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修對照表
項次
|
章節
|
頁碼
|
修正說明
|
1
|
壹、計畫緣起
一、依據
|
P.1
|
1.新增本計畫辦理依據(三)配合辦理「均衡城鄉發展推動方案」。
|
2
|
壹、計畫緣起
二、未來環境預測
|
P.2
|
2.新增配合都市總合治水策略,建構海綿城市,提升都市土地之水資源調蓄空間與涵容能力。
|
3
|
貳、計畫目標
三、預期績效指標及評估基準
|
P.8
P.11
|
1.納入海綿生態城市,強化都市水資源管理。
2.增修計畫年期為6年。
|
4
|
參、現行相關政策及方案之檢討
一、城鄉風貌計畫
|
P.14
P.31、
|
1.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增修部會名稱。
2.增修納入都市總合治水、低衝擊開發、海綿生態工程設計手法。
|
5
|
肆、整合型計畫推動理念
|
P.46
|
結合都市總合治水及低衝擊開發方式,提升城鎮降溫、減碳、透水、保水機能。
|
6
|
伍、執行策略、內容及方法
一、城鎮風貌型塑計畫
二、市區道路人本環境建設計畫
|
P.54
P55-56
P.62
|
1.導入低衝擊開發、海綿城市、生態、美質與教育之設計概念。
2.增訂工作項目。配合均衡城鄉發展推動方案,辦理示範鄉鎮跨域整合建設計畫。
|
6
|
伍、執行策略、內容及方法
三、分年執行工作
|
P.63-64
|
增修分年執行工作重點。配合均衡城鄉發展推動方案增修工分年工作項目。
|
7
|
伍、執行策略、內容及方法
四、執行步驟方法與分工
|
P.70
|
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增修部會名稱。
|
8
|
陸、期程與資源需求
|
P.72-74
|
增修102至107年計畫期程與經費。
|
城鄉風貌推動歷程及制度變革
(1) 草創階段(民國86至89年)
民國86年,行政院經建會研擬「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期望透過此一整合性、原則性及指導性方案,開始推動改善台灣城鄉風貌,並將各部會工作集中落實辦理,以擴大地方環境改造效果,達到示範目標。
本部營建署亦於民國86年9月研擬完成「城鄉風貌改造運動實施計畫」並報奉行政院同意備查。該實施計畫具體定義城鄉景觀風貌實施範疇包括「人為環境景觀」、「自然環境景觀」及「生活文化景觀」,並以創造具有「文化、綠意、美質」的新家園為計畫總目標,企圖建立長期實施計畫及制度,並由解決實際問題著手,加強近程重點改造,以及透過示範評選、宣導獎勵等措施,喚醒共識。同時邀請學者專家成立「城鄉風貌諮詢服務小組」下鄉實施輔導及提供諮詢建議,指定重點示範區,並自87年度起,編列預算約2億元補助地方政府辦理都市設計、親水建設、街道景觀美化、公園綠地建設、海岸景觀改善等先期規劃設計,及辦理全國性「魅力城鄉大獎」評選活動等,為後續城鄉風貌改造之全面展開,奠定基礎。
88年度,由行政院經建會主導於「擴大國內需求方案」下成立「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由營建署在88年度、88年下半年及89年度擴大編列預算補助各地方政府進行重要景觀據點之示範改善,樹立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該二年度除了補助700多項改善計畫,最重要的成效應該是成功提升「創造城鄉新風貌」之政策能見度並推廣相關觀念,逐漸讓「創造城鄉新風貌」成為改善城鄉發展與生活環境品質之代名詞,以及全國各地方政府首長之關注重點。
(2) 第一階段(民國90至93年)
90年度,本部報奉行政院核定「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成為中央政府一項中長程實施計畫,自90至93年度賡續編列補助預算,並初步完備該計畫執行機制、預算與工作規範等相關作業規劃。
92年度起,再區分成「城鎮地貌改造」及「社區風貌營造」二項子計畫,設定不同機制據以實施:
A.「城鎮地貌改造」:訴求城鎮尺度之主題性計畫,在目標與策略上著重「計畫創意」及「團隊陣容」之競爭性補助,宗旨近似於「景觀設計大獎」,目的在鼓勵各直轄市、縣(市)政府積極發掘地方各類特殊景觀資源潛力,並依據新世紀主流價值理念,結合優秀專業企劃團隊,經由擴大公共參與,摒除傳統工程建設之制式作法,積極思考以文化、品質及創意手法,提出環境永續經營管理計畫,定位為地方城鎮地貌發展之重要指標性計畫。
另本於「重點補助,全面關照」理念,採取「政策引導型」、「競爭型」補助,設定重點項目,以「減量」、「生態」、「環境整頓」、「簡易綠美化」等原則,引導地方政府以正確之理念,對重要景觀據點進行計畫性、系統性之逐步改善,集中資源有效運用。
B.「社區風貌營造」:藉由社區總體營造動員和操作過程,建構社區提案及執行機制,致力「促成地區居民自己來規劃」,並藉由「社區規劃師」制度之補助建置,及鼓勵以「雇工購料」方式自力營建,達成社區培力目標。該計畫本部業報奉行政院以92年7月1日 院台內字第0920034435號函核定。
(3) 第二階段(民國94至97年)
未來國家發展重點已經移到創造內需型經濟發展機制,專注知識型經濟,即以生態和生活價值為目標與發展模式。這兩個方向相對於大資本、大規模、大耗能的發展邏輯而言,是一種屬於分散式、地方性、精緻型、多樣化、內發性、「輕薄短小」與「美(學)感(性)遊(憩)創(意)」的型態,也是維持一個良好生活環境和生態循環所必要的後工業發展策略。城鄉景觀風貌改造政策,如何呈現這些理念和品質,正是此一階段尋求進步與創新的重點思維。因此,此階段近程之城鄉風貌改造政策設計,就必需要提升成為一個足以啟動地方景觀風貌產生結構性轉型和再發展的機制,而非著眼於個案計畫補助。這項政策遂以國家總體發展視野及過去累積之經驗為基礎,建構出更完整的發展推動邏輯。
(4) 第三階段(民國98-101年)
第三期城鄉風貌示範計畫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提升國際城市競爭力,並配合行政院推動「生態城市綠建築方案」與「建築物騎樓整平示範計畫」,以建構具國土美學之生態城鄉環境,形成創新整體藍綠帶生活、生態系統網絡為目標,推動「國土空間永續」之主題競爭型計畫與「鄉街整體振興」、「生態都市環境改善計畫」之政策引導型計畫,藉由競爭及政策引導,激發地方發揮創新及創意。
目 錄
壹、計畫緣起
一、依據
二、未來環境預測
三、問題評析
貳、計畫目標
一、目標說明
二、達成目標之限制
三、預期績效指標及評估基準
參、現行相關政策及方案之檢討
一、城鄉風貌計畫
二、市區道路人本環境建設計畫
肆、整合型計畫推動理念
伍、執行策略、內容及方法
一、城鎮風貌型塑計畫
二、市區道路人本環境建設計畫
三、分年執行工作
四、執行步驟(方法)與分工
五、補助經費及分攤比例
六、計畫控管與輔導考核
陸、期程與資源需求
一、計畫期程與經費來源
二、經費需求
三、民間參與可行性
柒、預期效果與影響
一、預期效果
二、影響
捌、附則
一、替選方案之分析及評估
二、有關機關配合事項
附件
附件一、中長程個案計畫自評檢核表
附件二、性別影響評估檢視表(中長程個案計畫)
附件三 102年1月17日研商內政部陳報修正「市區道路人本環境建設計畫」(草案)暨「城鎮風貌型塑整體規劃計畫」(草案)一案會議紀錄檢核表
城鎮風貌型塑整體計畫(2015-04-15)
- 內政部104.03.12函:「已完成規劃設計賡續辦理後續工程計畫」部分之輔導及審查會議
- 內政部103.11.17函: 「城鎮風貌型塑整體計畫」申請補助作業須知
- 內政部103.11.13函:「已完成規劃設計賡續辦理後續工程計畫」部分之輔導及審查會議
- 內政部103.06.10函:「已完成規劃設計賡續辦理後續工程計畫」部分之輔導及審查會議
- 內政部103.02.25函:「已完成規劃設計賡續辦理後續工程計畫」部分之輔導及審查會議核定表
- 內政部102.09.16函: 跨域整合建設計畫審議流程及注意事項 、 會議簡報
- 行政院102.04.11函: 城鎮風貌型塑整體計畫 (102至105年) 核定本
- 內政部102.03.15函:「城鎮風貌型塑整體計畫」申請補助作業須知
小城故事魅力多(103-04-22)
行政院時政講義
透過「城鎮風貌型塑整體計畫」的推動,一樣的小城,可以有不一樣的故事。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小河裡有白鵝,鵝兒戲綠波……」童謠《我家門前有小河》對於住家環境的描述,讓許多人心嚮往之。隨著物換星
城鄉景觀營造以永續都市為目標,建構安全、適居及魅力的生態城鄉。(圖為高雄橋頭洲仔濕地公園;內政部營建署提供) |
點、線、面全方位整型
臺灣城鄉風貌改善工程,約可追溯自民國86年至89年的草創時期,並歷經不同階段的推動歷程。10餘年來,政府已投入新臺幣逾200億元進行環境改造工作,逐步帶動城鄉風貌新價值與新品質運動。
過去城鄉風貌改造,多是以「文化、綠意、美質」為目標,創造許多小而美的公園、綠地、社區閒置空間新綠點,以及為河廊、路廊等進行都市創意空間改造。然而現今城市競爭力,已不能如過去以追求先進、傲人的硬體建設為滿足,而是盡可能聚焦其在地自然、人文魅力所形成的文化特色。這股力量,卻須透過在地文化特色、地方意識認同與凝聚、環境診斷、跨領域公共建設服務品質提升及民眾參與才能落實,因此未來城鎮再造發展的方向,應改變過去以小規模、單一資源投入的模式,而是以整體規劃及創意設計,來凸顯在地文化特色,並帶動地方發展。
為形塑、改造城鎮整體風貌,行政院於102年4月核定「城鎮風貌型塑整體計畫」(實施期間從102年1月至105年12月),希望透過城鎮整體規劃及跨域整合推動平臺的建立,鼓勵各直轄市、縣市政府透過區域合作、跨域資源整合,提出城鎮環境之創新與改造策略,打造具在地文化、樂活、富綠、美質的城鎮風貌。
綠色的生態城鄉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災害威脅,城鄉景觀營造已不僅是個別公園、綠地的改善,而應以永續都市為目標,建構安全、適居及魅力的生態城鄉,將過去因工程思維導向而切割破碎的綠地空間,如河川、海岸、濕地、公園、綠地及開放空間等,重新予以縫補、串連,除了可以豐富都市生物多樣化,並可調節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潛在威脅,及舒緩都市熱島等問題。
藉由改善老舊騎樓破損鋪面及高低落差,不僅創造出平順、通暢的人行空間,並可改善市容觀瞻。(圖:內政部營建署提供) |
未來都市之設計意涵,將納入生態、美質與教育的設計概念,同時透過都市設計與都市更新計畫,將城鄉多功能的 綠色空間網絡,包含自然空間的綠(森林、自然資源區、保護區 等)和人為生活環境的綠(市區公園、綠地、水岸、行人道、自行車道等)所構成的聯繫網絡,輔以生態工程設計手法,提升具節能減碳、生態機能的綠色基礎設施。
新風貌從騎樓出發
「騎樓」是臺灣城鎮中最常見的建築景觀,除了有遮雨防曬的功能外,也是街區景觀的重要一環。騎樓管理 本屬地方權責,但長久以來騎樓地面常會有鋪面破損或高低不平的問題,加上攤商、汽機車時常占用,讓騎樓空間不利民眾通行。為了維護騎樓平順、暢通,改善市容觀瞻,並賦予老舊騎樓新生命,在「城鎮風貌型塑整體計畫」中,除實際補助各直轄市、縣(市)改善騎樓老舊破損鋪面及高低落差,也輔導各地方政府提出長期性整體騎樓改善策略,特別是商圈街廓、旅遊路線、觀光景點、通學路徑及交通運輸轉運點等路段,期為全民建立一個無障礙、便利及安全的優質人行環境系統。
人本的市區道路「人」永遠是城市空間裡的主角,市區道路的建置,理應能提供民眾安全無虞的人性化步行空間,及一個舒適、方 便、順暢無障礙的合理環境。基於此一理念,如何提升都市 的綠覆率、建置 透水及保水設施、規劃 通勤、通學型的自行車道系統、改善人行無障礙及通學步道環境等,都將是未來市區道路規劃的重點。
人本的市區道路是希望提供民眾一個舒適、順暢、無障礙人性化的路行環境。(圖:內政部營建署提供) |
事實上,行人及自行車均屬低耗能運輸系統,如能有效改善市區道路人行與自行車騎乘環境,不僅有助於人本交通的推動、減少能源耗損,同時可藉由植樹、拓寬綠帶、複層栽植等綠化手法,提升市區道路綠化品質,進而降低都市熱島效應,以達成省能、節源的目標,可謂一舉數得。
近年來,許多國家的施政核心價值,已漸由追求國民生產毛額的躍進,轉為國民幸福指數的提升,臺灣當然也不例外。畢竟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指標,不僅僅是追求經濟成長,更重要的是能夠提供人民幸福有感的生活環境。城鎮環境再造工作,即是希望打造安全、舒適、友善的優質生活空間,讓住在其中的人覺得幸福,享受文明所帶來的實質效益。
(本文由內政部提供參考資料,行政院新聞傳播處整理撰述)
都市計畫組
發布日期:2013-11-30
|
本計畫行政院經建會於102年2月4日於委員會議討論通過本部所提報之「城鎮風貌形塑整體計畫(102-105年)」案,未來透過城鎮景觀風貌改善,並整合部門公共建設共同推動地區整體示範建設,打造具在地文化特色、樂活、友善之宜居城鎮。 為求城鎮整體環境品質的加速升級,本期計畫將有別於前期計畫之單點式、線狀式的建設,改以面狀推動示範地區之整體性規劃與建設,以「跨域合作」、「資源整合」、「縫補」、「串連」等操作策略,透過內政部建立之跨部門資源整合平台,協調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交通部、經濟部、教育部、文化部、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等10部會共21項關聯性公共建設計畫,與本計畫整合共同投入示範地區之城鎮環境改造工作,以發揮整體建設之加值綜效,期能真正建構具在地文化特色、樂活、友善之宜居城鎮。因此,本期計畫即先將城鄉風貌型塑整體規劃計畫及市區道路人本環境建設計畫等兩項計畫整合為一,計畫將從102至105年分4年推動,經費總額126億元,實施範圍並著重在農村再生計畫範圍外之都市計畫區。依內政部估計未來4年將可新增城鎮公園綠地面積約85.6公頃,每人享有公園綠地面積將成長12%(由100年3.22㎡至105年預計增加為3.62㎡),市區人行道及自行車道長度將分別增加256公里、192公里,同時可創造就業機會1萬個,並帶動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及帶動休閒旅遊達5萬人次以上。 本計畫為落實「黃金十年 國家願景」之永續環境及居住正義之政策目標,透過生態城市理念進行城鎮整體規劃,並透過區域合作、跨域資源整合,期能打造具在地文化、樂活、富綠、美質的宜居城鎮,並提升地方競爭力與就業,原則支持。本署先行辦理召開本計畫說明會,後續將邀集相關部會協商建立資源整合平台之運作機制,分期選定地區進行整體規劃,並於102年底完成數個示範地區整體計畫,經推動平台確認後,循程序陳報行政院核定辦理。...[ 詳細內容] 競爭型計畫執行成果摘錄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