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OSARACE:【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示範計畫
【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各案總體論述分享】
2017/11/26
金門縣瓊林蔡氏千年聚落被文化部列為金門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日前舉行秋祭,邀請文化部長鄭麗君參訪,瓊林蔡氏十七郎公裔孫宗親會蔡是民帶她參觀了怡穀堂。鄭麗君表示,期盼中央地方聯手讓金門成為具有文化底蘊的臺灣國際識別。
據了解,被文化部列為「第1順位」的「瓊林千年風華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將歷時3年、總經費2億780萬;文化部長鄭麗君特別跨海來金門,在縣長陳福海等人的陪同下訪視瓊林聚落,並觀禮瓊林蔡氏宗親祭祖大典。鄭麗君強調,瓊林聚落是「活的閩南文化」,將會是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系列中的「模範生」,她也希望金門深厚底蘊的閩南文化,可以成為台灣在國際上的「文化識別」。而就在此前一日,金門文化園區的金門閩南文化圖文館和金門閩南文化研究中心也舉辦揭牌儀式,金門大學兼任講座教授鄭愁予並表示,閩南文化有朝一日能成為中華民族通識教育。
觀諸以上訊息,關鍵字應是「閩南文化」或「活的閩南文化」。對金門而言,或許維繫、發展閩南文化本理所當然,但如何將它做到更好,除了方向正確外,當然還需要時間的驗證與淬鍊,但不管如何,我們總希望這是一個「日起有功」以及累進的過程;會有更多的參與、更多元的意見,甚至是經由共識形塑而來的理想與信念。誠然,這樣的說法及做法充滿了理想性,實務上也確有可行性的論證空間,但恰在此時,我們會因為變數多而放棄許多原本應該堅守的純粹底限;諸如:文化絕不僅止於外在與體制的表現,而是根深柢固的服膺與信仰,但這也非意謂著不能改變,而是要透徹的知道為何及因何而變。同樣的,對於閩南文化我們有太多的「想當然爾」固著情結,然而在剖析構件、分拆元素、綜觀結果的過程裡,卻會發現「走味的文化」比比皆是,甚或只餘形制與粉飾的膚淺,屆時再來論究文化的保存與復育,猶如是「刻舟求劍」。有鑑於此,我們以為追求目的,不如關照初心;我們應該堅守原始的目的,而非捨本逐末的只為滿足表象的效益。以下謹提供三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向下扎根。閩南文化要成為一種「活」的文化,關鍵還在生活的實踐;我們不在推崇古板的形制、科儀或信仰,而是要讓更多的人理解一種根源於土地、習慣、血脈的信念與價值,而這樣的工作只能老少合力、趁早並從小做起。目前金門有很成功的鄉土教育,但更重要的我們還要賦予成功的閩南文化的啟蒙與通識價值。
其二,向外連結。網路世界獨善其身遠不足夠,更重要的是兼善天下。文化本身就該是個「海綿體」,兼容併蓄多元的文化特質,這些特質不必然是成分、元素與構件,但絕對是有助於滋養及發展的養分。對許多人而言,文化猶如無所不在的空氣,絕對需要,卻不知珍惜。我們需要更多的外來刺激挹助文化的成長,這便是向外連結的歷程。
其三,向內涵攝。深耕閩南文化、建構富裕文化、厚植文化教育,這般的願景都應建立在豐厚的學養及基礎之上;金門有閩南文化的根基,便該相應的文化基礎建設,更該有緣其而來、隨之而生的書院、圖書館,以及定期且具有號召力、代表性的論壇與學術研討會;也唯有本身富有、強大了,才有「蝴蝶自來」、「以我為中心」的本錢!
2017/11/24 。文化部長訪視瓊林 讚閩南文化模範生
發佈單位:金門日報社 記者:陳冠霖/金湖報導
被文化部列為「第1順位」的「瓊林千年風華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將歷時3年、總經費2億780萬;文化部長鄭麗君昨(23)日特別跨海來金門,在縣長陳福海等人的陪同下訪視瓊林聚落,並觀禮瓊林蔡氏宗親祭祖大典。鄭麗君強調,瓊林聚落是「活的閩南文化」,將會是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系列中的「模範生」,她也希望金門深厚底蘊的閩南文化,可以成為台灣在國際上的「文化識別」。
金門瓊林聚落被文化部列為「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首要目標,提出「金門縣瓊林蔡氏千年聚落風華再現」計畫,對此,文化部長鄭麗君昨日特別跨海來到金門訪視瓊林聚落,適逢瓊林蔡氏宗親舉行祭祖大典,鄭麗君受邀觀禮,並在縣長陳福海、副縣長吳成典、文化局長呂坤和、縣議員陳滄江等人的陪同下,走訪瓊林聚落。
「瓊林蔡氏家廟祭祖儀典」在民國100年登錄為金門縣民俗祭典儀式,分春、秋兩祭。秋祭祭祖儀典昨天在蔡氏家廟舉行,先進行敬文昌帝君和福德正神祀典,隨後是啟龕儀式,完全依循古禮進行。鄭麗君在看完祭典儀式後,直說非常感動,認為這是「活的閩南文化」,看到祭典儀禮經過世代傳承下來,祖訓文化的傳承和家族精神的凝聚,是非常難得的無形資產。
縣長陳福海表示,自己對於瓊林有深厚的感情,對這個聚落有很多的想法,希望從文化、教育、觀光、宗教等去著手,以「企業概念」來經營瓊林,打造瓊林的品牌,陳福海期勉文化局同仁工作的努力,並指示應整合府內建設、觀光、地政、教育等局處資源,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充分合作,運用得來不易的補助,全方位的重現瓊林歷史風華,並將保存活化的經驗和金門更多的傳統聚落分享。
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這次是她第一次以文化部長的身分來金門,非常感謝受到蔡氏宗親的邀請,觀禮祭祖大典,她看到祭典覺得十分感動,這樣的習俗世世代代傳承下來,保存這麼好的文化,把祖訓的精神透過這個儀典傳承下來,凝聚整個宗親,認為這是一個很難得的無形資產保存。
鄭麗君表示,瓊林聚落是重要的文化資產,有300多處的歷史傳統建築,保存十分完整,堪稱「活的閩南文化」,也是在生活中「持續發展」的文化資產,在台灣有形無形文化資產中,相當具有指標性。
鄭麗君指出,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是希望從歷史文化價值出發,重建歷史文化的記憶,透過再造,讓歷史記憶文化價值保存下來的同時,也能持續在生活中不斷發展。鄭麗君表示,瓊林聚落是再造歷史現場當中「示範性」的計畫,能夠成為再造歷史現場的「模範生」。
鄭麗君也說,希望金門推動再造歷史現場的成果,能夠讓文化部帶到台灣去和各縣市交流,未來文化部會全力支持金門縣在文化資產的治理和文化發展,也希望金門保留這麼深厚底蘊的閩南文化,可以成為台灣在國際上的「文化識別」。她也相信,目前在金門所進行的工作,會是國際級的文化資產保存和維護行動,希望未來在國際上的文化資產保存和治理,可以把金門的經驗貢獻在世界上。
鄭麗君也提到,未來希望發展台灣的「文化路徑」,希望透過文資保存、在地文化發揚、結合觀光、文化體驗教育,讓下一代透過文化路徑,了解豐富的文化價值,讓觀光能夠提升文化內涵。
文化部表示,瓊林聚落是金門第一個依法登錄的「聚落建築群」文化資產,其文化價值高,歷史縱深長,有形與無形文化面向豐富,保存400餘處的閩南式燕尾、馬背的傳統建築,擁有蔡氏宗祠「七座八祠」、怡穀堂、風獅爺等8棟國定古蹟、1處縣定古蹟以及3處歷史建築,具有高度歷史文化價值。而蔡氏宗族文化的宗法倫常,是金門典型的單性宗族聚落及傳統宗族價值的代表,每年春秋兩祭的「瓊林蔡氏宗廟祭祖儀典」在民國100年登錄為金門縣民俗祭典儀式,保存團體為財團法人金門縣瓊林蔡氏十七郎公裔孫基金會,是金門縣規模最大之家廟祭祖儀典,且為瓊林重要民俗活動。
「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列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城鄉建設-文化生活圈計畫項下,目前已核定15案計畫,105年7月公開徵求全國提案。金門縣基於既往多年的準備與累積成果,提出的計畫順利通過初審、現勘等程序,在第1階段全國11個計畫中,名列第1順位,獲得文化部的補助與支持。
「瓊林千年風華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共分3年,總經費達2億780萬,分別以有形文化資產保存計畫、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計畫、社群參與創新活化計畫及歷史再現科技導覽計畫等4個子計畫,將瓊林聚落的歷史風華作完整的保存與呈現。重點內容包括國定古蹟、瓊義路街屋、民防坑道的保存再利用、重要民俗與傳統活動的傳承保存、民眾經營與行銷的組織培力、更包括重要的數位化內容建置等工作。其中瓊林祭祖傳承、社區教育結合、傳統產業再現以及多元數位體驗等,都是計畫執行過程的重點。
該計畫希望透過社區系統整合公私協力共同推動,重現「瓊林蔡氏千年歷史;活的閩南文化」重要歷史現場;以聚落活化為背景,呈現瓊林8座國定古蹟和瓊林祭祖亮點。計畫相關工作和瓊林聚落保存再發展計畫相互配合,可以達到資源有效整合以及經驗分享的效果;同時可作為我國推動世界遺產潛力點的重要示範。
2017-11-23 。部長鄭麗君訪視金門縣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
期盼中央地方聯手保存金門文化的驕傲!
「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列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項下,目前已核定15案計畫,今(23)日部長鄭麗君訪視「金門縣瓊林蔡氏千年聚落風華再現」時表示,對金門縣政府與金門鄉親有信心,也希望與同屬中央的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聯手,完備全臺第一流的聚落保存機制,保存珍貴的文化資產與常民文化,讓金門成為具有文化底蘊的臺灣國際識別!
部長鄭麗君與金門縣長陳福海等人首先參觀瓊林秋祭祭祖,鄭麗君表示,很感謝蔡氏宗廟的邀請前來觀禮,非常感動,世代保存下來的文化與祖訓精神等無形資產實屬難得。
針對「金門縣瓊林蔡氏千年聚落風華再現」計畫,鄭麗君說,金門縣充分地彰顯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的精神,瓊林聚落是有形文化資產與無形文化資產結合的典範,以聚落為平台、國定古蹟為場景,又有著當代可親近的文化路徑,因此是文化部第一波(105年6月)核定的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案。
文化部表示,「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是文化部為落實「厚植文化力,帶動文化參與」之核心理念,藉由發現歷史來再現歷史記憶,以文化治理帶動城市或區域發展之空間治理,進行跨機關層級、跨專業領域、跨公部門與民間等專業整合,使歷史文化記憶與脈絡重新連結當代、在地生活的需求,以重新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建立由中央到地方的文化保存整體政策,落實文化保存於民眾生活。
文化部說,瓊林聚落是金門第一個依法登錄的「聚落建築群」文化資產,其文化價值高,歷史縱深長,有形與無形文化面向豐富,保存四百餘處的閩南式燕尾、馬背的傳統建築,擁有蔡氏宗祠「七座八祠」、怡穀堂、風獅爺等八棟國定古蹟、一處縣定古蹟以及三處歷史建築,具有高度歷史文化價值。
而蔡氏宗族文化的宗法倫常,是金門典型的單性宗族聚落及傳統宗族價值的代表,每年春秋兩祭的「瓊林蔡氏宗廟祭祖儀典」在民國100年登錄為金門縣民俗(祭典儀式),保存團體為財團法人金門縣瓊林蔡氏十七郎公裔孫基金會,是金門縣規模最大之家廟祭祖儀典,且為瓊林重要民俗活動。
為呼應「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理念,「金門縣瓊林蔡氏千年聚落風華再現」係以聚落為平台,國定古蹟為場景,再現傳統文化,利用有形文化資產、無形文化資產、社群參與創新活化、歷史再現科技導覽等四個子計畫,重現「瓊林千年歷史;活的閩南文化」呈現重要歷史場景。
2017/11/22 。瓊林明舉行祭祖儀典 開放觀禮
發佈單位:金門日報社 記者:陳麗妤
報導
瓊林祭祖儀典已正式列為「無形文化遺產」,將爭取列入「國家重要民俗活動」。文化局表示,11月23日農曆十月初六上午十時「瓊林秋祭祭祖儀典」,文化部長鄭麗君將到場觀禮,這也是她上任以來首次抵金,活動開放民眾觀禮,但現場設觀禮區、管制區,敬請配合工作人員引導,並遵守祭祀肅靜、虔敬之儀節。
金門縣文化局委託金門縣瓊林蔡氏十七郎公裔孫基金會辦理「金門縣瓊林聚落祭祖傳承計畫」。日前召開「瓊林祭祖相關組織培力工作會議」,由計畫主持人蔡是民主持,金門縣文化局文資科承辦人列席,協同主持人蔡顯明、金門大學戚常卉教授、人類學英國博士後研究邱筱喬、蔡氏宗親擔任顧問蔡青木、蔡欽水、蔡清其、蔡昭明、蔡顯思、蔡乃靖等出席與會。
文化局說明,在會中除就「瓊林祭祖儀節」傳習相關細節進行討論,並做成決議。包含恢復以隆重儀式「祭文昌帝君及福德正神」、禮生及長老均著祭祀禮服、秋祭祭祖前一天(11月22日上午九時)舉行預習、小小禮生於11月20日下午2時舉行「祭文昌帝君及福德正神」儀節等,並更新椅、要求頭家及鼓吹隊整潔儀容,以示對祭祖儀典的尊重。
另外,鑑於過往祭祖典禮中相關拍攝紀錄者造成儀式進行干擾,為了對祭祖儀典過程的虔敬,會中也討論決議,今年秋祭活動現場將設置管制區,以蔡氏家廟的六點金祭祀空間為管制區,由著黑色背心(上繡有「瓊林祭祖」)之工作人員協助維持秩序,外場貴賓引導則由「瓊林志工」著黃色背心負責,如有新聞媒體朋友或對祭祖儀節有興趣的朋友需要拍照,另於現場設有專業人員負責攝錄影工作。
金門縣文化局也表示,今年「瓊林秋祭祭祖儀典」,文化部部長鄭麗君屆時會出席。由於儀典已列為「無形文化遺產」,為爭取列入「國家重要民俗活動」,歡迎關心祭祖文化社會大眾參與11月23日農曆十月初六上午十時「瓊林秋祭祭祖儀典」。敬請一同遵守祭祀肅靜、虔敬之儀節,依觀禮區位置觀禮,共同為推動此一珍貴的無形文化遺產而努力。
瓊林位於金門島中央,乃金門最具歷史與特色的聚落,在北宋末葉已有住民的記載,距今八百多年。自1995年瓊林聚落納入金門國家公園範圍內,即推動各式傳統建築與聚落維護方案,並依法劃定為第一類一般管制區,規劃出史蹟保存區、歷史風貌用地、生活發展用地和外圍緩衝用地。2012年,瓊林登錄為《文化資產保存法》之法定聚落,並於2014年結合民眾參與形成共識,完成「瓊林聚落保存及再發展計畫」,初具公私協力共同推動聚落保存、管理維護之認識。
聚落內之傳統建築,1999年起藉由《金門國家公園維護傳統建築風貌獎勵補助實施要點》,獎勵依原樣修復者,補助所需工料經費上限為新臺幣250萬元;另有採「地上權設定」30年,由金管處全額修復並規劃再利用,達成建物再生、自主營收、活化使用的目標。在這樣的獎勵下,聚落已完成許多民宅、特色民宿之修復,讓聚落的風貌得以維持。此外,為獎勵傳統建築保存,若依原樣完整修復或將可建築之空地仍維持作空地使用者,可獲得建築容積移轉至外圍緩衝用地之獎勵,包括原位於歷史風貌用地者,其新建建築總樓地板面積最高可達原保存基地面積之180%、生活發展用地者則可達100%。
然而,即便透過金管處修復與容積獎勵,聚落內仍處處可見傳統建築閒置、頹圮,容積移轉模式則未能符合居民居住聚落核心區的期待,聚落風貌與建築安全亦面臨各種開發壓力與維護的困境。2012年,瓊林聚落另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法定保護聚落,居民期盼有更多的建築維護補助及發展權益的補償。終至2016年7月,修正後的《文資法》第40條提出:「為維護聚落建築群並保全其環境景觀,主管機關……得採取必要之獎勵或補助措施。」
經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依法訂定補助方案後,近期已確定瓊林聚落建築群,除接受金管處的補助外,另可獲得文化資產局的獎勵補助,兩單位補助總金額將達總工程經費之80%,但必須依據《聚落建築群修復及再利用辦法》所要求之原則「保存主要紋理、原有建築式樣、風格與外在形貌或重要之開放空間、環境與景觀。」且應提出較為詳細的修復書圖及依法提出因應計畫、製作工作報告書。亦即,提高了補助額度,也須更細緻地配合聚落建築修復保存的工作,使聚落能落實風貌維護的目的。
除前述的常設聚落保存獎勵措施外,為維護瓊林聚落的特殊價值,透過社區系統整合,公私部門協力,重現「瓊林蔡氏千年歷史;活的閩南文化」,文化部今年度亦核定了「瓊林千年風華再造歷史現場」計畫,預定在3年內以預算2億多元,藉由國定古蹟、瓊義路街屋、民防坑道保存再利用、重要民俗與傳統活動的傳承保存,以及數位化內容建置等工作,將瓊林聚落的歷史風華作完整的保存與呈現。
以往聚落保存乃由上而下制定,居民從管制中獲得有限的獎勵,長久以來仍難以符合民眾因住居與發展受限而要求補償的期待,當前依據《文資法》獲得更高額度的獎勵修復,並同時配合金管處原有補助及容積移轉與獎勵措施,應將能鼓勵更多民眾配合聚落建築群與風貌、景觀之維護。加上瓊林聚落獲得文化單位「再造歷史現場」計畫軟體資源投注下,相信能逐步帶動民眾自發的行為,建立更佳的合作模式,為保存聚落而共同努力。
我們期盼,瓊林模式的啟發,或許能指引其他類似潛力的聚落,在國家公園、文資法令的獲得相同的保護行動,達到資源有效整合及經驗分享的效果,普遍性落實金門傳統聚落風華再現的保存維護目標。
2017/02/15 。再現瓊林風華 增添文化風采
發佈單位:金門日報社
瓊林風華再現!金門縣文化局向文化部提案申請補助「瓊林千年風華再造歷史現場」計畫,預算2億多元,預定在未來3年內將瓊林聚落的歷史風華作完整的保存與呈現,包括了國定古蹟、瓊義路街屋、民防坑道的保存再利用、重要民俗與傳統活動的傳承保存、民眾經營與行銷的組織培力,以及數位化內容建置等工作。縣長陳福海日前親赴現地場勘並聽取簡報;陳縣長強調,瓊林是金門重要的資產之一,希望讓瓊林「千年聚落,風華再現」。
據了解,文化部的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係在檢討文化資產保存法立法30年來,推動有形文化資產保存所遭遇的挑戰,包括經費編列運用缺乏協調與文化資產永續維運投入不足,透過整合國家與地方空間發展規劃,將文化資產保存視為國家重大建設。該計畫把過去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從單點的文化資產連結成線,再透過整合不同部門的計畫發展為面狀的保存,營造富歷史感且高品質的居住環境。另外,將運用包括虛擬實境VR與擴增實境AR等數位技術,跨越文化資產保存因為地理與時間產生的落差。此回瓊林風華再現計畫能在眾多競爭計畫中雀屏中選,顯見其文化底蘊及發展潛力獲得普遍性的推崇與肯定。然而,要在3年內投入3億多元的預算重建瓊林的歷史現場,固有其願景,更富有挑戰,以下謹提供三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情境的營造。瓊林的特殊性在於其人才輩出,功名顯赫,文風鼎盛,並有「御賜里名」做為宗族傳承的榮耀。尤其瓊林宗祠數量之多、傳統建築之美、全縣亦無出其右;每年春秋兩祭的「瓊林祭祖」更登錄為文化資產,更為華人社會珍貴的重要資產。如此集御賜里名、國定古蹟及祭祖儀典聞名於一身的瓊林,堪稱閩南文化的大觀園。如何讓瓊林「風華再現」顯然必須要從上述的資產中去尋找答案;既要保留傳承的歷史情境,更要兼具現代的朝氣與活力,如何面面俱到,顯然還要多聽多看、多用智慧才行。
其二,精緻度與可行性。公部門的許多委託規劃,經常會陷入「想當然爾」的迷思;提到商業空間,便想到明亮潔淨,談到營造情境,便想到是添妝抹粉。殊不知任何情境及空間,都需要情感的投入與經營;狹隘雜亂、老舊斑駁不定便是「貶義詞」。對於有形的文化資產,如何修舊如舊、用舊如舊是個關鍵性的原則及前提,應以傳統的思維來營造氛圍,而不是創造出新的東西。又如老舊店屋活化再利用,重在故事性的鋪陳,以及情境的型塑,而非是復舊整排的戰地店舖而已。
其三,社群參與。以往我們提到的社群參與,不外是培力輔訓、營運永續,然而,真的做得到位,並確保順暢運作的,卻如鳳毛麟角。究其原由,仍在公部門有執案的壓力及原則,而社群要固著於區域、顯揚於實踐,卻需要緩慢的情感的投入與經營。因此,我們應該深刻理解,期程、指標只是必要性的規範,重點應放在健全聚落與輔育的結合,並規範出年度的節慶、計畫活動及主軸,讓政府有明確的退場時機,也讓在地社群能有效的扎根、永續。
總之,再造歷史現場的意義,便在重新凝聚在地情感、激活熱情、展現實力。期待瓊林的千年風華早日再現,為金門觀光、文化再添一抹重彩。
發佈單位:金門日報社
金門縣文化局向中央文化部提案申請補助「瓊林千年風華再造歷史現場」計畫,預算兩億多元,計畫為期三年,將從今年開始啟動,日前在瓊林里辦公處進行專案簡報,縣長陳福海親自到場全程聆聽,與會者包括參議翁自保、文化局長呂坤和、金湖鎮長蔡西湖、縣議員蔡水游、瓊林里長蔡顯明、瓊林十七郎公基金會董事長蔡是民、本計畫主持者中科大教授閻亞寧等人。
瓊林自古人文薈萃,聚落中孕育出不少清廉傑出之文武官員,明中葉後,金門科甲聯登,人文鼎盛,尤以瓊林為最。且該聚落擁有八座國定古蹟、四百棟傳統聚落,是活生生的閩南文化,包括瓊林祭祖、歲時節慶、常民生活、科技導覽,都是該計畫將再重現的目標。
簡報中說明,未來三年內目標將瓊林聚落的歷史風華作完整的保存與呈現,包括國定古蹟、瓊義路街屋、民防坑道的保存再利用、重要民俗與傳統活動的傳承保存、民眾經營與行銷的組織培力、更包括重要的數位化內容建置等工作。
瓊林聚落整體環境區塊分明,建築群依循宗族社會之秩序發展,佈局工整,極具地方特色。且聚落歷史脈絡深厚,充分展現地方宗族特性,其紋理清晰,除有形文化資產外,亦兼具無形文化資產之保存。此外,瓊林聚落保存各種規模與形制之傳統建築,除其構造外亦有豐富多樣之各式裝飾,匠人巧藝,藝術價值極高。
此外,因瓊林之地理環境位於金門島中間,軍事區位極為重要,故聚落裡林立許多軍事設施,除了軍隊的進駐,瓊林也是金門最大的以民防為主的戰鬥村。總而言之,瓊林是金門相當重要的資產之一。
希望透過社區系統整合,公私部門協力共同推動,重現「瓊林蔡氏千年歷史;活的閩南文化」重要歷史現場;以聚落活化為背景,呈現瓊林八座國定古蹟和瓊林祭祖亮點。計畫相關工作和瓊林聚落保存再發展計畫相互配合,以達到資源有效整合及經驗分享的效果;同時可作為我國推動世界遺產潛力點的重要示範,並為金門的文化資產保存樹立起典範。
「再造歷史現場」是文化部長鄭麗君上任以來的重要政策,去年七月公開徵求全國提案,金門縣提出的計畫順利通過初審、現勘等程序,獲得文化部的補助與支持,並在全台第一階段的十一個計畫中,名列優先執行第一順位。陳縣長也要求整合縣府建設、觀光、地政、教育等相關單位的資源,並與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充分合作,妥善運用得來不易的補助,全方位重現瓊林歷史風華,同時將保存、活化的經驗與其他傳統聚落分享
瓊林聚落擁有千年歷史,亦可說是金門保存最好的聚落,如何保存與發揚,是一個重大之課題,盼在中央的資助下與相關單位的共同努力下,高度整合,一步一腳印,循序漸進,結合在地需求,落實各項計畫之執行,讓瓊林真正的風華再現。
發佈單位:金門日報社 記者:陳冠霖 報導
瓊林將風華再現!「瓊林千年風華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專案簡報昨(8)日下午舉行,未來3年內目標將瓊林聚落的歷史風華作完整的保存與呈現,包括國定古蹟、瓊義路街屋、民防坑道的保存再利用、重要民俗與傳統活動的傳承保存、民眾經營與行銷的組織培力、更包括重要的數位化內容建置等工作。縣長陳福海親自到場聆聽,陳縣長強調,瓊林是金門重要的資產之一,希望讓瓊林「千年聚落,風華再現」。
金門縣文化局向中央文化部提案申請補助「瓊林千年風華再造歷史現場」計畫,預算2億多元、計畫為期3年,將從今(106)年啟動,昨日下午在瓊林里辦公處進行專案簡報,縣長陳福海親自到場全程聆聽,與會包括參議翁自保、文化局長呂坤和、金湖鎮長蔡西湖、縣議員蔡水游、瓊林里長蔡顯明、瓊林十七郎公基金會董事長蔡是民、本計畫主持者中科大教授閻亞寧等人。會後,陳縣長也視察瓊林聚落整個計畫主要據點及未來願景。
陳縣長表示,這個案子縣政府會全力支持、全力協助,他強調,自己對於瓊林有深厚的感情,對這個聚落有很多的想法,希望從文化、教育、觀光、宗教等去著手,以「企業概念」來經營瓊林,打造瓊林的品牌。陳縣長聽取簡報後,除感謝瓊林鄉親的支持外,也期勉文化局同仁工作的努力,並指示應整合府內建設、觀光、地政、教育等局處資源,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充份合作,運用得來不易的補助,全方位的重現瓊林歷史風華,並將保存活化的經驗和金門更多的傳統聚落分享。
「再造歷史現場」是文化部長鄭麗君上任以來的重要政策,105年7月公開徵求全國提案。金門縣基於既往多年的準備與累積成果,提出的計畫順利通過初審、現勘等程序,在第1階段全國11個計畫中,名列第1順位,獲得文化部的補助與支持。
根據閻亞寧教授簡報,具有1600年歷史的瓊林聚落,擁有8座國定古蹟、400棟傳統聚落,是活生生的閩南文化,包括瓊林祭祖、歲時節慶、常民生活、科技導覽,都是本計畫將再現的目標。
「瓊林千年風華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共分3年,總經費達2億780萬,分別以有形文化資產保存計畫、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計畫、社群參與創新活化計畫及歷史再現科技導覽計畫等4個子計畫,將瓊林聚落的歷史風華作完整的保存與呈現。重點內容包括國定古蹟、瓊義路街屋、民防坑道的保存再利用、重要民俗與傳統活動的傳承保存、民眾經營與行銷的組織培力、更包括重要的數位化內容建置等工作。其中瓊林祭祖傳承、社區教育結合、傳統產業再現以及多元數位體驗等,都是計畫執行過程的重點。
該計畫希望透過社區系統整合公私協力共同推動,重現「瓊林蔡氏千年歷史;活的閩南文化」重要歷史現場;以聚落活化為背景,呈現瓊林8座國定古蹟和瓊林祭祖亮點。計畫相關工作和瓊林聚落保存再發展計畫相互配合,可以達到資源有效整合以及經驗分享的效果;同時可作為我國推動世界遺產潛力點的重要示範。
另外,文化局也向文資局爭取到2000萬元補助老宅示範計畫,分3年計畫修復瓊林聚落老宅,並從修復中培訓傳統工匠技師的傳承工作,亦在今年開始執行;再造歷史現場委由中科大教授閻亞寧主持,傳統建築技師傳承培訓則由台師大教授江柏煒負責。
2016/12/02 。文化金門需與世界接軌
發佈單位:金門日報社
文化是金門歷史過程的重要積累,也更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撐,守護金門的文化,是每位鄉親的責任,文化立縣更是歷任縣長重要的施政主軸。
文化建設和文化資產保存,是一項需要長時間持續投入的工作;過程中也需要因著時空的變化,在觀念和做法上有所調適,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自民國七十一年立法以來,經過幾次的重大修正,直至今年七月的最新版本,將文化資產制分為有形與無形,正可以反映了保存觀念和世界接軌的具體作為。
金門擁有兩百餘處的文化資產,數量雖然居全國第三,但還有為數不少的建築尚未登錄,這些優美、有價值的人文資產是我們推世遺的籌碼,雖然我國並不是聯合國會員不能正式申遺,但近五年間在推動世界遺產的計畫下,對金門的文化資產保存已帶來了極大正面的影響。
縣內既存的許多觀念作法,在申遺過程中探討轉變,除了實質的文資保存外,諸如傳統建築和頹屋修繕、鄉土教育、國家公園計畫通盤檢討、工匠體系傳承機制的規劃建立等,都是具體的改變。基於活態的遺產(Living
heritage)的觀念中,金門在103年登錄瓊林聚落為文化資產則是一項開拓性的做法,在長達四年準備下和社區參與,「瓊林聚落保存再發展計畫」,提出了兩個目標、五個挑戰和九項對策,期望作為未來有計畫性的綱領並推廣至金門其他聚落。
這項以活態遺產為主的計畫,和105年起文化部的「再造歷史現場-瓊林蔡氏千年聚落風華再現」的主軸密切結合,金門縣文化局以茲為標的向中央提出申請,相當順利地通過初審、現勘等程序、充分受到不同領域專家的肯定,成為國內第一批通過申請的計畫。
這項計畫的通過,為金門爭取高達兩億多元的預算,絕非偶然,而是多年準備下的成果展現,再造歷史現場包括了有形、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社群參與創新以及歷史再現科技導覽等4個子計畫,內容參考了聯合國保存文化遺產普世價值的策略與作法,有相當大的重點規劃在強化社區參與培力,其中僅編列1/4的修復費用,與外界誤以為的「古蹟修復為主」錯誤理解有很大的不同。
計畫預計以三年的時間,整合公私部門的力量,為金門的文化資產保存樹立起典範,同時也在歷史現場再造的平台上,結合其他計畫資源研發文化資產的安全防災監控計畫,這些成果都將同步在金門其他鄉鎮的文資保存中延伸應用;是一項具有清楚的思路充分整合參與,以及具有實踐能力的計畫。
文資保存是一項各機關之間高度整合的工作,更是一項由世界高度的學理,落實與金門本土需求結合的工作,各項戰略和戰術的執行,和既往的作法有著較大的差異。
我們期待這些年的努力和實踐下得來不易的成果,可以進一步在這個平台上共同合作,畢竟文化資產是金門的命脈,透過整合參與辯證,可以讓整個計畫更成熟。我們歡迎更多基於事實認知的批評指教,也期待基於專業和務實的參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為金門的文化建設開啟更寬閎的未來。
發佈單位:金門日報社
新政府任命鄭麗君擔任文化部長之後,她所提出來的文化政策戰略之一即是「再造歷史現場」。簡言之,將古蹟、歷史建築與聚落,納入國家整體空間治理策略,並由此擬定具永續性的維運計畫,讓歷史現場回應當代生活場域再現搭配細緻的調查研究及工藝傳承,並運用數位科技讓人們走進多元的歷史記憶,以文化資產加速創意生成。
進一步說,「再造歷史現場」是透過以文資為核心的空間策略,經營有魅力且宜居的高品質城鄉環境;藉由以臺灣史地為本的人文地景,厚實文化創新之底蘊;以文化資產作為國家品牌(national
branding)重要環節,創造臺灣經典;結合科技與文化資產,擴大文資的應用場域,建構具深度的加值內容;完備從地方到中央的文化保存整體政策,提升政府文化治理能量。在這些政策目標下,「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不僅是文化部門的工作,而是一種整合地方政府各局處(橫向整合)及中央政府各單位,如內政部營建署、交通部、農委會水保局、國發會等跨部會計畫。
此一宏大計畫有幾個重點,或者說,與過去慣常的文化資產保存作法有所差別的是:1.從空間總體發展與治理的角度,重新檢視文化資產保存;亦即,從過去單棟、單點的保存擴及線與面的空間風貌塑造,並成為城鄉發展的一個主軸。2.文化資產的當代意義詮釋及永續經營管理;亦即,讓歷史場景重新回到當代生活場域,使之能夠說故事,並能夠與現實交織、對話,進而在全球化情境下形成一種無可取代、深具魅力的地域性與國族性的品牌。3.數位科技的創新應用,讓文化資產及其人文精神成為孕育文化產業或創意設計的土壤;亦即運用數位典藏技術、虛擬實境(VR)、混合實境(MR)、擴增實境(AR)等技術及新藝術表現工具,成為達到上述空間風貌形塑、當代意義詮釋及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
理解這些政策方針之後,我們便可理解目前金門縣文化局所提的「瓊林蔡氏千年聚落風華再現」顯得片段而單薄,仍停留在古蹟修復的傳統作法,並未宏觀地對應文化部的政策走向。即使,「再造歷史現場」不是採用競爭型的提案方式,而是一種各縣市預算分配的慣常模式,但是,如果我們善用提案的過程,重新梳理金門歷史文化、空間風貌的優勢及潛在危機,那麼,恰恰失去了一個歷史的機遇,改變這座島嶼群的命運。
我們認為,重大政策的擬定應該採用開放、對話的方式,至少是腦力激盪、集體合作的產生過程。很可惜地,目前本縣「再造歷史現場」的提案僅讓單一(少數)團隊提供向文化部文資局的提案,非但沒有形成跨局處的討論機制,也沒有在文化資產委員會中成為議題或徵詢更多人的意見,真的非常可惜。因為這計畫關係著未來幾年的國家轉型與地域再造,理應聆聽各方意見。
文化治理是金門的根。我們最具國際競爭力的資源就是多元豐富的文化面貌及戲劇性的歷史轉折。期待縣政府能將文化治理視為金門空間轉型與文化產業的一個主軸,真正讓金門的魅力發光發熱。
發佈單位:金門日報社 記者:董森堡 報導
文化資產是發展觀光的根本,文化部文資局長施國隆昨天偕同五位文資委員及局內人員訪視瓊林,針對金門縣「瓊林蔡氏千年聚落風華再現」專案計畫,聽取金門縣文化局簡報及與地區人士座談,訪視委員並提出看法,同時建議應聚焦於核心議題,要有跨部會及單位整合機制等,局長施國隆並作最後裁示,要求一個月內計畫書提出修正,期望專案計畫儘快落實。
文資局長施國隆昨天率領該局古蹟聚落組副組長姜博智、科長林其本、紀佳伶、傳藝民俗科科長陳嘉瑞、藍素華,另外委員包括劉舜仁、林崇熙、邱上嘉、劉銓藝、張崑振等教授,大仗陣來金訪視瓊林現場,在瓊林里辦公處聽取文化局的專案簡報。「再造歷史現場」,第一階段共核定十縣市十一案示範計畫,金門排第一,文資局昨天是第八站訪視。
陳福海縣長昨也特別指派秘書長林德恭及參議許寬、建設處長李斌全程參與,另外內政部營建署及金門國家公園也都派員與會。
文化部核准的再造歷史現場「瓊林蔡氏千年聚落風華再現」專案計畫,計畫包括有形文化資產保存計畫、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計畫、社群參與創新活化計畫、歷史再現科技導覽計畫等四個子計畫,執行期程自今年八月至一○八年十二月,總經費為新台幣二億零七百八十萬元整。
文化局簡介指出,瓊林聚落是金門現存150處聚落中的亮點,保存著四百餘處的傳統建築,是依法登錄的「聚落」,擁有八棟國定古蹟、一處縣定古蹟以及三處歷史建築。在這個場域上,保存著活的閩南文化歲時節慶以及重要的常民文化。瓊林村內因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保留完整的閩南文化,擁有八座祠堂,每年春秋兩祭的「瓊林祭祖」已登錄為文化資產,是華人社會中珍貴的重要資產。
在有形文化資產保存計畫方面,文化局將著重於瓊林國定古蹟修復再利用、瓊林文化資產(資源)修復再利用計畫、聚落生物、微生物防治計畫、文化資產風險管理監控計畫;其中的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計畫包括瓊林祭祖傳承計畫、傳統民俗導入計畫、在地無形文化資產重現計畫、在地傳統工匠體系傳承計畫等。
對於文資局抵探訪,秘書長林德恭表示,感謝文化部文資局對金門的補助,瓊林聚落有千年歷史,是金門保存最好的聚落,如何保存與發揚是一個重大課題,希望在中央的資助下,讓瓊林真正的風華再現。他強調,文化與觀光是金門發展的兩大支柱,沒有文化就沒有觀光,縣長陳福海上任後重視文化建設,不但在預算上支持,對文化局的施政構想也都全力支持。
文化局長呂坤和則指出,他上任一年來文資局補助了三千多萬的經費,未來希望中央能更大力支持,金門的古蹟歷建很多,需要更多經費去修復,他感謝施國隆局長的大力支持,像這次瓊林聚落還列名第一個;對於委員的建議會虛心接受,並檢討專案計畫納入更多專家的意見,讓專案計畫更加完善,盼望文資局及各位文資委員大力持續支持金門文化建設。
2016/07/13 。營造文資保存的多贏策略
發佈單位:金門日報社
報載,文化部日前在行政院會報告重點政策「再造歷史現場」,第一階段初步核定11案示範計畫,包括掛排頭的金門縣「瓊林蔡氏千年聚落風華再現」計畫。據行政院表示,「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是總統蔡英文競選政見,也是行政團隊施政重點之一,希望透過政府公共投資,活化各地方的文化資產與資源,並形成區域文化景觀。
在《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後,所有有關文化資產之保存、維護、宣揚,以及權利之轉移等事項都要依此法規定,有未規定者,再依其他有關法律的規定辦理。究理而言,文資法的施行象徵了國家對於各級文化資產保護及復育的決心及依據。或許我們並不能諱言文資法同環評法一樣,都有矯枉過正的問題,甚至可能因為運用法規人等的心態、素養不一,而產生迥異的結果。但無論如何,政策的努力需要一個過程,我們是寧願現在保護過了頭,再往回修正,還是以更寬鬆的標準,造成追悔莫及的遺憾?道理人人都懂,但有時還是需要「同理心」的對待;建設與保存與其說是天平的兩端,不如將其調和成庶民共同期待的語言。建設不獨只有破壞而已,保存也不代表阻絕於外、抗拒整改,如何找到歷史文化的新時代語言,應也是當下政府與民間所需面對的共通課題。
事實上,國內文資保存工作,向來有著與時俱進的精神與作為。如自1982年5月26日《文化資產保存法》正式實施後,至今已歷經了7次修法,特別是2005年2月5日公布的第五次修法為整體性與結構性的修法,可視為是《文化資產保存法》的第二版。修法的目的自然是為了更切合實務的運用,例如:第一次修法便主要在增加古蹟土地容積移轉條款,以免私有古蹟因土地的潛在價值而可能遭到破壞;另外,增列贊助維修古蹟款項得列舉扣除所得稅條款,以鼓勵私人維護或維修古蹟等等。觀諸修法歷程,自有其必要性及專業訴求,但落實到執行面,能否達致預期目的,仍有因地制宜、因案制宜的問題。
以瓊林聚落的保存為例。瓊林無疑是金門及我國重要的傳統歷史聚落;除了保存完整的建築景觀外,御賜里名、文化采風的內涵更屬稀有。我們自然認同其有保存的必要,但亦不能忽略在地居民同樣有促進生活品質,以及開發建設的必要。依文資法規定,其土地建築容積率固得移轉至他地,但有否合宜的地段、建案可供轉移,則又是另一階段及部門的問題。對居民而言,需求或許是零星而迫切的,但對建商及政府而言,則需要通盤的規劃與考慮。就此,應由誰來總管解決其競合及權益問題?就文資保存而言,可能是一次有遠見及能力的展現,但對百姓而言,無非只需要更周延的配套而已。是以,在我們質疑民眾維權意識日熾,溝通工作愈來愈難的同時,有否真正做到「苦民所苦、為民設想」,應是最基本的檢驗及標準。
總之,此次本縣瓊林參與的「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希望把過去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從「點」的文化資產連結成「線」,再透過整合不同部門的計畫發展為「面」的保存,營造富歷史感且高品質的居住環境的意旨,實為一種訴求歷史文化的新時代語言的舉措。但在此前,我們仍希望有更周延的預案及配套,激發更多的民眾配合及參與,達到各方多贏的目的!
錢都給外地人賺走 本地人沒賺到什麼 連生活都很困難
回覆刪除有錢買房子 沒錢開冷氣
回覆刪除有錢買車 沒錢買油
大部分的錢都用在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