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鐵道博物館將在7月31日第一階段開放
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507230263.aspx
陳院長指出,人類歷史發展過程非常有趣,日本與義大利羅馬分別坐落地球的兩端,但兩國澡堂文化在其國家歷史發展中,卻同樣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從羅馬帝國凱薩大帝的事蹟或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即可窺知一二;澡堂也在人類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日常生活點滴的縮影,而台鐵擁有如此珍貴的文化資產,值得加以妥善保存。
陳院長表示,行政院於2016年12月核定為期10年的「臺北機廠活化轉型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實施計畫」,執行迄今已邁入第7年,除包括國家鐵道博物館的澡堂、總辦公室、鍛冶工場等建築修復外,周遭的組立工場及軌道景觀工程也正施工中。院長說,今日視察的「員工澡堂」是臺北機廠的附屬設施,落成至今已88年,已列為國定古蹟,他要感謝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盡心做好維護工作,以及每一位參與修復工作的同仁與專業團隊,讓珍貴的鐵道文化得以再現,他很高興今日前來與大家一同分享完工的喜悅。
陳院長指出,在文化部與交通部通力合作下,經過4年的努力,國家鐵道博物館在今年9月「2023臺灣文博會」對外開放,並在10日活動期間吸引近10萬名參觀人次,顯示全臺民眾都非常喜愛類此展覽活動。院長期許國家鐵道博物館未來能展示更豐富精彩的鐵道文化,讓遊客在園區參觀過程中,欣賞臺灣鐵道文化的內涵及建築空間的美學,並體會生命延續的價值與意義,從而化身成為「活的鐵道博物館」。
陳院長憶及,他於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攻讀博士時,曾前往該市賓夕法尼亞車站(Pennsylvania Station)參觀鐵道博物館(Railroad Museum)。該博物館所展示的每一節火車車廂,都呈現不同年代特色,例如張貼不同時期的壁紙及影視歌星海報等,讓美國歷史栩栩如生展現在遊客面前,顯見鐵道博物館除了硬體設備需妥善維護外,能夠體現一國文化底蘊、溯源歷史的展示內容亦相當重要。如同交通部胡湘麟次長致詞所說,國家鐵道博物館並非僅是冷冰冰、硬梆梆的建築,而是蘊藏珍貴的「鐵路職工勞動文化」,可讓民眾從中回顧歷史。
陳院長提到,他上(10)月出席「蒜頭糖廠五分車延駛故宮南院站通車典禮」,並體驗搭乘五分車至故宮南院,喚起童年搭乘五分車及抽甘蔗的回憶。院長強調,日常生活的點滴逐步累積成臺灣歷史的脈絡,進而創造今日的臺灣。旅客搭乘糖廠五分車透過導覽能認識臺灣早期糖業發展與台糖文化歷史,了解先民如何努力打拚,讓許多豐富的文化歷史記憶得以傳承,也讓下一代都能懷抱感恩之心,繼續為臺灣美好的未來打拚。
此行,陳院長首先聽取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鄭銘彰主任簡報「活的鐵道博物館進行式」,了解臺北機廠員工澡堂轉型為展示場館的發展歷程。致詞結束後,陳院長與鄭文燦副院長、行政院林子倫發言人、文化部徐宜君次長、交通部胡湘麟次長等人參觀《氤氳時代》員工澡堂常設展,逐一觀看第三代臺北車站模型、中央浴池的再現職工生活展區,以及文資保存古蹟修復展區,聽取中央通風器介紹、文資修復原則,以及結合藝術創作活化古蹟的理念;最後,一行人也於中央浴池前合影留念。
2022-08-02。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遊‧鐵道」特展
邀您一同回顧臺灣鐵道旅行史
臺灣山勢起伏、溪流縱橫,在鐵道出現前,南北交通以步行、人力、畜力或是海岸航運為主。本次特展時序橫跨清代、日本時代至當代。由清代巡撫劉銘傳興建鐵路,揭開臺灣鐵道交通的序幕,至日本時代南北縱貫鐵道全線通車後,火車跨越了自然地形屏障,改變人民對時間與距離的感受。隨著鐵道技術及動力性能演進,旅行所需的交通時間縮短、服務品質提升,尤其鐵道路網的擴張串起城鎮及名勝景點,促進旅行活動的發展。從廟宇進香、看博覽會、修學旅行…1930年代的臺灣已具備大眾觀光旅行的規模,戰後經濟復興帶動休憩產業興起,時至今日鐵道觀光活動更是熱鬧蓬勃。
會場展示不同時代的旅遊指南、時刻表、車票,其中有難得一見日本時代花蓮地區納涼觀月會員乘車券、虎尾經斗南至高雄西子灣海水浴場往復乘車券,戰後臺北機廠員工的旅行日誌手稿原件、1957年福隆海水浴場的新聞影片,鐵路電化通車改點時刻表,北迴、南迴鐵路通車檔案照片等,邀請大家從庶民文化的角度認識臺灣的鐵道旅行演進。
「遊•鐵道」特展自即日起至111年11月12日在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小禮堂開放參觀,時間為每週二至週六10:00~12:00及14:00~16:00。為提供安心舒適的觀展品質,鐵博籌備處於入口處及展場均提供酒精消毒,進入園區請配合量測體溫及佩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維護自身健康。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即日起至111年5月28日,辦理「裝模做樣──木模、鑄造技術與臺北機廠」特展,透過展出實體木模、口述訪談紀錄片、零件設計圖及鑄件成品等內容,展示臺灣鐵道史上逐漸凋零的鑄造工藝與珍貴的車輛部件,再現不同時代鐵道歷史與早期臺灣鐵道產業技術。
鐵博籌備處的所在地──國定古蹟臺北機廠,是臺灣現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完整的鐵道車輛檢修基地。因應車輛維修需求,臺北機廠發展出自行製造鐵道車輛與設備所需零組件的能力,以供廠內車輛及機具檢修使用。
車輛各種部件是由不同工法生產的零件組裝而成,其中,形狀複雜、難以用傳統切削工具或一般鍛造工法產製的零組件,便會以木材製作模具,再配合翻砂鑄造進行生產;為瞭解臺北機廠鑄造工法的流程,鐵博籌備處自成立後即著手進行相關史料蒐集及口述訪談,本次特展除了展出與鐵道車輛相關的木模及鑄件外,更特別復刻員工澡堂內的水龍頭,搭配砂箱3D列印剖面模型,以完整介紹鑄造工序。
現場還展示臺北機廠木模間現存日本統治時期臺北市役所消火栓人孔蓋的木模,顯示當時除了生產廠內所需金屬零件外,臺北機廠也有能力承製其他單位的委託鑄造。隨著鐵道車輛技術的演進,自行鑄造零組件的需求已逐漸式微,透過展示木模間收存的木模,可從中窺視已消逝珍貴車輛的部分身影,搭配口述訪談及實作影像紀錄,更讓古老的鑄造技術得以保存且代代傳衍。
「裝模做樣──木模、鑄造技術與臺北機廠」特展即日起至111年5月28日,於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小禮堂舉辦,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六10:00~12:00及14:00~16:00。為提供安心舒適的觀展品質,鐵博籌備處於入口處及展場均提供酒精消毒,進入園區請配合量測體溫、辦理實聯制登記及全程佩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共同落實防疫規定,維護自身健康。2021-12-01。臺灣第一代蒸汽機車縮尺模型初登場 從河溝頭見證臺灣現代化發展軌跡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111年10月16日期間,於臺博館鐵道部園區共同推出「河溝頭的軌跡:舊臺北鐵道工場及鐵道車輛特展」,從位於老地名「河溝頭」的鐵道部園區發展變遷探討臺灣的現代化,更首度展出臺灣第一代蒸汽機車縮尺模型及舊臺北鐵道工場歷史考古文物。
清代,淡水河開港,成為臺灣重要的通商河岸,北門外有一個碼頭,附近就叫河溝頭,當時貨物從淡水進到臺北城,都會經過此地。臺博鐵道部園區就座落於此,不僅是見證臺灣近代化工業輸入的重要歷史場域,也堪稱為臺灣第一座科學工業園區,為臺北現代化的起點。
從兵工廠、臺北鐵道工場、鐵路職員宿舍區到今日的臺博館鐵道部園區,此地一連串演變過程,充分呈現臺灣從鐵道建設、城市變遷的現代化歷程,「河溝頭的軌跡」特展即以此處發展的「脈絡篇」與曾經在工場修理維護的「車輛篇」,邀請大眾一同回顧及展望臺灣的現代化發展。
「脈絡篇」回顧此處工業地景的歷史變遷,特別展出臺北機器局時代的安山岩柱礎、石英砂岩條、木樁、紅磚等建材實物,以及經由歷史考古發掘出土的道釘、工字杯、瓷盤、錢幣等等近代文物,另展出一批臺北鐵道工場時代的珍貴影像,藉以重現工場的規模、情景,與城市面貌的變化。
「車輛篇」則介紹1890年代至1930年代曾經在工場修理維護的機關車、客車、自走客車、貨車等,特別展出珍貴的車輛舊照片、形式圖;由臺鐵局借展一批鑄造蒸汽機關車零件所使用的木模;更首度展出一批臺灣第一代蒸汽機車縮尺模型,包括由鐵博籌備處考證復原的3號型蒸汽機車模型,及騰雲號與九號蒸汽機車的3D掃描輸出縮尺模型等;另展出「菊紋章」原件及「李花紋章」復原品,分別為1923年4月日本裕仁皇太子及1935年1月朝鮮李王垠來臺時曾懸掛在特別車上的紋章,藉以突顯本工場在臺灣鐵道歷史尚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位於河溝頭的臺博館鐵道部園區,前身為晚清洋務運動下在臺灣設立的第一座近代化工廠:1885年成立的臺北機器局,日治初期延續原軍事用途改為臺北兵器修理所、臺北砲兵工廠等,1901年轉為鐵道部及臺北鐵道工場使用,1908年縱貫線鐵道通車後,工場成為臺灣鐵道車輛最重要的維修與製造基地,然而因廠區不敷使用,至1935年鐵道工場遷移至松山後,此地再改為鐵路職員宿舍區。2007年指定為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由臺博館及交通部臺鐵局共同合作修復與再利用為博物館,推薦給對臺灣現代性發展、鐵道文化及文化資產保存有興趣的民眾前往參觀。
展覽資訊
「河溝頭的軌跡:舊臺北鐵道工場及鐵道車輛特展」
時間|110.11.30(二)~111.10.16(日) (週一休館)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2021-08-01。文化部發布國家人權博物館、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人事安排
文化部今(1)日發布新聞稿說明,原任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洪致文歸建學界,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一職將由副館長張嬋娟代理、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則由文化部簡任秘書鄭銘彰陞任。
文化部長李永得指出,原任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於籌備處期間至人權館成立任內4年,通過「國家人權博物館組織法」,致力推動打造人權館為人權教育的「中央廚房」、推動綠島及景美園區增修建主體工程、成立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IHRM-AP),人權館於2020年獲德國聯邦處理東德獨裁政權基金會主辦的卡爾•威廉•弗里克獎(Karl Wilhelm Fricke Award)「特別獎(Special Award)」肯定。李部長表示,人權館在陳館長帶領下,與國內、外人權相關組織攜手合作,共同關注人權課題等,為人權館的經營及人權理念的推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原任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洪致文,任內擘劃國家鐵道博物館軟硬體規劃方向,訂定分階段開放策略,修正公共建設計畫、園區建置整體規劃及再利用計畫增補,積極保存珍貴鐵道車輛與鐵道文物,跨部會合作進行檔案資料及影像數位化專案,深化國內外鐵道社群溝通聯結,積極參與國際交流,李部長感謝洪主任為國家鐵道博物館擘劃宏遠的願景。
文化部說明,新任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鄭銘彰,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畢業,歷任臺大法社圖書分館主任及圖書館推廣服務組組長等職務,108年11月,調任文化部簡任秘書支援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於教育文化實務界歷練完整。其投入鐵道文化研究長達30餘年,偕同民間共同發起彰化扇形車庫保存,擔任過第4屆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會長及臺灣交通文化資產保存學會理事,長年在民間推動鐵道文化資產與再利用,與國際鐵道文化界互動交流頻繁。李部長相信在鄭主任的帶領下,一定能加速推動國家鐵道博物館的正式成立,將臺灣鐵道文化推向國際。
至於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一職,在徵詢新任館長人選到任前,將由副館長張嬋娟代理。
2021-02-24。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軌道傳奇》節目典藏計畫合作成果記者會
2019-10-02。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揭牌 鄭麗君:從鐵道看見臺灣,從臺灣看見自己
2019-09-17。鐵道人說鐵道故事 洪致文教授接任國家鐵道博物館首任籌備處主任 鄭麗君部長:盼擘劃實現國家鐵道博物館願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