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包容成長」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第2次會議(113年10月17、30日)

 

主持行政院經發會 卓揆提出8項薪資創新對策 並盼提高婦女、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勞動參與率 確保臺灣經濟成長動能

延續本(10)月17日「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第2次會議」主軸-包容成長,行政院長卓榮泰今(30)日主持經發會,繼續針對「薪資提升及薪資透明化議題」及「雙就業與雙照顧議題-提升婦女、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勞動參與率」兩項議題進行討論與意見交換。卓院長表示,行政院已於107年提出10項薪資對策,今日他特別針對「政府作為加薪引擎」、「薪資透明化」及「中小企業賦能」等三大項目提出8項創新對策,作為10項薪資對策的延伸;未來政府也將持續完善公共支持體系,減輕家庭育兒顧老雙負擔,協助婦女重返職場、中高齡者及高齡者續留或重返職場,提高其勞動參與率,確保臺灣經濟成長動能。

卓院長在聽取國家發展委員會「薪資提升及薪資透明化議題」報告後表示,行政院於107年提出10項薪資對策,包含5項短期目標(公部門主動解決低薪、薪資水準列入政府採購及頒發獎項之加分項目、鼓勵企業家加薪、薪資透明化、提高時薪)與5項中長期目標(增加投資、加速產業升級、降低受薪階級負擔、提升人力素質、降低學用落差),並逐步推動相關具體措施,目前已展現階段性成果,請相關部會以短中長期各項目標持續精進,並依最新國內外情勢變化及國家發展計畫滾動修正,從政府作為加薪引擎、薪資透明化、強化產學合作、中小企業賦能、優化產業結構及附加價值等面向進行研議。

卓院長在會中特別提出8項創新對策,作為上述10項薪資對策的延伸,而8項創新對策共分為三大項目,第一大項為「政府作為加薪引擎」,包含3項創新對策:第一,政府部門應負擔起帶頭的責任,114年起中央政府的約聘/約僱/約用人員,以及勞務承攬進駐政府單位工作服務的基層員工,月薪應高於最低工資1.1倍(約31,449元);第二,政府部門應定期檢討及提高勞務採購薪資標準,應高於最低工資1.1倍(約31,449元);第三,配合《證券交易法》修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要求上市(櫃)公司要在章程中明定,從年度盈餘提撥一定比率,為基層員工調薪或分配酬勞。

卓院長接續說明,第二大項為「薪資透明化」,包含3項創新對策:第一,請勞動部研議修正《就業服務法》薪資揭露門檻,提升至5萬元。第二,請金管會研議將一定之薪資門檻,即最低工資之1.3倍(約37,167元),納入上市(櫃)公司申請許可審核,以利提升非主管員工薪資,確保合理薪資條件;第三,請勞動部與金管會等部會共同研議將相關勞權指標,例如基層員工「薪資平均數」及「薪資中位數」變動比等,於114年納入永續報告書揭露範圍及公司治理評鑑項目;另上市(櫃)公司實收資本額100億元以上者,自117年度起申報性別薪資差距,讓加薪狀況、性別平權落實程度更公開透明。

卓院長進一步指出,第三大項為「中小企業賦能」,包含2項創新對策:第一,請經濟部擴大輔導,創造中小微企業獲利及加薪能力,受益對象主要為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及製造業,而企業成功提升獲利後,應將為員工加薪或分潤,納入後續政府輔導方案申請的要件之一,其中也包含已修正的《中小企業發展條例》,提高企業幫員工加薪的租稅優惠;第二,為鼓勵有獲利之中小企業善盡社會責任,對員工加薪,以帶動國內薪資水準成長,經濟部將研議新增「鼓勵中小企業為員工加薪信用保證措施」,對員工加薪經金融機構或信保基金核認屬實之中小企業,額外提供3,500萬元保證融資額度,保證成數最高9.5成,保證手續費從低以0.1%計收。卓院長強調,他今日率先提出8項創新對策,未來仍可因應各種情勢變化持續增加提出「10+N」對策。

針對勞動部「雙就業與雙照顧議題-提升婦女、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勞動參與率」報告,卓院長表示,經濟發展必須普惠大眾,讓國人都能公平參與、共享成果,而雙就業、雙照顧是其中非常關鍵的策略。政府會持續完善公共支持體系,以減少民眾出門上班、回家要「第二輪班」的照顧負擔,讓工作者都能夠平衡工作與家庭責任、照顧不離職,並藉由持續精進職場支持方案,提高婦女、中高齡者及高齡者的勞動參與率,以確保臺灣經濟成長動能。

卓院長請衛生福利部及教育部積極透過社會投資策略,推動友善托育措施及「長照3.0」,協助減輕家庭育兒、照顧長者的壓力;此外,請勞動部以更積極的誘因,協助婦女、中高齡者及高齡者重返職場,並排除職場障礙,獎勵雇主增加僱用,設定更有企圖心的目標,包括:預定114年至117年每年增加3.5萬名婦女重返職場、12萬名中高齡者及高齡者續留或重返職場,持續提高婦女、中高齡者及高齡者的勞動參與率。同時,針對育嬰留停部分,將於114年研議修正《就業保險法》、《公教人員保險法》及《軍人保險條例》,讓領滿6個月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雙親,再增加各1個月津貼,以強化經濟支持及提升男性參與;另請勞動部持續試辦彈性育嬰留職停薪,並審慎評估,作為未來政策精進之參考。


主持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第2次會議 卓揆:積極促進中小微企業多元振興及青年多元發展 推動下一波經濟改革與成長

行政院長卓榮泰今(17)日主持「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第2次會議」時表示,本次會議以「包容成長」為主軸,會中委員們對於如何促進中小微企業多元振興發展及青年多元發展等議題進行充分討論,將由經濟部建立單一服務窗口,幫助中小微企業落實數位、淨零雙軸轉型及發展通路,並提供普惠貸款及租稅優惠等兩項配套措施。此外,政府打造「促進產學連結合作育才平臺」,促進產業人力媒合,並鼓勵民間企業提供企業見習或實習名額,同時也規劃「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鼓勵青年到海外學習多元及重要產業,並持續強化跨域創新與專業技術人才培育,為青年創造更寬廣的未來。

卓院長致詞時表示,從今(2024)年7月18日召開第1次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議,以及9月3日第1次顧問會議開始,各相關部會已逐一檢視及追蹤相關會議結論,並準備就緒進入執行面。卓院長強調,確實掌握計畫執行時間及推動進程,具體執行相關目標,才能讓國人感受到政府積極推動下一波經濟改革與成長,使創新驅動的成果得以普惠大眾。

卓院長指出,本次會議主軸為「包容成長」,涵蓋臺灣超過163萬家的中小微企業,以及廣大受薪階級。其中涉及的各項政策,將會是一般人民對經發會最有感的內容,更是未來政府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期盼透過跨部會積極合作,以及與民間公私協力,共同達到「讓青年敢追夢,勞工好薪情,家庭有支持,企業能轉型」的目標。

隨後,卓院長在聽取行政院經濟能源農業處說明「前次會議決議辦理情形」報告後表示,第一次會議中的三項決議,包含「兆元投資國家發展方案」、「打造臺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及「國家人才競爭力躍升方案」,目前都已有階段性進展。

卓院長進一步指出,在「兆元投資國家發展方案」部分,政府正逐步建立創新促參的提案機制,期盼儘速建立跨部會投資平臺「促參專案辦公室」,提供更優惠的融資條件,並增加公共建設相關金融產品,以鼓勵更廣泛的民間參與。此外,在「打造臺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方面,政府預計於明(2025)年完成法規大幅鬆綁、推動第一檔臺日跨境ETF上市掛牌、增加私人銀行家數、創建臺版TISA個人投資帳戶、成立資產管理專區,並預估新增1,200億元的公共建設投資,推動「2年有感」的各項措施。

至於「國家人才競爭力躍升方案」,卓院長表示,該方案已在9月27日核定,政府將擴大招募僑生及國際生,提供畢業後留臺誘因,及吸引數位遊牧人才,並於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設立「國際人才服務及延攬中心」(Talent Taiwan),作為專業人才的媒合據點。政府會持續推動智慧化、數位化的人才培育及產業轉型,強化臺灣競爭優勢。

卓院長強調,經濟發展是為整體臺灣人民打造更公平的社會,更文明的國家,請相關部會針對經發會各項通過的決議積極合作,必須掌握進度,訂定明確時間、具體進程及清楚目標;同時,在推動過程中,隨時注意社會各界的討論與建議,並重視顧問會議中的各項建言,以形成具體可行的政策。

針對經濟部「中小微企業多元振興發展議題」報告,卓院長表示,中小微企業是許多家庭的生計,也是國家整體的經濟命脈。政府於明年度投入116億元預算,推動「中小微企業多元振興發展計畫」,將以「3策略、2配套、1窗口」,幫助中小微企業落實數位、淨零雙軸轉型及發展通路,同時也提供普惠貸款及租稅優惠等兩項配套措施,由經濟部建立單一服務窗口,以最簡便、直接的方式提供協助。

卓院長指出,新增的兩項配套措施,主要以規模在30人以下的企業為原則,為其量身打造的轉型加速器,包括:「普惠金融貸款」,讓中小微企業更容易取得必要的資金,引進合適的數位及淨零轉型應用工具,以及發展國內外通路;第二項措施則是單一企業最高10萬元的數位轉型協助方案,除可降低基本工資調整帶來的衝擊,也幫助員工培養數位技能,提升勞工生產力及企業競爭力。請經濟部會同相關部會,持續掌握產業需求,給予中小微企業更多支持。

卓院長說,9月3日經發會顧問會議的結論之一為「建立共同品牌以利海外拓展」,規劃以共同品牌Taiwan Select與Taiwan Excellence推動優良產品及優勢產業進入國外通路,以利海外市場的拓展,這是很好的創意,請各相關部會持續凝聚共識,以利後續推動。

針對教育部「青年多元發展議題」報告,卓院長表示,為促進產學人才培育,協助學生多元職場學習,教育部與相關部會合作,透過「促進產學連結合作育才平臺」,促進產業人力媒合。請經濟部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研議可行的制度誘因,鼓勵民間企業公司自明年起,每年至少提供2萬個,全職或部分工時的實習名額。其中,全職實習者的薪資,每月應以3萬元以上為原則。

卓院長指出,為開拓年輕人國際視野,教育部正規劃「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後續請各部會積極開發每年至少10個、總計至少300個以上的名額,使國內青年可到海外組織、機構等單位蹲點見習,並鼓勵青年自主提案。卓院長強調,國家培育青年,青年落實夢想,期待臺灣年輕人能累積豐富海外經驗,學習未來多元及重要產業,回國貢獻所長,達到「國家幫青年圓夢,青年為國家圓夢」的目標。

卓院長進一步說,為提供彈性學制、擴展多元學習管道,請教育部依規劃推動「跨域彈性修業試辦計畫」、「技術型高中與科技大學合作3+2新五專模式專班」等創新政策,持續強化跨域創新與專業技術人才培育,為青年創造更寬廣的未來。此外,為照顧弱勢及支持青年族群的居住需求,居住平權必須持續推動,請內政部、財政部等相關部會通力合作,滾動檢討、持續精進,務必要達成政府協助青年多元發展、減輕青年負擔的政策目標。

最後,卓院長表示,今日報告中所提各項創新政策,包含技術型高中與科技大學合作3+2新五專模式專班、跨域彈性修業試辦計畫、跨校AI學程聯盟、擴大職場實習機制、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促進青年人才交流、擴大招收僑外生等,均為政府為促進青年多元發展所提出的新政策,請教育部加強對外宣導,以嘉惠青年學子。




















2024年10月25日 星期五

〔美感教育〕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由教育部指導、台灣設計研究院主辦,旨在協助台灣各級學校與專業設計團隊合作,進行校園環境美感改造;透過導入設計思考,讓學校成為美感浸潤的場域,真正落實美感教育從校園生活開始。





為培養國民美學前瞻能力,教育部長期推動「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強調美感落實於生活各層面,藉由美感連結校園環境,自108年起委託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透過學習環境改造,進而培養學生對美的認識。教育部長鄭英耀今(23)日前往臺北市芳和實驗中學參訪改造校園入口穿廊「小芳堂」,與師生一同體驗校園美感變身成果,鄭部長表示,學生一天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校園中度過,期藉由校園環境的改變,以「境教」潛移默化,讓學生意識到美感的重要性,進而轉化為具體行動,落實美感於生活中。

「學美.美學」計畫透過公開徵選學校及專業設計團隊,導入設計思考,營造具美感且符合使用需求的學習環境,迄今已建立全國91所校園美感改造示範學校。且改造標的相當多元豐富,並呈現出教學環境的需求趨勢,如包含陪伴學生探索自己的諮商輔導空間、實踐「普特融合」提供特殊教育學生適性支持的知覺動作訓練教室、回應新形態教學需求的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專題導向學習教室、結合學生參與式設計的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課程,以及整合教學、實作及展覽機能的示範型實習工廠等。

「學美.美學」計畫112年度合作學校之一芳和實中,以探索式學習為教學主軸,透過跨領域探索課程,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並結合每學期的學習慶典展現學生學習成果。學校透過計畫改造校園入口穿廊,藉由設計重新定義場域屬性與資訊公告方式,並整合及展示出學校特色與學習成果,為本次改造亮點案例之一。此外,學校特別利用專題課程的機會,邀請學生參與學校入口穿廊的改造討論,並運用「設計思考」工具引導學生們提出許多種不同的想法,如學生們對於生活機能或飲食外送等民生需求提出了相當多的建議:「可以在這裡放鬆,也可以相互交流」、「在這裡設早餐店」等,體現校園學習環境由學生作主的精神。

校方另透過全校週會時間與設計團隊一起向全校學生介紹新改造的「小芳堂」,讓同學們瞭解設計團隊是基於什麼樣的理念及專業考量來進行改造,當初學生所提的想法有哪些被採納、又有哪些是無法落實的。不但讓學生能獲得空間及設計方面的知識,亦讓學生學習如何運用設計思考,協助學校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法。設計團隊在空間設計策略上,重整資訊公告及學生成果的展示,提供師生停駐時的視覺焦點,並在樓梯下方圍塑出一個學生能在下課休息時光中,放鬆閱讀、談天的休憩點,同時回應學生們一開始所提的需求。

芳和實中黃琬茹校長表示,學校老師們也很喜歡利用改造後的穿廊集合學生進行教學或解說,成為校園內一處大家都覺得很舒服、乾淨的新學習場所。而穿廊正式啟用的首檔展覽,便由老師帶領「第一屆國際教育海外服務隊」的學生策劃展出,將他們在暑假期間自發規劃前往馬來西亞難民營的親身經歷,轉化成豐富又感性的圖文,完美的呈現在展示牆上與大家分享。

教育部表示,自113年起「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邁入第三期,將擴大美感教育影響層面及推動成效,在學習環境面向深化辦理「學美.美學」計畫,以更全面且具前瞻性的學習環境改造策略,提升改造成果的標竿性;並辦理相關工作坊,提升學校教育行政人員與在職教師學習環境美感素養,引導學校善用美感教育資源、推動經驗與成果,擴大校園美感環境影響力,吸引更多學校、相關單位及參與者投入,落實美感教育即生活的目標。

教育部並自即日起至11月20日在台灣設計館(位於松山文創園區內)推出「CLASS PLAY 走進.學美」展覽,展出「學美.美學」計畫校園學習環境的美感改造案例,展覽免費參觀,歡迎民眾一同來感受與分享校園環境之美。更多有關「學美.美學」計畫最新資訊,請至計畫網站瀏覽或查詢(https://campusfield.design.org.tw/)。



走進・學美|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
CLASS PLAY –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展覽資訊】

展覽期間:2024/10/9 (三) – 2024/11/20 (三)
展覽地點:台灣設計館 01 & 02 展間(松山文創園區)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系列活動】

10/26(六)13:00-17:00 Open Campus
11/08(五)14:00-17:00 系列座談一:教案創新 ft. 空間革命
11/20(三)17:00-21:00 系列座談二:破框—學習現場的未來想像

欲詳見各場次報名資訊,請至「學美.美學」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esign.movement.on.campus





展演資訊 - 松山文創園區    OPEN SCHOOL 走進・學美 展覽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一場從校園開始的美學運動

學校,是學習知識與生活的場域。在成長過程中,校園學習環境淺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的視野。隨著時代與教育思潮的改變,學習的樣貌更趨豐富多元,校園環境與美感也應與時俱進,帶領孩子觀察、體驗與學習,創造更美好的學習風景。由教育部指導、台灣設計研究院主辦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透過導入設計思考,協助媒合學校與專業設計團隊協力合作,進行校園環境美感改造,期望讓台灣的學習場域能更符合當代價值、教育趨勢與需求。

本次「OPEN SCHOOL 走進・學美 展覽」匯集了【學美.美學 – 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的核心理念,由長期推動教育設計與文化轉譯的美感細胞及文化銀行團隊策展,透過A、B、C區分別從「觀點、角色、改變」三個層次,帶大家一起走進學美,打開當代校園的多元想像,並透過計畫3.0與4.0的學校改造案例,看見教育與設計結合的可能,發現學習的不同樣貌。未來期望能有更多學校、設計團隊一起投入這場校園美學運動,創造啟發想像的校園環境與學習體驗!

展覽名稱|OPEN SCHOOL 走進・學美 展覽

展覽期間|2023.4.18 – 6.18(週休館)

開放時間|10:00 – 18:00

展覽地點|製菸工廠西向一樓 台灣設計館 01 & 02展間 A7-W107、W103

展覽票價|免費參觀

指導單位|教育部

執行單位|台灣設計研究院

策展單位|美感細胞、文化銀行

 

 

OPEN SCHOOL EXHIBITION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School is a place of learning and living. As times and trends of educational thinking change, learning has become richer and more diverse, whereas campus environment and aesthetics have also evolved with the times to guide children to observe, experience, and learn, creating finer learning sceneries. 

Supervis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organized by Taiwa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introduces design thinking and matches schools with professional design teams for cooperation on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 of campus environment, hoping that Taiwan’s learning places can better meet contemporary values and educational trends and needs.

The“Open School”exhibition features the core philosophies of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Zones A, B, and C guide visitors to delve into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on three levels of “Viewpoints, Roles, Changes” respectively, and see the possibilities of combining education and design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cases of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3.0 and 4.0,” discovering more diverse looks of learning!

Title|OPEN SCHOOL EXHIBITION

Dates|2023.18 April - 18 June

Hours|10:00 – 18:00

Venue|Taiwan Design Museum Hall 01 & 02

Hosted by|Ministry of Education

Organized by|Taiwa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urated by|Aestheticell, Bank of Culture


112-03-13教育部「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 從學校實作空間到生活空間,直擊校園的美感改造

教育部自108年起啟動「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透過專業設計協助解決校園生活教育與環境所面臨的問題,並提出創新再造的方向,讓學校成為美感浸潤的場域,至今已樹立75所校園美感改造示範學校,其中111年度共協助20所學校進行改造,改造標的物也更加豐富多元,如工科實作課程場所、音樂與表演藝術課程結合教室、生命教育關懷場域等。今(13)日教育部及計畫團隊特別前往新北市立新北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天主教光仁學校財團法人新北市光仁高級中學及臺北市立復興高級中學,開箱3所學校美感改造樣貌,感受校園美感變身成果。

新北高工模具科大樓入口川堂及廊道空間原本燈光昏暗,整體環境與動線缺乏整合;同時新北高工也期待翻轉大眾對工科空間凌亂的刻板印象。藉由設計團隊的協助,重新梳理了空間動線,重整燈光與色彩系統,並透過適量的木作隔屏,軟化金屬較為剛硬的視覺感受。特別的是,大樓入口門面是科內老師們在30年前利用科上設備製作而成,設計團隊不僅保留此一富有紀念意義的大門原貌,更再加入本次改造元素,讓原本的大門與新改造的空間完美融合。室內的導引指標則是由團隊與學校師生共同製成,打造專屬於新北高工的識別系統,不僅獨樹一幟,也更加意義非凡。

新北高工洪宜芳主任表示,團隊改造過程受到學生的熱烈關注,對於空間的改造深感好奇。對技術型高中而言,工件都是按圖施工,尺寸要方即方、要圓即圓,美學涵養卻相對不足。然而,當作品在製作過程加入美學思考,便有可能提高附加價值,讓『成品』變成『精品』。

光仁中學音樂教室是音樂課程與合唱團的練習空間,未來還將加入表演藝術課程。設計團隊突破舊格局,植入四面環形階梯,可同時作為合唱團的站臺、教師授課的講臺,以及觀賞中央舞臺演出的觀眾座位席,讓教室空間具備多樣態的彈性。同時透過兩組可變換位置的幕簾作為舞臺前幕或背景幕,達到遮光及吸音的功效,讓教室不再只是以往制式的教課空間。

臺北市復興高中長期致力推動生命教育,期望能幫學校認養的校貓校狗打造一個符合習性又安全的生活空間,並作為師生分享與教學互動的場域。設計團隊從鼓勵師生與毛孩們共生共好的概念出發,活用學校閒置空間,整合水電機能,打造屬於校犬校貓生活、互動及教學等三個區域。不僅營造滿足動物習性與本能需求的安全居所,也提供學校推廣生命教育教學的空間。此外,設計團隊也考量毛孩們的習性各異,因此以模組化及可移動方式設計毛孩的屋舍,讓師生可針對毛孩個性行為進行調整,改造成一座尊重生命、關懷陪伴、相互學習的生命教學園地。

復興高中劉桂光校長分享:「希望能以空間改造連結生命教育與美學,為校園打造一個具有多重教育意義的空間。以犬貓生活空間為中心,透過與毛小孩的互動,為生命教育課程增添實地教育的場域,發展出更多教學可能性」。

教育部表示,計畫透過專業設計力量的導入,以減法設計思維,進行校園環境診斷,協助學校以美感解決校園環境問題,培養學子從生活中感受美,營造具美感的學習環境,讓「美學」融入學生校園生活,也讓學生從中「學美」。教育部並將於112年4月18日至6月18日,在臺灣設計館01與02展間舉辦「OPEN SCHOOL 走進・學美」特展,展出本計畫(110至111年度)共41校的改造成果,從「觀點、角色、改變」三個層次,帶領大家一起看見臺灣教育與設計結合的能量,發現學習的更多樣貌!展覽免費參觀,歡迎民眾一同來感受與分享校園環境之美。

更多有關「學美.美學」計畫最新資訊,請上計畫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esign.movement.on.campus/)查詢。



設計 將讓校園更美好


學美‧美學3.0成果發表會 

學美.美學線上展| https://campusfield.design.org.tw/zh-TW

 

學美.美學30|一束以設計改變校園的光|https://youtu.be/mHHbMAKv9_k





教育部委託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110年度共完成21所學校美感變身工程,今(9)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行成果分享會,由教育部蔡清華政務次長親自主持,並依不同改造主題與特色,邀請12所學校代表及設計團隊現身說法,分享設計專業進入校園進行改造以來,在教育現場引發的熱烈討論與迴響。

「學美.美學」計畫是教育與設計體系的首度合作,主要協助全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透過設計思維的導入,從校園生活教育與環境改造的面向解決校園問題,並提出創新再造的方向,讓學校成為美感浸潤的場域。自108年計畫執行開始迄今,共計已樹立了55所校園美感改造示範學校。

110年度的改造內容,除了為各式特色與主題教室空間進行大變身,如積木社團教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木工教室等,也包含複合型餐廳、圖書閱覽室、指標系統、戶外多功能場域等校園機能與景觀環境的變革實驗。新竹市立培英國民中學是將2間老舊的教室連結起來,打造出全校引頸盼望的圖書閱覽室。設計團隊打開面向戶外綠地的牆面,並打造休憩型的大階梯,讓閱讀行為延伸到戶外,提供了更開放且具公共性的設計,為室內溫潤質感的閱讀場域加分。

屏東縣泰武鄉泰武國民小學充滿排灣族色彩的木工教室,原來缺乏收納與展示機能,作品、材料也堆放在桌面及地板上。設計團隊為讓焦點回到孩子的創作及活動上,上抬的收納機為教室創造了最大的使用空間,讓學生作品既是收納也是展示。此外,為孩子們量身訂製的木桌及工具推車,可以收納工具、材料及未完成的作品。

本次更首度改造肩負校園生活重點照護機能的健康中心、學習生態觀察與生命教育的雞舍園地,以及在108課綱下強調學生自發思考的自主學習露臺空間等各類身、心綜合學習現場,將原本以校園空間改造為主的計畫範疇,擴及到生活養成環境的各個層面。以苗栗縣公館鄉南河國民小學為例,設計團隊打造了一個能讓老師、學生、社區居民與雞群共好、共學的食農與生態教學場域。串聯起雞舍、大樹、食農花園、堆肥空間,且每隻雞都擁有自己的名牌、蛋架,讓師生們可以近距離觀察雞的行為與生活。

國立臺東女子高級中學的「蘇格拉底探索教室」是一間自主學習教室,課綱的自主學習是學生探索自己、發掘興趣和發展未來的重要關鍵。因學校無自主學習空間,便藉由設計團隊改造儲藏室及外部露臺,活化利用此空間,同時也依據學習型態及展示需求,重新配置空間功能,以符合小組討論、個人思考空間等多元使用情境,讓學生專注學習自己的興趣愛好,並建立創新教育示範空間。

「學美.美學」計畫更特別籌辦「學美.美學線上展」,將3年來的改造成果,透過圖像化與動畫的互動方式一次展出,並彙整學校、設計團隊、指導委員等不同參與對象的現身說法,分享改造過程中的經驗與觀察,提供一個學習美感再造的開放平臺,讓更多的教育現場一起「學美」,歡迎各校參考成功的示範案例,再製出富含校本特色、符合師生需求的改造方案。線上展網址:campusfield.design.org.tw。

「學美.美學」計畫不只是要讓學習空間變得更美,而是期待讓學校師生與設計團隊一起攜手合作,共創出更多元形態的校園生活環境,進而創新教學模式的途徑、影響校園生活教育。另有關更多「學美.美學」計畫最新資訊,請上計畫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esign.movement.on.campus/)查詢。


國際級設計大獎「德國iF設計獎」(德國漢諾威工業設計獎)日前公布2022年全球設計得獎名單,計有57個國家、近11,000件作品角逐,最終臺灣共有66件作品脫穎而出,獲頒2022年iF設計獎。教育部美感教育計畫亦傳捷報,首次集結12個美感教育計畫推動成果的「美感×未來教育展」及「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合作學校新北市立新泰國中、深坑國中、臺中市立豐東國中、嘉義市嘉北國小等5件作品,勇奪「室內建築」類別獎項殊榮。

教育部「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計畫與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合作,透過設計專業導入校園,從行為、環境各方面進行更整體性的設計思考,協助學校以美感解決校園環境問題,營造具美感的學習環境,培養學子從生活中感受美。計畫自108年啟動,以減法設計思維進行校園環境診斷,並打破以往公部門與學校的標案工程委託方式,改以徵選、媒合等方式協助學校與設計團隊合作進行校園美感設計改造工程,至今已完成全國59所校園改造,包括一般教室、專科教室、展演空間、指標系統等,改善幾乎所有學校都會遇到的校園環境問題,並落實美感教育融入校園生活;111年共有190校申請,預計選出16所合作學校進行美感改造。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自109年起屢獲日本Good Design Award BEST 100及Good Design Gold Award、德國iF設計獎金獎等國際重要獎項肯定,今(111)年則透過4所合作學校的改造案,再度獲得德國iF設計獎。

新北市立新泰國中與非常態空間製作所合作,將生物教室改造為美術教室,以「美感實驗室」的概念打造兼具上課、座談、工作坊、展覽等多功能的學習空間,並將黃金比例元素呈現於教室地面與空間;新北市立深坑國中由形構設計操刀設計,將校園建築的主色紅應用在活動鐵件隔屏,以「一個場域、三個劇」的概念發展出創意與變化性十足的川堂,將校園的畸零空間充分改造利用;臺中市立豐東國中由米索空間設計進場,拆除輕鋼架露出別具歷史特色的折板天花,並打開牆面,大量減少空間內不必要的屏蔽,將閒置的柔道角力館,改造成多元展演中心-「楓苳劇場」,串起校園帶狀活動空間,為師生間、學校與社區間的互動提供新的場域端點;嘉義市嘉北國小則由小福砌設計團隊帶領一群回鄉打拚的嘉義在地二代營造工班,為嘉北管樂隊打造一間具有高度變化性與延伸性的團練表演空間。

「美感×未來教育展」由教育部補助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辦理,109年12月11日至110年2月21日於松山文創園區內正式展出,由美感細胞及陳永基設計與聯合策展、托邦設計工作室設計,透過陳列不同高度的課桌及導光板面的發光抽屜,呈現台灣從幼兒至高中階段各異的學習視野,與遍地深耕的教育部美感教育實踐成果。展區呈現幼兒、國小、國中、高中四個不同階段的學習視野,參展的各項美感教育計畫分別從校長、老師、家長及學生的角度切入,梳理各計畫在行政推動、教案課程、互動體驗三大面向的觀點,從教室課堂延伸到生活環境,探索注入美感的未來教育樣態。

美感教育是一種素養教育,培養我們對生活不同面向的觀察與省思,110年辦理「美感 x 未來教育展」,透過策劃專業展覽及親子體驗活動,傳遞美感教育計畫長期耕耘的成果,並推廣設計創新理念與新知,以及擴散教育部長期投注美感教育計畫成效,讓大眾及教育從業人員瞭解美感教育從扎根作起的重要性。「學美.美學」計畫110年度21所合作學校改造工程目前已接近完工,預計在今年6月初辦理成果發表會,屆時將再掀起另一波臺灣校園改造王的風潮。有關更多「學美‧美學」計畫最新資訊及案例介紹,請上計畫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esign.movement.on.campus/)查詢。













教育部委託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所執行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投入25所學校美感變身工程,今(12)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行成果分享會,由合作學校的校長及負責改造的設計團隊現身說法,分享設計專業進入校園進行改造所掀起討論議題與實際行動,並邀請長期關心美感教育的監察院范巽綠監察委員及林盛豐監察委員蒞臨指導。


本次「學美.美學」計畫改造,分為特色教室、機能收納、指標及空間翻轉、閒置空間再造及生態學習等 5 大改造類別:

一、特色教室-改造班級或專科教室:以嘉義市嘉北國小為例,管樂團一直都是學校引以為傲的特色樂團,校內卻缺乏適合表演和練習的場地。改造團隊設計出全國第一個可變換練習、表演、獨奏等多種模組的管樂教室,舞臺亦能夠收納,擺上桌椅便可化身為上課教室。

二、機能收納-創造更靈活的魔術空間:如花蓮縣東華大學附設實驗國小教室缺乏收納個人物品和教具空間,改造團隊為每位學生打造專屬的書包櫃,並在整面的黑板牆後導入隱藏式收納櫃,配合伸縮的教師桌,解決空間不足的問題。

三、指標及空間翻轉-活化空間意象與使用方式:如宜蘭特殊教育學校希望去除川堂原本沉重的形象,營造美感及溫暖的意象。改造團隊簡化空間訊息,將剛硬的線條改成圓角,同時把花崗岩立面及鐵窗去除,改以混沙白漆覆蓋牆面增加層次與活潑感,並改善學生搭乘車輛的識別旗座,讓美感與實用性同時升級。

四、閒置空間再造-解決因學生人數減少而產生的閒置空間:如臺南市西港國中的視聽教室閒置已久,改造團隊以白色為基調,搭配淺色的木質元素將空間改造成明亮舒服的圖書館,更透過連接室內外的平臺,讓一顆矗立50多年的老榕樹陪伴看書的孩子。

五、生態學習-讓孩子以自然為師:如桃園市平鎮幼兒園改造校門入口廣場,改造團隊重新規劃入園動線,擴大孩子戶外活動的範圍,結合丘陵地景,活用自然素材,把戶外區域重新打造成可動可靜的空間,啟發幼兒在戶外與自然植栽一起活動,感受陽光、快樂、活力與美感的新天地。

教育部「學美.美學」計畫去年自全球4,769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全球僅有5個名額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的金獎肯定,並且為唯一被提名角逐最後大獎的非日本籍作品,由此可見校園美感改造不只在國內產生影響,更已在國際上受到關注。

「學美.美學」計畫由設計團隊與學校師生,透過多次的討論與實作來進行設計共創,不僅開啟創新的設計模式,也以美感顛覆師生們的想像、創新教學模式、改變傳統師生關係以及生活教育,從根本解決校園環境的難題,更打造下一代美好生活與學習環境的期望。



台灣設計研究院 - TDRI













2024年10月22日 星期二

嘉義市都市發展儀表板

 

嘉義市政府都市發展處    https://urban.chiayi.gov.tw/

嘉義市都市發展儀表板    https://3dmap.chiayi.gov.tw/web/

 

嘉義市3D空間資訊展示系統 

本系統為一整合式3D GIS圖台,收納處內各項業管圖資,包括:1,000地形圖、民國103年與107年航照正射影像、都市計畫使用分區等,以預先產製圖磚之方式發布地圖服務,並以3D型式提供民眾查詢瀏覽。 

系統收納之3D圖資計有:全市3D建物白模(LOD1)、局部地區建物精緻建模(LOD2)、全市航拍3D建模、局部地區 UAV 建模等成果。

本系統除提供圖層開關與各式空間定位服務(道路、區里、門牌、地標、圖框、地籍),亦有3D量測、日照陰影模擬等3D獨特有功能。




南方治理平台。跨域合作暨首長會報

 

南方治理平台

2023年度重啟南方區域治理合作平台,並擴大邀請嘉義縣、嘉義市、台東縣參加,共有屏東縣、台東縣、台南市、嘉義縣、嘉義市、澎湖縣及高雄市等7個縣市加入平台。


2024南方治理平台首長會議今13日在長榮文苑酒店隆重舉行,嘉義縣長翁章梁、台南市長黃偉哲、高雄市長陳其邁、澎湖縣長陳光復、嘉義市長黃敏惠、台東縣長饒慶鈴、屏東縣副縣長黃國榮等七位地方首長、副首長攜手中央部會代表共聚一堂,通過跨縣市互惠合作機制,展開深入交流,落實中央、地方的合作夥伴關係。



翁章梁迎接首長,除了一一送上精美的交趾陶伴手禮,會客室更準備嘉義縣冠軍咖啡「名陽園」熱情迎賓。今年會議提案屬性共分類為五大議題,共計10項提案及其他6項合作提案,涵蓋交通建設、觀光行銷、環境保護、教育學務及數位治理,共計16項提案納入議程,今全數通過。


交通建設方面提出「南部七縣市充電樁資訊整合計畫」、「台37線向南延伸至新營並串聯南科」、「嘉嘉南通勤月票」等計畫,以促進生活圈的整體交通發展。觀光行銷方面,計畫利用「南進南出」推動國際觀光(南方區域推廣方案),並加強旅遊資訊宣傳。


環境保護方面,成立「南部環境污染案件通報聯繫平台」以即時通報跨縣市非法棄置事件,共同打擊業者的非法行為。數位治理方面,提出「打造大南方政府數位韌性與資安防禦聯盟」,建構跨縣市資安稽核團隊,並建議解除社工人力限制、建立南部科學園區公共治理平台及區域聯防等議題。


黃偉哲指出,大南方生活圈通勤時間約2小時內,台南與高雄隔著山脈,兩側分別為那瑪夏與南化,而嘉義與台南之間的八掌溪,近期因凱米颱風而釀災,也要共同整治溪流,足見南部縣市是唇齒相依。從高科技S廊帶、觀光產業、農特產品到基礎建設,南部崛起已成事實,必須攜手打拼,朝共榮共好目標邁進。


陳其邁說,南方縣市就像是兄弟姊妹,在討論大南方議題的時候都是相互合作、不分黨派。目前南部的科技走廊逐漸在建構,在產業上下游的整合中,各個城市都有不同的角色,透過地方產業、地理資源的互補及供應鏈的銜接和供給,都能讓大南方平台的整合效應加成。


另外,南方縣市也都面臨預算不足、人口老化、以及基礎建設相對不足的問題,也盼中央資源分配時能多考量這些議題,挹注南方縣市更多資源。


陳光復表示,台灣是個優秀的國家,無論是人權、民主、經濟發展、健保、醫療技術、晶片外銷等全世界聞名,但若要中央、地方均衡發展,南方治理平台就是最重要的媒介,明年由澎湖縣接棒舉辦,中央給予的支持很多,希望明年大家都能到澎湖參與。


「嘉義市既是南台灣、也是中台灣!」黃敏惠說,隨著時代的潮流,區域的合作必要且重要,只要有機會,嘉義市都會全力爭取。嘉義市雖然是最小的縣市,但也可以有很大的創新,就像台灣小、卻有大能量足夠在世界發展,「大南方崛起」串聯南台灣縣市一起探討區域治水、環保甚至經濟發展,能解決更多問題。


饒慶鈴表示,這次除了回應南部七縣市區域合作調度案外,也提出了地熱能源課題。她指出,過去十幾年來,台東無法有效處理垃圾,而在場的縣市都曾協助台東處理垃圾課題,其中高雄市承接的量最多。此外,地熱發展目前也面臨瓶頸,現行參考的探測資料多是近30年前的成果,期待能更新資料並進行開發總量管制,並提供地熱業者與部落合作共生的契機。


屏東縣副縣長黃國榮代表縣長周春米出席,他表示南部縣市範圍廣袤、人口成長及產業發展仰賴完善交通建設,屏東縣近年在中央支持下,與周邊縣市交通連結陸續到位,屏東縣原代表強項除農業、觀光業之外,產業轉型的部分都是需要南部縣市整合發展,讓南台灣不管在觀光、交通、水利及產業發展上共同合作努力。


經濟部水利署長賴建信表示,水治理在台灣均衡發展中至關重要,行政院長卓榮泰要求水利署以警惕性和系統性為治水方針,明年的預算將以此為主軸。凱米颱風後,水利署已核定各縣市的改善工程,希望繼續與大南方各縣市合作,提升水環境。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長顏旭明指出,針對非法廢棄物問題,今年提出總經費23.5億的公共建設計畫,目前已送至國發會。該計畫將在台1線、台61線、國1及國3等主要道路設置人工智能辨識系統。系統將整合國道ETC、警察及交通單位的感測系統,實現黑名單車輛行駛路線透明化,並搭配車牌辨識系統,將違法行為的發現時間從過去的2個月縮短至10天內。


翁章梁指出,南方治理平台由陳其邁市長發起、並由大家響應,才能夠發展起來。南部的發展是民眾的共同期待,過去大家常說「重北輕南」,聽起來有點哀怨,但這幾年的變化確實讓大家感受到不同,如同總統賴清德所說的「均衡台灣」。今天的提案都經由各縣市幕僚多次討論、敲定,有些決議需要大家合作、有些則需仰賴中央,感謝到場關心的所有單位。


會後安排參訪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嘉義縣政府與國內最具指標性的研發單位-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合作,目前已有將近50家產官學研單位進駐,行程包括無人機試飛、簡介、專人導覽靜態展示,提供其他縣市在無人機研發領域的交流機會,分享創新進步的價值,帶動南部地區7縣市繁榮。


2024南方治理平台首長會議 臺東提案健全地熱發電法規 促進部落共榮及環境永續 | 中央社訊息平台

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381387

 

2024南方治理平台首長會議 臺東縣認同縣市互助合作垃圾調度 將優先償還高雄代處理垃圾 | 中央社訊息平台

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381403

 

南方治理平台六縣市首長齊聚 縣長周春米首倡水情、環保、交通三議題 | 中央社訊息平台

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337032

 

黃敏惠市長參加南方治理平台首長會議 爭取交通建設盼提升區域合作量能 | 中央社訊息平台

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381423


112-03-17。「南方治理平台首長會議」於高雄重啟 陳其邁:推動淨零永續打造韌性家園

https://eysc.ey.gov.tw/Page/DAB11F5DBDC11168/6a5e310b-7463-4ef8-ae97-f4b5ced18941


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 跨域合作暨首長會報

https://rdec.kcg.gov.tw/cp.aspx?n=E8760E230979717D

壹、緣起

高雄市政府推動區域合作的起源甚早,自民國88年召開第一次高高屏首長暨主管會報後,每年持續召開高高屏或高屏首長會報(縣市合併後),其間98年度透過由行政院經建會所推動之98年度「國家建設整合計畫」、99至102年度的「國家建設總合評估規劃作業」計畫及國家發展委員會103年度「國家建設總合評估規劃作業」計畫,挹注資源成立「高屏區域合作平台」,藉此平台高屏區域合作已不僅止於事務性的協商工作,更是站在區域發展的角度,針對區域間的產業、交通、觀光、文化及防災等各面向,著手進行實質規劃工作,使區域合作的層面更加廣泛與具體。

此外,首長會議除原先高屏二縣市外,104年度首次邀請臺南市參加,於104年4月三縣市召開「2015第一次南高屏區域治理工作平台」會議,同年8月本市首次與澎湖縣召開「海洋雙星聯合治理會議」,105年南高屏澎四縣市於10月聯合召開「南高屏澎區域治理平台」會議,透過區域治理常態性平台,秉持打破疆界,共同追求進步的精神,攜手營造資源整合共享的區域生活圈。

112年為強化跨域合作,本市擴大邀請嘉義縣、嘉義市、臺東縣等三縣市,共同召開「2023南方治理平台」首長會議,共同建立南方治理工作平台,秉持促進區域發展與合作的理念,攜手打造資源整合、永續共享的南方韌性家園。

貳、歷年首長暨主管會報

叁、具體績效

112年以後

112年度重啟南方區域治理合作平台,並擴大邀請嘉義縣、嘉義市、台東縣參加,共有屏東縣、台東縣、台南市、嘉義縣、嘉義市、澎湖縣及本市等7個縣市加入平台。

「2023南方治理平台首長會議」於112年3月17日舉行,由本市主辦,臺南市、屏東縣、嘉義縣、嘉義市及澎湖縣首長皆親自與會,同時邀集中央相關部會,共同就「淨零碳排」、「廢棄物處理」、「綠色交通」及「水資源」等4大議題交流與討論,研商跨域整合及互利合作的行動策略,並建立跨縣市聯繫平台群組,營造共好共榮的南方家園。

100-111年

99年以前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水環境改善【臺中市】軟埤仔溪水環境改善計畫〔第五批次〕

 

中市軟埤仔溪水環境改善工程竣工 展現水岸花都新風貌

台中市軟埤仔溪貫穿豐原、神岡區,台中市政府爭取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並獲經濟部水利署補助1億1,700萬元及自籌3,300萬元,總經費1億5,000萬元辦理軟埤仔溪水環境改善工程,針對水質淨化、水域景觀、水利安全三大面向改善園區環境,工程於111年10月開工,並於今年9月30日竣工,重塑「豐葦之原」的在地水岸記憶,展現水岸花都嶄新風貌。

水利局長范世億表示,軟埤仔溪初期規劃階段,面對水量調節問題,與經濟部水利署、農水署多次進行水源協調,同意灌溉水源分流,保有河川基本流量,以解決上游乾枯無水的困境。此次工程不僅保留豐原及神岡地區的灌溉歷史,更蘊含深厚的水文化意涵,期望市民能在此休憩漫步,同時感受軟埤仔溪的獨特魅力。

水利局說明,台中市軟埤仔溪貫穿豐原、神岡區,前期已完成部分污水截流、部分區域景觀營造等改善,但因軟埤仔溪灌溉用水調度,致大湳取水口下游主河道流量不足,河道乾涸、生活污水匯入、既有護岸老舊斑駁及園區動線未串聯等問題,導致整體水環境未達原有風貌。此次軟埤仔溪水環境改善工程致力達成水漾漫活空間創造的目標,以及水質改善、延續河岸整體空間連貫性、水岸空間增綠、留藍等功效,打造其為台中休閒遊憩好去處。

水利局指出,此次工程改善範圍自豐原大道八段至三豐路豐里橋,長度約1,500公尺,包含生態塊石護岸施作、河道蜿蜒意象營造及污水截流改善,搭配民眾休憩動線規劃與多樣性植栽種植,以近自然與生態工法設計,工程以「安心宜居、水漾環境、生態共融」三大主軸為核心,融合景觀美學,恢復乾涸已久的河道生命力與活力。另配合人行動線串聯及多樣性植栽種植,透過親近自然與生態工法,展現水岸花都的全新風貌。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水環境建設行政透明專屬網站

軟埤仔溪水環境改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