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0日 星期四

〔經濟論衡〕全國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

 

【2024年台灣經濟論衡冬季號】均衡臺灣—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

💡2024年台灣經濟論衡冬季號💡

🔍本期聚焦👉造就在地,均衡臺灣—推動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

🔺因應國際經貿情勢,推動我國產業數位與淨零雙軸轉型,政府全面盤點各地方在地特色及資源,以國家整體觀點規劃包括:北北基宜「首都圈黃金廊帶」、桃竹苗「桃竹苗大矽谷」等「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藉推動全國各縣市軌道、公路、醫療、居住、農業、水資源、文化、觀光等超過140項重要建設,發展產業,並均衡布局臺灣各地區公共建設,落實賴總統「均衡臺灣」的施政方針。

🔺本期以「均衡臺灣」為主題,以「全國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為「政策焦點」單元內容,闡明透過配套措施與基礎建設的推動,達成增就業、提薪資、繁地方等三目標;另於「名家觀點」單元邀請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謝教授明得撰擬「大南方新矽谷推動方案—發展臺灣自主應用系統之關鍵」專文呼應本期主題,內容精彩可期。。

🔍歡迎線上閱讀
👉 https://gov.tw/TJ7


台灣經濟論衡 2024年12月 (vol.22, no.4) 冬季號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ADF6465EF493B8C9












2024 經濟論衡 冬季號 政策焦點

全國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                                       

                                      國發會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

壹、前言

為落實賴總統清德「均衡臺灣」的施政方針,同時因應國際經貿情勢,以及我國產業數位與淨零雙軸轉型的發展趨勢,國發會結合相關部會共同規劃「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以國家整體觀點,推動產業發展與公共建設均衡布局。

「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規劃內容已於 2024 年 12 月 12 日提報「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第 3 次會議討論通過,經過全面盤點各地方在地特色及資源,規劃北北基宜為「首都圈黃金廊帶」、桃竹苗為「桃竹苗大矽谷」、中彰投雲將推動成為「精密智慧新核心」、嘉南高屏以「大南方新矽谷」推動、宜花東屏南則朝「東部慢活城鄉」發展、金馬澎發展為「低碳樂活離島」等,並將在全國各縣市推動包括軌道、公路、醫療、居住、農業、水資源、文化、觀光等超過 140 項重要建設。

配合六大區域產業發展,中央也將攜手地方政府完善周邊九大生活機能生態圈,推動包括供水、供電、居住、教育、醫療、文化、交通旅宿、生活購物及淨零廢棄物等配套措施與基礎建設,持續帶動更多在地就業機會,提升員工薪資所得,讓國人都能夠共享經濟發展成果,並連帶提高國家的人均 GDP,有效縮小城鄉與貧富差距,加速區域平衡發展,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確實達成增就業、提薪資、繁地方的三目標。

貳、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推動重點與策略

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融入區域治理思維,結合在地產業特色、資源等元素,未來將作為政府在區域產業空間之上位指導政策,同時於各區域推動公共建設旗艦計畫與基礎建設均衡布局,引導各區域產業適地適性發展,讓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次世代通訊等信賴五產業深根臺灣,持續穩固我國全球產業供應鏈的關鍵地位,促進區域均衡發展。針對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之規劃方向與推動策略,分別簡述如下:
 

一、北北基宜:首都圈黃金廊帶

臺北市與新北市為我國政治、經濟、金融產業重要核心,人才與經濟活動匯聚,有充足的量能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透過北北基、北北宜再串聯桃竹苗廊帶,將可形成首都圈三廊帶三支柱。

(一)發展北北基雙廊帶

由於基隆緊鄰雙北市,配合基隆港再造,推動基隆港周邊軍港遷移、東櫃西遷等政策,基隆港將可轉型為郵輪母港,同時整體規劃港區周邊土地轉型再利用,規劃發展為「海洋創新&觀光廊帶」,整個基隆將會有嶄新的風貌。

此外,基隆港周邊具發展海洋科技、潮汐發電、船舶製造、海洋新創等產業潛力,可規劃發展智慧海洋科技新創園區;另因應郵輪母港的發展定位,建置智慧碼頭與便捷出入境設施,港區周邊若能招商設置免稅商城、OUTLET 等將帶動基隆繁榮;觀光遊程可串連正濱漁港、八斗子、海科館等,推動海洋觀光藍色公路。

隨著基隆港貨櫃物流產業轉移發展,過去基隆河谷沿岸的都市計畫工業區、貨櫃倉儲區等閒置土地將規劃進行活化轉型利用,汐止、保長坑等老舊廠房研議提高廠房利用效能;再透過未來的基隆捷運及汐東捷運的推動,盤點適合發展 TOD 場站,進行周邊整體規劃開發,引導內湖、南港和汐止的 AI 應用、企業營運總部、生物科技、生醫等產業向東發展,推動擴大產業園區及產專區供給,完善周邊公共設施,建構基隆河谷「科技創新廊帶」。

(二)推動北北宜綠色智慧走廊

宜蘭兼具觀光與產業發展潛力,北北宜可再搭配宜蘭的天然山水優勢,建構為淨水山林與智慧宜蘭兩大發展主軸的綠色智慧走廊。

淨水(真美)山林部分,擴大宜蘭既有休閒農業、漁業、山林等縣內特色資源的發展量能,結合特有之溫泉休閒觀光、大健康、綠色生態旅遊等產業,進一步往南並可串聯花東觀光資源。

智慧宜蘭部分:從南港生技產業聚落、中研院國家生技園區、深坑經貿產業聚落,進一步延伸至宜蘭科學園區,將生技或其他低碳產業引導至宜蘭發展,再與宜蘭既有利澤、龍德產業園區串聯,佈建成為綠色智慧走廊;另外擴大推動宜蘭當地發展海洋觀光和遊艇產業。

將來配合高鐵延伸宜蘭,從南港到宜蘭搭乘高鐵僅需 18 分鐘的車程,有機會引導帶動雙北產業東延發展,並將高鐵宜蘭站周邊搭配竹科宜蘭園區發展為宜蘭科學城。

因此,「北北基宜」區域往北可發展科技產業,往南連接成為宜花東,保障其農產品及觀光產業發展,可以讓宜蘭「飲雙管水」,展現全新面貌。

二、桃竹苗:桃竹苗大矽谷

(一)桃竹苗科技廊帶逐漸形成

桃竹苗地區因竹科四十多年來的發展,科技產業上中下游供應鏈完整,並具有桃機空港及鄰近臺北港之雙港國際物流優勢,產官學研與新創能量豐沛,桃竹苗產值約 9.8 兆臺幣(約佔全國 23%);就業人口 193 萬人(約占全國 16%),也已經有 5 處科學園區,已成為半導體產業聚落重鎮。

鑒於桃竹苗地區產業與園區基礎設施完整,科技廊帶已逐步成形,爰政府推動「桃竹苗大矽谷推動方案」,加速投入政策資源,串聯桃竹苗產業技術、新創聚落與園區量能,建構引領全球的產業生態圈。

(二)以半導體、AI 串聯科技廊帶,建構完整產業生態系

桃竹苗大矽谷透過連結在地產業技術、新創能量及產業園區,推動「深耕在地前瞻技術驅動全產業創新」、「強化深科技新創發展」、「配合在地需求延攬與培育人才」及「優化園區建設構築科技廊帶」等四大策略,藉由新科技帶動產值躍升,強化深科技創新生態系,加速新世代園區建構與轉型。

此外,相關部會也盤點了水電、交通旅宿、社宅、教育、醫療、文化、生活購物、淨零轉型等配套措施,其中交通部分,將配合未來園區及產業發展需要,規劃興建新梅龍及板龍快速道路,藉此進一步帶動桃竹苗科技廊帶成為引領全球的產業生態圈。
 

三、中彰投雲:精密智慧新核心

(一)中部發展優勢與策略產業

中部地區目前是我國光學產業及移動產業重要聚落,匯聚全國 80%以上光學廠商,也是全球精密機械與工具機產業重鎮,尤其是臺中大肚山台地、豐原、太平、大里、南投南崗等,聚集逾 1,500 家精密機械及上萬家的下游供應商,可說是臺灣製造業的黃金縱谷,產業涵蓋工具機、傳動控制設備、光學元件與智慧機械等。

另外,彰化及雲林也是我國重要農業生產基地,南投具有豐富的觀光工廠及森林生態旅遊資源。中部位處臺灣南北交通運輸樞紐,擁有便捷的海空港,有助於吸引國內外專業人才與廠商投資進駐。

此外,中部計有 27 所大專院校,產學研合作密切,每年約有 5.8 萬名大專畢業生;另勞動部每年約訓練 1,500 名專業人力,可提供企業高素質人力支援。

目前在中部地區已有許多具規模的廠商,未來中部地區的產業發展,將可在「半導體」、「智慧精密機械」、「離岸風電」、「智慧光學」,「移動運輸」、「生技醫藥」等產業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及開創新興應用與新創產業。

(二)精密聚中、創新未來:創新科技領航、精密製造產業升級

政府將從現有核心再造新核心、核心產業雙軸轉型、國家機密智慧中心等三大策略方向,推動中部科技與精密製造產業智慧化及升級。

在現有核心再造新核心部分,促使光學產業邁向光通訊新世代光產業,支持推動台積電零廢中心、離岸風電運維基地、潔淨能源中心等綠色產業中心,協助輪胎橡膠產業綠色成長競爭力,推動中科擴建二期,擴大半導體相關產業鏈發展。

在核心產業雙軸轉型部分,將擴大黃金縱谷 1,500 家精密機械及上萬家下游廠商的產業動能,也將加速中部產業智能升級、數位優化與淨零轉型,打造以自行車為核心的數位產業聚落,推動智慧農業轉型,數位及科技串接農業,提升產銷效率。

在國家機密智慧中心部分,鼓勵精密機械導入半導體設備、微創醫材等高值化產業,驅動 AI 智慧醫材等產品及服務商機;另外,以漢翔公司為核心,帶動航太及無人載具、機器人等相關零組件發展。

四、嘉南高屏:大南方新矽谷

(一)南部產業生態系優勢與策略產業

為穩固半導體先進製程的發展,政府陸續於南部從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佈建科學園區,串聯周邊產業園區、科技產業園區等,發展半導體晶圓製造、封測、 5G 應用服務等產業,形成半導體 S 廊帶。另外,透過半導體 S 廊帶,於臺南沙崙推動 AI 產業專區,結合半導體、製造業與無人機科技等新興技術,打造智慧製造產業聚落。

南部是我國金屬製品、車用零組件產業及電動車產業生產重鎮,將可作為智慧製造核心,推動產業集群多樣化及高值化發展。此外,南部也是臺灣傳統的農業大縣,隨著人口高齡少子化以及氣候變遷等困境,我國的農業應朝向智慧化發展,建構智慧產銷及數位服務體系,提升農業整體生產效率與量能。

另外,臺南沙崙將推動智慧健康照護科技園區,讓南臺灣成為醫療產業創新與應用先驅。透過產業的擴大將帶動生活圈的發展,加上南部具備餐旅學院人力資源優勢,結合科技與餐飲,來提升餐飲業的效率與競爭力,智慧餐飲也將成為未來主流趨勢。
 

(二)建構大南方新矽谷,打造臺灣成為人工智慧之島

南部是臺灣半導體、生技醫材、精密機械、光電綠能產業之重要基地,發展 AI 產業有極大優勢,大南方新矽谷就是以臺南沙崙為核心,規劃以「擴算力」、「鏈場域」、「引人才」、「展應用」等 4 大策略布局,將 AI 科技的能量注入全產業,並串聯從嘉義到屏東的半導體 S 廊帶,帶動百工百業數位轉型。

另外,大南方新矽谷亦將致力推動學研單位與產業協會合作,強化 AI 在中小企業的應用,透過需求導向的系統設計與場域實驗,聚焦「需求分析能力」和「自主 AI 系統設計能力」,藉由整合機制建立,串聯需求面、產業面和人才面,將數位轉型與 AI 技術應用於各產業,以提升產業競爭力。

另外南部地區亦將創新生活圈生態系驅動,帶動科學園區周邊地區在地中小微企業發展(例如文化、觀光、餐飲)及新創產業發展,並導入商圈輔導、市場再造、微型創業等,型塑生活圈廊帶,便利在地生活及就業。

五、宜花東屏南:東部慢活城鄉


(一)東部獨特慢經濟慢生活發展模式

宜花東及屏南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山林面積佔比高達 89%,自然海岸線比例達 71%,有 424 個原住民族部落,佔全國部落總數的一半以上,每年吸引 2,355 萬人次的觀光客,有機農業面積達 6,364 公頃,佔全國總量的 32%,花東兩縣戶籍人口數約 52 萬人,占全國約 2%人口。
 

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為宜花東及屏南地區塑造了有別於西部的發展模式,結合這些優勢,將樂活、慢活與休閒等生活型態融入產業中,促使花東及屏南地區發展成為「慢經濟、優生活、智慧城鄉」示範區域。

(二)淨水山林、智慧宜蘭:觀光與產業雙管發展

宜蘭的區位條件,具備觀光與產業雙管水發展,將雙北生技、低碳產業延伸至宜蘭發展;往南銜接花東觀光資源,宜蘭地區運用溫泉、冷泉、海洋及休閒農業等自然資源,串聯淡蘭古道及蘇花古道,適合發展觀光旅遊產業。

同時,持續加強基礎建設,全面強化區域經濟實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促使宜蘭展現全新面貌。

(三)有機深耕、智慧永續

花東及屏南地區發展願景目標是實現「有機深耕、智慧永續」,將以推動「新綠色產業」為核心發展,著重於低污染、高附加價值的產業模式,結合地方特色與永續發展理念,塑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經濟架構。推動包括海洋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智慧有機農業、慢經濟觀光產業、數位游牧、綠色能源產業、大健康及養生產業。主要策略包含:

1. 有機慢活:以發展有機農業為核心,推動生態友善的農業經營模式。

2. 永續深耕:打造海洋經濟產業鏈,結合漁業、觀光與在地文化,發展多元且具有永續性的經濟模式。

3. 數位遊牧:推動數位遊牧人才與當地文化、產業深度結合,促進在地經濟活力。

六、金馬澎:低碳樂活離島

(一)離島發展現況與契機

金門、馬祖、澎湖以及琉球、綠島、蘭嶼等,三縣三鄉離島因受海域圍繞,造就獨特的自然景觀及豐富的文化特色,發展趨勢朝向離島永續觀光為核心,產業發展特性多以觀光、零售及服務業為主。

離島地區擁有豐富多樣的觀光資源,包括蔚藍的海洋自然景觀、深厚的航海漁業文化,閒適的生活氛圍。

未來離島的發展,將持續以深耕地方文化為核心,透過深入挖掘與傳承這些文化資產,讓訪客能更深入體驗當地的歷史與人文價值,同時以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宗旨,維持環境與發展的平衡,確保離島永續發展。

(二)打造金馬澎為國際渡假島嶼,營造多元經濟

金馬澎為我國主要離島縣,將朝向以「打造國際渡假島嶼,營造多元經濟」為發展願景,期望將獨特景觀及人文風貌,推向國際觀光市場,同時結合地方農漁特產及特色產業創新升級,讓離島經濟多元化發展。

行政院卓院長榮泰曾指示離島建設發展之核心信念為「自然環境要保護,歷史文化要維護,人民生活更要照顧」。

因此,離島三縣發展策略將依照各離島發展特性,如連江的媽祖、藍眼淚生態、閩東文化及國際藝術島;金門的戰地文化、高梁、畜牧產業及國際醫療與電商;及澎湖的航海漁業文化、地方特色慶典等地方特色,結合推動以兼具離島環境、文化及生活等三面向均衡發展之各項策略。

(三)打造琉綠蘭為綠色觀光示範島,及保存南島原住民文化

琉球、綠島、蘭嶼因未受工業化及大量移居人口影響,尚保有豐富自然生態環境及傳統住民聚落文化樣貌。

因此,整體發展將以不破壞在地既有發展紋理之「打造綠色觀光示範島、保存南島原住民文化」為願景,以保持既有景觀及情境氛圍為最大公約數,透過海洋生態旅遊及在地文化保存,仍然從環境、文化及生活三大面向,持續推動包括珊瑚、綠蠵龜、潮間帶等環境教育旅遊:琉球迎王祭、蘭嶼傳統家屋及南島文化保存發揚;以及最重要的維護在地基本生活的在地產業升級、海洋教育傳承、傳統家屋保存、維持平價物資、遠距醫療及長照在地化等策略。

叁、未來展望

透過「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規劃,政府對於國家未來區域產業發展已經有一個清楚的輪廓,實現我國區域均衡發展與堅實全球產業競爭力的規劃藍圖,將可促進六大區域產業經濟與生活機能的互補互助,逐步縮小城際競爭與貧富差距。 

發展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國發會已擇定六大區域旗艦計畫,一方面配合各區域發展方向,賦予產業競爭力;另一方面也納入生活面攸關民生的公共基礎建設,將有助於區域產業及生活圈的平衡發展。

卓院長榮泰已於經發會指示各部會積極推動「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因此後續各區域發展將由各主政部會提報方案推動,或是依據行政院已核定之計畫或方案循既有機制逐步落實;各部會亦將適時與地方政府溝通討論,攜手地方政府共同促進臺灣下世代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地方生活機能的提升優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