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OSARACE:【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108-112年)
FORMOSARACE:【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三期五年計畫(113-117年)
「AI x AI:從人工智慧到美感智能」-探索美感教育新藍圖
為落實十二年國教將議題融入教學,增進教師規劃與執行美感課程專業知能,教育部委託國立成功大學於113年12月19日至20日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辦理全國教師培訓工作坊,以「AI ✕ AI:從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到美感智能(Aesthetic Intelligence)」為主題,吸引全國125位中小學教師報名參與。
藉由講座、工作坊及科學教育館展覽導覽等活動,帶領教師認識AI工具並探討其在教育中的角色,透過課程設計與實例分享,協助教師引導學生運用AI工具進行學習與思考,進而培養適應未來挑戰的核心素養。
教育部為推動美感教育第三期五年計畫(113-117),113年起委由國立成功大學辦理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並擔任總計畫團隊,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及國立東華大學四個基地大學共同推動。
為強化美感教育課程與社會環境之連結,透過定期辦理全國教師培訓工作坊,結合外部專業資源,激盪教師發想與實踐美感課程。本次工作坊聚焦探討資訊教育議題,期藉由跨域專業講座及跨校合作之工作坊,引導教師深度探討資訊教育的多元面向,包括批判性思考、合作共創、溝通表達與問題解決能力等。
活動首日邀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侯君昊教授深入解析人機共融時代的挑戰,並探討教育現場應如何回應與引導學生學習。續由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展覽組林怡萱主任分享如何運用科技與博物館資源,開展創意教學並探索人機協作的可能性。林主任進一步透過工作坊實作環節,引導教師操作OctoStudio軟體,結合音樂、圖形到敘事創作進行動畫與遊戲創作,提升教師跨域整合想像力。
此外並安排科教館特色展覽的導覽,包括「創新!合作!半導體未來館」、「HOMING找家:生物多樣性展」、「末日學校特展」與「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讓教師實地體驗科技與教育在展覽中如何跨域交匯,探索這些多元展示中的互動與應用,啟發對未來教學的創新思維與教學方法。
12月20日活動進一步探索AI在藝術與設計教育中的應用,由藝術生活學科中心洪佳慧老師與黃美甄老師帶領教師展開「虛擬美感課程設計之旅」,體驗AI工具如何在課程設計與教學活動中扮演給力的協作工具。接續由akaSwap藝術總監王新仁(阿亂)介紹生成藝術的經典作品,探討生成藝術如何重新定義數位時代的美學語言。規劃「AIGC故事工作坊」,讓教師運用多種AI工具,從腳本撰寫、圖像生成、音樂製作、到語音合成及動畫剪輯等,共同創作及分享短影音作品。
同時,邀請與多所大專學院合作的獨立遊戲開發講師蘇弋麟,分享AI驅動的遊戲創新,啟發教師如何將遊戲設計融入創新教學。活動最後,與會講師與教師共同反思並討論,如何將這些學習成果帶回校園,實踐於教學現場。
因應科技日新月異,教育部鼓勵美感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內容也能與時俱進,藉由本次工作坊提供教師專業支持並促進分享交流,除了讓教師了解AI對跨域藝術與設計的實務影響,並提供教師實際體驗與探索多元AI工具及館所資源,進一步激發教師創意思考美感與科技融合的教學模式,放大美感教育的各種可能。
更多關於「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的活動詳情,請至「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官方網站」( https://aade.project.edu.tw/)進行瀏覽與查詢;或洽成功大學團隊蔡小姐,電話02-23145277。
2022-12-22。教育部美感教師培訓工作坊-校園裡的美感永續與實踐
教育部自108年起推動美感教育第二期中長程計畫,其中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子計畫,是協助學校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之美感跨域課程,並以設計帶入生活美感,透過定期辦理全國性大型教師培訓工作坊且增進相關教學知能,是許多國中及高中美感教育教師引頸期盼的充電與交流場域。今(111)年於12月22日、23接連二日,在臺中文化資產園區國際展演館辦理,將匯集來自全國22縣市北、中、南、東四區共超過110位國中及高中藝術領域教師參加,本年以「校園裡的美感永續實踐」為主題,攜手教育、建築、設計等業界師資跨領域合作,其中包含專業性講座、跨域對談、移地參訪及一日性主題工作坊,讓教師們能共同探討從「永續」的角度切入美感生活,並回饋至學校教學。
聯合國宣布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後,永續議題日益受到重視,因此本次培訓工作坊也將「永續」與美感教育結合,讓美感教育不再只侷限於教室校園和圖紙畫筆上,而是永續深化實踐在校園中。
本次工作坊動態參訪與靜態知性課程相互交織,包含實地訪察臺中舊城區歷史地景,如:帝國製糖廠、臺中火車站、綠空鐵道等建築空間場景與設計,並由來自REnato Lab 歐陽藹寧營運長「永續生活的100種可能性」講座揭開序幕,藉由循環設計談設計如何走入日常生活;另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曾聖凱副主任接力,談論「永續建築的新美學行動」;而謝文泰建築師則帶領教師們進行臺中舊城區歷史地景參訪,教師經由現場導覽,認識設計單位提出的永續生活的景觀策略、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等不同面向;此外,水越設計帶領實作「色彩1000擊共創工作坊」,將老師們自己帶來的10個物件,開外掛施展10X100件物件超展開模式,帶領教師們打開色彩的感官世界,希望中學教師在既有的藝術美感的初階基礎上,進階認識符合功能性與適切性的色彩美感,並在工作坊的形式下,共同創作完成具有在地色彩的實驗性提案。
教育部表示,未來持續透過中長程美感教育計畫的影響力,將美感的種子散播至各教育階段的現場,影響更多教師和學生,並藉由專業培訓工作坊的參與、共享及共創,以及教師們在教育現場的傳承和創新,匯聚交織成美感永續實踐的能量。更多關於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的活動與內容,請至「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官方網站」( https://aade.project.edu.tw/ 或網路搜尋關鍵字:美角 ) 瀏覽及查詢。
〔美感教育〕 https://www.aade.org.tw/
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https://aade.project.edu.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