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日 星期四

【桃園市】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桃園觀音校區





107-11-01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1)日上午前往觀音區桃園科技工業園區,出席「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桃園觀音校區揭牌典禮」,鄭市長表示,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是頂尖的綜合型大學,根據今(107)年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THETime Higher Education)專刊調查,海洋大學持續在亞洲地區海洋相關大學中維持領先地位。去(106)年624日,市府與海洋大學簽署官學合作意向書,市府無償撥用位於桃科工業區觀塘段3039地號、約6.08公頃的土地,作為設校使用,已於10月獲教育部核定,將以「海洋創新育成基地」概念,推動海洋環境生態教育及海洋商品化產業育成,包括設置「海洋環境暨藻礁中心」、「觀賞水族與經濟水產研發中心」、「藻類培育區」及「創新智慧物流中心」,引進低溫養殖的龍膽石斑、龍蝦等產業;也規劃研究所在職專班,鼓勵進修研習,帶動觀音地區就業、就學發展。




鄭市長說,桃園發展條件優良,約有11,000家工廠,2,000家上櫃上市公司約有一半設廠在桃園、500大製造業桃園也有200大在桃園,中美貿易衝擊下的台商回流潮,有一半選擇落腳桃園,工業產值連續12年蟬聯全國第一。同時,桃園交通運輸便利,有桃園國際機場、長榮及華航兩大航空公司,航空物流產業比例約占全國98%,桃園物流業已達2,000家,未來朝向多樣化發展,包括:DHL Express國際快遞即將進駐桃園;農委會與市府合作設置以進出口為主的農業物流園區,約有16公頃,提供觀賞魚進出口服務;觀音區台61線可連接台66線,銜接國道1號,而台61線到台北港或機場都很方便,便利的交通更有利物流產業發展。

鄭市長也說,觀音正在轉型,不只引進產業和學校,也提高生活品質,包括:桃科內將設置觀音國民運動中心,正在規劃設計中;陸續興建大型圖書館、展演中心;規劃更多休閒農業區,發展觀音農業特色;開發新坡地區和草漯地區;桃42線月桃路拓寬工程,從青埔經山東路連結草漯新市鎮,寬約20公尺、長約5.6公里,預計2年內完成;桃科二期開發案,已有150%登記率,未來引進技術科技產業,帶動觀音成長。

鄭市長也表示,市府與台電一同提升觀音設施,提出三項政策,第一、協調台電辦理「台15線電纜地下化改善工程」,更新導線為銅線,讓大園、觀音和新屋地區跳電率降至3成以下;遇到颱風跳電時,協調台電於48小時至72小時內,優先讓觀音和新屋地區復電;第二、研議於觀音高中設置台電專班,服務在地學子;第三、大潭電廠使用天然氣,硫氧化物較少,但是仍有氮氧化物,市府啟動「空污總量管制」政策,協調大潭電廠6個發電機組減少污染排放量,投資經費約825,000萬元,設置低氮氧化物燃燒器等空污防制設備,其氮氧化物(NOx)年排放量約可降低50%,並降低桃園市所有固定污染源排放量的17%,讓觀音空氣品質更好。

今日包括市議員歐炳辰、經發局長朱松偉、地政局長陳錫禎、農業局長郭承泉、青年局長顏蔚慈、教育局副局長林威志、環保局副局長陳增祥、觀音區長洪清淵、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台電公司總經理鍾炳利均一同出席活動。



107-11-01

位於桃園科技工業園區的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桃園觀音校區111日舉行揭牌典禮,由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與桃園市長鄭文燦共同主持,正式啟動海大產學分部建設計畫。

海洋大學表示,去(106)624日與桃園市政府簽署官學合作意向書後,雙方分別在土地撥用、設校申請等各方面積極努力爭取,籌設作業進展順利,桃園市政府以「無償撥用」方式提供6.08公頃位於桃園科技工業區觀塘段3039地號土地做為設校使用,已獲得行政院通過,教育部也原則同意「海洋大學桃園產學分部」設立的計畫。

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表示,桃園校區將結合中央政府推動的五大創新產業「亞洲矽谷計畫」及桃園市的綜合發展計畫,以「海洋創新育成基地」的概念推動海洋環境生態教育及海洋商品化產業育成,並做為北部觀賞水族重要研發運轉基地、經濟魚類養殖及加工加值基地與產學實習創新基地,希望培育產業人才、創造就業服務機會,同時促進產業升級,實現生物多樣性及文化多樣永續發展的理念。

海洋大學桃園觀音校區的規劃,將設立「海洋環境暨藻礁中心」、「觀賞水族與經濟水產研發中心」、「藻類培育區」及「創新智慧物流中心」,同時與桃園市政府就海洋環境保護、觀光休閒產業、國際運輸、觀賞水族、食品科技及食品安全進行合作,共創產業發展、環境永續、人才育成的前瞻未來。

為推動海洋環境生態教育,同時積極促進學校研發成果與當地創新產業產學合作,海大桃園校區第一階段將籌建「海洋環境暨藻礁中心」,進駐核心辦公室及推廣教育中心,結合桃園市政府、台電和中油共同建立能源開發與生態保育的兼顧的機制,協助台電研發二氧化碳的再利用技術,減少碳排放壓力,同時利用中油天然氣產生的低溫海水,發展高經濟價值水產養殖業,並積極推動藻礁生態保育復育,建立能源和生態共存的環境教育產業示範區,期盼以學術合作鏈結產業發展,共構產官學合作三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