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臺北市】城鄉發展動態(2022)工務局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專題網>城鄉網誌

 

SDGs在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路平安臺北好  治川渠活水岸  路燈亮公園美  清污水淨河川  保山林護坡地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 工程blog


2022-10-19北市工務科研創新計畫補助11/7起開放申請

北市工務局為提升公共建設服務品質,推動補助符合臺北市社會及環境條件之創新工務建設或管理技術,鼓勵公私立大專學校、法人及團體創新研究,使政府與研究單位成為夥伴關係。112年度補助計畫自111年11月7日起至111年11月25日17時止受理申請,歡迎符合補助對象者踴躍參與,詳細申請資訊請詳北市府市民服務大平臺([連結])。


      北市工務局致力推動臺北市公共設施基礎建設,用心營造宜居永續城市,執行業務涵蓋海綿城市、田園城市、智慧化管理等重大政策,以及全市道路橋梁、公共建築、防洪排水、河川管理、污水處理、資源循環、公園生態、路燈節能、坡地管理等層面,另112年度經盤點局內需求建議部分,尚有影像掃描應用於道路柔性鋪面平整度可行性研究、公共工程淨零減碳工法及策略之研究、防洪排水設施創新巡檢管理技術、雨水下水道設施科技檢視技術、利用人工智慧AI辨識污水管內異常之可行性研究等創新研究,只要能夠提出與工務局轄管業務相關且具創新性或前瞻性之政策規劃、技術工法、材料應用或智慧化、大數據分析等管理模式之工務建設科學研究創新計畫,就有機會獲得最高上限100萬元補助經費。


      有關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工務建設科學研究創新計畫補助要點及112年度補助申請公告相關資訊、文件、申請書表等,請至臺北市市民服務大平臺下載,再次歡迎相關研究之學研單位提案加入公共建設提升服務品質的行列,一同創造更美好的臺北。

112年度公告徵求項目


2022-10-19北市10/31發表工務建設科學研究創新計畫成果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將於111年10月31日在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辦理「臺北市工務建設科學研究創新計畫成果發表會」,展示108年至111年期間補助之20項計畫內容,並現場發表6篇已實際應用於實證場域之計畫,歡迎有興趣朋友踴躍參與或屆時上網下載會議手冊(研究成果)。

為提升臺北市公共建設服務品質,透過學術或研究單位之科學研究創新方式結合北市工務建設工作,在工程技術及管理制度領域上提升相關技術之應用研究,以回饋北市都市建設及管理之需求,因此工務局自108年起率全國地方政府之先,首創編列預算補助學研界推動與公共工程相關之計畫,期能加速引進新材料、技術作法及創新管理模式。

工務局推動北市公共設施基礎建設,其品質及設施維護管理的細緻程度,將直接影響民眾日常生活品質,更是促使臺北市提高國際城市競爭力排名的關鍵因素之一,然而伴隨著都市發展擴張、人口密度不斷提高、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諸如暴雨、高溫等極端事件及民眾對於公共建設服務品質的要求日益提昇的情況下,使工務局於相關公共建設維護管理上面臨重大挑戰,再加上近年來國際城市治理朝向永續發展、智慧管理、循環經濟等趨勢,因此藉由提出透過獎補助學術或研究單位之共同合作方式,促進相關技術之實地場域驗證或應用研究,以突破政府於都市建設及管理之困境與盲點。

為營造宜居永續城市,科研計畫涵蓋市府海綿城市、田園城市、道管中心等重大政策,以及北市道路橋梁、公共建築、防洪排水、河川管理、污水處理、資源循環、公園生態、路燈節能、坡地管理等各業務層面,迄今已有相關研究成果,期藉由舉辦「臺北市工務建設科學研究創新計畫成果發表會」,激勵更多學術研究單位參與。其中有關「道路零星修繕工程開口契約採用成效式契約之執行成效分析」、「基於細胞自動機淹水模式進行都市暴雨內澇即時模擬與預報」、「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建置區域下水道系統水位預報模式與抽水機智慧操作策略」、「公園湖泊水中溶氧監測和改善用水下機器人系統研發」、「地下管線坐標定位之研究:多相機式管道巡檢設備研發」、「臺北市轄區戶外木質設施工程效能提升計畫」等六案將於後續實際應用,特別安排於會上發表成果,另會場亦將108年迄今20項補助計畫以海報方式展示。

本次成果發表會期望整合產官學研界研究與應用成果,促進各界交流,掌握工務建設趨勢與發展,創新及活絡新技術發展應用,為臺北市工務建設都市治理模式樹立新典範。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工務建設科學研究創新計畫成果發表會」 | ACCUPASS 活動通


2022-07-11臺北永續森林的願景,由你我共同參與

森林在「固碳」、「水土保持」、「微氣候調節」、「生物多樣性」等環境永續議題中扮演重要角色,北市工務局大地工程處因應臺北市淨零排放政策以及森林多目標永續經營趨勢,於111年7月9日舉辦「臺北市森林願景論壇」,邀請產、官、學、民一同參與臺北市公有林議題討論,透過主題短講、綜合討論、工作坊等活動內容,廣納吸取各方意見,期許未來公私協力共同經營打造一片健康的臺北永續森林。

  大地處表示,在禁伐天然林政策與水土保持觀念逐漸受到重視下,森林利用多以保育為主。近年為接軌國際SDGs永續發展目標,臺北市淨零排放自治條例已經臺北市議會三讀通過,其中森林不僅固碳更能吸碳,重要性不容忽視。為此森林多目標經營及生態系服務價值興起,包含相關的碳匯、林下經濟、國產木材等需要更多元的經營管理來發揮最大效益。

  大地處森林遊憩科長潘信元說,本次舉辦的「臺北市森林願景論壇」邀請到林務局黃群修組長及嘉義大學張坤城助理教授,分別針對「臺北市森林資源」、「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與服務」進行主題短講,擴展大眾對於臺北市森林的全方位認識。

  接著由與會各界人士一同討論「森林生態系服務指認」、「森林分區經營目標」、「臺北市森林經營潛力林地」、「森林步道與遊憩設施管理」、「環境教育」、「公民參與機制」等六項主題,並邀請到郭城孟、林世宗、郭瓊瑩、林金保、管立豪、廖英凱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參與指導交流,活動於當日圓滿落幕。



  臺北市公有林經營管理需要各方的多元發想、建議與評估,之後也將持續舉辦多場工作坊及環境教育等公共參與活動,未能現場參與的民眾,也可透過線上平臺參與討論(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704498670648845),深化民眾對於臺北市近郊自然環境與生態的探索意願與關注,過程中希望形成社會對於臺北市森林的集體願景,公私合作促使臺北市往永續城市邁進,並回應世界對環境永續的共同目標!


2022-06-16探索城市美好想「巷」結合美學專家及居民意見的後巷美化設計

臺北市工務局衛工處自89年起藉由推動後巷美化,提高住戶污水接管意願,希望為市民完成接管的同時,將後巷環境同步進行美化,截至今(111)年5月,已完成2,306條後巷美化。衛工處今年起配合北市府「城市美學」計畫,於南港區玉成街140巷2號至16號進行後巷美化工程,預計6月底完工。

衛工處副處長李志榮表示,有別於以往後巷美化工程,本次城市美學計畫,將城市美學指標中的「友善環境」、「通用設計」、「公私協力」納入設計考量,並邀集擁有美學專業的外部學者專家擔任委員,結合當地里辦公室及居民意見共同檢視、發想。


南港區萬福里里長林建華表示,本次後巷美化採用「紙模地坪工法」,相較於傳統洗石子美化,在樣式的選擇上更加靈活,對當地景觀有很大的助益。後巷美化完工後,由里辦公室負責維護管理及綠美化,未來會更乾淨、明亮,社區管委會也會配合設置後巷照明,對地方的治安也有幫助。

衛工處進一步說明,後巷美化為用戶接管的附加價值,歷年來的美化成果成功翻轉民眾對於後巷髒亂陰暗的刻板印象,現在更配合城市美學政策,打造功能與美感兼具的後巷,讓城市景觀更加和諧。


2022-04-21北市新工處建設人本友善的優質通學步道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配合市府政策,自109年10月開始接管維護市府所屬學校周邊退縮無遮簷人行道以來,即致力於提升相關人行道環境,積極創造優質的師生通學空間,已完成有永吉國小、東門國小、健康國小、芝山國小、社子國小、新湖國小、木柵國小、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文山特殊教育學校、東湖國中、瑠公國中、麗山國中、復興高中及松山高中等14所校園周圍人行道改善工程。

新工處共管科科長洪維聰說明,為提供學童一個安全通學的空間,學校周邊人本環境改善一直是臺北市政府的優先政策,110年度新工處改善學校周邊人行道工程規模約4,945萬元,面積達9,169平方公尺,而在施工過程中,新工處也同時調整影響視障者通行的車阻,以建立無障礙的街道環境;並考量到學校師生上下學通行的安全及儘量避免影響到學校的教學,採取分區的方式施工,另外為了讓市民安全的通行,也會適時配合調整施工區域的圍設範圍。

洪維聰表示,這些人行道施工期間感謝市民與師生的體諒,及各區里長的協助,為創造人本友善環境的優質通學步道全力支持及督促,使得臺北市校園周圍人行道更新工程順利推展,如期完成,未來新工處也將持續改善學校通學步道,讓大家都能擁有一個友善無礙、便利安全的人行空間。


















2022-04-08新工處邀集相關團體召開座談會 交流公共工程面臨之挑戰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為加強與公共工程各領域相關團體交流溝通,將於111年5月5日在市政大樓舉辦「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111年度相關團體座談會」,邀請綜合營造業、土木包工業、土木技師、結構技師、建築師及工程技術顧問等相關公會,希能藉由座談會提供機關與業界間意見交流之平臺以獲取建言,來建構更優質、更透明之採購制度及環境。

新工處工務科科長蕭志龍表示,本次座談會除開放與會代表自由提出意見交流外,並列出「當前面對物價飛漲廠商承攬公共工程之應對策略」及「營造產業勞工短缺意見交流」為座談會兩大主題,主要為因應近年來受國際局勢動盪、疫情反覆無法獲得有效控制及各行業訂單滿載需求,衝擊北市府各公共工程招標作業及施工進度,須配合編列物價調整費以因應節節攀高之營建物價,希冀藉由此會議提供本處因應物價波動劇烈之招標建議;另承攬中之公共工程應對策略,因囿於COVID-19病毒影響,導致國境緊縮、人流減緩及臺商回流設廠等影響,導致國內工程需求大增、外國勞工無法進入等議題,期待與參加座談會人員交換意見,作為後續招標施工之參考。


Public Building Taiwan【臺北市】公共建築工程動態與成果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https://pwd.gov.taipei/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 https://nco.gov.taipei/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 https://heo.gov.taipei/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https://pkl.gov.taipei/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衛生下水道工程處> https://www.sso.gov.taipei/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 https://www.geo.gov.taipei/

 

【臺北市】工務局(2022)(2021)(2020)(2019)(2017~2018)(2015~2016





【臺北市】城鄉發展動態(2022)都市發展局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專題網>城鄉網誌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https://www.udd.gov.taipei/


臺北市政府 都市發展局 | Facebook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施政報告1116

前言

都市發展局配合市府施政策略,在建構臺北願景計畫,已透過東西區門戶計畫整合各計畫綜效及都市再生策略的推動,同時配合國土法實施,劃設本市國土功能分區及辦理本市主要計畫銜接國土規劃上位指導等相關工作,並透過公民參與程序取得共識,以作為本市未來長期發展指導綱領及各部門計畫推動依據。

在都市規劃部分,已完成全市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專案通盤檢討,全市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已陸續完成公告實施,或於內政部都委會審議中。同時檢討土地使用分區規範,以利都市適性發展。在城市發展規劃需求下,每年持續監修航測影像圖及數值地形圖;另外透過都市計畫檢討大眾運輸導向之都市發展策略(TOD),及市有建物及用地整合運用導向之都市發展(EOD),結合本府推動之重大計畫與地區實質發展需求,為本市策略發展及回應2050淨零碳排提供解方。

在落實居住正義方面,持續積極興辦社會住宅、持續辦理「青年創新回饋計畫」、辦理住宅租金補貼及推動包租代管等提供市民以多元方式安居本市,同時為維持並提升更好居住服務及促進公共利益,已成立行政法人「臺北市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

為強化民眾居住建築物安全,提升民眾安全使用知識,以期預防公共災害的發生,同時推動公有建築物無障礙友善環境,並宣導土地合法使用進而降低建物違建、土地違規情形;另推動建築物外牆安全申報及普篩,期於建築物生命演進的各階段過程,善盡輔導、協助與督管職責。

對於都市更新或危老重建改善居住環境部分,已研議創新之都市更新政策、簡化審查機制、整合民間專業能量與都市更新協力組織,另透過辦理公辦都更、協助民辦都更、輔導危老重建、公辦整維示範計畫及都市再生計畫,目前已有具體成效,將在兼顧都市機能再生與環境重塑,及保障民眾權益基礎下持續推動。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施政報告111年3月)

前 言 

引導空間轉型 

建構臺北發展願景-劃設國土功能分區及研擬全市空間發展策略 

調節土地使用策略-全市行政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 

研擬全市戰略計畫-大眾運輸導向之都市發展(TOD) 

盤整公有用地設施-市有建物及用地整合運用導向之都市發展(EOD) 

加速社子島之發展-辦理社子島都市計畫 

促進地區發展再生-南松山地區發展再生計畫 

違規使用輔導納管-關渡平原輔導納管試辦計畫 

持續取得公設保留地-容積代金基金管理及運用 

回應發展變遷需求-研修合宜都計法規 

奠定城市發展基礎-推動空間圖資數位化 

重塑都市意象 

帶動舊城商業氛圍-打造西區門戶 

塑造東區願景計畫-形塑東區門戶 

落實優化人本環境-推動南港區人行立體連通系統並建置南港生態綠廊 

提倡臺北城市美學-加速違規及廢棄招牌查報拆除 

落實居住正義 

提供多元方式安居-提供社會住宅與盤點公有住宅資源 

整合民間住宅資源-分級租金補貼加碼補助額度 

整合民間住宅資源-社會住宅包(代)租代管計畫 

創造社區友善活力-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 

強化建物管理 

提升建物安全使用-加強法令宣導 

維護建物公共安全-建築物外牆安全診斷申報制度 

維護建物公共安全-加強公共場所公共安全聯合檢查

 輔導建物改善重建-危老條例因應作為 

輔導建物改善重建-高氯離子混凝土建築物善後處理執行

減少建物違規使用-遏止新違建 

提昇公共設施便利-推動無障礙環境 

改善違規使用情形-以裁罰管制、商登預協審及建置便民E化查詢系統  

推動都市再生 

突破現行都更困境-推動公辦都市更新 

創新都更政策機制-協助民辦都市更新 

加強民眾溝通整合-再生計畫市政溝通 

結 語




2022年12月30日 星期五

【臺南市】城鄉發展動態(2021~2022)工務局


臺南市政府工務局 


臺南市政府工務局 | Facebook


2022-05-19臺南市政府早年種植之行道樹部分具易竄根及倒伏高風險,審計機關促請改善

臺南市政府工務局(下稱工務局)行道樹管理情形,經審計部臺南市審計處查核發現,臺南市行道樹因多屬早年種植,且對於樹種之選擇未能因地制宜,致具有易竄根、易生病蟲害或不耐強風等風險之樹木比率高達65.61%,經函請研謀改善,已於111年2月訂定臺南市行道樹樹種選擇原則,並依該原則擇選適合樹種列為111年度行道樹相關工程之補植選項,以降低路樹倒伏風險,維護民眾行的安全。

審計處指出,工務局為加強行道樹管理,於101年發布「臺南市公共設施植栽管理自治條例」,依該條例第4條規定,行道樹應視路段土質、當地氣候、周邊環境及景觀栽植,截至109年底止,臺南市行道樹樹種約有209種、數量約11萬餘株,分別由工務局及區公所管轄。

然而,審計處於110年3月查核發現,行道樹因多屬早年種植,彼時樹種之選擇與栽植,係以經濟、美觀及快速綠化為考量,致具有易竄根、易生病蟲害或不耐強風等風險之樹木計7萬餘株,比率高達65.61%,衍生樹木竄根破壞路面,或因罹病及強風而傾倒,造成人車損傷等情事,又經檢視行道樹相關工程契約發現,小葉欖仁等高風險樹種仍列為可用於補植之樹木選項,相關規範尚欠周延,審計處遂於110年5月函請工務局研謀改善。

審計處表示,經追蹤改善情形,工務局已於111年2月10日訂定臺南市行道樹樹種選擇原則,就行道樹之棲地、周邊環境、街廓景觀等,提出建議之種植距離及樹穴深度等,並考量氣候因素,表列建議臺南市種植之樹種名稱,且已依上開原則,擇選合宜樹種列為111年度行道樹相關工程之補植選項,以降低路樹倒伏風險,維護民眾行的安全。


2022-03-30臺南市政府工務局對於潛存倒伏風險之行道樹尚未辦理健康檢測,審計機關促請改善

臺南市政府工務局(下稱工務局)為加強行道樹管理,於108年度辦理臺南市東區等6區行道樹普查,記錄行道樹之樹種、數量、坐落地點及外觀狀況等,經審計部臺南市審計處查核發現,上開普查作業結果,部分樹木有外觀腐朽、中空或傾斜情形,惟工婚務局遲未辦理健康檢測作業,以瞭解樹木健康狀況及倒伏風險,經函請研謀改善,已完成行道樹健康檢測作業,並移除高風險行道樹,以維護民眾行的安全。

審計處指出,依臺南市公共設施植栽管理自治條例第8條規定,行道樹由管理機關編號建檔管理維護,並定期巡視之,如有自然枯死或病蟲侵襲,應予扶正、修剪、移植或補植;森林以外之樹木普查方法及受保護樹木認定標準第3條規定,直轄市主管機關就轄區內之行道樹,每5年應至少辦理普查1次。工務局為加強管理行道樹,於108年度耗資379萬餘元辦理臺南市東區、中西、北區、南區、安平及安南等6區行道樹普查,記錄行道樹之樹種、數量、坐落地點及外觀狀況等,並於109年2月辦竣。

然而,審計處於110年3月查核發現,上開6區行道樹普查結果,坐落於台江大道綠帶等5處路段之98株行道樹,外觀已有腐朽、中空或傾斜等情形,潛存倒伏風險,惟工務局遲未辦理健康檢測作業,以瞭解樹木健康狀況,並就高風險行道樹辦理修剪或移植等,審計處遂於110年5月函請工務局研謀改善。

審計處表示,經追蹤改善情形,工務局於110年11月委託國立嘉義大學及國立中興大學辦理行道樹健康檢測,以辨識樹木風險等級,並依專業建議於111年2月23日移除高風險行道樹,以維護民眾行的安全。


2022-03-25臺南市持續性樹木巡檢 為市民安全多一層把關

市長黃偉哲積極打造綠色健康城市,廣植樹木。經過全市大調查,臺南市樹木共有27萬8千株;惟大自然的演變,風險樹木容易造成市民生命財產的危機,市府工務團隊為營造臺南市安全舒適生活環境,除每年巡檢行道樹的健康問題,也成立樹木倒伏平台,為市民安全多加一層把關與保障。

 

市府近2年在黃市長要求下,已完成第一階段將大臺南27萬8千株樹木全部巡檢過一次,發現有樹皮脫落、竄根嚴重或腐朽等異常情況的行道樹,再進入第二階段委請專家”把脈”進行鑽探檢測,迄今已健檢共約8,000株行道樹,發現具有風險樹木約1,400株,預計持續為樹木健檢,今年底將達到約14,300株。

 

樹木倒伏造成公安事件時有耳聞,尤其大雨、風災更造成民眾交通上嚴重威脅,甚至賠上性命。黃市長十分重視,於109年下令成立「樹木倒伏平台」,並持續召開樹木巡檢進度追蹤會議,務必讓樹木倒伏公安事件降至最低。此外,市府也要求各權責單位清查巡檢轄管道路及場域內樹木數量及健康狀況,經過100%的清查統計,臺南市樹木共有27萬多株;市府更在樹木巡檢進度追蹤會議上決議,進一步要求加強樹木巡檢進度及了解樹木竄根情形。

 

另外,為確實掌握樹木的健康問題,工務局自109年起,委請專家在臺南市重要道路為行道樹進行風險檢測,至110年,經專家使用各項儀器檢測了約8,000株行道樹,約17.5%行道樹具有風險問題,再經工務局考量風險樹木的存活率及現地環境的安全與適合性等各種狀況,或留、或移植或移除予以處置。針對市民擔心樹木移除之後就不再補植,反而造成綠化景觀的破壞及增強溫室效應等質疑,工務局表示已考慮到這點,因此,除了要求以安全為優先考量外,也要求在樹木移除後,只要原地環境許可就盡量補植或另尋其他地點種植,經統計目前補植加上種植樹木,數量已達2760株。市府打造綠色健康城市,進而保障市民生命財產安全,永續植樹、護樹政策不打烊。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南投縣】魚池鄉澀水社區漫心湖休憩空間改善工程

 

2022-12-20澀水漫心湖公園兼顧休憩體驗與生態保育 全齡好遊獲金質獎肯定

在茶香中探訪臺灣生態的諾亞方舟吧!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近年與澀水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合作,在當地旅遊熱點澀水森林步道起點前約100公尺處,以全齡友善的設計打造雙心造型的「漫心湖公園」,復育受威脅瀕臨絕種魚類及生態,使遊客更易親近自然溪流與埤塘生態、深度體驗日月潭紅茶魅力,動線更延伸串聯鄰近桃米社區旅遊景點,多元理念與效益深獲第22屆公共工程金質獎評審肯定而獲獎。

澀水社區生態多樣豐富 漫遊湖區感受蜻蛉紛飛氛圍

  南投縣魚池鄉大雁休閒農業區發展協會陳秋坤理事長表示,在臺灣161種蜻蛉種類中,澀水社區聚集就多達46種!這次引流桃米溪水、以生態工法打造的漫心湖公園,除了可作為遊客出發步道前的休憩點,園區也栽種有九芎、水社柳等原生植物,湖內則由集集特有生物中心專家指導放養苦花、溪哥等本土魚種作為復育基地,讓較難親近澀水森林步道的幼齡、樂齡及身障朋友,也能在此感受澀水生態多樣棲地與奧妙。

全區無障礙友善設計 場域結合大地茶席能賞景又能品好茗

  水保局南投分局陳榮俊分局長說明,「魚池鄉澀水社區漫心湖休憩空間改善工程」考量長者、親子及行動不便者的使用需求,全區導入平順且坡度和緩的無障礙友善步道,供全齡遊客悠閒漫遊。可辦理各項活動的觀景展演平臺與休憩設施,則成為一邊賞湖景、一邊體驗大地茶席活動的最佳場地。漫心湖也進一步串聯澀水社區與桃米親水公園共構減碳環保的「水水軸線」,發展生態體驗、電輔車接駁、特色紅茶體驗及秘境澀水森林步道等遊程,加值在地產業特色亮點。

友善農村宜居宜遊 優遊澀水社區發現好風景與真感動

  水保局李鎮洋局長提到,暢行無阻的享受旅程的風景、感動與人情味是每個人的權利,不應受限於年齡或生理條件,在高齡人口占比較多的農村社區,環境營造上的友善設計及通用性更顯重要。漫心湖公園建立在維護良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創造了適合全齡遊客及居民駐足、休憩與參與體驗的美好空間。邀請國人帶著一家大小到澀水走走,悠閒欣賞自然風光、享受迷人湖光山色,來場好走、好玩不一樣的低碳旅遊。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花蓮縣】花蓮市日出觀光香榭大道


花蓮縣政府建設處 - 主題專區 - 重要工程案件




在花蓮市日出觀光香榭大道整體景觀工程的部分,本案由重慶路以西開始採分階段施工不封閉道路,預計於111年6月完工,目前施工進度分述如下,第一階段工程(原住民一條街至重慶路段)及第二階段工程(重 慶路至中華路段)均已大致完成開放使用中;第三階段三角公園部分,刻正施作南側道路、東側人行道及景觀水池結構體,後續尚有水電管線埋設及休憩平台石材鋪面施工,預計於今(111)年7月完工。在花蓮先期轉運站新建工程案的部分,決標金額6,653萬7,300元,目前辦理主站體室內裝修及水電工程施工中,工程進度為93.1%,預計於今(111)年5月底完工。



坐落於花蓮市明義街、南濱路交叉口的三角公園因納入「花蓮日出香榭大道環境景觀工程」計畫,而目前正重新建置為景觀公園。花蓮縣長徐榛蔚今(5)日偕副縣長顏新章、秘書長張逸華,以及建設處長鄧子榆會勘三角公園變更設計說明,關切三角公園的設計除安全第一外,更須注入花蓮美麗純淨的意象,提供縣民、遊客舒適的休憩空間。

縣長徐榛蔚聽取簡報後,進而了解步道舖面的材質、椅間花架的造景與鋪面顏色的變更,是否會影響視覺景觀,當場指示建設處與文化局共同研議優化方案,期盼為花蓮營造出具有海洋、彩紅等大自然元素、舒適的日出三角公園。

據簡報指出,三角公園位於濱海地區,其景觀設計概念是以「蓮花(縣花)」、「印度菩提樹(縣樹」,以及「朱鸝(縣鳥)」三大精神為依托。蓮花代表純淨的意涵、印度菩提樹具有神聖的意境,而朱鸝為台灣最美的鳥種之一的美稱,藉由三大精神象徵花蓮流露美麗而純淨的面貌。

另外,「彩虹」象徵和平美好,且為連結天地萬物的橋樑,就如同花蓮一般有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期許永遠繁榮而祥和豐饒與萬物共榮,因此以「HUALIEN」為字體設計彩虹地標並以朱鸝的雙色相間、藍天與景觀池作為呼應;而「海洋」為一切的起源,孕育滋養著大地萬物,因此設計上大量運用水岸邊的浪花意象作為主要造景設計風格。

建設處指出,花蓮市日出觀光香榭大道整體景觀工程,為縣府重要的都市觀光人文景觀工程,總預算經費達2.6億元,落成後將促進都會觀光人文發展、改善城市環境品質,帶動都會整體發展能量。縣長徐榛蔚非常重視此項工程,並指示相關單位須完善工程,形成健全之休憩觀光網絡,並塑造良好的都會休閒空間環境。

2019-03-25香榭大道合乎程序正式通過中央審查 縣府修正後可節省2億元 將於本年度招標

「花蓮市日出觀光香榭大道整體景觀工程」於1115日於交通部觀光局召開第二次細部設計審查會,縣府已依交通部觀光局103日來文意見修正本次細部設計預算書圖,經蔡碧仲代理縣長指示,由李旭寧副秘書長邀集承辦單位及設計團隊共同討論修正完妥。工程費用經修正減少6,200多萬元,石材鋪面毋須再招標、節省1.4億元,共節省2億多元及後續維護及管養成本。審查會由觀光局張錫聰副局長主持,縣府李旭寧副秘書長與建設處鄧子榆處長、城拓工程顧問公司等共同出席,審查會決議本案細部審查修正通過,縣府將依照時程,近期將辦理公開閱覽,啟動招標及發包程序。

花蓮縣政府表示,「香榭大道」於105726日經行政院核定工程總經費近2.7億元:花東基金75%1.78億元)、交通部觀光局配合款15%3,534萬元)、地方配合款10%(花蓮縣府自籌2,369萬元),石材鋪面則由花蓮縣府自籌(石材鋪面第一期1.8億元已於4月順利標脫),中央多次來函,如審查未過縣府執意招標,將無法取得任何補助,由縣府全額自籌支應龐大經費。

蔡碧仲指示本府積極依據「1.正當行政程序、2.符合法制、3.尊重專業」等三大原則進行檢討。修正設計及減少石材鋪設範圍後,發包工程費用共減少6,200多萬元,石材鋪面也毋須再進行招標,可省下1.4億元,共節省2億多元及後續維護及管養成本,符合中央主管機關及審查委員意見,也顧及財務支出撙節要求。

香榭日出大道修正細部設計後,石材將僅鋪設中央大道,兩側車道使用AC鋪設路面,有利交通順暢,對周遭商家來客亦更加便利。植栽改採台灣原生種,符合氣候風土外,更兼顧本縣族群文化:苦楝為撒奇萊雅族象徵植物、大葉欖仁象徵噶瑪蘭族精神、刺桐代表阿美族、水柳則為紅毛溪常見原生植物。此外,聽取審查委員建議,運用0206地震受損石材,約可去化2,000噸受損石材,與地方重要事件及情感連結,也節省1.4億元的石材材料費。

本案修正項目如下:
1.
考量過高造價及後續維護管理,取消設置景觀水池2
2.
徒步區植栽改以種植單棵苦楝、大葉欖仁等台灣原生樹種
3.
三角公園處植栽改以種植刺桐、水柳等台灣原生樹種
4.
兩側車行道路取消石材鋪設,改以瀝青混擬土(AC)鋪設,並提升兩側住宅排水效能
5.
自行車休息桌由整體不鏽鋼改為鍍鋅鋼板、桌面修正為原木材
6.
考量後續維護管理問題,取消噴灌系統
7.
時鐘燈由12座減半為6座、取消民國路廣場高燈4座並檢討下修燈具單價
8.
樹種支架由固定鋼索改為木杉支架固定
9.
新增0206地震受損石材運用:典型座椅側面、三角公園座牆拼貼、三角公園中央人行道鋪設


2018-10-3015次主管會報 蔡碧仲指示過去諸多執行計畫 依照財政紀律及正當程序重新檢視 非外界謠傳一味終止 秉持透明公開、提出解決對策




2018-09-27

「花蓮市日出觀光香榭大道整體景觀工程」原考量預算執行壓力及預算無法保留等問題,先行辦理公開招標以爭時效。但土木工程標已流標4次,經交通部觀光局來函指正:「請於工程預算書圖審查程序完備後再辦理上網公告招標,以符本局補助規定;如未完備審查程序即逕行發包,本局相關工程經費請自籌辦理」;若逕行發包,則本案中央補助金額將由縣府全額自籌負擔。蔡碧仲代理縣長於主管會報中裁示,「香榭大道」依正當行政程序檢討後再行辦理,避免不合於中央補助規定造成本府不堪沉重財政負擔,原於93日公開招標且訂於928日開標之標案先行撤下。

「香榭大道」案經縣長裁示由張垂龍副縣長列管本案,且在主管會報中指示三大原則處理本案:1.正當行政程序 2.符合法制 3.尊重專業。基於公務人員必須依法行政之前提下,本案已儘速進行釐清,確有相關程序尚未完備或與規定未合之情形,裁示先行撤下招標公告,並俟程序完備後再行招標。

花蓮縣政府表示,「香榭大道」於105726日經行政院核定工程總經費2.6621億元:花東基金75%1.777億元)、交通部觀光局配合款15%0.3534億元)、地方配合款10%(花蓮縣府自籌0.2369億元),石材鋪面則由花蓮縣府自籌(石材鋪面第一期1.8億元已於4月順利標脫)。交通部觀光局多次針對本案提出審查意見,包括縣府計畫由1.4公里縮減為1.2公里,編列工程經費亦有所增加;中央補助多次強調,縣府修正計畫超出核定預算部分,將由縣府自籌。

為避免日後交通部觀光局細部審查核定版與決標簽約版內容有所不一,以致產生爭議,造成不合於中央補助相關規定,導致縣府必須全額自籌「香榭大道」案工程經費全額與石材鋪面費用,6.6億對縣府無疑為不堪之沉重負擔。縣長裁示依〈採購法〉第48條第1項第1款「變更或補充招標文件內容者」之情形不予開標決標,先行撤下招標公告。

關於中央補助預算執行壓力與預算保留,蔡碧仲說,中央多次表示,全力支持地方重大建設,中央政府對於經費挹注責無旁貸,希望共同將建設做好,惟縣府因以撙節方式辦理及施作,將錢花在刀口上,才符民眾期待。蔡碧仲再次強調,若需辦理預算保留,他將親自與中央溝通。縣府針對此案,秉持「開大門、走大路」,依照規定、依法行政,才是推動地方建設的正道。












2016-05-11

獲國發會核可

〔記者游太郎/花蓮報導〕備受地方各界關注的花蓮市「日出觀光香榭大道」工程,花蓮縣長傅崐萁昨天專程北上,參加行政院花東地區推動小組會議,獲國發會核可,除花東基金負擔七十五%外,中央配合編列十五%,縣府將配合編列十%。

縣府指出,縣長傅崐萁昨天參加行政院花東地區推動小組會議第十二次委員會議,針對花蓮縣第二期(一百零五年至一百零八年)「防救災專用資通訊系統提升計畫」、「花蓮市日出觀光香榭大道整體景觀工程」、「花蓮保健作物加工廠計畫」等三項計畫審查會,獲國發會核可,由地方政府主辦、中央配合編列十五%經費支應,其中以日出觀光香榭大道最受矚目,經費部份可望解套,三項計畫獲推動小組委員同意,並核可由E類改列C類,花東基金約可挹注二億二千二百九十八萬元。

「花蓮市日出大道整體景觀工程」將自由街街區延伸的生活圈納為計畫範圍,作為花蓮市舊城區整體風貌營造,自林森路至南濱路計約一千四百公尺,藉由自由街排水整治,改善沿線景觀品質,包含中正路、中華路、重慶路等主要道路及南京街、成功街、福建街、廣東街等老街,打造結合綠廊、時尚、藝文等元素的休憩人行徒步區。

縣府說明,E類原無中央補助經費,改列C類後由花東基金補助七十五%經費,中央部會補助十五%經費,地方政府支應十%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