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再造歷史現場【花蓮縣】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計畫及延續計畫及舊社領域複返計畫(2017年7月~2022年12月)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台灣網>地域風華




文化部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資訊輔導平台



第二階段計畫(修正或重新提報計畫

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計畫 2017-07-01 ~ 2020-06-30



新核定計畫


本計畫為106-109年辦理「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計畫」之延續型計畫,前四年計畫藉由執行拉庫拉庫溪流域內舊社地景的區域系統性調查、石板家屋重建以及辦理傳統工藝傳習、登山嚮導技能培訓等,透過跨部門的協調與合作、串聯不同專業領域的學者專家、導入GIS數位科技等工作模式,重新連結移住後的布農族人與祖居地的關係,為卓溪鄉發展登山產業蘊育在地能量並營造觀光旅遊亮點。

本計畫將奠基於前階段計畫累積之成效,並將計畫實施區域擴及全縣布農族舊社領域,包括秀姑巒溪上游支流-馬蘭鉤溪、太平溪與拉庫拉庫溪流域,執行內容以學術調查及史料整理、歷史文化資源修復、維護及活化、在地社群培力及教育推廣等為軸線,依各流域之族人之歷史命運與部落量能規劃各項子計畫。




【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各案總體論述分享】

《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第二場交流座談會》107322

































  


2018-12-03

文化部與花蓮縣政府於今(3)日共同盛大舉辦「再造歷史現場專案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計畫」佳心舊社石板屋重建典禮,由花蓮代理縣長蔡碧仲主持,文化部蕭宗煌次長、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施國隆局長等貴賓受邀蒞臨出席,更有花蓮縣文化局、參與計畫專家學者、部落族人。然而起點米拉瓦步道口到達參訪目的地,卻有兩小時漫長而崎嶇路程,但仍澆不熄這群文化資產工作者的執著熱情,觀禮人數將近上百餘,連綿人龍蔚為壯觀。同一條道路,半世紀前哭泣離開,而今歡歌回歸。




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表示,「再造歷史現場專案」是近年來文化部大力推動施政方針之一,豐厚的歷史傳統,是適應新時代的重要資產。舊家屋重建,不僅是重現一座美麗傳統建築,更是布農族群古老生活智慧與現代思維對話的極致濃縮,本區族人於舊家屋修復「做中學」過程中再次建構內部溝通脈絡,促進在地人才的參與培力提升。復刻一段歷史,不只為了懷舊,更重要的是古老傳統與當代社會相互結合,使青年族人重新拾起傳統,面對多變的未來,有更堅定發揚部落文化的信心與勇氣,過去布農文化曾遭受系統性遺棄,而今透過本計畫,將再次以系統性方式重新建構。文化資產局施國隆局長則認為:透過有形家屋的重建,帶動無形族群情感、傳統實踐的傳承與遞嬗。

這次家屋重建工作包含拉庫拉庫溪流域內布農族舊社群進行系統性調查、石板屋聚落群、小米耕地與部落聯絡道路的修復等工作,透過跨部門的協調與合作、串聯不同專業領域的學者專家,以重新連結現今布農族人與祖居地的關係,發掘與傳遞百年前布農族人生存於山林溪澗中而累積、發展出之知識實踐等無形文化資產。

為回顧拉庫拉庫溪流域古老歷史變遷,由文化部指導,花蓮縣文化局及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主辦,以「當代、在地」布農族人本位觀點執行,開啟布農族尋根之旅,充分表現本計畫「人民乃文化創造之主體」願景。執行過程中需克服跨部門協調問題,如與玉山國家公園、林務局、縣府原住民行政處、卓溪鄉公所等部門協調合作,並串聯民族學、建築學、考古學、傳統營建技術、GIS等不同領域專業者,成為國內罕有之多面向領域的整合性計畫。

「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計畫」是眾多「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中表現最為突出者,透過再利用傳統空間,令祖先歷史與當今社會脈絡重新鏈結,提升當代布農族人文化內涵,並且撫平過往遷移所帶來的傷痕、記憶空乏,更使其面對現代社會變遷時更有自信、信心;同時本計畫也成為文資守護的極佳示範,使國人更能珍視自身所擁有的傳統歷史文化。


佳心舊社mai-lumah舊家屋落成典禮 代理縣長蔡碧仲期許更多家屋落成 推動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工作

2018-12-03

佳心舊部落Istasipal家屋今(3)日上午舉辦落成典禮,花蓮縣政府代理縣長蔡碧仲在文化局長陳淑美陪同下,由瓦拉米步道登山口徒步走約五公里的路程抵達會場,並期許未來修復更多家屋,推動台灣原住民族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與傳習工作。




代理縣長蔡碧仲表示,佳心舊部落Istasipal家屋是布農族的歷史文化,有必要加以保存,修復也是集結各方的力量加以彙整而成,無論是卓溪鄉布農族工班、研究團隊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花蓮林區管理處與卓溪鄉公所,都各盡其力朝共同推動文化資產保存工作。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指出,原住民千百年來守護著台灣這塊土地,因殖民時期,將部落強制遷徙離開祖靈所在地,重要的文化資產也被遺忘,今日再造歷史現場,希望透過文化政策,以及工班的技藝傳承,將文化資產系統性的重新建構,一棟接著一棟家屋,重新修復。

文化資產局長施國隆提到,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共有19個縣市爭取29個案子,花蓮縣的佳心舊部落Istasipal家屋規模雖不大,但成果是最好、最完整、最有亮點的計畫,透過跨部會合作,才有今天的輝煌成果。

甫落成的傳統家屋,並非新蓋的石板屋,而是於家屋原址、依布農族傳統家屋形制與構法進行修復完成。本棟傳統石板屋建築面積為43.19平方公尺,在修復之前家屋遺跡僅餘三面傾圮的石牆、屋內的兩個三石灶、室內葬、幾塊鋪在地上的大石板等遺構。除了修復該棟石板屋之外,也整理家屋周邊的兩塊耕地以及生態工法和布農族人的方式手作步道,藉此逐步再現布農族佳心舊部落的文化、社會與歷史地景。

佳心舊部落Istasipal家屋是復振布農族石板屋文化與建築工法新起點,也是具有時代意義的里程碑。為了壓制和有效統治位於拉庫拉庫溪中上游的布農族人,日治時期在一九二一年開通八通關越道路,並於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間將族人移住到縱谷平原地區。部落族人因此遠離故居,到異地求生,隨著時間流轉,多數族人後代也不再回到祖先故地,祖先百年前建立的基業逐一傾圮,甚至沒入荒煙蔓草中,而祖先精湛的建造石板屋技藝、知識系統和建築美學也被遺落在山林之中、逐漸被族人所淡忘。

為了復振布農族石板屋技藝和知識,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在201711月於卓溪鄉招募Istasipal家族和鄉內布農族人組成20人工班,在布農族石板屋匠師方海輝、伍玉龍先生以及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的帶領下,開辦為期三週的布農族傳統營建技術傳習工作坊,教導族人傳統的石板屋營建技術。

今日落成典禮與會貴賓包括文化部次長蕭宗煌、文化資產局長施國隆、文化資產局副組長劉明興、原住民族委員會娜子.尤席夫、花蓮林區管理處長楊瑞芬、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秘書邦卡兒.海放南、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主任蘇志峰、卓溪鄉長呂必賢、卓溪鄉代會副主席高小成、徐榛蔚立委國會辦公室主任田正翰、國立台東大學主任楊斌、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陳光祖、國立台灣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林一宏、南台科技大學副教授蘇沛琪、卓清村長何成忠、卓樂部落頭目林傳興、巒社群族語編撰者牧師張玉發、太平國小校長余貞玉等到場共襄盛舉。
  

典禮活動:107123日(週一)10:30
活動期間:107123日上午8時至下午3
地  點:佳心舊社Istasipal家屋(玉山國家公園瓦拉米步道4.5公里處)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花蓮縣文化局、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

由文化部指導,花蓮縣政府委託國立台東大學辦理之「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計畫」將於2018123日舉行佳心舊部落Istasipal家屋落成典禮。本次落成典禮於佳心舊部落Istasipal家族家屋前舉辦,該家屋位於今日玉山國家公園境內,要參訪家屋必須從瓦拉米步道登山口徒步走約五公里的路程才能抵達。在行政區劃隸屬於卓溪鄉卓清村,過去該地是布農族祖先的生活領域,為當代布農族人的傳統領域。甫落成的傳統家屋,並非新蓋的石板屋,而是於家屋原址、依布農族傳統家屋形制與構法進行修復完成。本棟傳統石板屋建築面積為43.19平方公尺,在修復之前家屋遺跡僅餘三面傾圮的石牆、屋內的兩個三石灶、室內葬、幾塊鋪在地上的大石板等遺構。本計畫的主要目的是秉持文化資產原樣修復的精神下復原布農族舊社風貌,除了修復該棟石板屋之外,也整理家屋周邊的兩塊耕地以及採用生態工法和布農族人的方式手作步道,藉此逐步再現布農族佳心舊部落的文化、社會與歷史地景。

佳心舊部落Istasipal家屋是復振布農族石板屋文化與建築工法的新的起點,也是具有時代意義的里程碑。為了壓制和有效統治位於拉庫拉庫溪中上游的布農族人,日本殖民政府在1921年開通八通關越道路,並於1933年至1934年間將族人移住到縱谷平原地區。族人因此遠離故居,來到異地求生,隨著時間流轉,多數族人後代也不再回到祖先故地,祖先百年前建立的基業逐一傾圮,甚至沒入荒煙蔓草中,而祖先精湛的建造石板屋技藝、知識系統和建築美學也被遺落在山林之中、逐漸被族人所淡忘。然而,布農族的石板屋有其獨特技法,通常傳統布農族石板屋是由一組完整木結構、屋頂鋪設石板、以及四面疊石牆所構成,屋內備有小米倉、三石灶、和隔間的臥房等,屋外前庭鋪設石板,屋後和兩側建置排水系統等,每個工項都有其精細的建築技法和相應的複雜知識系統。不僅如此,修復石板屋的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儀式和祭儀,因此本計畫執行過程也紀錄和復振布農族人的建造家屋的祭典儀式,以及開啟系統性調查布農族人的土地利用知識。

為了復振布農族石板屋技藝和知識,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在201711月於卓溪鄉招募Istasipal家族和鄉內布農族人組成20人工班,在布農族石板屋匠師方海輝、伍玉龍先生以及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的帶領下,開辦為期三週的布農族傳統營建技術傳習工作坊,教導族人傳統的石板屋營建技術。在學術研究方面,南島文化中心與布農族耆老採取合作研究的方式,透過口述歷史、田野調查和文獻分析,重現過去石板屋的樣貌;也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合作,透過現地考古調查以設想過去樣貌。在建築設計方面,南島文化中心與澤潤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林宏益先生合作,藉由他豐富的原住民傳統建築學養和現代建築學的專業,讓抽象的布農族石板屋技藝和知識研究能轉化成可操作的建築工項,並設計出能夠符合當代建築規範又具有布農族文化特色的石板屋。

除了透過跨專業領域的合作尋回佚失的布農族傳統營建技術,計畫執行地點涉及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等機關法令執掌,實際推動更需透過跨部門的合作與法令資源的整合。計畫推動之初,花蓮縣政府即邀請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與卓溪鄉公所組成共同推動小組,並取得高度共識,執行過程透過不同行政部門大力協助,使得計畫能順利推動。

花蓮縣蔡碧仲代理縣長表示,在計畫執行過程中,無論是卓溪鄉布農族工班、研究團隊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花蓮林區管理處與卓溪鄉公所,都各盡其力朝共同的目標往前推進,已造就官//民三方推動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的良好範例,他期許整體3年期計畫所累積的寶貴經驗有助於推動台灣原住民族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與傳習工作,進一步促進整體原住民族生活經濟發展與推動傳統領域治理的長遠目標。




2017-11-03

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辦理「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傳統營建技術暨佳心舊社地景修復試作計畫」,將於106116日(週一)上午10點假卓溪鄉公所前方廣場舉行布農族傳統營建技術傳習工作坊開訓典禮。現場將由布農族耆老與族人一同進行「興建房屋祈福」儀式(lusan qalumaqan),同時頒發工作坊講師聘書。在匠師與耆老的帶領下,學員們將展開為期三週的布農族傳統石板屋修復實作以及文化景觀營建工法等相關知識研習。

本次工作坊邀請卓溪鄉布農族耆老、佳心舊社後裔,以及同為布農族石板屋匠師的方海輝先生與步道專家伍玉龍先生為特聘講師;此外也邀請具有豐富組訓經驗的知名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參與,一同培養修復布農族石板屋的人才,並建立未來執行計畫的舊社修復團隊。

「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傳統營建技術暨佳心舊社地景修復試作計畫」是由文化部指導、花蓮縣文化局辦理之「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計畫」三年期計畫(2017-2019)的子計畫;以卓溪鄉布農族人為主體、媒合人類學、考古學、建築學、GIS等專業領域學者,進行流域內舊社群系統性調查與佳心舊社地景修復工作,計畫成果將重現百年前布農族人山居生活地景與傳承先人與環境相適應創造實踐的生存智慧。

花蓮縣文化局長陳淑美表示,本計畫需多方力量匯聚方能水到渠成;包括各機關法規資源的整合、布農族人文化重建的共識與決心、跨專業領域的合作等。她首先感謝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與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於計畫初始即表達協助推動的立場,卓溪鄉呂必賢鄉長與蘇忠亮議員的大力支持,並由衷感謝國立台東大學曾耀銘校長與南島文化中心蔣斌主任所帶領的工作團隊對這個計畫的傾力投注。期盼藉由為期三年的舊社調查成果與修復營建,建立東部布農族人的歷史文化論述,使其成為部落賦權的基礎;進一步使當代原住民族於傳統領域的集體權得以實踐,邁向原住民族與政府機關共同治理自然與文化資源的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