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於2019年獲行政院正式核定設立,刻正進行「臺北機廠活化轉型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計畫」,以「活的鐵道博物館」為目標開展各項業務。
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園區>
https://trw.moc.gov.tw/
行政院長陳建仁今(4)日視察「國家鐵道博物館員工澡堂修復工程完工情形」時表示,「員工澡堂」是臺北機廠的附屬設施,落成至今已88年,已列為國定古蹟,他要感謝每一位參與修復工作的同仁。院長指出,在文化部與交通部通力合作下,經過4年的努力,國家鐵道博物館在今(2023)年9月「2023臺灣文博會」對外開放,並在10日活動期間吸引近10萬名參觀人次。院長期許國家鐵道博物館未來能展示更豐富精彩的鐵道文化,讓遊客於參觀過程中,欣賞臺灣鐵道文化的內涵及建築空間的美學,從而化身成為「活的鐵道博物館」。
陳院長指出,人類歷史發展過程非常有趣,日本與義大利羅馬分別坐落地球的兩端,但兩國澡堂文化在其國家歷史發展中,卻同樣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從羅馬帝國凱薩大帝的事蹟或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即可窺知一二;澡堂也在人類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日常生活點滴的縮影,而台鐵擁有如此珍貴的文化資產,值得加以妥善保存。
陳院長表示,行政院於2016年12月核定為期10年的「臺北機廠活化轉型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實施計畫」,執行迄今已邁入第7年,除包括國家鐵道博物館的澡堂、總辦公室、鍛冶工場等建築修復外,周遭的組立工場及軌道景觀工程也正施工中。院長說,今日視察的「員工澡堂」是臺北機廠的附屬設施,落成至今已88年,已列為國定古蹟,他要感謝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盡心做好維護工作,以及每一位參與修復工作的同仁與專業團隊,讓珍貴的鐵道文化得以再現,他很高興今日前來與大家一同分享完工的喜悅。
陳院長指出,在文化部與交通部通力合作下,經過4年的努力,國家鐵道博物館在今年9月「2023臺灣文博會」對外開放,並在10日活動期間吸引近10萬名參觀人次,顯示全臺民眾都非常喜愛類此展覽活動。院長期許國家鐵道博物館未來能展示更豐富精彩的鐵道文化,讓遊客在園區參觀過程中,欣賞臺灣鐵道文化的內涵及建築空間的美學,並體會生命延續的價值與意義,從而化身成為「活的鐵道博物館」。
陳院長憶及,他於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攻讀博士時,曾前往該市賓夕法尼亞車站(Pennsylvania Station)參觀鐵道博物館(Railroad Museum)。該博物館所展示的每一節火車車廂,都呈現不同年代特色,例如張貼不同時期的壁紙及影視歌星海報等,讓美國歷史栩栩如生展現在遊客面前,顯見鐵道博物館除了硬體設備需妥善維護外,能夠體現一國文化底蘊、溯源歷史的展示內容亦相當重要。如同交通部胡湘麟次長致詞所說,國家鐵道博物館並非僅是冷冰冰、硬梆梆的建築,而是蘊藏珍貴的「鐵路職工勞動文化」,可讓民眾從中回顧歷史。
陳院長提到,他上(10)月出席「蒜頭糖廠五分車延駛故宮南院站通車典禮」,並體驗搭乘五分車至故宮南院,喚起童年搭乘五分車及抽甘蔗的回憶。院長強調,日常生活的點滴逐步累積成臺灣歷史的脈絡,進而創造今日的臺灣。旅客搭乘糖廠五分車透過導覽能認識臺灣早期糖業發展與台糖文化歷史,了解先民如何努力打拚,讓許多豐富的文化歷史記憶得以傳承,也讓下一代都能懷抱感恩之心,繼續為臺灣美好的未來打拚。
此行,陳院長首先聽取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鄭銘彰主任簡報「活的鐵道博物館進行式」,了解臺北機廠員工澡堂轉型為展示場館的發展歷程。致詞結束後,陳院長與鄭文燦副院長、行政院林子倫發言人、文化部徐宜君次長、交通部胡湘麟次長等人參觀《氤氳時代》員工澡堂常設展,逐一觀看第三代臺北車站模型、中央浴池的再現職工生活展區,以及文資保存古蹟修復展區,聽取中央通風器介紹、文資修復原則,以及結合藝術創作活化古蹟的理念;最後,一行人也於中央浴池前合影留念。
2022-08-02。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遊‧鐵道」特展
邀您一同回顧臺灣鐵道旅行史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自即日起至111年11月12日,推出「遊•鐵道」特展,本展覽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合作企劃,運用兩館典藏與民間藏家提供之物件、檔案文獻、影像資料等,介紹鐵道交通在不同時期帶來旅行手段的變化,從歷史軸線看待臺灣近代旅行史中鐵道的角色,以及對庶民文化的影響。
臺灣山勢起伏、溪流縱橫,在鐵道出現前,南北交通以步行、人力、畜力或是海岸航運為主。本次特展時序橫跨清代、日本時代至當代。由清代巡撫劉銘傳興建鐵路,揭開臺灣鐵道交通的序幕,至日本時代南北縱貫鐵道全線通車後,火車跨越了自然地形屏障,改變人民對時間與距離的感受。隨著鐵道技術及動力性能演進,旅行所需的交通時間縮短、服務品質提升,尤其鐵道路網的擴張串起城鎮及名勝景點,促進旅行活動的發展。從廟宇進香、看博覽會、修學旅行…1930年代的臺灣已具備大眾觀光旅行的規模,戰後經濟復興帶動休憩產業興起,時至今日鐵道觀光活動更是熱鬧蓬勃。
會場展示不同時代的旅遊指南、時刻表、車票,其中有難得一見日本時代花蓮地區納涼觀月會員乘車券、虎尾經斗南至高雄西子灣海水浴場往復乘車券,戰後臺北機廠員工的旅行日誌手稿原件、1957年福隆海水浴場的新聞影片,鐵路電化通車改點時刻表,北迴、南迴鐵路通車檔案照片等,邀請大家從庶民文化的角度認識臺灣的鐵道旅行演進。
「遊•鐵道」特展自即日起至111年11月12日在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小禮堂開放參觀,時間為每週二至週六10:00~12:00及14:00~16:00。為提供安心舒適的觀展品質,鐵博籌備處於入口處及展場均提供酒精消毒,進入園區請配合量測體溫及佩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維護自身健康。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即日起至111年5月28日,辦理「裝模做樣──木模、鑄造技術與臺北機廠」特展,透過展出實體木模、口述訪談紀錄片、零件設計圖及鑄件成品等內容,展示臺灣鐵道史上逐漸凋零的鑄造工藝與珍貴的車輛部件,再現不同時代鐵道歷史與早期臺灣鐵道產業技術。
鐵博籌備處的所在地──國定古蹟臺北機廠,是臺灣現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完整的鐵道車輛檢修基地。因應車輛維修需求,臺北機廠發展出自行製造鐵道車輛與設備所需零組件的能力,以供廠內車輛及機具檢修使用。
車輛各種部件是由不同工法生產的零件組裝而成,其中,形狀複雜、難以用傳統切削工具或一般鍛造工法產製的零組件,便會以木材製作模具,再配合翻砂鑄造進行生產;為瞭解臺北機廠鑄造工法的流程,鐵博籌備處自成立後即著手進行相關史料蒐集及口述訪談,本次特展除了展出與鐵道車輛相關的木模及鑄件外,更特別復刻員工澡堂內的水龍頭,搭配砂箱3D列印剖面模型,以完整介紹鑄造工序。
現場還展示臺北機廠木模間現存日本統治時期臺北市役所消火栓人孔蓋的木模,顯示當時除了生產廠內所需金屬零件外,臺北機廠也有能力承製其他單位的委託鑄造。隨著鐵道車輛技術的演進,自行鑄造零組件的需求已逐漸式微,透過展示木模間收存的木模,可從中窺視已消逝珍貴車輛的部分身影,搭配口述訪談及實作影像紀錄,更讓古老的鑄造技術得以保存且代代傳衍。
「裝模做樣──木模、鑄造技術與臺北機廠」特展即日起至111年5月28日,於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小禮堂舉辦,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六10:00~12:00及14:00~16:00。為提供安心舒適的觀展品質,鐵博籌備處於入口處及展場均提供酒精消毒,進入園區請配合量測體溫、辦理實聯制登記及全程佩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共同落實防疫規定,維護自身健康。
2021-12-01。臺灣第一代蒸汽機車縮尺模型初登場 從河溝頭見證臺灣現代化發展軌跡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111年10月16日期間,於臺博館鐵道部園區共同推出「河溝頭的軌跡:舊臺北鐵道工場及鐵道車輛特展」,從位於老地名「河溝頭」的鐵道部園區發展變遷探討臺灣的現代化,更首度展出臺灣第一代蒸汽機車縮尺模型及舊臺北鐵道工場歷史考古文物。
清代,淡水河開港,成為臺灣重要的通商河岸,北門外有一個碼頭,附近就叫河溝頭,當時貨物從淡水進到臺北城,都會經過此地。臺博鐵道部園區就座落於此,不僅是見證臺灣近代化工業輸入的重要歷史場域,也堪稱為臺灣第一座科學工業園區,為臺北現代化的起點。
從兵工廠、臺北鐵道工場、鐵路職員宿舍區到今日的臺博館鐵道部園區,此地一連串演變過程,充分呈現臺灣從鐵道建設、城市變遷的現代化歷程,「河溝頭的軌跡」特展即以此處發展的「脈絡篇」與曾經在工場修理維護的「車輛篇」,邀請大眾一同回顧及展望臺灣的現代化發展。
「脈絡篇」回顧此處工業地景的歷史變遷,特別展出臺北機器局時代的安山岩柱礎、石英砂岩條、木樁、紅磚等建材實物,以及經由歷史考古發掘出土的道釘、工字杯、瓷盤、錢幣等等近代文物,另展出一批臺北鐵道工場時代的珍貴影像,藉以重現工場的規模、情景,與城市面貌的變化。
「車輛篇」則介紹1890年代至1930年代曾經在工場修理維護的機關車、客車、自走客車、貨車等,特別展出珍貴的車輛舊照片、形式圖;由臺鐵局借展一批鑄造蒸汽機關車零件所使用的木模;更首度展出一批臺灣第一代蒸汽機車縮尺模型,包括由鐵博籌備處考證復原的3號型蒸汽機車模型,及騰雲號與九號蒸汽機車的3D掃描輸出縮尺模型等;另展出「菊紋章」原件及「李花紋章」復原品,分別為1923年4月日本裕仁皇太子及1935年1月朝鮮李王垠來臺時曾懸掛在特別車上的紋章,藉以突顯本工場在臺灣鐵道歷史尚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位於河溝頭的臺博館鐵道部園區,前身為晚清洋務運動下在臺灣設立的第一座近代化工廠:1885年成立的臺北機器局,日治初期延續原軍事用途改為臺北兵器修理所、臺北砲兵工廠等,1901年轉為鐵道部及臺北鐵道工場使用,1908年縱貫線鐵道通車後,工場成為臺灣鐵道車輛最重要的維修與製造基地,然而因廠區不敷使用,至1935年鐵道工場遷移至松山後,此地再改為鐵路職員宿舍區。2007年指定為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由臺博館及交通部臺鐵局共同合作修復與再利用為博物館,推薦給對臺灣現代性發展、鐵道文化及文化資產保存有興趣的民眾前往參觀。
展覽資訊
「河溝頭的軌跡:舊臺北鐵道工場及鐵道車輛特展」
時間|110.11.30(二)~111.10.16(日) (週一休館)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2021-08-01。文化部發布國家人權博物館、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人事安排
文化部今(1)日發布新聞稿說明,原任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洪致文歸建學界,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一職將由副館長張嬋娟代理、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則由文化部簡任秘書鄭銘彰陞任。
文化部長李永得指出,原任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於籌備處期間至人權館成立任內4年,通過「國家人權博物館組織法」,致力推動打造人權館為人權教育的「中央廚房」、推動綠島及景美園區增修建主體工程、成立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IHRM-AP),人權館於2020年獲德國聯邦處理東德獨裁政權基金會主辦的卡爾•威廉•弗里克獎(Karl Wilhelm Fricke Award)「特別獎(Special Award)」肯定。李部長表示,人權館在陳館長帶領下,與國內、外人權相關組織攜手合作,共同關注人權課題等,為人權館的經營及人權理念的推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原任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洪致文,任內擘劃國家鐵道博物館軟硬體規劃方向,訂定分階段開放策略,修正公共建設計畫、園區建置整體規劃及再利用計畫增補,積極保存珍貴鐵道車輛與鐵道文物,跨部會合作進行檔案資料及影像數位化專案,深化國內外鐵道社群溝通聯結,積極參與國際交流,李部長感謝洪主任為國家鐵道博物館擘劃宏遠的願景。
文化部說明,新任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鄭銘彰,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畢業,歷任臺大法社圖書分館主任及圖書館推廣服務組組長等職務,108年11月,調任文化部簡任秘書支援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於教育文化實務界歷練完整。其投入鐵道文化研究長達30餘年,偕同民間共同發起彰化扇形車庫保存,擔任過第4屆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會長及臺灣交通文化資產保存學會理事,長年在民間推動鐵道文化資產與再利用,與國際鐵道文化界互動交流頻繁。李部長相信在鄭主任的帶領下,一定能加速推動國家鐵道博物館的正式成立,將臺灣鐵道文化推向國際。
至於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一職,在徵詢新任館長人選到任前,將由副館長張嬋娟代理。
2021-02-24。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軌道傳奇》節目典藏計畫合作成果記者會
2019-10-02。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揭牌 鄭麗君:從鐵道看見臺灣,從臺灣看見自己
2019-09-17。鐵道人說鐵道故事 洪致文教授接任國家鐵道博物館首任籌備處主任 鄭麗君部長:盼擘劃實現國家鐵道博物館願景
甫於8月13日獲行政院正式核定設立的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備受各界關注與期盼,佇立在臺北市中心八十餘年的臺北機廠,要如何從過去的工廠轉型為與生活相連的博物館園區。8月24日至9月8日在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展出的「機械時代的失物招領」,以臺北機廠露天吊車臺為主要基地的創作展覽計畫,由文化部主辦,實踐大學建築系漆志剛老師團隊策展,將以開放式的展覽架構,邀請社會大眾透過現地探索、論壇與投稿,與專業團隊共同參與對臺北機廠的討論,開展對於國家鐵道博物館的願景。
策展人表示,此次策展計畫集結臺灣、美國、日本六組空間創作者,找尋臺北機廠專屬的物件,以考古學的概念將臺北機廠過往故事一層一層揭露開來。開幕現場吳思瑤委員、臺北機廠前任廠長、建築師、臺鐵局代表、鐵道文化社群、共同出席。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說,希望鐵道博物館的議題能夠運用不同方式凝聚社群共識,討論工廠空間可以運用的多元使用想像,例如過去曾在組立工廠舉辦音樂會,邀請聽障視障族群一同進入工業遺產空間,提供空間使用想像的藝術饗宴。臺北機廠八十多年的歷史,在過去代表頂尖機械時代的建設,今後將以高規格的方式保存廠區文物,保存的同時也要朝向未來的時代往前邁進。本次活動以展覽作為溝通的形式,將具有前瞻性的空間概念設計,回應市民都市生活上的需求。陳登欽亦特別感謝臺鐵團隊及臺北機廠前幾任廠長分享每個廠區細節故事,以及空間修復上的指導。
臺北機廠的過去與現況
1935年臺北機廠落成,與臺灣博覽會同年。正逢現代主義與機械時代的興盛時期,例如紐約著名的High
Line完成於1934年,甚至班雅明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也發表於1935年。因此,臺北機廠所代表的意義,不僅是當時東亞最大的火車修理工廠,更可以說是揭露臺灣現代發展過程中,與世界相連的時空地標。
曾經,臺北機廠有如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態系,擁有圍牆、工廠、學校與食堂,透過鐵道與松菸、華山等1930年代的大型工業遺址群串連;今日,由於鐵路地下化與高速鐵路完工,它們成了一座座位於城市中心,卻與都市周遭不連續的機械列嶼。在2015年成為國定古蹟並規劃為鐵道博物館園區後,大小相當於2/3個大安森林公園的臺北機廠,正是這列嶼中最重要的大型機械島。如何讓這曾經見證臺灣歷史的鐵道地景與都市生活接軌,並形塑都市邁向未來的文化空間,正是展覽的設計課題。
分層閱讀的創作與策展
透過建築師觀察發掘出六種臺北機廠的「元素」,如維修車廂的坑道、建築地基、軌道與吊運重物的天車、基地尺度、植物與水、與大型機具等,設計團隊除了以層次的概念思考它們彼此間的互動關係,並將這些「元素」轉化成人們在場域中的感受與經驗。「機械時代的失物招領」將臺北機廠理解為許多不同層次的時間與物件交疊而成的動態系統,並思考其如何與新加入的機能融合,使過去的歷史古蹟與未來的博物館計畫交會,產生創造性閱讀,讓設計跨越重述已知的過去,啟動臺北機廠各種關係之間的系統性更新。
國定古蹟臺北機廠轉型為國家鐵道博物館,備受國內外矚目與各界期盼。為期以軟帶硬、組織先行,奠定國家鐵道博物館永續經營之基石,文化部在臺北機廠修復工程進行的同時,便積極向行政院爭取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8月13日獲行政院正式核定設立,文化部長鄭麗君宣布,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正式成立,將以正式員額編制組建團隊,以「活的鐵道博物館」為定位,專責推動國家鐵道博物館軟硬建置整體規劃。
鄭麗君表示,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的成立需感謝行政院的大力支持,這不僅回應民間團體對於大型文化資產轉型為公共博物館與開放園區之期盼,更展現政府重視鐵道文化資產保存之決心。文化部刻正展開籌備處主任徵詢作業,未來將由籌備處主任帶領專業團隊負責鐵道博物館之籌建。
國定古蹟臺北機廠於1935年10月30日落成,為臺灣現存歷史最悠久且規模完整的鐵道車輛修復工廠,在建築歷史、修護技術、勞工文化、交通發展等方面都深具產業價值及歷史意義。臺北機廠2012年底遷移至桃園富岡基地後即停止運作閒置,原址在社會各界不斷的努力下,於2015年4月公告為國定古蹟。文化部長鄭麗君上任後積極協調,文化部於2017年7月進駐臺北機廠,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啟動軟硬體籌備工作,並於2017年、2018年分別與交通部簽訂兩部合作備忘錄,針對鐵道博物館硬體、軟體建置與車輛維修進行合作,啟動軟硬體籌備工作。
為修復活化臺北機廠,完備國家鐵道博物館的面貌,文化部與交通部以10年為期程,自2017年起至2026年止,採「全區整備、分區修復、分區開放」模式進行臺北機廠修復活化。今年,具有社會文化意涵的總辦公室及員工澡堂已啟動修復,明年起亦將陸續進行原動室、鍛冶工場、柴電工場、大禮堂、組立工場、客車工場、油漆工場等之文資建物本體的規劃設計及修復工作。同時,文化部也和臺鐵局合作,啟動重要車輛文物的典藏和修復。
鄭麗君表示,過往政府在公共建設計畫核定和預算編列上過於強調硬體工程的建設,而忽略內容軟體與組織的重要性,因此,文化部在臺北機廠園區修復階段便積極爭取成立博物館籌備處。如今籌備處正式成立後,將可透過配置合理之專責編制員額,引進不同領域之專業者建立團隊,投入博物館籌建,進行博物館園區整體規劃,並先行展開文物典藏、研究、修護、策展等博物館核心業務。
籌備計畫期滿後,由於國家鐵道博物館未來營運組織需兼具交通部鐵道技術、藏品資源、觀光宣傳資源整合優勢,以及文化部之博物館軟體規劃經營與鐵道文化整合優勢,鄭麗君為此與交通部展開多次協商,目前已達成初步共識,將由交通部及文化部共同推動於2027年前設立國家鐵道博物館行政法人,二部將持續共同研擬設置條例。
鄭麗君表示,透過古蹟修復臺北機廠原環境脈絡,加上動態復駛、機具與車輛修復等工廠文化的再現,未來的國家鐵道博物館將是「活的博物館」,不僅向全民開放、能夠動態展示,更是一座會訴說鐵道史故事,能再現與反思鐵道文化及現代性歷程的博物館,重新詮釋臺灣鐵道文化記憶。
文化部今(10)日於「國定古蹟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園區」舉行總辦公室及員工澡堂修復工程開工典禮,正式啟動修復工程。文化部部長鄭麗君表示,今天向社會宣告修復工程啟動,是象徵國家鐵道博物館建置從全區整備邁入分區修復階段。鄭部長並指出,未來的國家鐵道博物館有三個特色,第一是「活的博物館」,博物館將有動態展示、修復技術的永續保存;其次是在研究的基礎上,創造一個「面向公眾,且會說故事的博物館」,再現鐵道史、交通史、生活記憶等;第三,國家鐵道博物館應以當代視野和社會關懷為出發,展現當代公共博物館的精神,反思與再現臺灣現代性。
國定古蹟臺北機廠整體的建築,呈現現代主義建築的合理機能設計,本次修復的員工澡堂係提供廠區員工一天工作辛勞後的沐浴空間,展現出工業設施勞動者福祉的觀念,其建築設計,在澡堂兩翼對稱正中為拱形,屋頂有為透氣所開的老虎窗、大面積的玻璃窗採光以及內部拱形鋼構屋架,見證了當時鋼構技術的發展,而由原動室蒸氣管送來的熱氣到達室內兩座圓形水池,更展現出能源有效的利用。總辦公室建築原主要作為「工場事務所」,呈現L形之配置。初建為一樓鋼筋混凝土建築,二樓則為1966年增建,建築的正面具有前庭、水池、花園,是廠區行政中樞所在,除了作為行政管理中心外,亦是臺北機廠進出通道的主要門戶之一。本次修復工程啟動,也象徵「國家鐵道博物館」的建置邁入新的階段。
國定古蹟臺北機廠於1935年10月30日落成,為臺灣現存歷史最悠久且規模完整的鐵道車輛修復工廠,在建築歷史、勞工文化、交通發展等方面都深具產業價值及歷史意義。臺北機廠2012年底遷移至桃園富岡基地後即停止運作閒置,原址在社會各界不斷的努力下,於2015年4月公告為國定古蹟。文化部長鄭麗君上任後積極協調,於2017年2月與交通部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籌備國家鐵道博物館。計畫執行期程自2017年起至2026年止,以10年期程,採「全區整備、分區修復、分區開放」模式進行國定古蹟修復活化事宜。
文化部自2017年7月進駐臺北機廠,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除進行博物館籌備及開館營運的研議計畫,更積極推動軟硬體工作。在工程面上,為保存園區建物,免於持續隳壞,優先推動建物本體的修復。除本次啟動修復的員工澡堂及總辦公室工程外,另柴電工場、鍛冶工場、原動室、大禮堂、西宿舍等多項指標性建築廠房,皆進行規劃設計中,將逐步啟動工程修復;軟體面上,以「活的鐵道博物館」為定位,進行國家鐵道博物館建置整體規劃案,定位博物館願景、使命、策略、目標與行動計畫,進而落實於後續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經營等面向之規劃,並持續協調跨部會合作,推展鐵道文獻檔案數位化、史料調查研究與徵集工作。如與檔案管理局合作修復及數位化臺灣珍貴鐵路檔案、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合作進行機具史料調查研究工作、與臺鐵局及民間鐵道文物藏家密切合作,展開文物徵集及鐵道文化保存。務期臺灣鐵道文化資產保存最大化,使之成為未來臺灣鐵道文化發展的重要資源與知識建構,進而豐富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的典藏。
文化部表示,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涉及博物館學、文化資產、鐵道技術與文化等專業領域,與一般籌設新博物館不同,需同時推動文資修復設計與工程、資源調查研究典藏、博物館籌備、策展與推廣活動、園區開放公共服務等龐大業務。文化部已爭取規劃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專責組織,期望邀集具研究背景人才加入,以專業帶領博物館籌備業務。
未來國家鐵道博物館將透過展演多元且珍貴的鐵道故事、記憶及文物,逐步建構臺灣鐵道知識與文化內涵,並帶入多元社群參與,透過文資新公民教育,見證修復中的臺北機廠,進而鼓勵鐵道文化的當代詮釋,促成跨界溝通與合作,建立臺灣博物館新的典範。讓民眾能夠從鐵道看見臺灣、從臺灣看見自己,並見證臺灣現代化發展的進程。
文化部104年從開發邊緣搶救臺北機廠,並指定全區為國定古蹟,今(106)年7月19日開始,為了讓大家了解古蹟修復與保存的完整過程,創國內文資修復首例,開放民眾團體預約參加修復中導覽。文化部長鄭麗君今(14)日表示,將以6年為期,自107年至113年啟動6年的台北機廠修復計畫,並邀請民眾成為臺灣鐵道文化的見證人,參與一場獨特的古蹟修復歷程,一步一步實現屬於全體國民的鐵道博物館園區夢想。
文化部自7月19日起開放團體預約修復中的臺北機廠導覽以來,廣受各界熱烈迴響,文化部今日特別邀請媒體記者到場體驗這場以「文資修復中的北廠」為旨趣的導覽活動,同時邀請臺北機廠退休員工到場進行體檢。
鄭麗君說,臺灣的現代化與都市化,與鐵路密不可分。從劉銘傳到日治,鐵路運輸在臺灣建立了雛型,而臺灣最大的鐵路維修基地,也在1935年遷至當時尚屬市郊的臺北機廠現址。這樣的發展,承載著的不單是臺灣的技術歷史、產業歷史,更有豐富的鐵道文化。如同火車南來北往,鐵路傳遞臺灣的現代性發展,也與工作或生活其中的人們,互動產生精彩的生活記憶與文化底蘊。臺北機廠,也成為臺灣的重要歷史現場。
鄭麗君指出,臺北機廠在2012年停止運作,社會各界當時積極奔走,希望推動臺北機廠的全區保存,她在擔任立委時,也曾參與其中。2016年出任文化部長後,向行政院爭取到臺北機廠國家級鐵道博物館建置計畫。從明年開始,往後6年,臺北機廠將進行文化資產的修復工作。而為了讓大家了解古蹟修復與保存的完整過程,文化部將以預約導覽的方式,讓大家見證國定古蹟臺北機廠的修復。也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與這個過程,讓我們可以從古蹟修復的6年歷程中,一步步實現鐵道博物館園區的夢想。
次長楊子葆表示,臺北機廠經過初步的環境整備與文資盤點,目前正進行文資修復計畫,第一階段為具有社會文化意涵的總辦公室及員工浴室之規劃設計與修復工程;第二階段進行原動室、柴電工場、鍛冶工場之文資修復;第三階段進行組立工場及博物館建置所需研究、典藏、展示與推廣空間與全區公共服務設施之相關工程,同時亦啟動未來鐵道博物館建置之相關研究與規劃。
今天包括文化部次長楊子葆、文化部文資局副局長邱建發、前廠長羅運斗、前廠長吳文慶及廠長陳武昌廠長等人都到場共襄盛舉,文化部也期待透過6年為期的修復中導覽,連結臺北機廠與老員工、人民的共同記憶,真實貼切的協助重建臺灣現代產業史、勞動史、藝術史,反映鐡道文化所穿越的整個時代!
臺北機廠基本資料
臺鐵局106.02.14
一、臺北機廠負責柴電機車、電力機車、電聯車、客車之維修及配件材料之修製供應,為鐵路後勤支援及維護行車安全之重要基地,為臺鐵局規模最大、員工人數最多之機車與客車車輛維修工廠,建於1935年,部分建築物具有特殊歷史意義及文物保留價值。
二、臺鐵局為配合政府因興建高鐵所衍生進出臺北機廠動線與其有過軌之問題,而需將臺北機廠遷建他處,然臺北機廠之遷建雖有助於解決高鐵過軌問題,且讓臺北-基隆-北迴路段間及高鐵運輸順暢,但對臺鐵局而言,原騰空後土地為該局資產活化償債計畫重要開發資產之一,列管開發效益達500億元,惟經全區指定為國定古蹟後,古蹟之修復及再利用,若經由全區之專業整體規劃及周延之營運管理機制,妥善之財務配套措施,可避免成為政府、臺鐵局或民眾之負擔,進而可發揮國有資產最有效之利用,達到永續保存之積極目標。
三、行政院105年12月13日核定文化部函報「臺北機廠活化轉型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實施計畫」,有關土地取得方式,文化部已先編列106至108年租金費用向臺鐵局承租房地,長期土地使用取得方式及財源問題則進行跨部會研議。
四、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推動計畫,臺鐵局將協助提供鐵道技術傳承、文化志工培訓、退休員工口述歷史訪談及動態影像紀錄、珍貴車輛展示、鐵道文物徵集等工作。文化部負責古蹟修復再利用、管理維護與開放參觀等保存與活化轉型為鐵道博物館園區等各項工作。
文化部長鄭麗君今(19)日表示,行政院已於12月13日核定「臺北機廠活化轉型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實施計畫」,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12月15日亦已初審通過該計畫106年度所需經費。本部刻正與交通部、臺鐵局研商臺北機廠相關房舍、設備及財產點交事宜,明(106)年起正式展開臺北機廠之規劃設計、環境改善、整修以及鐵道無形文化清查等相關工作,即早向社會開放。
為完整保存臺灣鐵道工業遺產及活化臺北機廠轉型成為國家級鐵道博物館,再現鐵道歷史記憶,行政院指示由本部辦理臺北機廠活化轉型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計畫,並同意第一階段(106年至108年)由本部先以租賃方式取得土地及房舍使用權,並辦理古蹟修復工作;第二階段共同合作方式則由本部與交通部再協商,並滾動檢討計畫。
臺北機廠範圍廣達16.79公頃,包含40幾棟建物及附屬設施,其定位為鐵道博物館園區,以鐵道文化展示、教育、研究及典藏為主要設立目標,具高度公共性、教育性及公益性,另為利永續營運及減輕政策財政負擔,未來部分空間將朝多功能營運為思考方向,確實引進民間力量及資金,提供參觀民眾更多元化及完善之服務。未來在辦理相關經營活化等內容,將以符合設立宗旨為目標,打造為國內首座利用文化資產空間活化轉型為鐵道文化體驗場域,兼具「文化」、「教育」、「觀光」功能之博物館園區,成為文化保存典範及臺灣觀光的亮點。
依據「公共建設計畫及周邊整合規劃申請與審查作業要點」規定公共建設計畫自償率門檻不得低於30%,考量本部相關文化建設具有高度公益性、教育性及政策性,與一般公共建設不同,因此,文化部刻正修正「文化部文化建設計畫財務規劃審查作業要點(草案)」,在兼顧文化設施效能的同時,避免不當引入過多之商業行為,而犧牲文化、藝術及教育之功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