來傳遞環境中的記憶美學。第二天由臺中市立梨山國民中小學洪永明校長開場,述說帶領學校折除妨礙動線的走廊矮牆,將傳統鋁窗改設為落地大窗,創造一處與周邊山巒對話的多功能教育空間。
為了呼應校園美感環境教育的理念和主張,希望學校環境建設都能跨越圍牆注意到家鄉社群的總體美學,同時於4月26日傍晚舉辦「2019校園美感環境藝術季」,與花蓮新社及豐濱社區合作,發動地方社區、周邊學校及學生家長的能量,把校園內的環境再造能量擴展至社區。受到教育部及新社國小對於美感環境推動感召的豐濱社區發展協會,以噶瑪蘭語的「lazing(海邊)」來深化藝術季的社區及環境主軸,以此串連在地文化、海梯田環境與美感教育等議題,並邀集在地文化團體參與市集活動;其中包括以香蕉絲作為編織材料的噶瑪蘭香蕉絲工坊,以及藤編、竹編工藝等傳統手工藝創作展示。同時為深化環境永續的理念,在地小農將向來賓介紹里海的友善農耕環境。藝術季也邀請在海邊生活的「法義(阿嬤們)」分享以海邊的食材的烹調方式。其他還有林投葉製作的童玩風車、以薯榔為染料的染巾製作,另外還有阿美族輪傘草編織等精彩文化體驗攤位。
藝術季活動的開幕式,由花蓮縣新社國小學童及家長們手持噶瑪蘭傳統竹編火把進場,在海風與夕陽中吟唱噶瑪蘭古謠歡迎來自各地的與會人士緊接著連續獲得校園美感計畫三年補助之屏東縣泰武國小帶來享譽國際的排灣族古謠,開幕活動壓軸是來自奧地利的鋼琴博士穆貝爾將原民古謠轉化為別具風情的鋼琴創作曲,並帶來呼應海景的優美古典樂章。
范政務次長於活動開幕式表示,校園再造應動員校園團隊,由校長發起、主任、老師及家長共同努力,結合課程規劃以及學校的歷史,並連結社區力量,共同發展出處處動人的校園環境。今天所來到的新社國小,就是一個結合了文化傳承,以及創新獨特的課程,希望他們能將自己校園的故事傳出去,讓更多人申請本計畫,希望下一季能有更多精彩的案例與各位分享。
本活動特別選在美麗宜人的春天辦理,在水稻田的水波秧苗相映下,眾人一同體驗太平洋水稻田間的場域美學。藉著地利與人文的努力與融合,激發並打開眾人對美感環境的想像與視野,達成感動所有人的美感境教正能量。學校在此找到自己獨有的靈魂特質與環境主張,同時也實踐美感環境走出學校圍牆外的動人歷程,期待在「境教」主張的逐步累積下,感染臺灣成為充滿美學素養的全民環境教育場。
2018年「校園美感環境教育國際案例文件展」暨「國際校園美感環境教育論壇」_實施計畫.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