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 https://www.inarts.world/
2024-03-21。讓綠意蔓延:跨領域美感課程結合環境永續觀念
參與計畫的花蓮縣豐濱國中,為使學生了解環境永續的重要,於「阿美族傳統與土地的關係與管理方式」課程,結合視覺藝術、數學、生活科技、自然、語文、社會等不同領域發展課程。上學期課程先在森林中探索人與環境的關係,並學習森林的經營規劃策略;下學期學習部落傳統建築知識並製作阿美族「八角風箏」,進一步理解族人文化對環境永續的意義,並珍視原住民族土地與生態智慧。
課程執行初期,教師透過提問「什麼是森林?」引導學生從自身視角出發,探討森林的本質,啟發他們的觀察與思考。同時,教師介紹了森林結構的科學分層,以及部落傳統生活空間與使用習慣,擴展學生對森林的認識。教師亦於課程中融入森林相關的阿美族語教學,使學生從語言中洞察族群的習慣與空間價值觀。例如,kilang代表樹木,kilakilangan則代表森林,透過語言教學,學生不僅了解環境,還更深入地認識自身文化,建立對森林的認同與歸屬感。
課程進一步進行開墾實作,讓學生親自走入森林學習整理木材並使用鏈鋸操作,同時探討空間設計的概念。老師提出「砍樹時應該採取何種方法來保護樹木?」問題,強調行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要求學生謹慎思考每棵樹木間之關係,以避免意外砍伐。透過與森林的互動,學生認識到部落文化和林木建築的重要性,並從中領悟到人生智慧。戶外課程將森林連結生活,亦引入建築透視圖的概念,讓學生習得部落傳統木樁製作,與繪製透視圖學習測量、尺寸標註等建築基礎知識。
跨域課程從在地美學出發,將阿美族八角風箏文化融入數學領域課程,以風箏結構作為尺規作圖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圖畫、工藝品中的對稱關係與幾何美學,引出數學美感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關聯性,進而讓學生應用美感於「八角星圖騰創作」與風箏布面設計。學生們於課後反饋:將數學應用於美術創作中似乎變得不那麼困難,也更容易學習!
教育部表示,花蓮豐濱國中透過融合原民文化、環境永續、數學美學的跨領域美感課程,讓學生深入探索森林奧秘,喚醒人們與自然的共存關係。環境保育是全球性議題,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期盼這些美感學習能夠奠定孩子們改變社會力量的基石,共創人與自然的和諧未來。
更多探討美感教育結合重要議題的課程訊息,歡迎前往跨領域美感教育計畫網站(https://www.inarts.world/)查看與了解。
2022-12-25。打破學科與校園藩籬 跨領域美感教育開創師生無限潛能
教育部為落實十二年國教跨領域課程,活化教師教學内涵及厚實跨領域美感教育深度,自108年起委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辦理「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並遴選種子學校、串連地方師資培育大學提供在地化的資源與輔導,以建構及推廣中小學跨領域美感教育課程教學與學習體驗。目前全臺已有385所國高中、小學與師培合作大學投入跨領域美感教育。
「跨領域美感教育」是以藝術為橋梁,透過不同領域老師的合作,開展學生多元的學習與美感經驗;有高中生關注在地焚化爐重啟議題,運用多媒體資訊科技改編、創作樂曲來表達對故鄉自然景物與臺東人生活軌跡的深度關懷;有國中學生透過色彩採集、記錄,以社區代表色彩製作手工皂串起社區居民對城市的共鳴等。此外,亦透過邀請師培體系師長、各界專業諮詢委員,協同縣市政府共同協助參與計畫之中小學合作學校,建構不同層次與向度的跨領域美感社群。「跨領域美感教育」在全國各地進行不同性質學校、不同學習階段、多元樣態的跨域美感教育深耕與拓展,所觸及影響層面既深也廣,許多長期參與的學校,更成功建立該校的美感品牌。
其中,國立花蓮高工推出一系列桌遊跨領域美感課程,將冰冷生硬的知識結合藝術化為有趣的遊戲,並引導學生透過桌遊設計與製作中學習藝術。透過科學、技術、藝術、語文以及數學等領域融入與延伸,從桌遊形式聯想國文的修辭概念,配合英文的字根與字首單字組合,搭配數學排列組合的邏輯思維,融入化學焰色反應的知識,再到製圖的雷射加工技術,最後結合藝術生活,讓學生擁有美感批判與觀點賞析能力。
國立花蓮高工美術科黃兆伸老師在課程中納入美感教育與未來想像,整合跨領域與學科之間的創新內容,進而提升美感融入生活,也積極引導師生從生活題材中探索跨領域學習和美感經驗,共創發10套跨領域美感桌遊課程模組,同時亦培養學生跨領域的團隊合作學習、獨立思考與構思發展能力,進而實踐創新思維和想像未來的影響力。
除此之外,國立花蓮高工教師團隊並與計畫諮詢委員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羅美蘭教授進行課程的創發與共備,透過大學端的專業建議,不斷地精進課程;更與國立東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合作,協助培育未來教師,串接師培階段與教育現場,使跨領域美感教育能深耕於師資培育階段。
另澎湖縣立澎南國中長期以來,以「在地文化」融入美感教育課程,並以「社區」為主軸,藉由社區故事的傳承推廣社區文化,也使學生建立起地方認同感;同時協助生活在這塊土地的學生,透過文字、符號、構圖、色彩及媒材來記錄自己社區的藝術地圖。從生活發想、透過美感歷程與更多人分享,進而激發對自己社區的認同感,珍惜自己生長的土地,關懷在地人事物。
「因為有感,才有美感」、「教師教導學生,要先感動他們的生命」。澎湖縣立澎南國中跨領域美感課程由視覺藝術王姿翔老師,深耕美感教育多年,為了使更多學生用心欣賞自己家鄉的美麗,從103年起規劃一系列以藝術為核心的美感課程,與其他學科進行多元層次的融整,發揚澎湖在地文化特色,其中《澎南沙畫漁村情—沙景藝術創作》,推沙作畫學幾何,讓學生以幾何原理勾勒澎湖的在地特色。透過跨領域教學設計,數學不再只是解題與計算,除增加學習動機,更重要是讓學生體驗如何將數學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蓋」有意思—類人孔蓋文創設計》課程與鄉土、地理、資訊課程結合,帶領學生深入社區實地踏查、紀錄、採集、繪製社區人孔蓋,並結合跨域美感師培大學國立澎湖科技大學學術資源創作具有澎湖特色的人孔蓋杯墊文創品,學生創作成果並延伸運用於校園廁所環境改造工程,營造兼具美感、鄉土特色之優質學習環境。
教育部表示,在校園中有越來越多不同學科領域老師在不同學習階段、學校型態,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專業知識的傳達與體現其與美感教育的關聯性。教師透過美感專業社群共備增能讓教學更活化、有機,而透過美感課程的實施,學生也更關懷所生活的社會,更加關注、認同在地文化。教育部期待透過美感教育計畫的執行,發現各個學科領域中有許多能與美感產生跨領域整合的元素,不僅達到學科多元發展,更讓美感教育在各個學科中茁壯。更多跨領域美感教育課程資訊,請至「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網站(https://www.inarts.world/)瀏覽查詢。
FORMOSARACE:【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108-112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