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城鎮風貌第二階段【嘉義市】穿城之水。藍綠環圈-道將圳水綠廊道營造(第二期)


2022-09-03民生公園與嘉大新民校區「跨」起來公園與校園大縫合 道將圳「穿城之水 藍綠環圈」二期工程 打造水綠廊道休憩新亮點

嘉義市改善公園環境,提升整體休憩品質再增新亮點。市府積極爭取內政部營建署競爭型計畫經費,營造道將圳與民生公園沿線空間,並整合嘉義大學新民校區等多個單位,由校方提供校地,並拆除學校與民生公園沿線原舊有圍牆,興建光廊跨橋,公園與校園大縫合,攜手將道將圳打造成兼具人本、永續的水岸綠意廊道。道將圳「穿城之水 藍綠環圈」二期工程今(3)日開工,完工後將提供美質美感空間,提升市民休憩品質。

嘉義市長黃敏惠表示,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道將圳是康熙年間諸羅縣知縣周鍾瑄捐俸重修「道爺圳」、「將軍圳」來灌溉嘉義田園,使得諸羅的糧食產量大增。道將圳穿過古諸羅城三百多年,讓嘉義市成為水與綠的城市,是嘉義市的母親之河,因此嘉義市致力於縫合公園與校園,整合水綠遊憩資源,來帶動地區微整形,延伸城市美學品牌,推動「嘉義・美」(加一點美)的整體景觀願景策略,提升開放空間的美質美感。

嘉義市長黃敏惠也特別感謝嘉大前校長艾群教授及現任校長林翰謙教授的大力支持,本計畫涉及與嘉義大學新民校區等多個單位介面整合,將改善近2.3公頃城市公共開放空間,擴大公園、校園活動廣場亮點空間,提供鄰里、師生日夜皆宜的安全交流使用環境,同時縫合公園校園約1公里長的環狀人行友善無障礙步道系統。

嘉義大學前校長艾群表示,道將圳三百多年來持續灌溉嘉義市,是嘉義市的母親之水,因此在城市之美跟校園安全之間校方做了許多考量,未來串接連通民生公園與嘉義大學新民校區的光廊跨橋,跨距14公尺,總長22公尺,將配合校方白天開放,夜間則連同學校關門時間一起關閉,平衡城市之美和校園安全。

嘉義市建設處長田長沛表示,「穿城之水。藍綠環圈~道將圳水綠廊道環境景觀改善計畫」積極爭取內政部營建署「城鎮風貌及創生環境營造計畫」競爭型補助計畫,獲得中央建設經費補助,計畫總經費1億1,700萬元,核定補助款5,760萬元,市府配合款5,940萬元,共分2年編列預算(110、111年),辦理整體規劃、設計監造及營造工程。

禾拓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許晉誌表示,工程以「綠意生活+」打造嘉義市城市公園品牌,並因應生態與氣候變遷、促進市民身心健康、綠色生活空間提昇、導入多元使用及全齡環境營造為主軸,將道將圳及民生公園融合,打造成光、水、樹、影,與自然共存、自在呼吸的公園綠地。道將圳水綠廊道二期工程包括親水體驗水景廣場、社區交誼特色涼亭、共融友善無障礙公共廁所、適合全齡使用的體健遊戲空間、串接連通民生公園與嘉義大學的光廊跨橋、提供多元活動的校園綠茵草坪及環境教育觀景平台。為提昇城市減災防洪能力,鋪面更新採透水性鋪面及設置生態草溝、礫石溝,增加公園整體透水面積,提升保水力。二期工程經費為8400萬,工期為420天。

嘉義市建設處表示,二期工程串聯整合周邊藍綠帶及低碳人本動線,可提供近水體驗及瞭解水圳故事場所,作為未來水環境文化導覽解說的節點,同時可作為藝文創作延伸及活動舉辦的基盤空間,迎向新形態亮點再出發,為城市打開具備影響力的一扇門。

嘉義市在水綠環圈的優越自然及人文條件下,可以持續提升公園綠地的品質,從幼兒、學齡前兒童、小朋友、大朋友到長輩,甚至寵物,都能安全友善的使用這些開放空間,達到全齡共享的服務品質,讓市民有如在花園、公園裡生活,未來願景可參閱「穿城之水 藍綠環圈」道將圳水綠廊道 休憩新空間(https://youtu.be/A7ea5VVfW7s)。



國立嘉義大學   嘉義市道將圳二期工程動工 打造水綠廊道休憩新亮點


城鄉風貌競爭型第二階段之規劃設計核定函(各縣市)

城鄉風貌競爭型第二階段之規劃設計核定函(各縣市)城鄉風貌競爭型第二階段之規劃設計核定函(各縣市)

城鄉風貌競爭型第二階段之規劃設計核定函(各縣市)

城鄉風貌競爭型第二階段金門縣專案核定函城鄉風貌競爭型第二階段金門縣專案核定函


【嘉義市】穿城之水。藍綠環圈-道將圳水綠廊道營造(第二期)

審查意見  

一、本案原則支持,同意匡列計畫總經費7,600萬元(中央補助款依補助比例分攤),因上期計畫已採用大A方式辦理,故本次核定規劃設計費430萬元,中央補助2765,000元,地方配合款1535,000;另市府如有其他的計畫以外經費之需求由市府自籌。

二、建議市府依以下意見調整修正:

1.  規劃範圍座落在嘉南平原的生態重要位置,就是丘陵地區與平原交界處,100萬年前沖積扇抬升後形成丘陵地,嘉南平原的形成是很晚近的事,加上2-300年來的人文發展,丘陵地變成生物避難所,建議規劃設計方向朝向將丘陵地生態帶入城市發展的過渡帶。

2.  建議以更宏觀的角度找出嘉義市的空間整體核心價值和理念,以能作為長期施政的方針,因此,在基地指認上是否更能回應上述議程,且能形成城市精神,在未來數年內,可以塑造一個不一樣的嘉義市城市空間。

3.  建議延伸納入嘉義大學北側及重慶路北側的社區,透過綠資源空間或綠廊串連及整合。並可構思能否將國小、國中、大學校園綠地及滯洪空間貫穿與周邊綠廊及水圳連結成網絡。

4.  第一期已建置了多元的活動空間之後,本期或其他未來的空間改造是否能更突顯城市價值(生態自然的人本精神或其他),設施的引入是否更精簡,還給城市留白、喘息的機會。

5.  原有樹木已多,如何建立植栽介面,工程影響範圍的設計施工規範。並且可同時建立整體設計的Guide line規範,以便整體使用空間感覺,避免過度複雜。

6.  在推動此類重要計畫的同時,是否也同時建置出城市的空間設計準則,並應適用且成為未來嘉義市公共建設的標準。

7.  第一期設計成效檢討,相關工程對第二期有何啟示?肯定市府自籌投入經費4500萬及學校退縮讓地一公頃,讓校園、社區、公園整合成校園社區化、公園化,是值得進一步努力的方向。建議後續再與嘉義大學討論未來嘉大校園規劃與嘉義市整體環境景觀策略規劃之間的介接,建議至少可以有五年中期構想(或市長四年任期時程內)。

8.  建議納入「氣候緊急」、「淨零排放」(負碳)等「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 NBS)及疫情時代的「15分鐘城市」等國際趨勢及「簡單、自然、好用」等營建署城鎮風貌暨創生環境原則。

9.  道將圳水綠廊道營造計畫綜合規劃已經充分討論,本次為第二期擬施作項目,因為涉及農田水利署及嘉義大學校園用地,先期溝通協調工作務必落實詳實,以利日後工程計畫執行順利可行。

10.  本案為去年度第一期計畫之延伸,經費部分應注意分配之合理性,並建議檢討市民使用時之優劣點,作為第二期修正調整。第二期的設計執行,可否說明第一期工程執行的調整改進內容,及水利署所做的水環境改善工程如何與本案設計互相介接。

11.  請補充民生公園(南北向)與周邊人行環境改善與第一期原匡列經費1,400萬元差別為何?有新增哪些設計或工項。

12.  針對嘉義大學東側人行道之人行環境優化設計構想為何?可能再拆除圍牆並退縮以增加人行道空間?人行道是否有符合最低寬度2.5m之基準原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