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

【文化部】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111-116年)


青年村落文化行動 | Facebook

【好青村】文化行動 | Facebook〔公開社團〕


文化部115年「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

青年在地文化行動 最高獎勵150萬元 文化部115年「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徵件開跑 | 中央社訊息平台


文化部114年「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獲獎名單出爐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114 11:06:18)  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114年競賽徵件活動,鼓勵青年發揮公民文化行動力,協力改善社區或社群議題,計有162位青年個人或團隊提案,經委員評審後,共徵選出33案件,頒發總獎勵金2,125萬元,期待透過實際行動注入地方創新活力,共創協力共好社會。

文化部指出,綜觀114年獲獎案例,充分展現青年對於傳統文化復振及轉譯、族群關係、地方產業發展、環境生態等議題的關注和熱情行動力,例如澎湖縣西嶼鄉「去Khu海女神龍」團隊的「澎湖婦女山海知識記錄與傳承」計畫,隊長蔡宜臻及其團隊夥伴長期蹲點地方,在農漁村協助社區文化推廣,觀察與記錄澎湖人文風土,更在詳實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將建構澎湖婦女在地知識資料庫,並透過辦理學校體驗課程,讓澎湖婦女的山海知識,得以深化與傳承。

苗栗銅鑼「山山藝文化實驗室」團隊的「客庄里山療癒」計畫,隊長郭楠暘及其團隊夥伴,藉著地方「大矽谷計畫」開發契機,除持續推進客家傳統文化保存,同時也將傳統客家藥草文化、李喬客家文學等,規劃出一系列的療癒體驗遊程,進而促進地方經濟活絡,彰顯文化傳承及自然保育價值理念。

返鄉新竹峨嵋的鄧君婷則以「守住一條溪:峨眉河階深耕行動」計畫,關注峨眉溪流域蘊藏過去的產業和文化發展軌跡,將培力更多青年,號召志工夥伴,並串聯老中青幼的峨嵋人,共同形塑親水教育,進而推展地方參與機制,維繫峨嵋人的集體意識,在開發、生態與文化保存間取得平衡,實踐對理想家園的想像。

來自臺中新佳陽部落「SLAMAW戰役轉譯小組」團隊的「SLAMAW戰役-YUHUM專輯製作計畫」,隊長黃昱Piling Suyan及其團隊夥伴,因有感於年輕族人對自身歷史的陌生,決定辦理耆老訪談與座談會,並藉由音樂創作轉譯傳統文化與歷史,以不同於過往文字紀錄的方式,結合藝術創作過程,貼近年輕一輩的族人,期盼加強部落文化認同,並促進代際間的交流與理解。

文化部表示,為賦權青年因應社會、產業及人口結構的變遷,特別透過辦理此項競賽型獎勵計畫,協助返鄉與留鄉青年,培養傳承與創新文化發展的能力,在地站穩腳步,開創地方文化經濟,並鼓勵連結國外資源共同協力,創造更多改變社區的機會,後續文化部將持續引進專業輔導、關懷及陪伴機制,協助獲獎個案提升執行效益,擴大社會影響力。

歡迎對於青年參與公共課題、社區營造、文化保存與發展、地方創生等議題有興趣的大眾,透過計畫官網或搜尋「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臉書粉絲專頁,即時掌握獲獎青年後續行動的最新訊息,獲獎名單請見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https://grants.moc.gov.tw/Web/index.jsp)。


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資訊
官網:https://youthgo.moc.gov.tw/
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youthgo.tw/
好青村社團:https://tinyurl.com/swxhsdx


2024-08-14。青年在地實踐 共創文化新價值 文化部114年「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受理提案

2024-01-16。文化部113年「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計畫」獲補助名單公布 實踐原民創新力 在地共創向前行


在地實踐 孵化夢想 文化部113年「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提案活動熱烈開跑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1207 15:26:49)112年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於華山文創園區舉辦成果交流工作坊,邀請吳盈慧、林承毅老師與青年們分享成果與交流,傳承創新文化發展的奮鬥理念與韌性力。

112年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於華山文創園區舉辦成果交流工作坊,邀請吳盈慧、林承毅老師與青年們分享成果與交流,傳承創新文化發展的奮鬥理念與韌性力。

113年「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提案即日起熱烈開跑,文化部提供最高實作獎勵金新臺幣120萬元,鼓勵青年在地實踐、孵化夢想,報名時間至明(113)年1月22日截止,採線上提案,並辦理線上說明會與諮詢教室,歡迎有志青年踴躍報名參加。

文化部表示,「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鼓勵18-45歲本國及外國籍(取得居留證)青年,以個人或組成團隊(2-5位)提出行動計畫,團隊可跨不同專業、年齡、世代,鼓勵連結國外資源共同協力。提案通過者除獲得獎勵金外,本計畫也邀請各領域專業人士,擔任個案輔導老師,適時從旁引介資源,指導青年提升執行效益、舉辦各項交流活動,協助累積自主永續發展的能量。

文化部指出,本次計畫可提1年期,也可依照實際需求提2年期,補助計畫分2類,其中「村落文化行動類」鼓勵結合地方資源與在地知識,引動跨域社群參與,推動文化內容多元發展想像與共享資源的機會;「創新文化事業類」鼓勵提出創新商品推動與服務設計開發,結合經營思維,創新促進文化事業發展,並有創造產值及就業的方案。

往年獲選計畫議題豐富,包含文史保存與維護、友善環境與生態教育、部落文化復振、綠色循環、文化平權、多元族群共融與發展等,創造公民參與機會與創新合作模式等。

為使各界了解計畫核心理念、審查重點並優化提案內容,讓參與夥伴可透過輔導老師分享交流,掌握提案攻略,將於12月20日下午2點辦理線上說明會、12月25日至27日辦理線上諮詢教室。

活動詳情請至「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官網https://youthgo.moc.gov.tw/、「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youthgo.tw查詢。提案說明會洽詢電話:02-8512-6309古小姐、02-8512-6308詹小姐,或至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https://grants.moc.gov.tw/Web/)查詢。
112年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期初交流工作坊,邀請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團隊,介紹與探討ESG永續價值鏈,期待青年展現計畫影響力。

112年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期初交流工作坊,邀請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隊,介紹與探討ESG永續價值鏈,期待青年展現計畫影響力。112年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辦理「沉浸式體驗與線上互動策展經驗分享」,邀請具線上策展、線上體驗活動經驗青年分享如何策劃數位素材、設計線上互動活動,傳遞策展內容價值與增加曝光效益,同時開放歷屆青年報名參與,增進資源串聯與共學。
112年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辦理「沉浸式體驗與線上互動策展經驗分享」,邀請具線上策展、線上體驗活動經驗青年分享如何策劃數位素材、設計線上互動活動,傳遞策展內容價值與增加曝光效益,同時開放歷屆青年報名參與,增進資源串聯與共學。112年舉辦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期初交流工作坊,聚集45位獲獎青年及團隊夥伴,分享各計畫理念、交流行動經驗,促進不同議題或區域社群共好共學,激盪多元新思維。
112年舉辦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期初交流工作坊,聚集45位獲獎青年及團隊夥伴,分享各計畫理念、交流行動經驗,促進不同議題或區域社群共好共學,激盪多元新思維。


2023-11-18112年「巢漾潮聚」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成果展 展現社區團結合作的繽紛活力

由文化部指導,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主辦的112年「巢漾潮聚」-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成果展11月18日(星期六)辦理開幕式,為這場為期十天的展覽正式拉開帷幕。為持續推動社會改造工作及世代前進,強化社區發展主體,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於轄區之北臺灣9縣市規劃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補助案,在地輔導機制含訪視、培力、輔導及成果展示暨分享會,冀培力社區民眾具備區域特殊性並回應社區議題,成為文化公民治理的社群。成果展出14個社造團隊一年下來的成果,呈現多元社區活力。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葉于正館長表示,這次成果展以「巢漾潮聚」作為展覽主題,「巢」係靜態、「漾」為多樣繽紛、生態多元、「潮」係動態,呼應文化部史哲部長重視的黑潮計畫、「聚」為凝聚共好、心態團結。展覽將深刻凸顯社區營造的四大關鍵元素,分別是「起」點、「傳」承、「轉」變和「合」作,象徵社區發展的不同階段和合作的重要性。讓參觀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區營造的演變過程,並彰顯了社區合作的力量,啟發更多參與和理解社區營造的潛力。回顧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從社區營造 1.0,發展至今的社造 4.0,推動世代前進、發揮在地輔導機制、強化社區發展主體,期許擾動更多人力投入社造工作。立委鄭正鈐服務處劉邦原副主任也來到活動現場,為各位社造夥伴及本次活動獻上祝福,對於文化部執行社區營造之功效表示肯定,參與舂炳祭之木樁操作也體會社造故事之張力。


11月18日開幕現場友善服務全程有手語人員輔助翻譯,首先來自達邦文化藝術團帶來精采的開場表演,以部落精神內涵為原點,呈現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藝術之美的力量,接著是新竹縣新埔鎮巨埔社區發展協會進行壓軸表演,將過往客庄故事轉化,以戲劇方式讓大眾體驗在地傳說的客庄祭典-「舂柄祭」,讓震撼的祭典音樂在百年公會堂內傳唱迴盪。除了精采的開場演出外,參展單位也在現場進行成果心得分享,由葉于正館長及明新科技大學社區暨客家事務永續發展中心侯順耀主任擔任與談人,透過參展夥伴的分享,讓參觀者一窺社區營造的心路歷程及其中的甘苦,讓這次活動不僅是一場豐富多彩的社區營造成果展,更是一個啟發人心的場合,展現了社區合作的活力和創意。


成果展自11月17日起至26日於美學堂展出,匯聚來自北臺灣不同縣市的14個參展單位,包括互助共好類,如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團、新竹縣新埔鎮巨埔社區發展協會、社團法人台灣周益記文化遺產永續發展協會、仙宮藝術社等,以及自主參與類的團體,如社團法人中華牧羊人青少年關懷協會、臺灣創學共築永續創新教育協會等,展出團隊的計畫成果,包含各式影音記錄、創作作品等,多元豐富。歡迎各界民眾蒞臨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美學堂,一同參觀這場充滿活力的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成果展。更多訊息請至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官網查詢 https://www.nhclac.gov.tw/


2023-01-11。鼓勵青年發揮公民文化行動力 文化部112年「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獲獎名單出爐


2022-11-15中臺灣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計畫各地社造團隊行動成果 營造美好生活願景

文化部指導、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主辦,「中臺灣大造咖-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計畫成果交流會」今天上午在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實驗劇場展開,25組來自臺中、彰化、南投、雲林的社區營造團隊,展現他們的行動成果。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館長尹彙武、吾鄉工作坊執行長盧思岳、民俗亂彈執行編輯溫宗翰老師等皆出席本場盛會。

今年度中臺灣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計畫共遴選出58個社造團隊,以文史、旅遊、藝術、食農教育、公民審議等不同面向關心地方議題,社團法人臺中市國際關懷印尼協會獲互助共好類計畫,製作PodcastYoutube節目關懷在臺印尼人的生活,舉辦印尼獨立建國紀念日慶祝活動,發揮社群協力精神,促進台印文化交流。臺灣創生發展協會聚集彰化縣田中鎮、二水鄉、員林市的年輕人,發起「米街回春」小鎮社造計畫,以在地美感培育、田中共學堂、老街聽故事等方式,凝聚在地人的力量,保存田中老街的文化特色,同樣獲得互助共好類計畫。另有臺中市鄉土文化學會等12個社團,組成編輯小組,進行文史調查、職人訪談、社區活動紀錄等,進行訊息傳播,傳達生活情感,深化社區意識認同,皆獲得自主參與類計畫。

尹館長表示,彰化生活美學館在文化部的指導下,以區域中心的架構推動中臺灣社區營造工作,對於地方的社區營造工作計畫,給予支持。透過委員訪視輔導、業師陪伴、影像歷程紀錄、期末成果等方式協力,輔以多元化的資源媒合及意見共學。本次成果交流會,將各地社區營造團隊計畫的年度行動,從「文史」、「生活」、「未來」面向進行策展,讓大家看到社區營造工作者的努力,以及他們對於在地美好生活的願景。在成果交流會中,每個社造團隊都是自己的策展人,凝聚各項推展的實踐歷程。而成果展只是個開始,社區的行動還沒有結束,社區營造需要「大家齊聚完成公共事務」,齊聚造人、造事、造未來,共譜社造行動結晶,享受聆聽、發聲、對話,共創共好的無限可能。

今年成果展以中臺灣大造咖的「三造」為主題,分別是「造文史」──文史調查及出版、「造生活」──共創生活及「造未來」─數位社造,現場展出社團刊物、藝文創作成果及影像紀錄,展現各社造團隊的特色與活力。現場更邀請臺中市沙轆社文化促進會,表演計畫成果風華再現沙轆社-「牽田舞」,以平埔族拍瀑拉語言及舞蹈,宣揚傳統平埔祭祖文化。展覽期間並透過座談、歷程影像發表及交流活動,引領大家深入認識社區營造理念,認同在地意識與文化發展,一起為激發地方生機而努力!

為促進中臺灣社區營造蓬勃發展,會中特別安排座談會,由齊聚的社區營造工作者激盪交流行動策略,並請參與計畫輔導的吾鄉工作坊盧思岳執行長及民俗亂彈執行編輯溫宗翰老師,分享「地方創生再進化」及「數位社造新世代」議題。希望藉由座談會集思廣益,持續推動地方文化發展。


跨部會計畫說明暨主題交流會

因應社會面對全球化、人口結構老化、產業結構變化、數位轉型及青年世代相對剝奪感等多元挑戰,為鼓勵各界共同積極推動社區營造,文化部文化資源司將於八月辦理4場跨部會計畫說明暨主題交流會,主題包含「青年社造、社區產業、社會設計、社造交流」四大面項,並邀請相關領域之專家及典範案例進行經驗分享,促進文化部補助團隊及與會夥伴對社區營造能有深度的認識與瞭解,形塑友善社區營造之氛圍,進而凝聚社造能量邁向下一階段發展,引導地方實踐包容永續,共創社區營造、地方創生、文化產業永續的更多可能。

主辦單位:文化部

承辦單位:文化部推動社區營造及地方創生專案輔導中心 (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 

參加對象: 各生活美學館、縣市政府(含社區營造中心、社造據點、公所)、 已獲文化部地方創生補助計畫及社造多元協力跨域共創計畫之相關執行單位等共同參與,此外,亦將於台灣社區通公告,開放各界有志者踴躍參與。單場線上會議與會者最高可達 200 人。

辦理形式:線上 U meeting 會議室,視訊軟體使用說明如附件。


文化部 - 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111-116年)

一、緣  起:

  政府20餘年來致力於社區營造推動,從理念的推廣、人才的培育及文化的保存,結合各部會、各級政府、民間團體及學術界投入社區營造工作,雖已逐步引發臺灣民眾共同關注公共事務之社會風氣,但因民主觀念培育工作有如基礎教育一般,必須持續於各年齡階層推廣及引動,方能真正融入每一位國民的生活價值及行為。爲因應社會快速變遷及高齡化人口結構的改變,世界各國莫不持續強化成人及社區教育的重要性,以英國傳統的實用主義為例,就認為政府應隨時提供給民眾學習機會,以提升人民素質,成為帶動國家改變和改進的無聲革命,進而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而文化部過去長期推動地方藝術文化基礎扎根工作,深切認知臺灣文化公民社會的建立,需經長久醞釀、傳統與現代不間斷的文化融合,希望由文化活動促進民眾互動,互動後而產生感動,感動後再成為實際行動,希望民眾逐步藉由生活習慣的改變,進而創建全新的生活價值。


  近來在經濟、氣候及生活環境均持續發生劇變的困境下,政府越是應該要凝聚公私部門力量,方能共同面對及協力解決各項社會問題,因此,自1994年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除促進國民自主參與公共事務外,亦希望藉此整合臺灣民間的社會力,成為政府施政最強而有力的後盾。


  2002年至2007年配合行政院推動「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提出「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結合特有的文化傳統、空間環境與地方產業,積極發展地方魅力。


  2005年行政院擴大提出「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對於社區營造的政策提出更具體的分工,除本部前身文建會外,更包括教育部、內政部、農委會、經濟部、原民會及客委會等11部會,分為人文教育、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環保生態及環境景觀等六大面向;成功促成政府部門重視「社區營造」的理念,並從各自的業務權責鼓勵民眾共同參與,以符合社區全面性的需求,落實「總體」營造的精神,期間即共同輔導促成花蓮縣牛犁社區、臺南市土溝社區、雲林縣林北社區、臺東縣永安社區及南投縣桃米社區等全國性示範性亮點案例,不但成為「臺灣最美風景在於人」的最佳代言寫照,也帶動政府與民眾協力合作的社會風潮。


  「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111-116年)」為延續已被點燃的民間活力,針對過往的執行成果及侷限,並因應當前臺灣社會面對全球化、人口結構老化、產業結構變化、數位轉型、氣候變遷及青年世代相對剝奪感等多元挑戰。面對這些挑戰,更應該深化社造,孕育更具公民意識、更具行動力的公民,催生有利於社區營造的公共治理新模式,一起參與討論,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創造願景,從在地回應各式新興挑戰。如透過推動社造創新計畫、社造與文化產業或地域振興的媒合與連結、世代協力友善共創相關計畫之推動、鼓勵社區推動或發展社會經濟合作團體、嘗試建立整合性或跨部會社造相關業務協調平台、輔導及嘗試催生社造中介組織及智庫、推動公民審議及參與式預算、累積與建構在地知識及社區記憶、提升台灣社區通系統平台功能、建立公私部門對話溝通機制及規劃以社造進行國際交流之討論與行動,接軌國際、辦理社區營造獎評選與表揚、社造亮點出版等,以切合在地需求並符合社會發展趨勢,並擾動更多新興社區投入社造工作。


二、計畫目標

   本計畫之總體目標,主要包含三項:

(一)「民主治理」係指以公民作為主體,持續滾動民間力量與公部門的對話,促成各級政府建立公民參與平台、接軌社會發展需求,深化民主治理,共創更具前瞻甚至實驗性的行政與政策機制。當中,須明確指認未來主體就是公民,且執行的領域就在社區、社群之中,而公部門係有意識地扮演平台建立或催化的角色,以因應不斷演變的社會樣態,重新定義公共事務的範疇。

(二)「公共參與」則強調擴大參與,須包容各族群、民間團體和個人的多元性。從臺灣的各類民間團體,召喚多元的民間社會能量,從中爬梳出不同類型的議題面向,以擴大民間結盟,開展各種社會實踐行動。另外,政策制定和計畫推行,須體察多元族群的需求,政府端致力於整合行政資源,而公民端則是降低公共參與門檻,讓社區營造更貼近社會脈動,延伸至社會的角落。

(三)「社會改造」乃「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111-116年)」最終的核心目標,透過「社區/社群營造(Community Empowerment)」進展到社會改造,從關注社區議題、居民參與,拓展到關注跨域議題(包括全球)、社群連結,以超越社區疆界,及跨域的行動協作,回應社會改造的多元議題。


三、計畫策略

(一)公共治理:建立有利於社區營造的公共治理支持體系

社區營造的主體是公民,社造的本質是透過在地參與,以及多元社群的參與,促進社區的改變,並進而促進社會改造,依此「公共治理」應具有雙層概念,第一層是強調以公民為主體的參與,透過參與實踐真正的治理,具體實踐文化公民權;第二層則是各政府部門施政與資訊需更加開放,透過中央與地方,政府與民間的協力合作,建構有利於公私協力的支持體系,營造推動社造的有利環境。透過有利於社區營造公共治理支持體系的建立,以實現本計畫的總體目標。


(二)世代前進:青年賦權,世代協力,共榮發展

臺灣人口老化、出生率下降等現象逐步改變國家人口結構的組成,未來已經不是單一世代能夠獨自面對的,面對社會問題,需要更多跨世代的合作。透過不同世代在社造的共同參與及協力合作,賦權青年,增進世代間的對話與理解、尊重與包容彼此的差異,強化世代間的凝聚力,讓不同世代差異互補、資源共享、互惠共利,發揮個別世代的能量且能各展所長,持續滾動民眾參與社造的熱情,攜手前行共創明日社會。


(三)多元平權:看見多元,尊重差異,促進平等參與

社造是奠基於日常生活、由下而上的社會改造運動,也是由「個體」群聚為「集體」的行動過程,看似同質的社區,內部實則有因性別、階級、族群、世代、身心狀態…等等而形成的差異,快速的社會變遷之下,使得原本已有異質性的社區更趨多元。爰此,包含政府部門在內的行動者,應時時刻刻關注參與社造的組成是否多元,是否仍有部分成員因其社群的特殊性而未被看見,喪失參與的機會及途徑,需要更多社會支持才能促進其參與,如此一來,才能讓多元群體可以有多元參與的途徑和平等的機會。


(四)社會共創:社會設計、公民科技、跨界連結

社造是隨著社會的持續變遷,各種多樣性的社會公共議題不斷興起,公民團體及社群力量在不同場域持續茁壯,加上新興的科技進入日常生活中,驅動了各種人際網絡、資訊傳播及社會(全球)運作方式的改變,未來面對的是一個快速更新的社會環境,因此,作為社會發展脈絡一環的社造運動,如何連結公共議題,開展與公民及社群力量的協作關係,同時運用社會設計與創新的思維結合社造推動,回應國際脈動,接軌普世價值,將是本計畫社造推動上要努力的方向。


四、實施內容

(一)公共治理

透過檢討法規、強化中央部會、各縣市局處單位與社區營造相關政策之整合,落實行政社造化;同時協助民間組織堅壯化,提供支持並逐步發展社造中介組織,透過開放政府相關政策以及配套機制的加乘,深化公民參與,形成更直接參與公共決策與社區事務的公民社會模式,讓社造運動自主地持續前進。


(二)世代前進

如何賦權(empower)青年乃是社造的重要目標與課題。返鄉或進鄉之青年在人力、時間與資源的限制下,除了培養整合與經營能力,以社區營造的精神推動地方創生的工作,更須強化跨域思考能力,並能橫向連結公民參與探究社區公共議題;另一方面,透過在地知識學和支持體系之建立,打破代間競爭的舊思維,以在地、多元的合作分工,整合外部資源,傳承文化經驗。同時,藉由新創科技的引進,以更大的開放性,讓不同世代的社區居民,共享社區資源、凝聚新的社區意識,連結社群網絡。


(三)多元平權

為使身處劣勢群體的議題和生活需求能進入公共領域被討論和推動,讓多元群體都有平等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政府必須建立多元平權的環境,包括社區友善空間的設置、法令政策的檢討,並應提供各種參與管道,使多元族群及文化的主體性得以建立和深化;此外,鼓勵與培力社區,從多元的視角整理其歷史及文化記憶,並推廣進而融入臺灣歷史的脈絡,成為整體的文化記憶,亦是應持續推動的工作。


(四)社會共創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和臺灣社會的變遷,許多新興的公共議題,甚至是全球挑戰,如人口老化、全球暖化、能源轉型、數位轉型等,面對這些挑戰,政府及民間必須逐步開展社會創新的能量,將社會設計思維導入社區營造,並以社會設計思維帶動公共服務創新,以及公共參與的新模式;此外,各項計畫的執行亦應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思考社區在地行動,以在地組織連結國際議題社群網路,以落實與實踐「永續社區」;最後,將試圖透過國內、外社造經驗的交流,開展台灣社造的視野,提出策略,共同面對與處理環境及生活的議題。


五、現階段所推動之重點工作

(一)社造整合協作平台計畫:

1.辦理中央與縣市政府、公所之社造溝通交流會議,建立公部門定期對話平台,翻轉政策治理之思維,落實政策的溝通,定期檢討執行情形,以及時進行政策及資源之調整。

2.支持民間組織辦理區域型社造論壇及社造相關議題之研討會等,透過多元對話及溝通交流,提出對政策之建議,並堅壯民間社造組織與網絡。

3.依區域文化主題及社造推動之重點議題,提供社造培力及共學等資源,建立區域性社造學院,完善地方社造推動之支持性網絡,系統性的建立區域社造人才培力機制。

4.持續推動公民審議,擴大公民參與,深化民主發展。

5.優化台灣社區通平台,透過資訊系統功能的開發及提升,串接相關社造資源,整合社造資訊並開放運用。

6.鼓勵民間組織進行社造政策之調查研究,逐步累積社造知識經驗,進而協助社造組織發展為智庫。

7.規劃社造總體培力輔導與專案管理機制,透過輔導陪伴及適時諮詢資源之提供,協力地方政府與民間組織推動社造。


(二)青年賦權協力共好計畫:

1.推動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促進青年參與在地事務。

2.推動世代協力共同提案之獎助計畫,鼓勵青年結合黃金人口保存在地文化建構在地知識。

3.定期辦理跨域跨界青年社造交流成果展,建立分享交流及見學之平台。

4.鼓勵社區提供青年學子進行社區見學實習,認識社造並涵養學生對於社區、土地及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三)多元參與文化扎根計畫:

1.支持縣市社造之推動,並鼓勵地方政府逐年調增對社造資源之挹注,持續發掘在地社造點,開發多元社造提案,以協助社區建立在地特色;另針對民間跨地域性的文化主題與社造議題提案,則由本部提供資源之挹注。

2.由本部所屬館結合在地相關學校、社區大學、圖書館及民間組織,協力研發與多元文化、母語等有關之繪本或教案,所開發之教材將與社造學院的課程及培力整合推動。

3.鼓勵社區透過居民協力,共同打造多元社群友善空間,透過公共對話及討論、社區自行僱工購料,由居民共同整理及改善社區空間。

4.為呈現多元文化視角,鼓勵縣市或民間組織運用國家文化記憶庫資料建置之機制,保存社區記憶,累積並建構在地知識。

5.推動原住民村落發展計畫,促進都市與原鄉文化傳承與發展。

6.培力及輔導新住民透過社造參與,及行動計畫之操作,建立文化自明性。

7.辦理縣市多元文化社造成果展,分享並累積社造推動經驗。

8.建立社區推動文化體驗或小旅行者,與國內線上旅遊平台之媒合機制,透過數位傳播的力量,提升在地文化能見度。


(四)社造跨界共創計畫:

1.鼓勵民間結合政府或企業等相關資源,打造社造共創基地,透過空間營造,開展跨域及跨界共創契機。

2.辦理社造亮點案例之評選、表揚與案例分享,並針對案例進行影像紀錄與出版,在經驗的累積下找到開創的可能性。

3.鼓勵民間組織發展社會合作經濟,或鼓勵企業結合CSR擴大對社造的參與,透過社區文化特色與社區意願媒合社區與第二部門共創文化產品,創造社區與企業的雙贏。

4.由在地出發連結國際,鼓勵並支持民間辦理國內、外社造交流活動、工作坊及論壇會議逐步發展成為國際性的社造交流平台。

5.鼓勵縣市連結SDGs指標,思考在地行動,提出創新實驗計畫。


六、未來發展

  社區總體營造對於臺灣而言,不僅僅是一項文化政策,更是提供公民參與社會最重要的基礎建設。20多年來,民眾藉由社區營造各種機制參與社會公共議題,從認識自己了解在地,乃至學習如何解決地方問題,及落實文化平權,重視各族群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使臺灣社會整體向上提升,如:最早的客家生態人文祭典「美濃黃蝶祭」及近期的「公民1985行動聯盟」等,均可見地方公共議題,足以激起民眾對於在地的關懷及情感,亦是促使民眾團結集聚之觸媒。


  鑑此,為持續厚植在地特色,強化文化競爭力,將持續透過行政院文化會報機制,共同打造跨部會協力合作方案,以持續建構各地多元文化特色,以強化其參與廣度及深度;因此,不論是環保生態、產業創新或傳統文化保存及技藝傳承,均可於各地社區(村落)發掘,以呼應全球化「在地發展」與「永續經營」之相關議題;更進一步的透過地方知識學習網絡的建構,讓參與者透過實際參與社區營運、活用數位資訊科技及連結跨域資源,積極面對當前社區(會)問題,並主動參與協助解決。


  本部未來將持續強化公民參與深度,並擴大整合各部會相關資源、本部所屬機關、各縣市政府、民間團體、含議題社群、黃金人口、青年及第二部門(含基金會)等資源共同協力,以建立社造周延的支持體系;此外,藉由引進新文化力量強化交流,以提升創新能量,並持續累積國家文化智慧資本及跨領域合作成果,豐富地方文化多元性及展現文化治理之民主精神。



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111-116年) 〔PDF

110年11月26日(經院臺字第1100034020號函奉核)



2025年9月8日 星期一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學門網>人文社會


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 http://usr.moe.gov.tw







2022-11-08大學築光•智匯永續-2022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博覽會

2022大學社會實踐博覽會(2022 USR EXPO)將於11月19、20日在松山文創園區盛大開展。本次博覽會以「大學築光•智匯永續」為主題,透過展覽攤位、攝影展及微電影展等靜態展示及多項動態活動,分享大學師生近5年執行USR計畫的豐碩成果。今年共有91所大專校院、196個USR計畫團隊與合作夥伴共襄盛舉,積極促進跨界、跨域意見交流與媒合各方創意,期藉由多元呈現方式展現USR為地方實踐夢想的豐沛能量。

教育部自2018年起推動USR計畫,期間看到大學師生走出校園,走進社區,學會關懷與傾聽在地聲音,感同身受在地需求,協助整合相關資源,為地方導入問題解決方案。第二期(109-111年)USR計畫雖因疫情影響,2020及2021年皆採線上博覽會方式辦理,今年疫情趨緩,則將以實體展結合微線上展,期更深刻展現後疫情時代的挑戰與因應,也讓大眾看見只要願意開始改變、付出行動,我們的社會就能永續發展。

本次博覽會除展現學校及計畫團隊執行成果,同時邀請實踐場域合作夥伴參展,藉由攝影展、微電影展等靜態展示方式,讓民眾透過多元視角了解大學與在地產業、社區間的合作與產出。另外規劃動態展示,包括:「情境互動牆」,以輕鬆方式呈現USR核心理念,並設有拍貼機,可讓民眾上傳USR EXPO的限定照片至個人IG,與更多人分享。「大地餐桌」則規劃淺嚐餐桌上的SDGs展示區以及味蕾上的環島旅行體驗區,由反思食材浪費的議題,進一步打造符合未來生活方式的永續產業。體驗活動採現場報名,名額有限,民眾要把握機會。

兩天的展期中,並將邀請日本及以色列推動USR工作具卓越成效的國外學者,針對實踐經驗及發展模式等分享國際觀點,同時規劃USR TALK進行成果交流,以及USR播音室於戶外轉播等周邊活動。此外,針對主題演講、國際觀點、永續大學論壇、教學實踐-服教研的新視野等場次,都將於線上同步直播,讓未能到場參觀的民眾也能線上參與。

本次展覽計有6個展區(1號倉庫、2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南向製菸工廠、2樓多功能展演廳及文創大街),為加強各展區間的連結,以及鼓勵民眾參觀所有展區,每個展區都設有一個集章處,完成集章任務即可於展區服務臺兌換參觀小禮,數量有限,送完為止。展覽期間並舉辦人氣票選活動,現場民眾可掃描各展區QRCode進行投票,線上民眾也可以一同參與,用行動肯定大學師生不滅的理想與熱情。活動詳情請見:https://2022usrexpo.org/



2021-12-08大學助陣 地方共振 – 2021 USR ONLINE EXPO

2021大學社會實踐線上博覽會(2021 USR Online EXPO)自12月11日至25日將進行為期兩週的線上展覽。本次博覽會以「對話•改變」為主題,透過多元豐富的內容向民眾展現大學師生在臺灣各地推動社會責任與人文關懷的成果,共有93所大專校院、204個USR計畫團隊與其他長期投入社會責任實踐的企業共襄盛舉,積極促進跨界、跨域意見交流與媒合各方創意,期藉由多元呈現方式,展現USR 動能與豐碩成果。

線上展互動遊戲探索USR 帶動國內USR新風潮

     今年博覽會在整體網站設計上尋求突破,以3D意象動畫、動態網頁及互動遊戲等方式,增加互動體驗,以吸引民眾主動瀏覽線上展網站內容,尤其互動遊戲透過角色選擇及故事情節引導等設計,增加參與感及提高探索網站的興趣。

    展區內容也相當多元豐富,包含:「什麼是USR」,帶領大家初步認識大學社會責任,以及2021年USR推動中心所辦理的線上活動錦集;「USR成果地圖」,展現204件計畫實踐歷程及亮點成果;「校務成果專區」,以校為單位,展現各大學在USR校務支持上對校內外所引發的創新改變與成果;「成果精選影片」以 USR 計畫社會實踐議題為腳本,展現創意拍攝成果,總收件數102支,經專家評選出12 支精選影片;「邀稿專文」則邀請企業/CSR、NPO、NGO以及青年在地團體等撰寫11篇短文,分享社群實踐與USR的連結,以及4篇國際USR案例專文等,內容豐富,精彩可期。

疫情衝擊激發社會韌性 USR EXPO展現大學實踐能量

     另外,自2020年起,COVID-19疫情影響世界各國民生產業甚鉅,第二期(109-111年)USR計畫甫執行也即受到疫情影響,雖然國際實踐行動受阻,但各計畫團隊仍展現出在地因應的韌性,因此博覽會特別增加「因應疫情/災難所做的改變與貢獻」專區以及「國際交流因應疫情之成果專文」,蒐集各校因應疫情所做的努力、貢獻及優良案例,提供學校間交流觀摩,尋求創新與轉型,同時也讓社會大眾都能看到,USR計畫如何在疫情下持續推動,並拓展國際社會實踐。

USR推動大學創新 結合在地尋找新定位

     教育部強調,USR計畫自2018年起推動至今,即將邁入第五年,期間可見大學師生走出校園,走進社區,學會關懷與傾聽在地聲音,感同身受在地需求,協助整合相關資源,為地方導入問題解決方案。大學與地方的關係,因為USR開始有新的轉變,大學也因為USR計畫,重新開展大學影響力。

     而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以下稱USR推動中心)也自2018年起,每年舉辦大學社會實踐博覽會(USR EXPO),以讓各界認識USR,也期待吸引更多學校、師生投入社會實踐。2021 USR Online EXPO以「對話.改變」為主題,並轉化成「大學助陣 地方共振」更具體的行動標語。期待透過對話拉近學校與地方間的距離,展現大學承擔社會責任,與地方相互溝通、理解的概念,也藉由本次博覽會進行USR意象傳遞,引領大學進行社會創新,與地方攜手共同創造改變,用行動打造永續經營的社會環境。

     為呼應今年的主題,本次展期除了鼓勵各計畫透過30秒影片收集學生、老師或在地場域、社群、業師、居民等參與計畫過程的收穫與感想外,也特別在EXPO網站開闢兩項回饋留言,分別是各USR計畫開發產品或在地體驗行程等問卷意見回饋,以及對下一年EXPO的期待與建議等。活動詳情請見:https://www.2021usrexpo.org


12/11 12:00 2021 USR ONLINE EXPO 網站即將上架!


2021 USR Online Expo 共有 93 間學校與 204 件計畫,包含校務成果、計畫成果、夥伴專文、成果影片等,豐富且精彩的成果展示,無需報名,登入網站即可線上觀展!
線上展期間至留言板留言、填答計畫回饋問卷,更有機會獲得大獎!

歡迎社會大眾自 12月11日中午12點起,進入 Expo 官網瀏覽、參與相關活動喔!







109-07-07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第二期(109-111年)計畫,為引導大專校院強化在地連結,逐步投入國際場域實踐,創造實踐典範及社會影響,進而促進國際能見度,並同時鏈結自身所處地方關注領域的重要性,以達成越在地、躍國際的願景。各校USR計畫皆連結與計畫屬性相近「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17SDGs指標,接軌全球永續發展議題,以引導各大專校院於SDGs中尋找自己的定位,追求學校永續經營目標。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源於 2015年所辦理的聯合國永續發展峰會,規劃出相對應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希望作為各國永續發展規劃方針;教育部USR第二期計畫於規劃之初即將接軌SDGs指標作為計畫審查要件之一,以引導大學提升影響力,並鼓勵與世界大學對接,培養具國際視野及移動力的人才。USR第二期計畫類型分為「大學特色」及「國際連結」兩大類;計畫議題為在地關懷、永續環境、產業鏈結與經濟永續、健康促進與食品安全、文化永續、其他社會實踐六大類,共計核定97所大專院校217件計畫。

上開核定計畫中,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無國界行動工程師培育」計畫內涵連結「永續城市與社區」(SDGs.11)指標,讓國際師生團隊透過實作改善社區基礎設施,養成尊重多元、謙卑包容與關懷參與的態度,體會達成全球永續發展指標的挑戰,以培育新一代優質工程師,進而達到居住永續安全、學校永續教育、社區永續發展目標。

國立中央大學「桃海三生-型塑桃園海岸環境與人文發展永續共生」計畫內涵則與「因應氣候變遷行動」(SDGs.13)指標連結,以解決桃園海岸面臨環境保護與經濟開發的兩難,期讓海岸環境與社區永續,引動青年回流創業生根,推動地方創生與生態保育為其計畫目標。

綜理議題及計畫面向,全數計畫與 SDGs 指標的相關程度,以永續都市與社區、優質教育、良好健康與福祉三項呈現最高相關連結,說明如下:

一、大學特色類因以課程精進、場域永續為定位,其連結SDGs指標以「優質教育」(SDGs.4)為主,「良好健康與福祉」(SDGs.3)、「永續城市與社區」(SDGs.11)次之。

二、國際連結類以國際合作、實踐擴散為定位,故連結SDGs指標係以「全球伙伴關係」(SDGs.17)為主,另「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SDGs.12)、「因應氣候變遷行動」(SDGs.13)等全球問題亦是該重點指標之一。

三、另以計畫議題分析,在地關懷為主要申請計畫議題,約占34%;是類議題連結SDGs指標則以「良好健康與福祉」(SDGs.3)、「優質教育」(SDGs.4)、「減少不平等」(SDGs.10)、「永續城市及社區」(SDGs.11)4項為主。



2020線上常設展介紹


2020-02-17。第二期(109-111年度)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核定計畫公告





計劃書公開資訊> http://usr.moe.gov.tw/pub.php


院會議案【行政院】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推動情形」報告(108年5月9日)



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2019-2022年第一期)



大學協助地方創生希望合作之優先推動鄉鎮市區調查表

學校名稱:
一、 貴校目前或過去是否曾與134個優先推動鄉鎮市區有接觸或合作?
  □是,鄉鎮名稱:                                 
          合作主題/方向:                           
  □否
二、貴校是否有意與優先推動鄉鎮市區合作?
  □是(請續填下表)   □否
三、 貴校是否鄰近優先鄉鎮市區?
□是,鄰近鄉鎮市區:                □否
四、貴校未來希望能合作的鄉鎮市區
縣市/鄉鎮市區
1.
6.
2.
7.
3.
8.
4.
9.
5.
10.
學校負責單位
聯絡窗口姓名:
聯絡電話:
電子信箱:
填表人:             職稱:               校長核章:
填表日期:1082  

◎本調查表請於108227日(星期三)中午前回傳至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 

地方創生優先推動鄉鎮市區清單
縣市
鄉鎮數(134)
鄉鎮市區名稱
新北市
3
平溪區、貢寮區、瑞芳區
桃園市
1
復興區
新竹縣
2
五峰鄉、尖石鄉
苗栗縣
3
南庄鄉、泰安鄉、獅潭鄉
臺中市
6
大安區、外埔區、石岡區、后里區、和平區、新社區
彰化縣
19
二水鄉、二林鎮、大城鄉、永靖鄉、田中鎮、田尾鄉、竹塘鄉、秀水鄉、和美鎮、社頭鄉、芬園鄉、花壇鄉、芳苑鄉、埔心鄉、埔鹽鄉、埤頭鄉、溪州鄉、福興鄉、線西鄉
南投縣
9
中寮鄉、仁愛鄉、水里鄉、名間鄉、竹山鎮、信義鄉、埔里鎮、國姓鄉、魚池鄉
雲林縣
6
口湖鄉、水林鄉、古坑鄉、四湖鄉、林內鄉、臺西鄉
嘉義縣
4
大埔鄉、布袋鎮、東石鄉、阿里山鄉
台南市
13
七股區、大內區、北門區、左鎮區、玉井區、西港區、東山區、南化區、後壁區、將軍區、楠西區、關廟區、鹽水區
高雄市
15
大樹區、內門區、六龜區、田寮區、甲仙區、那瑪夏區、林園區、阿蓮區、茂林區、茄萣區、桃源區、旗山區、旗津區、燕巢區、彌陀區
屏東縣
27
九如鄉、三地門鄉、內埔鄉、竹田鄉、牡丹鄉、車城鄉、佳冬鄉、來義鄉、東港鎮、枋山鄉、枋寮鄉、林邊鄉、南州鄉、春日鄉、崁頂鄉、泰武鄉、琉球鄉、高樹鄉、新埤鄉、新園鄉、獅子鄉、萬丹鄉、萬巒鄉、滿州鄉、瑪家鄉、霧臺鄉、鹽埔鄉
宜蘭縣
3
大同鄉、南澳鄉、蘇澳鎮
花蓮縣
10
玉里鎮、光復鄉、秀林鄉、卓溪鄉、富里鄉、瑞穗鄉、萬榮鄉、壽豐鄉、鳳林鎮、豐濱鄉
台東縣
13
大武鄉、太麻里鄉、成功鎮、池上鄉、卑南鄉、延平鄉、金峰鄉、長濱鄉、海端鄉、鹿野鄉、達仁鄉、關山鎮、蘭嶼鄉




108-01-04

行政院訂定今(108)年為臺灣地方創生元年,並推動「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期望能透過各項戰略的推動,協助134個優先推動鄉鎮,發展地方特色,以解決我國目前所面臨的總人口減少、高齡少子化、人口過度集中大都市及城鄉發展失衡等問題,達成「均衡臺灣」目標。

配合地方創生政策的推動,教育部為鼓勵大學積極參與地方創生,並使各大專校院瞭解地方創生政策內涵及作法,特於10814日於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辦理「大學協助地方創生座談會」,由教育部姚代理部長立德及國家發展委員會陳主委美伶共同主持,也邀請國發會進行「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方案說明,邀集全國大專校院出席,共計有138所大學參與,158位學校代表出席,其中更有100位校長或副校長親自與會,顯示大學對地方創生之重視。與會校長們熱切參與地方創生議題討論。未來期有更多大專校院協助優先推動鄉鎮,共同發掘各鄉鎮市區未來的發展特色。

教育部姚代理部長於座談會致詞時表示,大學為我國高等人才培育的重要搖籃,目前154所大專校院分布在全國各地區,在學人口約123萬名大學生,是極具協助社會進歩的動力來源,大學的功能不僅為研究學術與培育人才,更以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本部自107年起正式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引導大學發揮社會責任,透過人才培育及知識建構與轉譯,協助地方產業升級或解決地方問題,使大學成為促進區域發展、協助地方政府或鄉鎮推動地方創生的夥伴。107年共有114220USR計畫獲得通過,並已在全國22縣市279個實踐場域積極展開合作中,其中並已包含52個優先推動鄉鎮。

教育部為鼓勵大學積極參與地方創生,目前正在規劃109年將啟動的USR第二期計畫,配合地方創生將新增「地方創生類USR計畫」:鼓勵各校以「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之134個優先推動鄉鎮市區為實踐場域,協助鄉鎮發掘未來發展特色,結合學校能量強化在地連結合作,參與推動地方創生。學校可協助優先推動鄉鎮提案,並將提案內容融於地方創生類USR計畫。倘該鄉鎮提案經國發會通過補助,則本部將加碼補助學校之USR計畫,協助學校投入地方創生。

配合地方創生方案的推動,地方創生類USR計畫將提前進行徵件作業,後續將由教育部另行辦理計畫說明會,預計於1085月公告徵件辦法。 





107-07-29

由教育部主辦,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策劃之第一屆大學社會實踐博覽會於29日圓滿落幕。本次博覽會以「希望所在」(H.O.P.E)(Humanity, Open, Place-based, Empowerment)作為主題,鼓勵參展學校能以此自許,為地方發展有所貢獻。有別於以往計畫成果發表會的形式,活動特別透過主題策展和網路社群經營的方式,並邀請國會、中央部會、地方政府、產業界、新創及媒體共襄盛舉,深受各界矚目。博覽會現場共有50所大專校院、93件大學社會實踐的精彩案例參展,並安排專題演講、跨界論壇與社群交流,兩天博覽會除吸引近萬人次到場參觀,網路社群討論聲量與擴散效益也打破歷年活動紀錄!

教育部部長葉俊榮、立法委員吳思瑤在開幕致詞均宣示了USR計畫在高等教育發展上的意義與重要性。葉俊榮在致詞時表示,大學社會責任(USR)被列為大學發展重點已是全球趨勢,教育部於107年起將USR列為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的重要內涵,並由產官學界及民間共同推動。他期許「大學在發展的同時,也要回饋,讓師生有使命感,能為重大問題做出貢獻,不只限於回應台灣社會實際問題,也期待能進一步為國際社會的相關活動注入更多信心。」他將大學比喻為大樹,USR計畫成果就像「大樹不斷茁壯,庇蔭很多人,不過這樣的成長是來自於這塊土地的內涵」,並表示「大學在發展的同時,也要回饋。要得到支撐,也要能善盡社會責任」。

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召集人吳思瑤表示:「高教必須改革,走出校園,走進社會!除了競逐國際排名、提升研究能量之外,大學必須回應社會的需要,積極實踐社會責任!」吳思瑤長期關注地方創生與USR計畫的推動,未來她也將持續給予支持,讓各大專校院成為地方創生與城市進步的協力夥伴基地!會中她也提出三項促進落實USR的政策建議。她認為目前USR獲得的資源仍然不足,僅占高教資源的7%,未來將持續協助爭取預算,此外USR的推動應該延長執行期程,透過長遠規劃使大學社會實踐工作的規劃及執行更為完善。最後,吳思瑤也呼籲大學教師多元升等制度的必要性,指出投入USR工作的專案教師及助理在其工作條件和職涯發展上,也應得到同等的回饋和支持。

本次博覽會除各校精彩的展示,也透過多元的交流活動,提升大學與政府部門、媒體、國際社群、國內新創團體及產業界的對話及連結。三場專題演講邀請重要的國際講者,分別分享了英國大學投入社會實踐的理念、日本區域型大學結合地方創生工作的發展經驗,以及美國都會型大學投入社區關懷工作的經驗。現場也安排三場緊扣當前國家發展重大議題的焦點論壇,邀請產官學研各界共同探討大學與政府、民間協力的經驗與模式,現場引發參與者相當熱烈的討論。

同時,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也特別邀請立法委員余宛如及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主持由十個國內知名新創團體與參展USR計畫進行對話分享的資源媒合座談。由這些新創團體介紹在各類發展議題中社會力量的實踐經驗,透過對話分享尋求學界與民間連結合作的可能性。

大會尾聲的頒獎典禮,更為現場掀起高潮,參觀民眾均給予得獎團隊熱情掌聲。本次博覽會首次設立USR最佳實踐獎、USR網路人氣獎等不同獎項,積極呼應社會各界的期待,以實際的獎項支持、肯定參展學校及團隊投入社會實踐,並積極分享與擴散成果,鼓勵大學教育工作者實踐社會責任。最佳實踐獎由美和科技大學、慈濟科技大學、台北醫學大學、高雄醫學大學、修平科技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6校獲選;網路人氣獎由長榮大學、靜宜大學、東海大學3校獲得;最後,人氣爆棚獎由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中華醫事科技大學3校獲獎。

主辦單位教育部期許USR博覽會不只是一個活動,更是一個平台;透過這個平台,讓關心地方創生、社會創新和人才培育的產官學研各界能有更多深度的合作交流,促成更多創新向上的動能。



107-07-28

2018USR博覽會是教育部年度最重要的活動之一,訂於107728日至29日假臺灣大學綜合體育館辦理,今年以「希望所在」為主題(H.O.P.E)(Humanity, Open, Place-based, Empowerment)透過策展和多元豐富的活動來傳達「大學是希望的所在,有大學在的地方就有希望」的理念。開幕活動透過舞蹈展現大會HOPE4個元素,並透過開展儀式,象徵全國大學校院合力為臺灣地方的發展和下一代的未來種下希望,注入能量。這項活動首次從地方創生、社會創新、人才培育等不同的角度來宣示未來教育部支持各校推動USR的決心和發展方向,也為2018USR博覽會揭開序幕。

今年計有50所大專校院、93件大學社會實踐的精彩案例參展,博覽會展出內容涵蓋「在地關懷」、「健康促進」、「產業升級」及「環境永續」等四大主題,現場安排3場專題演講、3場跨界論壇、10場以上的社群交流,並頒發USR最佳實踐獎等相關獎項,期能促成跨界交流。

活動規劃的三場專題演講分別從政策、學校與社區等不同層次切入,巴黎文理研究大學Michael Worton 教授以「公共參與:大學的未來願景,還是另一種學者的例行公事」為題與現場與會來賓分享過去多年推動社會實踐的觀察,特別是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難、挑戰與因應方式。日本高知大學櫻井克年校長則以「邁向『超級區域型大學』:高知大學區域協作聯盟」為題,分享高知大學如何在地方創生的架構下重新自我定位,調整校務發展策略,培養地方發展所需要的人;最後,美國城市與都會大學聯盟Valerie Holton教授將討論的重心帶往如何建立跨領域的團隊與實踐社群,在「高效協作:開啟高等教育未來之鑰」的講題中詳細分享如何在場域中建立連結、互信和真實的夥伴關係。三場演講相信必能引起現場熱烈討論,並讓大家對現行政策、法令與學校體制有深刻的反省。

在焦點論壇部分,分別以「社計城市:地方政府x公民培力」、「在地創生:綠色成長X循環經濟」與「永續海洋:政策創新x產業創新」為主題,邀請產、官、學、研、媒體及民間各界,進行跨界對話,論壇上各方熱烈討論充分交流,激盪出相當多的火花,並拋出許多未來可以進一步跨界合作的方向。

活動現場所展出的大學社會實踐案例中,有許多亮眼的合作成果:

一、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三漁興旺-國際藍色經濟示範:面對漁業資源日漸枯竭及全球氣候變遷對海洋生態、海洋生物、養殖漁業與漁村發展之影響,透過開設創意創新創業學程及博雅教育課程,引導學生在地人文創新、漁業歷史故事,帶動地方創生及漁業觀光發展與生態保育,另透過漁創青創復興漁村,並以生技電商振興漁產,成功打造循環自立之藍色經濟生態體系。

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營造綠色水沙連-智能×減污×循環:南投縣埔里地區在歷經九二一地震後,暨大師生參與桃米社區的重建,並建立大學與社區共生共好的夥伴關係。計畫聚焦於水源保育與產業發展兩項價值如何兼容並蓄的課題及水資源高度關連的產業發展、生態保育、生活空間創新與實踐行動,將透過開設社會參與式課程、服務學習課程及專題研究課程,引導學生參與USR計畫,並由大學與地方社群的共學共工平臺建構,推廣保水、節能、減污等永續環境知識與實踐技能,同時進行水沙連區域水資源整體的基礎資訊建構,並針對在地與水資源高度關連的產業發展、生態保育、生活空間進行各項創新與實踐。

三、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岸地方創生-高雄永安區漁村為例:學校針對漁村所面臨到的人口外流、人力老化、沿海資源枯竭及漁產產銷結構失衡與海岸廢棄漁船閒置影響社區觀瞻等問題,結合海洋事務與產業管理研究所、水產食品科學系、海洋休閒管理系、基礎教育中心等資源,對外並結合地方政府與養殖產業等各單位的資源,帶領橫跨「水圈學院」和「管理學院」的師生翻轉教育,透過打造開放性水域安全教育與訓練示範場域之策略和食魚教育、海洋文化教育的推廣,帶動在地產業創新升級,進而提升漁村競爭力,促進在地觀光產業發展,吸引青年返鄉,再創漁業轉型契機。

四、修平科技大學-具LBS功能的農業創生系統:臺灣農業面臨著缺工、產銷不平衡及農業從業人口老化等問題,學校整合臺中市六個大學人才,建置一個具有BLS(Based Location Services,基於位置的服務)功能的農業創生系統,平衡滿足一定範圍內消費者需求的取貨點數量與農民生產產能,形成在地生產、在地取貨與在地消費,至終達成生產者獲利消費者健康的目標。並培育具有餐飲、農產加工、文化創意的專業人才,以消費者需求為核心,學生成為配銷種子協助農產品行銷,行銷在地農產,解決在地農產品的銷售問題,進而鼓勵青年在地創業。

五、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城鄉創生電力公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臺南市後壁區和中西區一個是臺灣典型農業聚落,年輕人多往外發展,老年人口居多,一個是隨著經濟模式轉型,逐漸沒落的傳統社區。如何活絡地方,為地方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是中華醫大團隊想要與地方社區共同回應的問題。中華醫大在USR的支持之下,從零開始,由學校整合各院系師生之能量,讓各院師生走入社區場域,向社區學習。也因為學校的高度支持和充分投入,將社區真實的問題和在地知識帶入課堂,開發許多以認識場域、回應場域問題的課程,讓師生和場域夥伴的關係緊密,也獲得社區區長和里長的支持。中華醫大團隊透過深蹲在地,在一天一天的交陪、搏暖、參詳的過程中,一面和在地夥伴都能建立真實互信、互助成事的夥伴關係,同時也互相學習,為城鄉活化、地方創生奠定相當穩固的基礎。

六、弘光科技大學-健康促進-長照弘情-自立樂活攜手「弘」轉人生計畫:臺灣正面臨高齡化社會,五都人口老化比例急遽成長的情況,弘光科大團隊在USR計畫的支持之下嘗試發展有別於現行長照政策,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長期照顧體系,從真實需求出發,強調、推行「自立支援」的照護方向。打破過去純粹醫療觀點的長照思考——機構單方面的照顧、服務長者只會使他們更容易走向衰弱與退化,如何讓長者自主自立、從被約束的被動處境,到自己站起來、走出去,是弘光科大與社區共同發展的願景。為了培力社區具備自主自立的能量,弘光科大嘗試跨界整合各種資源,透過社工、物治、職治、護理等各種專業合作,協助機構回應長者的真實問題與需求,同時也讓機構可以學習新的觀念和新的模式,讓照護機構、社區、學校三方能以USR的資源為槓桿,累積足夠的能量,逐漸建立良好的互惠互榮關係,在計劃資源結束後依然有能力持續運作。

兩天博覽會的活動中,另一個高潮是大專校院與新創團體的媒合,大會以資金募集、人才培訓、業師經驗、課程開發及社群經營等社會創新價值鏈中的五大主題,邀請當前活躍於各領域的組織團體進行經驗分享與資源媒合,在政務委員唐鳳及立法委員余宛如的主持下,讓大學可以清楚了解看見自己在創新生態系統中的相對位置,也促成許多進一步合作交流的機會。

本次博覽會也特地規劃USR最佳實踐獎等相關獎項,以表彰第一線師生對區域創新與人才培育之卓越貢獻,相信這跟其他鼓勵研究的獎項會很不一樣,將特別的有份量,特別有溫度。期許USR博覽會不只是一個活動,更是一個平臺,期透過這個平臺,促成更多社會創新網絡的串聯,形成更多跨校、跨領域、跨部門、跨世代的合作,讓更多有溫度的教育創新能在博覽會後持續展開,讓USR能凝聚臺灣持續向上的動力。







 107年度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核定件數

項目
一般大學
技專校院
合計
通過案件數
通過案件數
通過案件數
種子型計畫
56
86
142
萌芽型計畫
38
27
65
深耕型計畫
8
5
13
案件數合計
102
118
220


為強化大專校院與區域連結合作,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培育對在地發展能創造價值的大學生,教育部宣布將自106年啟動「大學在地實踐聯盟」,以一所技專校院及一所大學共同擔任聯盟的「雙軸心學校」,引導夥伴學校師生組成計畫與執行團隊,在區域發展上扮演關鍵的地方智庫角色,主動發掘在地需求、解決問題,透過在地優勢分工合作,協助區域整合,帶動中小企業及社區文化的創新發展;藉由學習的過程,也讓大學生感受到「被社區需要」,凝聚對區域發展的認同。本計畫未來需中央部會、地方政府、產業聚落公協會、社區團體、大專校院共同合作,創造符合在地城鄉、產業及文化發展的創新價值。


「一個偉大的城市應該要有一所偉大的大學!」教育部陳良基政務次長表示,臺灣有158所大專校院,約123萬名大學生,是極具協助社會進歩的動力來源。現代企業在經營與追求獲利的同時,會結合企業能力為社會與環境做出具體貢獻,此為各界熟知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而大專校院在區域資源配置上,更是獲得政府關注及投入,因此大專校院應透過主動積極合作,帶動所在地區繁榮與發展,實踐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

教育部將自106年啟動「大學在地實踐聯盟」,由聯盟研擬於續年提出「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計畫),推動各大專校院實踐社會責任。本計畫採籌備期及執行期兩階段的推動作法。

一、106年籌備期:啟動「大學在地實踐聯盟」

1.分區成立聯盟:預計於全國北區、中區、南區、東區,成立810個由大專校院、產業聚落、區域發展組織及地方政府所組成的跨界聯盟,盤點在地發展需求議題,發動聯盟內的學校對接在地文化及產業發展需求。每個聯盟由一所技專校院及一所大學擔任共同召集的「雙軸心學校」,擔負資源串聯與整合運作的角色,秉持「成功不必在我」的信念,帶動夥伴學校走出學術象牙塔,對焦產業需求,融入社區發展與人文脈動。

2.設定區域目標:由「雙軸心學校」校長、產業聚落代表、區域發展組織代表及地方政府共同組成「區域指導委員會」,作為連結整合資源及決定資源挹注的重要機制,共同設定區域發展所需的人才培育、城鄉發展、產業創新及在地價值創造等目標。

二、107年執行期:提出「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計畫)

1.提出實踐計畫:各聯盟研擬可能創新城鄉、產業及文化發展,對區域富有價值意義的實踐方案,向教育部提出USR計畫申請。經審核通過,由教育部補助經費,協助大專校院具體行動,活化在地發展。

2.鼓勵跨域整合:期待透過各聯盟研擬的多元類型USR計畫,同步鼓勵教師帶領學生以跨系科、跨團隊、跨校聯盟的結合力量,運用各自專長與所學,協助產業與文化發展,激發學生在地就業或在地創業的意念。此外,區域內有潛力的隱形冠軍也可就近尋求大專校院的技術研發支援,讓在地產業及民眾感受到大專校院的存在對區域發展有實質助益。

「大學在地實踐聯盟」將以技專校院與產業公協會合作的經驗為基礎,結合一般大學對人文及社會的研究與關懷,透過分區聯盟的型式,串聯起全臺87所技專校院、71所大學,以「在地連結.區域合作.社會創新」為願景,採取具體實踐行動,達成四大核心任務:一、強化區域產學鏈結,協助在地產業發展與升級;二、連結區域學校資源,協助城鄉教育發展;三、整合部會與地方政府資源,挹注在地發展;四、落實大學社會責任,推動師生社會創新。

教育部預定於10512月中旬前辦理「106年大學在地實踐聯盟計畫申請學校說明會」,1061月中旬前受理聯盟計畫申請,1062月完成各區域聯盟雙軸心學校的評選作業。未來將由教育部每2年考核聯盟運作,以確保聯盟所推動執行的USR計畫對在地發展達到最大效益。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
教育部令中華民國108107
臺教技(三)字第108012211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