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國家發展委員會】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聚焦網>前瞻建設

行政院重要施政成果-前瞻基礎建設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112 年度執行進度及績效報告 

淨零公正轉型關鍵戰略推動計畫      國家發展委員會     113 年 1 月

亞洲•矽谷 5G 創新應用計畫(3/5)     國家發展委員會     113 年 1 月


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        國家發展委員會       113 年 1 月 

目次 

壹、特別預算及進度執行情形 

貳、重要執行成果及里程碑達成情形 

參、總體績效目標達成情形、年度績效目標達成情形 

一、工作指標  

二、效益指標  

肆、重大落後計畫之落後原因及因應對策 

伍、經濟效益  

一、可量化之經濟效益 

二、不可量化之經濟效益  

陸、檢討與建議

附件  部會地方創生前瞻預算相關事業提案表


壹、特別預算及進度執行情形

一、計畫期程:110/01/01~114/12/31 

二、特別預算執行情形(截至 112 年 12 月底)

三、進度執行情形(截至 112 年 12 月底)

貳、重要執行成果及里程碑達成情形 

一、審查通過地方創生計畫 

截至 112 年 12 月底止,本會偕同相關部會共輔導地方政府提報 189 件地方創生計畫,經本會召開 39 場「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工作會議(以下簡稱工作會議)通過 141 件(包含 1,094 項事業提案),媒合企業投資及相關部會資源,由地方政府據以執行。其餘 48 件地方創生計畫,則由本會持續透過輔導會議協助,或由鄉鎮公所、縣(市)政府調整計畫內容中。本會更積極推行多元徵案,不以鄉鎮公所作為單一收案平臺,開放有志推行地方創生之團隊提案申請,透過本會分區輔導中心協助,快速對接部會資源。目前共輔導地方循多元徵案管道提出 69 件地方創生計畫,已通過 54 件。整體地方創生計畫推動情形如下表。


上述 1,094 項事業提案,涉及「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部會前瞻預算之事業提案共計 535 項 (包含內政部 26 項、經濟部 69 項、交通部 111 項、農業部 163 項、衛福部 19 項、文化部 102 項、原民會 15 項、客委會 30 項),所需經費共約 26.61 億元,其中使用 112 年創生前瞻經費共 172 項 (包含內政部 9 項、經濟部 36 項、交通部 50 項、農業部 28 項、衛福部 6 項、文化部 35 項、原民會 3 項、客委會 5 項),所需經費共約 6.03 億 元,陸續經 112 年 1 月 12 日、4 月 11 日、6 月 14 日、8 月 10 日、9 月 27 日、10 月 11 日、11 月 29 日、12 月 26 日等 8 場工作會議同意動支辦理在案,用以支援地方創生事業之推動。上述部會地方創生前瞻預算相關事業提案表如 附件。 

二、設置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 

112 年度總計設置 53 處青年培力工作站,補助金額共約 144,171,972 元,其中包含 112 年新設 31 處,核定補助金額約 8,297 萬元(編號 1~31), 以及延續補助 22 處(編號 32~53),核定補助金額 6,120 萬元,範圍涵蓋 22 縣市之 67 鄉鎮市區,實質鼓勵具有在地蹲點經營地方創生事業經驗者,陪伴輔導青年留鄉或返鄉紮根,開創地方創生事業,相關資料如下表。


三、獎勵青年投入地方創生行動計畫 

為加大力道鼓勵年輕人投入地方創生,自 112 年起,本會提供每案最高獎勵金 30 萬元,廣邀全國有志投入地方創生,但實作經驗尚淺之青年夥伴共同推動地方創生事業,並視不同事業樣態需求提供相關輔導協助,積極吸引青年留鄉或返鄉推動地方創生,本年度共支持 63 隊地方創生青年團隊,獎勵金額共 1,890 萬元,計畫共分為三個組別,包含:風土物產、 創生體驗、地域復興等,相關資料如下表:


四、補助整備活化公有建築空間 

112 年度共計補助 5 件地方公有建築空間整備活化計畫,補助金額 共 2,803 萬元;範圍涵蓋 4 縣市之 5 鄉鎮市區,將提供地方團隊作為地方創生事業經營場域及相關實體交流空間使用,營造在地共好效益,相關資料如下表。


五、建構北、中、南、東分區輔導中心 

為強化地方創生外部輔導能量,提高諮詢輔導頻率,112 年分別委託在一起地域循環設計有限公司、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雅比斯國際創意策略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持續建構北、中、南、東分區輔導中心,整合產、學、研、社成為區域型輔導網絡系統,作為地方團體與地方政府間的溝通橋樑,並協助鄉鎮公所及地方團體發想及整合,加速提出地方創生計畫及事業提案。 

六、成立地方創生專案辦公室 

為順利推動地方創生政策,112 年持續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成立專案辦公室,協助辦理各項補助計畫之徵件審查、管考追蹤、績效評核,並強化與各相關部會及地方政府之資源整合與協調聯繫等事務,以利地方創生有效落實執行。

七、發展及整備地方創生青聚點 

(一) 打造啟動青年行動能量的區域性青聚點:與桃園市政府(北區)、雲林縣政府(中區)、屏東縣政府(南區)、宜蘭縣政府(東區)合作打造四區之區域性青聚點,利用所管現有空間,共同整備為地方創生專屬之青年區域性交流聚會點。除提供地方創生青年舉辦活動、諮詢門診,亦設有共同工作空間、會議室、成果展示空間等。 

1. 第一期(110-111 年)各區完成建置空間及硬體設備,第二期(112-113 年)著重於完備並強化軟體功能以實際發揮區域性青聚點之效益,爰延續補助第一期核定區域性青聚點所在之地方政府,並於 112 年 3 月 7 日核定各區補助金額。 

2. 為瞭解各區區域性青聚點之地方政府執行現況,112年各區分別於4月、 7 月、10 月繳交每季季報,並於 7 月至 9 月安排委員進行各區活動訪視及實地訪視;為利各區落實區域性青聚點之各項功能,分別於 5 月 8 日、 11 月 17 日召開 2 次聯繫會議,並提供各區每年 3 次顧問輔導及陪伴之協助。 

3. 北、南區青聚點分別於 112 年 12 月 2 日、16 日加值自辦成果展,中、 東區於 11 月至 12 月辦理靜態展以展示階段成果,4 區並配合參與 12 月 9 日至 10 日 112 年青年社區參與行動 2.0 Changemaker 計畫-越少年成果展,進行區域性青聚點成果展示及宣傳。 
 
4. 截至 112 年 11 月 1 日,4 區青聚點空間使用計 10 萬 1,231 人次、辦理 13 場次議題凝聚活動共 487 人次參與、辦理 49 場次跨域串聯合作活動、業師門診諮詢服務 305 人次。 

 (二) 發展在地青年典範學習性青聚點:結合在地青年行動家運用行動場域及推動經驗,建立常態性營運之在地學習點,提供青年體驗參訪學習及發展在地知識課程,引導青年參與地方發展之可能性。 

1. 112 年營運 25 組學習性青聚點,辦理 131 堂在地課程以及輔導 71 名蹲點實作生,計培訓青年 1,531 人次。 

2. 為引導青年投入社區行動,舉辦「Dream Idea 青年夢想行動競賽」,鼓勵在地課程學員與蹲點實作生提出構想,共徵得 63 件提案,於 11 月 12 日辦理競賽交流,選出 15 組績優點子。 

3. 辦理 2 場青聚點聯繫交流會議與 1 場諮詢會議,邀請學習性青聚點與資 深社區工作者、專家學者進行議題交流、行動經驗與分享等,共計 135 人次參與,凝聚培力青年共識。 

4. 參與 12 月 9 日至 10 日於華山文創園區辦理的 112 年青年社區參與行動 2.0 Changemaker 計畫-越少年成果展,運用展攤、短講與沙龍等多元方式向社會大眾分享成果。

八、建置中興新村地方創生育成村 

為加速帶動中興新村活化與落實地方創生政策推動,運用中興新村閒置房舍成立「中興新村地方創生育成村」(以下簡稱育成村),透過中興新村空間活化再生,作為創生培力及青年創業基地,以整修多房間及單身閒置房舍作為地方創生與青年創業團隊進駐基地、常設展覽與服務中心及育成村商測中心,辦理地方創生育成實驗市集,進行團隊商品展售。 

自 110 年成立育成村以來,已培育 115 組團隊,目前共 81 組團隊進駐,提供專業服務、人員培訓及實務課程等,透過進駐、輔導、募資、媒合、行銷及市場拓展,以及辦理地方創生創新創業為主題競賽等活動及交流,達成地方創生目標。 

已協助進駐團隊完成商業登記 24 家;投資或商業合作 42 案;輔導 21 組團隊獲得國內、外 39 種獎項與補助,持續落實創生成果並朝向商業化、規模化成長。112 年 12 月 4 日、5 日舉辦 2023 育成村成果展並與家 樂福文化藝術季共同辦理,吸引萬人次參觀,並藉由育成村展現年青人的培育成果,為團隊進駐期滿回鄉創造地區產業新價值。 

參、總體績效目標達成情形、年度績效目標達成情形 

112 年度地方創生之推動,本會積極召開現地訪視及輔導會議,偕同相關部會擴大多元徵案管道,持續輔導鄉鎮公所、縣市政府及地方團隊研擬地方創生計畫及相關事業提案,更有青年培力工作站參與提案,展現在地實際需求、深化執行效果。 

本會截至 112 年 12 月底共召開 8 場跨部會、跨縣市、跨鄉鎮之「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工作會議,通過 35 件地方創生計畫(包含 25 件多元徵案),共 172 項地方創生事業提案,協助地方媒合相關資源,據以推動執行;同時,藉由設置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獎勵青年投入地方創生等多元策略,吸引 272 位以上之青年留鄉或返鄉紮根,並透過中興新村閒置空間活化再生,建立中興新村地方創生育成村,共同推動地方創生相關工作,達成本計畫之績效目標。 

一、工作指標
 
二、效益指標

肆、重大落後計畫之落後原因及因應對策

【落後原因】

1. 地方創生與一般公共建設推動性質不同 

 一般政府推動公共工程建設方式,主要透過事前評估規劃時程及工作項目後,依時程由上而下進行推動;本計畫經費來源雖屬前瞻基礎建設預算,惟其計畫性質有別於一般單一公共工程建設,政府推動之角色功能為協助而非主導,整體推動策略以青年為主體,尊重在地文化,著重人口移居與社會關係連結,強調地方深耕、共識整合及長期共同合作,因此從整合不同事業提案形成地方創生計畫至提報「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工作會議通過,須花費較長時間輔導及討論; 加上地方創生計畫之提出,係採配合地方需求之隨到隨審制,與一般部會補助計畫採由上而下之定期徵件審查方式不同,故計畫核定時程不易掌握,亦無法完全配合預算年度加速核定。 

2. 疫後缺工及天然災害衝擊地方創生工作執行

經「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工作會議通過 之地方創生事業提案及各項地方創生推動 工作,受疫後缺工及颱風天然災害等影響, 導致工班難以招募,部分工作項目執行延後形成跨年度合約,影響規劃設計及工程,造成多次招標流標,影響地方創生推動進度。 

3. 工程執行或行政作業過程中發生無法預期問題 

 地方創生事業提案執行過程中,發現建物 現況條件有未能預期之問題,需臨時增加結 構強度評估項目或變更設計,抑或事業提案 內容涉及土地使用變更、水土保持或環境影 響評估等時程難以掌控,導致延誤工程招標作業或影響廠商投標意願;此外,在行政作業過程中,時有發生地方議會未能同意配合編列地方配合款問題,以致地方政府預算執 行延後。 

4. 地方創生民間提案事業體執行經驗不足

地方創生民間提案事業體,大多屬微小型或執行計畫缺乏經驗者,對於工作執行項目 規劃、周邊資源整合及計畫書撰寫等能力稍顯不足,因此,在輔導過程之提案規劃構想 整合,以及「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工作會議通過後之細部計畫修正,往往需要多次輔導諮詢協助,影響提案執行效率。 

5. 跨單位整合不易,人員流動率高 

地方創生計畫涵蓋跨單位不同屬性之事業提案,中央部會、縣市政府與鄉鎮市公所 或民間團體針對彼此行政程序及相關規定不甚熟捻,或涉及地方政府內部不同單位, 徒增行政往返程序造成延宕;又因計畫執行窗口流動率高,計畫整合銜接不易,影響執 行。

6. 事業提案工項涉及不同工序,分項發包增加執行難度 

部分事業提案內容涉及多項業務單位(例 如農業、環保、水利、城鄉、風管、營建、 經濟及自來水公司等)評估審查,始取得建造執照,或涉汙水設施需辦理變更,導致工程 進度延後。此外,亦有部分事業提案需辦理分項招標,包含工程監造標案、設備標案、 建築及機電標案等,部分標案多次流標,導致預計完工時程延後。

【因應對策】

1. 適時加開跨部會工作會議審查 

本會已責成各分區輔導中心加速整合及 輔導轄區內地方創生計畫及相關事業提案, 並適時加開跨部會之「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工作會議,積極審查通過地方創生計畫 及相關事業提案,加速辦理。 

2. 訂定具體輔導績效 KPI 

本會已責成各分區輔導中心針對尚未提案之地區、目前輔導中之提案、多元徵案等 不同類型,具體訂定輔導績效 KPI,並規劃青年培力工作站及公有建築空間等督導訪 視活動,同時,要求分區輔導中心加大地方創生事業輔導力道,明確規劃地方創生事業提案時程辦理。 

3. 滾動檢討地方創生計畫暨相關事業提案

責成各分區輔導中心協助相關部會及地方政府針對已通過之地方創生計畫暨相關 事業提案,衡酌實際執行狀況,務實滾動檢討修正原事業提案內容,或新增相關事業提 案,提報「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工作會議 辦理,加速地方創生之落實執行;同時,也請各分區輔導中心針對輔導中之地方創生計畫,加強輔導整合相關事業提案,納入當地地方創生計畫循程序辦理。 

4. 加強追蹤管考督導執行 

本會及相關部會將持續以正式公文、按月召開管考會議等方式,瞭解所遭遇困難,催 請地方政府加速執行預算,並密切追蹤管考,定期要求執行單位回報執行進度,必要 時,將請分區輔導中心派員會同相關部會實 地訪查檢視及輔導,以提升預算執行率。 

5. 輔導地方政府推動跨部門審查

地方創生涵蓋面向甚廣,涉及多機關不同 業務範圍,本會及相關部會將協助地方政府事前妥為評估整合跨部門意見,包含土地、建管等相關法規適法性,以及工程可行性等前置作業,降低民間投入阻礙,提高計畫可行性,加速落實地方創生事業之推動。 

6. 輔導地方提案團隊瞭解地方創生精神及所 需相關部會資源內容 

地方創生涵蓋多部會計畫資源,相關補助規定與執行方式不同,後續將責成本會專案 辦公室及各分區輔導中心於輔導過程中,會同相關部會持續加強輔導地方提案團隊,協 助其瞭解地方創生精神及所對應之部會計畫規定內容,以提高計畫成案可能及強化後續執行效率。

伍、經濟效益 

一、可量化之經濟效益 

112 年特別預算創造工作機會與帶動公民營企業投資 
創造工作機會(個)   2,225        帶動公民營企業投資(億元)  7.83

經分析本計畫有關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獎勵青年投入地方創生行動及公有空間整備活化、青年工作聚點建置,以及 112 年「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工作會議通過之 147 件地方創生事業提案(涵蓋城鄉風貌 營造、特色產業發展、觀光旅遊環境、文化生活環境營造、公共運輸服務提升、長照衛福據點建置、農山漁村建設、客庄產業、原民部落環境 與產業發展等面向),推估本計畫 112 年可創造 2,225 個工作機會,帶動公民營企業投資約 7.8 億元。 

本計畫效益大多非屬經濟效益,例如,提升綠美化面積、增加公共活動空間、閒置空間再利用、規劃遊程數量、提供日間照顧多機能服務及臨時住宿床位、吸引青年返鄉服務、帶動在地特色產業及觀光發展等; 部分經濟效益雖可量化,惟大多難以轉化為具體工作機會數量及公民營企業投資金額,例如:活化閒置公有建築空間,吸引在地青年進駐營運,預計建立 1 萬人以上之關係人口,帶動在地周邊產值提升;透過觀光軸線串聯引動農村旅遊發展,增加 15 萬農遊觀光人次;以及為因應 111 年 9 月臺東連續大地震,導致臺東及花蓮鐵路全面中斷無法通行問題,推動「人本交通,韌性城鄉:TTGO 花東溫馨接送預約媒合服務」跨鄉鎮地方創生計畫,結合企業 CSR 由裕隆集團提供點到點接駁服務,投入 27 名司機員,共計 2,453 趟次,服務 7,720 人次,藉由交通運輸預約服務模式,補足受震災影響之公共運輸需求;推動桃園市大溪區「大溪客庄創生孵育基地」提案,輔導 20 家地方創生店家,擾動約 3,000 人次之關係人口...等不同類型之經濟效益。

二、不可量化之經濟效益 

(一) 強化不同部會及中央地方間之串聯合作,擴大地方創生推動綜效 

透過地方創生政策之推動,強化不同中央部會間,及中央政府與縣市政府、鄉鎮公所及地方團隊間之串聯合作,並整合不同面向公私資源,建構出一個協同合作的體系,不僅能夠提高地方創生的推動綜效,加大政府資源投入效益,更有助於帶動地方的整體持續發展,促進區域均衡。 

(二) 引導青年參與投入地方創生 

區域性青聚點提供地方創生區域青年交流平臺,學習性青聚點則運用在地青年之行動場域及推動經驗,提供其他青年體驗參訪學習之機會,協助青年從體驗在地關心,引導青年參與地方發展、創造青年 間的接觸機會,並透過對話激盪創意想法,同時進行地方創生意見蒐集,捲動更多青年投入地方創生。

(三) 整合在地產業,振興地方經濟 

透過地方創生串聯地區內的小型或微型企業,共同進行產業合作,透過建立地方品牌、深度體驗遊程及聯名商品,逐步發展地區性經濟合作模式,並進一步透過共同行銷活動的舉辦,如市集、展覽、銷售會等方式,讓在地產業容易獲得消費者認同,從而提升品牌知名度,振興地方經濟,帶動地區整體發展。

(四) 結合地方特色及資源,促進地方觀光 

透過地方創生觀光旅遊環境營造相關事業投入,整備地方觀光環境,完善觀光旅遊服務設施,結合鄉鎮地景人文特色,型塑觀光主題意象,並善用地方資源,促進觀光產業發展,進而增加在地就業機會,吸引人口回流。此外,補助地方政府辦理觀光活動,捲動地方觀光人潮,同時促進地方產業發展。

(五) 鼓勵在地團體或民眾青年留鄉投入運輸服務,增加就業機會 

幸福巴士或幸福小黃提供在地交通接駁服務,在完善基本民行及串聯地方創生事業交通接駁同時,可創造相關業者或在地團體、個人投入運輸服務之就業機會,吸引在地人留鄉服務,以在地人服務在地人,提供更為親切、貼心之運輸服務。地方創生產業發展需仰賴完善之公共運輸接駁,方可吸引當地民眾或外來遊客便利到達地方創生產 業據點,帶來人潮促進地方產業或觀光發展,並提供更符合當地需求之運輸模式。 

(六) 改善農漁村生產環境,提高農漁民收益,繁榮活化農漁村 

藉由地方創生農山漁村發展建設相關事業推動,導入智能科技建立農漁村安全衛生之生產環境,改善農漁村產業技術,降低天然災害農損風險,減少農藥使用,激盪業者差異化;透過建置農漁特產直銷冷鏈,提升生鮮魚貨之分級及衛生安全,確保漁民捕獲之漁產品之保鮮處理及凍儲,提升漁民收益,並改善港區空間環境,積極推廣漁業文化與觀光;同時,結合廣宣策略,逐步從地方特色接軌國際,提升市場競爭力,強化產銷調節能力,擴大產值。另,更積極結合閒置穀倉空間活化、市集及展售行銷活動,推廣食農教育,融合當地特色發展觀光遊憩等多元功能,提高農漁民收益,增加就業機會,繁榮活化農漁村。 

此外,透過活化閒置穀倉,導入都會退休銀髮族入住,提供食、 衣、住、行、育、樂等需求及農遊體驗等活動,創造農村經濟,增加 在地產業收益,為人口流失的農村注入人流;並建置農產品直銷站穩定產銷,延長農產品保存期限;串聯一級生產二級加工與三級行銷、帶動產業六級化,提昇農業產值;也透過與地方創生團體合作展售行銷櫥窗,做為創生青年迴遊示範基地,提供青年返鄉就業機會,札根在地產業。

(七) 整合公共空間與資源,打造在地長照網絡 

透過地方創生長照衛福據點整備事業推動,整合在地公共空間與資源,打造在地長照網絡,提供民眾具近便性、適足性長照服務充實整體長照體系,增近為民服務效率。提升照顧服務品質,落實在地老化,建構新的社會網絡與社會支持,整合多元連續性之長照服務,並透過優先擴大居家服務供給量,間接提供年輕世代、新移民女性、中 高齡勞動人口投入照顧服務之機會,促進長照相關業界發展投資信心與遠景。

(八) 促進青年留鄉推動在地文化創生,提升在地就業 

透過地方創生文化環境營造,保存維護地方文化資產,發揮空間再利用效益,緊密結合鄰近地區文化資源,提升區域型文化資產價值, 促進文化 DNA 之創生活化。另,協助公私部門辦理地方創生文化人才培力與輔導、文化基地與舊街區營造及文化事業推廣行銷等,促進青年留鄉返鄉推動在地文化創生,活絡在地經濟,提升在地就業。 

(九) 創造及鞏固對原住民族文化有興趣之客群 

補助地方政府辦理原住民地區地方創生相關設施改善,吸引遊客願意停留消費,促進地方觀光,帶動經濟發展,營造原住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之場域。同時,透過原民深度文化遊程之規劃,由部落自主性演繹,使遊客認識族群文化特質,有效提高對於原住民族文化的正面認知,更進一步創造及鞏固對原住民族文化有興趣之客群。

(十) 提升客庄社區經濟及支援客家青年創業或就業 

透過客庄產業創新加值,發展客家文化特色產業,提升客庄產業競爭力及能見度,吸引客庄青年返鄉創(就)業,並結合相關部會地方創生資源,進行人才培力、行銷推廣、產業設施及相關公共建設整備, 營造客庄青年創(就)業友善環境,帶動客庄社區永續發展。

(十一) 協助地方達到健康與福祉、就業與經濟成長等永續發展目標 

地方創生城鄉風貌營造事業的推動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息息相關,其主要目標涵蓋健康與福祉(SDG3)、就業與經濟成長(SDG8)等 面向,透過相關概念,將環境清整並重新再利用,提供附近居民更好的生活品質及活化閒置空間,為地方聚落帶來更多可能性,提高國民幸福指數,促進地方永續發展。

陸、檢討與建議 

一、透過以大帶小方式,輔導整合區域內地方團隊共同參與 

地方創生團隊多屬微小型企業,受限於人力、資源規模,不易以單一地方團隊視角提出地區性整體計畫,串聯其他地區夥伴的能量也較為不足,後續將透過分區輔導中心及青年培力工作站發揮過去經驗,整合教育部青據點、本會獎勵青年推動地方創生行動及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等相關部會資源,協助輔導整合區域內地方團隊共同參與,建構「以大帶小」制度,藉由資深帶資淺,鼓勵團隊間相互合作串聯,擘劃當地地方創生發展構想,協助地方創生計畫及相關事業提案推動及落實,為地方注入年輕活水,提高推動效益。 

二、導引各部會施政主軸,對焦吸引青年留鄉返鄉 

從國家戰略層級的高度,導引各部會地方創生施政主軸及相關補助規定,與個別施政計畫適當區隔,對焦於吸引青年留鄉返鄉之地方創生事業及相關配套建設,從產業聚落特色化、產地到餐桌、復興地方族群歷史文化、循環經濟、空間活化整備等多元面向著手,結合隨到隨審,並採行更具彈性的預算運用模式,全力支援地方推動創生,營造在地共好生活圈。 

三、促進地方創生團隊跨域合作,拓展國際交流 

為強化地方創生團隊商業運作及發展量能,將透過 ESG 準則引入企業參與合作,協助強化團隊商業運作模式、優化產品品質、凸顯產品特色及媒合對接銷售通路,同時,透過國內各地優良案例學習交流、舉辦市集活動串聯等方式,提供不同地方團隊互動機會,促進跨領域合作,並進一步加強國內地方團隊與國際之鏈結,藉由舉辦國際論壇、相互參訪等方式,創造地方創生更多不同可能性。

四、持續擴大推動多元徵案 

考量地方政府提案量能趨於飽和,為持續加速地方創生之推動,不僅以地方政府作為單一提案平台,將加強輔導地方團隊透過多元徵案方式提案,鼓勵地方事業體如有好的提案構想,在兼顧在地性、公共性、持續自主營運模式等前提下,由分區輔導中心協助納入地方政府之地方創生計畫;或協助整合當地其他相關事業提案與需求,匯集為當地地方創生計畫後,循程序辦理。 

五、落實預審機制,適時提高「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工作會議頻率 

將持續於輔導地方創生提案階段,協調相關部會預先審查提案申請文件,確認先期規劃及提案內容可行性,協助提案單位於通過「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工作會議後,順利請款及辦理相關後續執行工作,提高執行效率。此外,原則將按月召開跨部會之「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工作會議, 必要時適時加開,以加速地方創生之推動。 

六、訂定具體輔導績效 KPI 

加強整合各部會、各分區輔導中心及地方創生專案辦公室之輔導能量,深度挖掘盤點地方創生潛在案源,共同培力地方政府及青年團體相關提案與執行能力,協助地方政府及青年團體運用政府資源加速發展地方創生事業,並針對尚未提案地區、輔導中提案、多元徵案等不同地方創生計畫提 案類型,具體訂定輔導績效 KPI,具體規劃輔導及提報「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工作會議之時程,加速推動。 

七、適時調整預算規劃及編列方式,提高經費執行成效 

因應地方創生實際推動執行需要,適時協調相關部會將相關經費執行方式由補助改為獎勵,同時,衡量部會預算執行情形、地方提案需求等, 透過跨部會之「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工作會議適時滾動調整本計畫各部會工作項目之預算編列,以提升整體計畫預算經費執行成效。 

八、持續追蹤掌握各項工作項目之執行 

針對地方創生相關工作項目之推動,於計畫通過後會同管考單位,積極督促各部會依相關補助規定,加速落實進行委辦契約或工程發包等相關作業,適時針對受補助單位執行情形,召開個案執行進度檢討會議,協助工程進度落後或有其他疑義之個案,提供相關因應作為等建議,密切督促地方政府加速工程發包、執行及請款作業,就已達撥款條件之案件儘速申請撥款核銷,同時提供相關請款注意事項供地方政府參考。必要時,赴實地督導地方政府瞭解進度落後原因。

附件  部會地方創生前瞻預算相關事業提案表

附註  以上暫略之表件 將整理後登錄於網誌  LOCALCULTURETW地方創生
 

2030 雙語政策計畫(110 至 113 年)     國家發展委員會、教育部    113 年 1 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