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虎尾潮韌性城鎮水岸縫合國際競圖


TWBUILDINGTHEME〔虎尾潮〕安慶圳虎尾糖廠段景觀及治理工程


TWBUILDINGTHEME〔虎尾潮〕北港溪虎尾堤段整體環境營造工程

2024年1月5日一期工程開工

打造虎尾鎮成為台灣第一個韌性城鎮

第五河川局-前瞻水環境 粉絲團 | Facebook


雲林縣政府 水利處  | Facebook    虎尾潮現勘


112-07-12張麗善會勘虎尾潮韌性城鎮計畫 盼中央地方攜手打造虎尾新亮點

經濟部水利署兼顧防洪及景觀綠美化推動的「虎尾潮韌性城鎮水岸縫合」計畫分為三大區塊,其中北港溪水岸地景環境營造部分,目前規劃設計中,預計今年底發包,縣長張麗善今(12)日上午在水利署第五河川局長吳明華、縣府水利處長許宏博陪同下現勘,了解計畫辦理情形及施工細節;張麗善表示,希望農水署能無償提供土地協助安慶圳完成治理,藉由中央及地方的合作,為雲林虎尾打造全新亮點。





112-03-16訂定「虎尾潮韌性城鎮水岸縫合推動小組設置要點」

經濟部水利署為順利推動虎尾潮韌性城鎮水岸縫合規劃設計暨監造案之總體規劃、工程設計及監造工作,作為韌性城鎮水岸縫合示範區,特設虎尾潮韌性城鎮水岸縫合推動小組


經濟部水利署今(4)日於雲林虎尾糖廠舉辦「虎尾潮國際競圖頒獎典禮暨成果說明會」,公布競圖結果由都市里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團隊獲得首獎,都市里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團隊以對鏈結水與生活的關係出發,以「虎尾水塘場」的概念發想,將水依著打開的糖廠重新流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建立水綠生活的親密聯繫獲得評選委員青睞而勝出。 

頒獎活動於今(4)日假雲林虎尾糖廠舉辦,經濟部水利署賴建信署長、立法委員蘇治芬、立法委員劉建國、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林鑫保副院長,評選委員召集人經濟部水利署曹華平副署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楊嘉棟主任,以及多位民意代表及當地鄉親到場出席。本次國際競圖邀請國內外具生態、景觀、水利各領域專家學等13位評選委員,包含荷蘭還地於河(Room for the River)計畫主要負責官員Ingwer de Boer、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暨建築系都市設計教授王才強、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黃永泰、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執行長許晉誌、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系主任郭瓊瑩、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劉柏宏、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主任楊嘉棟、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特聘教授羅偉誠、雲林縣政府水利處處長許宏博、台糖公司土地開發處副處長陳冠翰等。經兩階段評選激烈競爭及淘汰後,公布評選出4組競圖團隊接受表揚,首獎第一名為都市里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團隊,第二名為黎明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團隊,第三名為綠波國際環境設計有限公司團隊及入圍決選團隊吳建志賴人碩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團隊,並由首獎都市里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團隊現場為虎尾鄉親解說及分享得獎設計理念。 

首獎團隊都市里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表示,本案以整合水網路、鏈結生態、縫合水與生活場域及活躍魅力地景等四大策略,達到承洪韌性、生態多樣性且具人文氛圍的「虎尾水塘場」,包括安慶圳沿線的酒精槽遺址設置水花園及林間濕地生態島、北港溪河濱公園及平和湖,彼此串聯形成永續的水網絡。並以歷史糖廠鐵道、生態自行車道及洪氾平原步道,三環線串接既有人文路徑,形成新的城市文化休閒廊道,創造符合虎尾慢活且多元之親水休憩環境。 

虎尾糖廠鄰近北港溪,在蘇治芬立委、劉建國立委倡議及大力支持下,蔡英文總統於2019年至現場視察,期待設計一個城鎮空間可結合「逕流分擔」與「在地滯洪」策略工程,以調控城鎮環境在面對未來極端氣候下之水患與旱象之功能,並能拉近人與水日漸疏離的環境關係,經濟部水利署舉辦本次台灣首件水利工程之國際設計競圖活動,以評選競圖方式為虎尾在地鄉親挑選出最佳的團隊為鄉親服務,期望打造更美、更好、更舒適的水環境空間。本案優勝廠商簽約後即辦理規劃、設計及施工監造,預計工程建造費用約4.5億元,工區主要有三大區塊,分別為一工區-北港溪虎尾堤段(自平和滯洪池至興南大橋止)右岸堤防水防道路約3,370公尺及右岸公有高灘地約20公頃;二工區-安慶圳(自光明路93巷至中山路止)約1,200公尺;三工區-平和滯洪池周遭綠地約5公頃,整體工期執行約需4年,預計於115年底完工。


縫合雲林虎尾優美城鎮水岸!台灣首例水利工程為軸國際競圖,都市里人XMVRDV等四組團隊方案展出中|MOT TIMES 明日誌 0929


首創水利國際競圖-虎尾潮韌性水岸縫合國際競圖成果展|欣傳媒 0929


首創水利國際競圖,展現水岸縫合新樣貌,虎尾潮韌性水岸縫合國際競圖成果展 | FAM 0929


首創水利國際競圖!水利署展出虎尾潮韌性水岸縫合競圖成果 - TDRI

 

虎尾潮韌性水岸縫合國際競圖成果展 9月30日台灣設計館登場 – TDRI

 

2022-09-29創水利國際競圖,展現水岸縫合新樣貌 - 虎尾潮韌性水岸縫合國際競圖成果展

經濟部水利署舉辦「虎尾潮韌性城鎮水岸縫合國際競圖」為全國首創水利工程領域的國際競圖,廣邀各國設計好手,期望結合設計美學的規劃手法,將虎尾都市計畫區與北港溪整合,透過規劃設計,打造虎尾成為台灣韌性城鎮的規劃標竿。虎尾的古蹟(縣定古蹟虎尾糖廠酒精槽、虎尾鐵橋、日式宿舍群)及地方人文歷史亦是提案規劃重點之一,透過「水岸縫合」拉近北港溪、安慶圳與城鎮居民的關係,能夠見到河川之美,將文化性、空間美學與公共服務帶進虎尾人的生活,以虎尾作為全國首創「韌性城鎮」的規劃標竿,整合虎尾鎮的文化記憶、工業歷史、經濟產業,讓韌性的概念能夠深植於都市的各個角落。

  「虎尾潮韌性水岸縫合國際競圖成果展」今(29)日於松山文創園區台灣設計研究院創意劇場揭開序幕,經濟部水利署賴建信署長、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張基義院長,與評選委員代表台糖公司土地開發處陳冠翰副處長、中華民國景觀學會許晉誌理事長、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柏宏,以及多位機關代表等人出席。本次成果展將展出全國首例以水利工程為主軸之國際競圖,匯集國內外優秀設計團隊設計方案,以北港溪及虎尾鎮作為規劃示範,以對塑造虎尾韌性城鎮的願景為主軸,思考近年來面對生態環境、產業轉型以及未來極端氣候下,治洪工程如何與環境生態和諧共存,並在人與水岸疏離的當下,思考如何導入設計,重塑人與水岸的關係。

  「虎尾潮韌性水岸縫合國際競圖成果展」以虎尾未來水岸願景為主軸,經第一階段淘汰後,有4組競圖團隊以跨領域集結土木、水利、建築、景觀、環保及生態保育等專業之台灣本土菁英及國外優秀團隊共同參與,競圖團隊分別為都市里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黎明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綠波國際環境設計有限公司及吳建志賴人碩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等,以各競圖團隊提案作品做為此次展覽主題。

  虎尾糖廠鄰近北港溪,在蘇治芬委員倡議下,蔡英文總統於2019年至現場視察,期待如何設計一個城鎮空間可結合「逕流分擔」與「在地滯洪」策略工程,以調控城鎮環境在面對未來極端氣候下之水患與旱象之功能,並能改善人與水疏離的環境關係,將水岸文化、在地文史、在地特色、產業資源、民眾需求鏈結於城鎮總體規劃內,以韌性形塑台灣鄉鎮新特色,進而驅動城鄉再造、展現城鎮水環境新風貌。

展覽資訊
展覽日期 | 2022.09.30(五) – 11.06(日)
開放時間 | 09:30-17:30(售票至17:00),週一休館
展覽地點 | 松菸文創園區 台灣設計館04展間
展覽票價 | 免費參觀
主辦單位 | 經濟部水利署、經濟部水利署 第五河川局
執行單位 | 台灣設計研究院
策展單位 | 偶然設計
視覺設計 | 本質設計
活動官網 | https://hoowave.tw/
媒體資料包| shorturl.at/bfiNQ







虎尾潮韌性城鎮水岸縫合國際競圖       https://hoowave.tw/zh-TW

2022年經濟部水利署「虎尾潮韌性城鎮水岸縫合國際競圖」已於111年4月15日上網招標,邀請全球之建築師事務所、技師事務所(土木、水利、水土保持、大地、結構等)、工程顧問公司或其他依法令得提供技術性服務之法人,突破傳統水利工程以框架,一同構想「虎尾潮韌性城鎮水岸縫合」的創新提案!歡迎相關領域專家先進踴躍競標,有意投標之廠商請上政府電子採購網下載相關招標文件,共同打造具有國際觀的韌性城鎮及水岸縫合整體規劃。

線上說明會

時間:2022/05/03(二) 14:00

報名方式:

請填寫線上系統

議程:

14:00-14:30 開放連結、報到

14:30-14:45 主辦機關引言、致詞

14:45-15:15 競圖說明

15:15-16:00 問題


台灣設計研究院 TDRI - 貼文 | Facebook

虎尾潮韌性城鎮水岸縫合國際競圖|徵件開始







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臺美關稅談判之進程、方針、原則及臺灣產業可能遭受之衝擊影響評估專案報告〔114年8月25日〕

 

臺美關稅談判及產業支持方案      https://twustariff.ey.gov.tw/


1140825   立法院第11屆第3會期第26次會議

行政院院長提出「臺美關稅談判之進程、方針、原則及臺灣產業可能遭受之衝擊影響評估」專案報告並備質詢


臺美關稅談判之進程、方針、原則及臺灣產業可能遭受之衝擊影響評估專案報告

行政院院長卓榮泰https://lis.ly.gov.tw/lydbmeetr/uploadn/114/1140825/001.pdf


臺美關稅談判之進程、方針、原則及臺灣產業可能遭受之衝擊影響評估

專案報告 

行政院院長    卓榮泰  


壹、前言

美國對全球實施對等關稅新稅率已於 8 7日上路,經臺美雙方數月持續密切磋商談判,臺灣適用的對等關稅稅率已由 4 2 日美方宣布的既有稅率加 32%,調降為既有稅率加 20%的暫時性稅率。但臺美談判仍持續進行中,我方後續談判目標是爭取更好、更合理的對等關稅稅率,並與 232 條款一併協商,同時努力爭取不以疊加既有稅率方式計算。

貳、美國對等關稅政策說明

一、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目的及演進

美方採行對等關稅之目的,依美方表示,係為實現川普總統上任後推動的「貿易優先」與「投資優先」兩大政策,希望達到貿易公平互惠、再工業化目標。

依據「美國優先貿易政策」文件,美國長年與世界許多國家有高額貿易逆差,2024 年貨品貿易逆差總計達到 1.18 兆美元,美方盼解決嚴重貨品貿易逆差,並實現公平互惠貿易關係。

「美國優先投資政策」文件也顯示,美方盼追求擴大投資美國,實現製造業回流、再工業化,並防止特定外資威脅美國基礎建設及關鍵性產業等。

美國川普總統於 4 2 日發布行政命令,對全球180 餘國課徵「對等關稅」,基礎稅率為10%,另對 57 個貿易逆差夥伴,制定 11%50%不等之個別稅率。2024 年美國前 10 大逆差國中,我國為美國第 6 大貿易逆差國,今(2025)4 2日美國公布我國對等關稅稅率為 32%

美國隨後在 4 9 日宣布暫緩 90 (7 月 8 )與各國展開談判,續於 7 8 日宣布延長暫緩至 7 31 日,期間課徵對等關稅基礎稅率 10%

川普總統於 7 31 日再次簽署行政命令更新對等關稅稅率,針對部分已完成談判、或將近與美國達成貿易與安全協議之國家,在後續達成協議前,適用該行政命令附件1 (ANNEX I)稅率,未列於附件 1 國家,則為 10%對等關稅。我國被列於附件 1 中,對等關稅稅率為 20%

美方更新對等稅率反映各國貿易結構不同及與美國對等關稅談判進度差異,例如瑞士更新對等稅率是 39%(4 2 日稅率是 31%)、印度是 25%、越南 20%、菲律賓、泰國及印尼等 3 國是19%、日本及韓國是 15%等。

二、美方對等稅率計算方式及我輸美產品既有稅率結構

美方在 4 2 日行政命令公告計算方式,即是以「輸美產品既有稅率」加上「對等關稅」計算。「輸美既有稅率」是指美國對全球(含臺灣)的最惠國稅率(MFN);除非是少數與美國簽有 FTA國家,不然各國銷美原產品稅率均與臺灣相同。美方 7 31 日更新對等稅率仍是以「輸美產品既有稅率」加上「對等關稅」,目前僅歐盟因已與美方達成協議,有不同計算方式。

依此原則,我國出口美國稅率計算,亦為「輸美產品既有稅率」加上「暫時性對等稅率(20%)」。

依據 2024 年統計資料,美國從臺灣進口值分別為工業 1,128.6 億美元、農業 8.9 億美元。我國所有輸美產品既有稅率平均為 3.3%,分述農、工產品如次:

() 工業產品:

平均既有稅率 3.1%,多數稅率在 5%以下,其中有 82.5%貿易值為零關稅;12.1%貿易值為 0%-5%稅率,二者相加已涵蓋美國自臺進口工業產品總額之 94.6%

另有 4.4%貿易值的稅率為 5%-10%0.3%貿易值的稅率為 10%-15%0.1%貿易值的稅率為 15%-20%0.005% 貿易值的稅率為 20%-25%(如陶瓷玻璃)0.016%貿易值稅率在 25%以上(如成衣服飾),另有 0.6%貿易值採「從量稅」(按重量、容量或數量課稅,如卑金屬工具、礦物燃料等)。

() 農業產品:

平均既有稅率 5%,多數稅率在 10%以下,43.4%貿易值為零關稅;6.3%貿易值為 0-5%稅率;33.6%貿易值為 5-10%,相加已佔美國自臺進口農產品總額之 83.3%

另有 0.4%貿易值的稅率為 10%-15%0.3%貿易值的稅率為 15%-20%0.0009%貿易值的稅率 20%-25%(如堅果調製品)0.0013%貿易值的稅率為 25%以上(如乾蒜),另有 16%貿易值採「從量稅」(如糖果、動植物油脂等)

三、對等關稅排除產品項目及半導體232調查

依據白宮 4 2 日對等關稅行政命令,目前排除適用對等關稅項目主要包括:

() 已實施 232 國安關稅(鋼鋁及衍生品、汽車及零組件、銅)及調查中產品(木材、藥品、半導體、關鍵礦物等),以及未來倘課徵 232 關稅產品。美方持續滾動式檢討 232 項目,並陸續新增課稅品項,例如美方近日公布新增鋼鋁衍生品課稅項目,未來亦不排除增加銅製衍生品課稅項目。

() 依美加墨協定(USMCA)進口之加墨產品;

() 金條、能源及礦物(美國無產製)、非商業個人通訊產品等。

針對半導體及相關產品,白宮及海關於 4 月 11 日分別發布總統備忘錄與海關指引,提出 20項半導體項目排除對等關稅,包括積體電路、半導體製造設備及零件、半導體衍生產品如電腦、手機、顯示器、網通產品等。此 20 項與美國商務部於 4 16 日對半導體 232 國安課稅徵求意見之調查產品範圍相同,我國也在 5 7 日向美國商務部提交公開意見書,並於商務部網站公告。

參、臺美談判說明與目前進展

一、談判方針與原則

美方推動對等關稅談判係為改善貿易逆差、實現再工業化,並依此對我提出要求及期待,我談判團隊秉持國家及產業利益、維護國民健康、糧食安全為核心原則,針對臺美關切的經貿及合作議題協商溝通:

() 在關稅部分,我國基於維護產業利益、對我業者影響最小且有助供應鏈韌性、糧食安全

等原則與美方討論,也說明臺美逆差近年陡增,是因為臺美產業高度互補,我業者因應川普第一任以來美中貿易戰,回流臺灣及赴美投資,加上近年美國 AI 產業擴張對伺服器需求上升導致。

() 美國年度貿易障礙報告包含美方長期對我關切之非關稅議題,美方在談判過程對我提出關切時,我方以維護國民健康為原則,並在符合科學證據、國際標準、國際經貿規範求取平衡,持續與美方協商。

() 我方也期盼經由談判優化經貿體制,如貿易便捷化方面,尋求擴大電子化通關作業;落實良好法制作業方面,重申雙方於 2024 年底生效之臺美貿易協定的共識。

() 臺美是供應鏈緊密合作夥伴,對於增進供應鏈韌性有高度共識,特別是違規轉運部分,臺美雙方致力共同打擊洗產地,也討論高科技貨品出口管制、投資安全之精進做法。

() 有關商業機會,臺美針對採購及投資進行溝通。採購部分,臺美雙方基於糧食安全、能 源安全考量,盼能增進自美採購黃豆、玉米、小麥、石油、天然氣等農工產品。投資部分,臺美產業長期互補,近年臺美投資關係熱絡,雙方咸認擴大雙邊投資可增進彼此共榮發展,打造促進及便捷跨境投資之最佳環境。我國對美累計投資 486 億美元,為我第 2 大對外投資國;美國對我累計投資 280 億美元,為我第 3 大外資來源。

  () 我國重視與美方長期經貿發展,期盼透過此談判,全力爭取改善對等稅率,將產業界衝擊降至最低,也進而優化經貿體質、平衡雙邊貿易、建立互利互惠的經貿體系。臺美雙方也期待強化產業合作,以我國製造優勢為基礎,擴大國際布局,結合美國的研發、技術、市場與人才,進一步打造臺美高科技戰略夥伴關係。

二、談判歷程

我國政府由行政院鄭麗君副院長偕同楊珍妮政務委員,率經貿談判辦公室、經濟部、農業部、衛福部、財政部、國安會等單位組成談判小組與美談判。我方自4 月初積極與美方展開談判,歷經四輪實體及多次視訊諮商,每個階段皆有持續性的正面進展。美方由美國貿易代表署主責,必要時邀請商務部及其他單位參與。我方亦多次會晤美國貿易代表 Jamieson Greer 大使、商務部長Howard Lutnick,就臺美經貿戰略夥伴關係進行整體性意見交換。

三、階段性成果及未來談判方向

美方在 7 31 日公布我對等稅率自 32%調降至 20%的暫時性稅率,為談判階段性結果。臺美尚未達成協議,一方面是因時程因素尚未能進行最終總結性會議,另一方面則是我國為美國第 6 大貿易逆差國,2024 年貿易逆差達 739.2 億美元,其中 9 成來自半導體、資通訊產品、電子零組件等資通訊(ICT)產業,涉及美方正在進行的「232 條款」調查,美方相關關稅政策尚在研議中,因此臺美雙方需要更多時間持續溝通 232條款相關議題及供應鏈合作。

我方後續談判目標,將爭取更有利、更合理的對等關稅,以及一併磋商 232 條款,在達成對等關稅協議過程當中,我方也會努力爭取不以疊加既有稅率的方式計算。

肆、衝擊影響評估

一、總體影響評估

美方 7 31 日宣布將臺灣對等關稅稅率從原先 4 2 32%調降至 20%,經政府委託智庫進行估算,對我國出口、產值、GDP 及就業的影響較四月初的衝擊評估減緩約五成。

政府自 4 月起也密集訪視各工會團體,並就可能受影響產業關懷訪視,動態掌握受影響情形。依勞動部 8 18 日公布因應景氣影響勞雇雙方協商「減班休息」之事業單位計 191 家、實施人3,934 人。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減班休息」之家數及實施人數均低於去年同期。惟據統計,截至今年 8 15 日「減班休息」之事業單位中,通報受關稅影響實施「減班休息」事業單位共 73家,人數為 2,388 人,主要行業有機械設備製造業、金屬製造、其他運輸工具(如軌道車輛、航空器、電動代步車等)及其零件製造業等,政府持續積極關注受影響情形。

二、個別產業影響評估及相關因應策略

關於個別產品的輸美競爭力所受影響,除考量我國業者輸美稅率負擔外,也必須看競爭對手的稅率高低,我產品的優劣勢並非只取決於單一因素。由於各產業所面臨的情形不盡相同,政府會個別瞭解,並給予適當支持方案:

() 工業產品方面

工具機:工具機產業主要產品包括綜合加工機、車床及沖壓床,目前與主要競爭國(如德國、日本、韓國)間因存在關稅差距,中高階工具機如大型龍門機、車銑複合機及精密零件,可能面臨日德競爭壓力。政府將投入協助企業需求,例如拓展印度、東南亞與歐洲等新市場,以及協助國內業者設備汰舊換新,擴大內需,並輔導業者導入AI 技術轉型。

手工具:我國主要為美國代工套筒、扳手,韓國代工噴槍,歐洲與日本是自有品牌,因此我國主要競爭對手為越南與中國,越南與我國暫時性關稅相同,中國目前關稅是 58.3%。據統計中國對美國出口在今年4 月、5 月和 6 月,分別出現 20%34%16%的衰退,讓臺灣有相對的競爭機會。

水五金:我國主要協助美國民生用水五金產品品牌代工,日韓是自有品牌與工業用,市場有所區隔,我國主要競爭國仍為越南與中國,我國關稅稅率與越南相同,較中國更低,關稅影響相對有限。

重電:因部分產品需認證,短期替代性低,出口具支撐力,且相較中國,我國技術具優勢,短期壓力有限,但未來面對技術成熟且關稅更低的歐盟,競爭壓力則相對較大。政府將協助拓展多元市場、鼓勵跨域合作,如發展大型伺服器,提升附加價值,或往利基產品發展。

塑膠製品:我國出口美國以塑膠袋()及餐具為主,國內多為中小企業,且主要競爭國 (如中國、墨西哥)加徵對等關稅後其稅率高於我國,關稅影響相對有限。

() 農產品方面

蝴蝶蘭:我國主要競爭對手荷蘭關稅為 15%,較我國有關稅優勢,但我國與荷蘭輸美型態不同,且臺灣在品種多樣化方面則具優勢。政府將提供貸款利息補助、設施()補助、協助業者在美國設置生產基地、協助開拓日、澳等其他市場。

毛豆:我國主要競爭對手中國目前關稅高,將有利我國毛豆提高美國市場占比,但我國最大市場日本則可能因中國毛豆低價傾銷而受影響,政府將提供利息補助、機具及設施()補助、改善包裝等。

鬼頭刀:我國主要競爭對手為秘魯、厄瓜多,其稅率低於我國,但鬼頭刀為海洋洄游魚類,產量易受海洋環境與氣候變動,影響競爭國產量。政府將提供利息補助、補助冷鏈及運輸等設施()、提供外銷獎勵、協助取得歐盟衛生評鑑、協助開拓海外市場等。

伍、產業支持方案

美國 4 2 日宣布對各國實施對等關稅後,政府便積極與可能受影響的產業及農漁民等各界座談,並立即提出「9 大面向、20 項措施、總經費 880 億元」的「因應美國關稅我國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協助產業應對挑戰,加強就業穩定與勞工照顧等措施,以減輕企業、勞工與農漁民衝擊,也特別對中小企業和傳統產業,提供更多關注和支持,以全力穩定國家經濟及產業發展。工業部門支持面向包括:(1)金融支持,提供貿易融資利息減碼、輸出保費優惠、外銷貸款優惠保證加碼、中小微企業貸款加碼;(2)降低企業行政成本,提供保稅區通關全免裝箱單、擴大實施海關遠端稽核;(3)提升產業競爭力,提供研發轉型補助;(4)開拓多元市場,協助爭取海外訂單;(5)租稅優惠,提供研發與設備支出抵減等。

此外,為協助勞工因應衝擊,勞動部也提出安定就業的協助措施,包含鼓勵企業及勞工辦理及參加訓練(如提供訓練津貼);穩定及促進就業、強化僱用安定措施(如提高減班勞工薪資差額補貼,並擴大適用產業別);協助初次尋職青年強化求職準備、創業協助、整合型就業服務(如主動協助勞工對接缺工之事業單位)等。

農業部門從生產、儲運、產銷至外銷層面提供協助,包括:(1)金融支持,提供農業貸款利率加碼補貼;(2)提升產業競爭力,強化外銷冷鏈體系、加強產業加值轉型;(3)開拓多元市場,例如擴大國內外行銷等。

行政院於 4 24 日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草案,爭取編列特別預算上限新臺幣 4,100 億元,挹注於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其中原規劃 880 億元支持方案增加為 930 億元,並於同日函送立法院。經立法院審議後,名稱調整為《因應國際

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並於 8 1 日制定公布,作為執行上述協助方案具體措施所需編列與執行特別預算之法律依據。因應美國對我國 20%「暫時性稅率」於 8 月 7 日起開始適用,在特別預算通過前,行政院已經責成各部會先以「移緩濟急」方式,給予受衝擊產業必要支持,並於 8 7 日開始受理各項支持方案之申請。另責成各部會針對產品輸美原有稅率加對等關稅後稅率較高,或是與競爭對手比較後受影響者,給予特別的支持。

8 月 14 日行政院院會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修正草案,擴大對產業協助的範圍,支援各產業需求,預留後續編列特別預算 200 億元的額度。

陸、結語

在美國政府宣布對等關稅措施後,相關部會及談判團隊均全力以赴、積極應對。尤其本次對等關稅談判不同於以往傳統貿易談判,傳統談判多須歷經 23 年時間方能完成,但本次美方希望快速達成降低貿易逆差、實現再工業化等目標,透過各種方式加速時程,許多國家與我國處境相似,都面臨美方不確定性等談判挑戰。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對我國產業帶來一定衝擊,政府將持續推進對美談判,爭取更好、更合理的稅率。

過去歷次實體磋商後,談判團隊皆對外說明談判進度與觸及的議題;相關部會也受貴院委員會邀請向國會說明談判進度;相關主管機關亦持續與業界座談。未來一旦與美方達成協議,行政團隊會立即向國會與社會完整說明協議內容,並將完整協議文本送交國會審議,也將同時提出衝擊影響評估。

政府將與民間攜手合作,透過提升臺灣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調整海外供應鏈與多元全球布局等方式,為臺灣經濟打開更寬闊的出路。另為支持產業,行政院於 8 14 日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修正草案,已函請立法院審議,也懇請各位委員大力支持。

最後祝各位委員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


因應美國關稅我國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美感教育〕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由教育部指導、台灣設計研究院主辦,旨在協助台灣各級學校與專業設計團隊合作,進行校園環境美感改造;透過導入設計思考,讓學校成為美感浸潤的場域,真正落實美感教育從校園生活開始。




114年度「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徵件開跑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866C8B0B9FB64D03




翻轉教師研習空間!「學美.美學」開啟教育場域美感新篇章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ms=169B8E91BB75571F&s=9C3739CC8F246509






為培養國民美學前瞻能力,教育部長期推動「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強調美感落實於生活各層面,藉由美感連結校園環境,自108年起委託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透過學習環境改造,進而培養學生對美的認識。教育部長鄭英耀今(23)日前往臺北市芳和實驗中學參訪改造校園入口穿廊「小芳堂」,與師生一同體驗校園美感變身成果,鄭部長表示,學生一天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校園中度過,期藉由校園環境的改變,以「境教」潛移默化,讓學生意識到美感的重要性,進而轉化為具體行動,落實美感於生活中。

「學美.美學」計畫透過公開徵選學校及專業設計團隊,導入設計思考,營造具美感且符合使用需求的學習環境,迄今已建立全國91所校園美感改造示範學校。且改造標的相當多元豐富,並呈現出教學環境的需求趨勢,如包含陪伴學生探索自己的諮商輔導空間、實踐「普特融合」提供特殊教育學生適性支持的知覺動作訓練教室、回應新形態教學需求的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專題導向學習教室、結合學生參與式設計的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課程,以及整合教學、實作及展覽機能的示範型實習工廠等。

「學美.美學」計畫112年度合作學校之一芳和實中,以探索式學習為教學主軸,透過跨領域探索課程,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並結合每學期的學習慶典展現學生學習成果。學校透過計畫改造校園入口穿廊,藉由設計重新定義場域屬性與資訊公告方式,並整合及展示出學校特色與學習成果,為本次改造亮點案例之一。此外,學校特別利用專題課程的機會,邀請學生參與學校入口穿廊的改造討論,並運用「設計思考」工具引導學生們提出許多種不同的想法,如學生們對於生活機能或飲食外送等民生需求提出了相當多的建議:「可以在這裡放鬆,也可以相互交流」、「在這裡設早餐店」等,體現校園學習環境由學生作主的精神。

校方另透過全校週會時間與設計團隊一起向全校學生介紹新改造的「小芳堂」,讓同學們瞭解設計團隊是基於什麼樣的理念及專業考量來進行改造,當初學生所提的想法有哪些被採納、又有哪些是無法落實的。不但讓學生能獲得空間及設計方面的知識,亦讓學生學習如何運用設計思考,協助學校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法。設計團隊在空間設計策略上,重整資訊公告及學生成果的展示,提供師生停駐時的視覺焦點,並在樓梯下方圍塑出一個學生能在下課休息時光中,放鬆閱讀、談天的休憩點,同時回應學生們一開始所提的需求。

芳和實中黃琬茹校長表示,學校老師們也很喜歡利用改造後的穿廊集合學生進行教學或解說,成為校園內一處大家都覺得很舒服、乾淨的新學習場所。而穿廊正式啟用的首檔展覽,便由老師帶領「第一屆國際教育海外服務隊」的學生策劃展出,將他們在暑假期間自發規劃前往馬來西亞難民營的親身經歷,轉化成豐富又感性的圖文,完美的呈現在展示牆上與大家分享。

教育部表示,自113年起「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邁入第三期,將擴大美感教育影響層面及推動成效,在學習環境面向深化辦理「學美.美學」計畫,以更全面且具前瞻性的學習環境改造策略,提升改造成果的標竿性;並辦理相關工作坊,提升學校教育行政人員與在職教師學習環境美感素養,引導學校善用美感教育資源、推動經驗與成果,擴大校園美感環境影響力,吸引更多學校、相關單位及參與者投入,落實美感教育即生活的目標。

教育部並自即日起至11月20日在台灣設計館(位於松山文創園區內)推出「CLASS PLAY 走進.學美」展覽,展出「學美.美學」計畫校園學習環境的美感改造案例,展覽免費參觀,歡迎民眾一同來感受與分享校園環境之美。更多有關「學美.美學」計畫最新資訊,請至計畫網站瀏覽或查詢(https://campusfield.design.org.tw/)。



走進・學美|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
CLASS PLAY –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展覽資訊】

展覽期間:2024/10/9 (三) – 2024/11/20 (三)
展覽地點:台灣設計館 01 & 02 展間(松山文創園區)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系列活動】

10/26(六)13:00-17:00 Open Campus
11/08(五)14:00-17:00 系列座談一:教案創新 ft. 空間革命
11/20(三)17:00-21:00 系列座談二:破框—學習現場的未來想像

欲詳見各場次報名資訊,請至「學美.美學」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esign.movement.on.campus





展演資訊 - 松山文創園區    OPEN SCHOOL 走進・學美 展覽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一場從校園開始的美學運動

學校,是學習知識與生活的場域。在成長過程中,校園學習環境淺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的視野。隨著時代與教育思潮的改變,學習的樣貌更趨豐富多元,校園環境與美感也應與時俱進,帶領孩子觀察、體驗與學習,創造更美好的學習風景。由教育部指導、台灣設計研究院主辦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透過導入設計思考,協助媒合學校與專業設計團隊協力合作,進行校園環境美感改造,期望讓台灣的學習場域能更符合當代價值、教育趨勢與需求。

本次「OPEN SCHOOL 走進・學美 展覽」匯集了【學美.美學 – 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的核心理念,由長期推動教育設計與文化轉譯的美感細胞及文化銀行團隊策展,透過A、B、C區分別從「觀點、角色、改變」三個層次,帶大家一起走進學美,打開當代校園的多元想像,並透過計畫3.0與4.0的學校改造案例,看見教育與設計結合的可能,發現學習的不同樣貌。未來期望能有更多學校、設計團隊一起投入這場校園美學運動,創造啟發想像的校園環境與學習體驗!

展覽名稱|OPEN SCHOOL 走進・學美 展覽

展覽期間|2023.4.18 – 6.18(週休館)

開放時間|10:00 – 18:00

展覽地點|製菸工廠西向一樓 台灣設計館 01 & 02展間 A7-W107、W103

展覽票價|免費參觀

指導單位|教育部

執行單位|台灣設計研究院

策展單位|美感細胞、文化銀行

 

 

OPEN SCHOOL EXHIBITION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School is a place of learning and living. As times and trends of educational thinking change, learning has become richer and more diverse, whereas campus environment and aesthetics have also evolved with the times to guide children to observe, experience, and learn, creating finer learning sceneries. 

Supervis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organized by Taiwa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introduces design thinking and matches schools with professional design teams for cooperation on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 of campus environment, hoping that Taiwan’s learning places can better meet contemporary values and educational trends and needs.

The“Open School”exhibition features the core philosophies of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Zones A, B, and C guide visitors to delve into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on three levels of “Viewpoints, Roles, Changes” respectively, and see the possibilities of combining education and design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cases of “Design Movement on Campus 3.0 and 4.0,” discovering more diverse looks of learning!

Title|OPEN SCHOOL EXHIBITION

Dates|2023.18 April - 18 June

Hours|10:00 – 18:00

Venue|Taiwan Design Museum Hall 01 & 02

Hosted by|Ministry of Education

Organized by|Taiwa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urated by|Aestheticell, Bank of Culture


112-03-13教育部「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 從學校實作空間到生活空間,直擊校園的美感改造

教育部自108年起啟動「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透過專業設計協助解決校園生活教育與環境所面臨的問題,並提出創新再造的方向,讓學校成為美感浸潤的場域,至今已樹立75所校園美感改造示範學校,其中111年度共協助20所學校進行改造,改造標的物也更加豐富多元,如工科實作課程場所、音樂與表演藝術課程結合教室、生命教育關懷場域等。今(13)日教育部及計畫團隊特別前往新北市立新北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天主教光仁學校財團法人新北市光仁高級中學及臺北市立復興高級中學,開箱3所學校美感改造樣貌,感受校園美感變身成果。

新北高工模具科大樓入口川堂及廊道空間原本燈光昏暗,整體環境與動線缺乏整合;同時新北高工也期待翻轉大眾對工科空間凌亂的刻板印象。藉由設計團隊的協助,重新梳理了空間動線,重整燈光與色彩系統,並透過適量的木作隔屏,軟化金屬較為剛硬的視覺感受。特別的是,大樓入口門面是科內老師們在30年前利用科上設備製作而成,設計團隊不僅保留此一富有紀念意義的大門原貌,更再加入本次改造元素,讓原本的大門與新改造的空間完美融合。室內的導引指標則是由團隊與學校師生共同製成,打造專屬於新北高工的識別系統,不僅獨樹一幟,也更加意義非凡。

新北高工洪宜芳主任表示,團隊改造過程受到學生的熱烈關注,對於空間的改造深感好奇。對技術型高中而言,工件都是按圖施工,尺寸要方即方、要圓即圓,美學涵養卻相對不足。然而,當作品在製作過程加入美學思考,便有可能提高附加價值,讓『成品』變成『精品』。

光仁中學音樂教室是音樂課程與合唱團的練習空間,未來還將加入表演藝術課程。設計團隊突破舊格局,植入四面環形階梯,可同時作為合唱團的站臺、教師授課的講臺,以及觀賞中央舞臺演出的觀眾座位席,讓教室空間具備多樣態的彈性。同時透過兩組可變換位置的幕簾作為舞臺前幕或背景幕,達到遮光及吸音的功效,讓教室不再只是以往制式的教課空間。

臺北市復興高中長期致力推動生命教育,期望能幫學校認養的校貓校狗打造一個符合習性又安全的生活空間,並作為師生分享與教學互動的場域。設計團隊從鼓勵師生與毛孩們共生共好的概念出發,活用學校閒置空間,整合水電機能,打造屬於校犬校貓生活、互動及教學等三個區域。不僅營造滿足動物習性與本能需求的安全居所,也提供學校推廣生命教育教學的空間。此外,設計團隊也考量毛孩們的習性各異,因此以模組化及可移動方式設計毛孩的屋舍,讓師生可針對毛孩個性行為進行調整,改造成一座尊重生命、關懷陪伴、相互學習的生命教學園地。

復興高中劉桂光校長分享:「希望能以空間改造連結生命教育與美學,為校園打造一個具有多重教育意義的空間。以犬貓生活空間為中心,透過與毛小孩的互動,為生命教育課程增添實地教育的場域,發展出更多教學可能性」。

教育部表示,計畫透過專業設計力量的導入,以減法設計思維,進行校園環境診斷,協助學校以美感解決校園環境問題,培養學子從生活中感受美,營造具美感的學習環境,讓「美學」融入學生校園生活,也讓學生從中「學美」。教育部並將於112年4月18日至6月18日,在臺灣設計館01與02展間舉辦「OPEN SCHOOL 走進・學美」特展,展出本計畫(110至111年度)共41校的改造成果,從「觀點、角色、改變」三個層次,帶領大家一起看見臺灣教育與設計結合的能量,發現學習的更多樣貌!展覽免費參觀,歡迎民眾一同來感受與分享校園環境之美。

更多有關「學美.美學」計畫最新資訊,請上計畫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esign.movement.on.campus/)查詢。



設計 將讓校園更美好


學美‧美學3.0成果發表會 

學美.美學線上展| https://campusfield.design.org.tw/zh-TW

 

學美.美學30|一束以設計改變校園的光|https://youtu.be/mHHbMAKv9_k





教育部委託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110年度共完成21所學校美感變身工程,今(9)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行成果分享會,由教育部蔡清華政務次長親自主持,並依不同改造主題與特色,邀請12所學校代表及設計團隊現身說法,分享設計專業進入校園進行改造以來,在教育現場引發的熱烈討論與迴響。

「學美.美學」計畫是教育與設計體系的首度合作,主要協助全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透過設計思維的導入,從校園生活教育與環境改造的面向解決校園問題,並提出創新再造的方向,讓學校成為美感浸潤的場域。自108年計畫執行開始迄今,共計已樹立了55所校園美感改造示範學校。

110年度的改造內容,除了為各式特色與主題教室空間進行大變身,如積木社團教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木工教室等,也包含複合型餐廳、圖書閱覽室、指標系統、戶外多功能場域等校園機能與景觀環境的變革實驗。新竹市立培英國民中學是將2間老舊的教室連結起來,打造出全校引頸盼望的圖書閱覽室。設計團隊打開面向戶外綠地的牆面,並打造休憩型的大階梯,讓閱讀行為延伸到戶外,提供了更開放且具公共性的設計,為室內溫潤質感的閱讀場域加分。

屏東縣泰武鄉泰武國民小學充滿排灣族色彩的木工教室,原來缺乏收納與展示機能,作品、材料也堆放在桌面及地板上。設計團隊為讓焦點回到孩子的創作及活動上,上抬的收納機為教室創造了最大的使用空間,讓學生作品既是收納也是展示。此外,為孩子們量身訂製的木桌及工具推車,可以收納工具、材料及未完成的作品。

本次更首度改造肩負校園生活重點照護機能的健康中心、學習生態觀察與生命教育的雞舍園地,以及在108課綱下強調學生自發思考的自主學習露臺空間等各類身、心綜合學習現場,將原本以校園空間改造為主的計畫範疇,擴及到生活養成環境的各個層面。以苗栗縣公館鄉南河國民小學為例,設計團隊打造了一個能讓老師、學生、社區居民與雞群共好、共學的食農與生態教學場域。串聯起雞舍、大樹、食農花園、堆肥空間,且每隻雞都擁有自己的名牌、蛋架,讓師生們可以近距離觀察雞的行為與生活。

國立臺東女子高級中學的「蘇格拉底探索教室」是一間自主學習教室,課綱的自主學習是學生探索自己、發掘興趣和發展未來的重要關鍵。因學校無自主學習空間,便藉由設計團隊改造儲藏室及外部露臺,活化利用此空間,同時也依據學習型態及展示需求,重新配置空間功能,以符合小組討論、個人思考空間等多元使用情境,讓學生專注學習自己的興趣愛好,並建立創新教育示範空間。

「學美.美學」計畫更特別籌辦「學美.美學線上展」,將3年來的改造成果,透過圖像化與動畫的互動方式一次展出,並彙整學校、設計團隊、指導委員等不同參與對象的現身說法,分享改造過程中的經驗與觀察,提供一個學習美感再造的開放平臺,讓更多的教育現場一起「學美」,歡迎各校參考成功的示範案例,再製出富含校本特色、符合師生需求的改造方案。線上展網址:campusfield.design.org.tw。

「學美.美學」計畫不只是要讓學習空間變得更美,而是期待讓學校師生與設計團隊一起攜手合作,共創出更多元形態的校園生活環境,進而創新教學模式的途徑、影響校園生活教育。另有關更多「學美.美學」計畫最新資訊,請上計畫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esign.movement.on.campus/)查詢。


國際級設計大獎「德國iF設計獎」(德國漢諾威工業設計獎)日前公布2022年全球設計得獎名單,計有57個國家、近11,000件作品角逐,最終臺灣共有66件作品脫穎而出,獲頒2022年iF設計獎。教育部美感教育計畫亦傳捷報,首次集結12個美感教育計畫推動成果的「美感×未來教育展」及「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合作學校新北市立新泰國中、深坑國中、臺中市立豐東國中、嘉義市嘉北國小等5件作品,勇奪「室內建築」類別獎項殊榮。

教育部「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計畫與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合作,透過設計專業導入校園,從行為、環境各方面進行更整體性的設計思考,協助學校以美感解決校園環境問題,營造具美感的學習環境,培養學子從生活中感受美。計畫自108年啟動,以減法設計思維進行校園環境診斷,並打破以往公部門與學校的標案工程委託方式,改以徵選、媒合等方式協助學校與設計團隊合作進行校園美感設計改造工程,至今已完成全國59所校園改造,包括一般教室、專科教室、展演空間、指標系統等,改善幾乎所有學校都會遇到的校園環境問題,並落實美感教育融入校園生活;111年共有190校申請,預計選出16所合作學校進行美感改造。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自109年起屢獲日本Good Design Award BEST 100及Good Design Gold Award、德國iF設計獎金獎等國際重要獎項肯定,今(111)年則透過4所合作學校的改造案,再度獲得德國iF設計獎。

新北市立新泰國中與非常態空間製作所合作,將生物教室改造為美術教室,以「美感實驗室」的概念打造兼具上課、座談、工作坊、展覽等多功能的學習空間,並將黃金比例元素呈現於教室地面與空間;新北市立深坑國中由形構設計操刀設計,將校園建築的主色紅應用在活動鐵件隔屏,以「一個場域、三個劇」的概念發展出創意與變化性十足的川堂,將校園的畸零空間充分改造利用;臺中市立豐東國中由米索空間設計進場,拆除輕鋼架露出別具歷史特色的折板天花,並打開牆面,大量減少空間內不必要的屏蔽,將閒置的柔道角力館,改造成多元展演中心-「楓苳劇場」,串起校園帶狀活動空間,為師生間、學校與社區間的互動提供新的場域端點;嘉義市嘉北國小則由小福砌設計團隊帶領一群回鄉打拚的嘉義在地二代營造工班,為嘉北管樂隊打造一間具有高度變化性與延伸性的團練表演空間。

「美感×未來教育展」由教育部補助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辦理,109年12月11日至110年2月21日於松山文創園區內正式展出,由美感細胞及陳永基設計與聯合策展、托邦設計工作室設計,透過陳列不同高度的課桌及導光板面的發光抽屜,呈現台灣從幼兒至高中階段各異的學習視野,與遍地深耕的教育部美感教育實踐成果。展區呈現幼兒、國小、國中、高中四個不同階段的學習視野,參展的各項美感教育計畫分別從校長、老師、家長及學生的角度切入,梳理各計畫在行政推動、教案課程、互動體驗三大面向的觀點,從教室課堂延伸到生活環境,探索注入美感的未來教育樣態。

美感教育是一種素養教育,培養我們對生活不同面向的觀察與省思,110年辦理「美感 x 未來教育展」,透過策劃專業展覽及親子體驗活動,傳遞美感教育計畫長期耕耘的成果,並推廣設計創新理念與新知,以及擴散教育部長期投注美感教育計畫成效,讓大眾及教育從業人員瞭解美感教育從扎根作起的重要性。「學美.美學」計畫110年度21所合作學校改造工程目前已接近完工,預計在今年6月初辦理成果發表會,屆時將再掀起另一波臺灣校園改造王的風潮。有關更多「學美‧美學」計畫最新資訊及案例介紹,請上計畫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esign.movement.on.campus/)查詢。













教育部委託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所執行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投入25所學校美感變身工程,今(12)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行成果分享會,由合作學校的校長及負責改造的設計團隊現身說法,分享設計專業進入校園進行改造所掀起討論議題與實際行動,並邀請長期關心美感教育的監察院范巽綠監察委員及林盛豐監察委員蒞臨指導。


本次「學美.美學」計畫改造,分為特色教室、機能收納、指標及空間翻轉、閒置空間再造及生態學習等 5 大改造類別:

一、特色教室-改造班級或專科教室:以嘉義市嘉北國小為例,管樂團一直都是學校引以為傲的特色樂團,校內卻缺乏適合表演和練習的場地。改造團隊設計出全國第一個可變換練習、表演、獨奏等多種模組的管樂教室,舞臺亦能夠收納,擺上桌椅便可化身為上課教室。

二、機能收納-創造更靈活的魔術空間:如花蓮縣東華大學附設實驗國小教室缺乏收納個人物品和教具空間,改造團隊為每位學生打造專屬的書包櫃,並在整面的黑板牆後導入隱藏式收納櫃,配合伸縮的教師桌,解決空間不足的問題。

三、指標及空間翻轉-活化空間意象與使用方式:如宜蘭特殊教育學校希望去除川堂原本沉重的形象,營造美感及溫暖的意象。改造團隊簡化空間訊息,將剛硬的線條改成圓角,同時把花崗岩立面及鐵窗去除,改以混沙白漆覆蓋牆面增加層次與活潑感,並改善學生搭乘車輛的識別旗座,讓美感與實用性同時升級。

四、閒置空間再造-解決因學生人數減少而產生的閒置空間:如臺南市西港國中的視聽教室閒置已久,改造團隊以白色為基調,搭配淺色的木質元素將空間改造成明亮舒服的圖書館,更透過連接室內外的平臺,讓一顆矗立50多年的老榕樹陪伴看書的孩子。

五、生態學習-讓孩子以自然為師:如桃園市平鎮幼兒園改造校門入口廣場,改造團隊重新規劃入園動線,擴大孩子戶外活動的範圍,結合丘陵地景,活用自然素材,把戶外區域重新打造成可動可靜的空間,啟發幼兒在戶外與自然植栽一起活動,感受陽光、快樂、活力與美感的新天地。

教育部「學美.美學」計畫去年自全球4,769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全球僅有5個名額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的金獎肯定,並且為唯一被提名角逐最後大獎的非日本籍作品,由此可見校園美感改造不只在國內產生影響,更已在國際上受到關注。

「學美.美學」計畫由設計團隊與學校師生,透過多次的討論與實作來進行設計共創,不僅開啟創新的設計模式,也以美感顛覆師生們的想像、創新教學模式、改變傳統師生關係以及生活教育,從根本解決校園環境的難題,更打造下一代美好生活與學習環境的期望。



台灣設計研究院 - TD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