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11月20日
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財政、內政、經濟、教育及文化、交通、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1次聯席會議
邀請相關部會首長就「中央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4期特別預算執行情形及成效」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審查行政院函請審議「中央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5期特別預算案(114年度)」(僅詢答)。【11月20日及21日二天一次會】
「中央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4期特別預算案執行情形及成效」書面報告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吳誠文> https://lis.ly.gov.tw/lydbmeetr/uploadn/113/1131120/421-4.pdf
壹、 整體推動策略
貳、 預算編列及執行情形
參、 執行成果說明
一、數位建設
二、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
三、綠能建設
肆、 結語
附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推動計畫表
壹、整體推動策略
第二階段科技發展類前瞻計畫全程自 110 年 1 月起至 114 年 8 月,以建構臺灣未來 10 年發展的數位建設、培育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所需人才、打造臺灣成為亞太綠能應用典範為政策目標。各建設推動策略分述如下:
一、數位建設:全程規劃將以「5G 發展驅動臺灣數位轉型與全球定位」為推動策略,布局全球 5G 產業鏈、產業數位轉型,促進 5G 服務全面普及,鞏固先進產業全球領先地位,期成為亞太區數位空間與創新的重要樞紐,加速臺灣數位轉型,累積臺灣國家數位競爭力。
二、綠能建設:全程規劃藉由擴大儲能及應用等級,推動減碳場域示範,完備綠能發展所需併網設施與驗證機制,並以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為重點聚落,促進綠能產業多元發展,打造臺灣成為亞太綠能應用典範
三、人培建設:全程規劃培育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所需科技人才,打造臺灣國際標竿創業聚落,促進我國青年就業,達成厚實創新發展人力資本,實現頂尖科技人才基地的願景。
本會根基於前述整體策略方向,第四期前瞻計畫推動 7 項數位建設計畫及 3 項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計畫,並配合國家綠能產業發展整體規劃,推動 1 項綠能建設計畫。期透過推動先進網路建設,推動臺灣成為亞太數位樞紐,精進民生公共物聯網應用及精準度,強化國家應變韌性,布局研發產業及資安防禦前瞻技術,培育高階跨域人才,提升我國科技研發量能,打造臺灣國際標竿創業聚落。
貳、預算編列及執行情形
本會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四期計畫各計畫進度符合原規劃預定進度,第四期計畫截至 113 年 9 月底經費執行率約 99.60%,符合預期。
本會執行第四期(112 年-113 年)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總經費54 億元,包括數位建設 34.65 億元、綠能建設 2.7 億元及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 16.65 億元。除了持續精進第三期計畫推動項目,膺續深耕基礎研究、推動跨域合作、厚植科研人才,強化國際攬才措施,並強化科研合作,追求國際卓越及影響力提升。
參、執行成果說明
一、數位建設
本會推動之數位建設計畫共計 7 項,推動重點及執行成果說明如下:
(一) 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
本計畫由本會與環境部、經濟部、交通部、內政部、農業部、數發部等七部會及中研院合作執行,延續前期「建構民生公共物聯網」之成果,以優化環境感測物聯網體系、深化環境聯網智慧應用、開創感測聯網產業創新為目標。
第四期計畫推動成果,包括:
1. 落地國產應用,推動海外市場:優化空品感測物聯網,微感測器 100%為臺灣業者生產製作;國產 PM2.5 模組使用比率已超過 30%。推動民生公共物聯網資料應用服務,113 年已取得 5.18 億元國際訂單,累計 17.78 億元。
2. 強化都會地震預警、落實災防科技:客製化強震預警系統,縮短北部及南部都會區地震警報發布時間至 7 秒左右;整合山區聚落閃洪預報系統,提供個人化防災資訊網,協助民眾快速到達避難場所。
3. 精進灌溉節水管理:配合稻作供灌作業,應用自動化閘門控制系統及監測數據即時掌握灌溉水路水位及流量等資訊。
(二) 臺灣資安卓越深耕-學術型資安研究:
本計畫與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共同規劃,以資安技術研發為核心,開發新興科技之下一世代新興資訊安全科技,推動晶片資安威脅防護的前瞻學術研究,著眼於軟硬結合、資安創新。
第四期計畫推動成果,包括:
1. 成立資安科技研究中心,以未來在資訊技術上的應用情境,布局中長期資安研究,整合重點資安研究議題,補助 11 個國內學研團體開發資安前瞻技術,進行前瞻關鍵技術研發。
2. 累計促成 60 件產學合作及技術檢測服務,培育資安科研人才 474 人,參與國際研討會榮獲 Best Paper Award計有 2 篇。
3. 搭建國際科研合作平台,與美、日、捷等先進國家資安研發機構進行交流與合作,厚植我國資安自主研發能力,提升研究團隊競合國際之影響力。
(三) 突破半導體物理極限與鏈結 AI 世代計畫:
本計畫透過整合本會所屬法人國研院儀科中心自製設備技術、國輻中心光源實驗技術以及相關學研單位高解析實驗能量,研發全球首創可整合於叢集式之半導體製程臨場檢測設備及非破壞性精準標靶式 X 光檢測技術,以發展產學研界進行前瞻研發的利器與檢測設備,深植及優化相關專業技術。
因應半導體產業面臨的 3 奈米製程微縮物理極限,透過研發硬體設備及導入相關技術,提前在半導體檢測的物理瓶頸上進行科學研究的極限突破,為科研基礎研究打底布局。
第四期計畫推動成果,包括:
1. 完成多功能式EUV 微影元件檢測平台離線反射光譜自動化量測整合。
2. 完成世界第一座可快速更換實驗腔體的高能光電子能
譜儀之建置及測試,其非破壞檢測深度可達 20 奈米,為傳統光電子能譜 3 倍深度。目前已與半導體產業簽定委託量測服務合約,協助開發次世代半導體材料。
3. 發展即時臨場激發探測光譜技術,有助於開發次世代半導體材料、了解相關材料在產氫應用的潛力、改善製程參數及縮短研發時程。
4. 建立原子針尖斷層影像儀平台,為台灣先進半導體元件提供高解析度的三維元素分佈研究。
5. 建構時間解析角析式光電子能譜系統,並利用新型的超短脈衝雷射光源提升實驗效率及穩定性,可促進新興量子材料科技與半導體工業之發展。
(四) Å 世代半導體-前瞻半導體及量子技術研發計畫:
本計畫整體目標係補助學研界投入下一個十年所需的半導體先進技術先期布局,包括元件與材料、先進製程檢測、矽基量子計算次系統等技術,未來將組成跨領域研究團隊,整合涵蓋物理、化學、材料、微電子等不同領域之研究人才,以突破性的創新方法,探索突破現有框架的創新解決方案。第四期計畫推動成果,包括:
1. 成功開發先進半導體製程缺陷檢測之三維原子級電子斷層掃描技術,及發展出具次奈米 Å 尺度元件應用潛力的大面積、高品質二維半導體材料成長技術。
2. 成功實現全球最高密度的嵌入式記憶體陣列,位居國際領先地位,及完成臺灣第一顆可於低溫(-269°C)運作之操控矽基量子位元整合數位、類比及射頻電路 SoC晶片。
4. 導入產業研發量能(如臺積電、聯詠科技、旺宏電子、臺達電、奇景光電等知名半導體公司),促成 77 件產學合作計畫。
(五) 顯示科技研發與人才培育計畫:
本計畫整體目標係規劃推動前瞻顯示技術的基礎研究,期望透過學術界與法人及業界之研發合作,確保人才持續培育與研發投入,加速創新技術與應用發展,並以智慧零售、移動、育樂,醫療等四大領域應用需求出發,帶入各種智慧生活場域中。
第四期計畫推動成果,包括:
1. 完成正常顯示器與透明顯示器之光場顯示的光學模型建立與分析,利用影像削減方式提升微型光場投影顯示影像品質,結構相似性指標(SSIM)由 0.55534 提高至 0.84330。
2. 利用數位電路方式消除鬼影提升光場顯示影像品質,SSIM>94%,相較於類光圈方式,最大亮度提升 11%。
3. 前瞻顯示科技與跨領域應用教學聯盟計畫執行團隊112 年度發展 25 個課程模組;113 年 1-9 月累計發展 34個課程模組,持續進行顯示科技專業知識導入模組、顯示科技實驗/實作模組、跨域應用模組等相關事務,賡續辦理計畫之課程模組教材測試與後製事項。
(六) 海纜及 5G 雲端聯網中心建置計畫:
本計畫整體目標建立國家級中立且開放的雲端聯網中心,打造我國成為亞太網路交換樞紐。主要工作重點為打造國際電信機房等級之聯網中心,加速促成國際海纜業者登陸串接;建置串聯南北之骨幹光纖網路,提升我國網路連結力與備援能力。
第四期計畫推動成果,包括:
1. 提升雲端聯網中心服務量能,迄今共增加 223 個機櫃空間,已有國內大型電信業者進駐使用。
2. 骨幹光纖網路目前已完成臺北至高雄段,已有海纜業者申請使用。後續將持續建置骨幹光纖網路往北延伸至八里,往南延伸至枋山,達成與南北海纜站之串聯,以強化我國海纜陸鏈能力與韌性。
(七) 強化公部門網路服務與運算雲端基礎設施:
本計畫由本會與教育部、數位發展部合作執行,數位發展部主政。整體目標為打造公共網路優化之數位整合應用環境,期透過政府網路互連之數位碁盤,達成以數位治理擴大數位經濟發展之目標。
本會推動項目為建立網路交換中心,強化公共服務網路傳輸效率與韌性;建置公部門雲服務環境,提供關鍵服務備援與備份,以及建置內容傳遞網路(CDN)環境,協助原站資安防護。
第四期計畫推動成果,包括:
1. 維運福爾摩沙開放網際網路交換中心,簡稱(Formosa Open Exchange, FOX),平均可用率達 99.96%,網路傳輸封包往返時間平均為 3.7489ms,優於原訂 12ms 之目標值。FOX 除與四大公網(政府服務網路、臺灣學術網路、臺灣高品質學術研究網路、中研院網路)建立網路訊務交換,並已與重要交換中心連接。
2. 完成 4 處內容傳遞網路(CDN)建置(臺南、新竹、臺中、臺北),可提升網站頻寬使用效率及強化資安防護。
3. 建置公部門雲端服務環境,已提供內政部地政司、教育部、農業部農業試驗所、衛福部疾管署等單位使用,協助政府雲端服務系統備援提升服務韌性。
二、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
為促進我國青年就業,達成厚實創新發展人力資本,實現頂尖科技人才基地的願景,本期計畫合併前期國際產學聯盟及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能量,結盟國內外標竿企業、推動科研產業化平台、強化國際鏈結及海外募資,培育半導體、智慧製造等重點領域高階專業及跨域多元人才。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推動之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計畫共計 3 項,推動重點及執行成果說明如下:
(一) 青年科技創新創業基地建置計畫:
本計畫為完善我國科研新創生態圈、強化新創聚落發展,打造國際級標竿創業基地,凝聚臺灣學研新創及園區研發能量、吸引國際頂尖創業家來臺發展與交流及培育我國創業人才,藉進海內外新創人才交流,並鏈結國際新創生態圈,提升我國新創知名度。
第四期計畫推動成果,包括:
1. 累計招募 9 家國內外加速器進駐臺灣科技新創基地 (Taiwan Tech Arena, TTA), 促進我國青年創業、就業及國際產學研合作交流活動,協助我國創新創業生態系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2. 進駐加速器持續辦理新創招募及輔導事宜,目前已培育 263 家新創團隊,協助新創募資達 135.77 億元。
3. 國科會跨部會攜手經濟部、數位部、國發會帶領 192 家科技新創團隊參加美國最大國際消費性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CES);已促成國際參展商機達新台幣 81 億元。
(二) 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計畫:
本計畫整體目標係持續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串聯 7 個跨校整合之科研產業化平台,與全球市場需求連結,讓學研成果產業需求接軌或衍生新創事業。對焦我國核心戰略產業需求,強化跨校人才及技術媒合,提升學界科研成果產業化效益。
第四期計畫推動成果,包括:
1. 補助 47 校成立 7 大平台,已衍生產學合作及技轉累計達 18.9 億元,培育產業所需人才 2,669 人。
2. 107 年度至 112 年度偕同 1,228 家次廠商培訓 1,660 名博士級人才,並導引其中 1,330 名博士級人才至產業就業,產業就業率 80%,平均就業薪資 6.9 萬元。
3. 今年(113 年),已錄取培訓 50 名博士,進行至多一年的產業實務訓練,導引博士進入產業。
(三) 年輕學者養成計畫:
為支持及培植國家優秀的科研人才、配合前瞻基礎建設之人才培育促進就業之建設計畫,本會自 107 年推動「年輕學者養成計畫」,包含「愛因斯坦培植計畫」與「哥倫布計畫」,主要係支持及培植優秀年輕科研人才投入大膽創新構想,以提升年輕學者研究質量、交流增進國際視野及促進國際學術知名度與影響力為目標。
第四期計畫推動成果,包括:
1. 除補助與延攬人才,更促進職涯發展,延伸研究成果:自 107 年至今,延攬 84 位科研人才回臺任教,減少國內年輕世代教授斷層風險;共 141 名屆期學者持續在臺投入研究,其中逾 9 成結案後銜接國科會計畫資源,進一步延伸應用研究成果。
2. 增進我國年輕學者國際視野:為促進觀摩學習及學術交流之效,自 112 年至今已辦理 4 場次學術交流活動,藉由主題演講、綜合座談與各領域學者執行經驗分享,提升年輕學者科研職涯發展之跨域思維與國際及前瞻視野。
3. 高品質研究表現增進臺灣學術影響力,並獲國際社群肯定:自 107 年至今,累計發表 1,316 篇高品質期刊(領域排名前 25%)論文;累計 581 人次獲學術獎項或擔任主要職務,其中 2 成為期刊編輯。
三、綠能建設
配合國家綠能科技之發展,運用科技力量,透過創新能源及智慧科技的結合,加速能源科技創新進程與轉型,持續推動綠能創新技術開發及應用技術合作,統整創能、節能、儲能與系統整合的應用場域,創新綠色產業價值鏈,建立樂活韌性永續家園。本會執行「科學城公共建設計畫-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計畫,推動重點及執行成果說明如下:
本計畫係於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 C 區,建置整合一、二期資安暨智慧科技研發大樓(下稱 A 棟、B 棟),提供智慧科技、新興及新創相關產業服務,鏈結大南方 S 廊道上之科學園區、工業區及研究單位,目標成為亞太地區重要資安暨智慧科技產業發展基地。
A 棟大樓已於 110 年度完成建置資安暨智慧科技研發大樓 (A 棟大樓),提供發展智慧交通、智慧健康及智慧生活三大主軸之相關技術研發,打造智慧資安產業聚落。截至 113 年 11 月,進駐率已達 82.70%,包含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國網中心資安暨智慧科技人培與協同基地、數發部沙崙資安服務基地、13 家資安與智慧科技廠商及 48 家新創團隊進駐,串聯跨部會及周邊產學研界能量。
第四期推動項目持續建置二期(B 棟)大樓,建物工程目前施工進度皆符合進度,待廠商提報完工後,將辦理工程驗收並取得使用執照,以利後續進駐營運作業。未來將整合 A 棟、 B 棟大樓提供完善服務,並配合行政院「智慧科技大南方產業生態系推動方案」,發揮「加乘效應」,擴大及延伸 C 區之整體效益,加速匯聚國內各法人、南部各大學、產官學研及國際級廠商之完整研發能量,引進全球前瞻技術(如淨零轉型),整合科學城周邊各區之量能,吸引更多國內外年輕新創團隊進駐,形成沙崙人工智慧產業聚落核心。
肆、結語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將奠基於過去卓越之研發成果,並配合國家科技發展策略滾動精進,厚植科研人才、拓展國際、連結未來,透過前瞻基礎建設之數位、綠能及人才培育促進就業計畫之賡續推動,強化我國數位科技與綠能產業之發展,吸引國際人才來臺發展,促進我國青年創業、就業及國際產學研合作交流活動,並打造臺灣成為國際標竿創業聚落,驅動臺灣成為智慧科技島的願景。
附表、國科會推動計畫總表
類別 |
計畫名稱 |
總期程 |
總經費 (110-114 年 8 月) |
第四期經費 |
||
112 年 |
113 年 |
合計 |
||||
數位建設 |
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 |
110-114 年 8 月 |
12.86 |
2.55 |
2.55 |
5.10 |
臺灣資安卓越深耕-學術型資安研究 |
110-114 年 8 月 |
5.95 |
1.35 |
1.35 |
2.70 |
|
突破半導體物理極限與鏈結 AI 世代計畫 |
110-114 年 8 月 |
6.45 |
1.13 |
1.13 |
2.26 |
|
Å
世代半導體-前瞻半導體及量子技術研發計畫 |
110-114 年 8 月 |
18.60 |
3.46 |
3.46 |
6.92 |
|
顯示科技研發與人才培育計畫 |
110-113 年 |
3.0 |
0.75 |
0.75 |
1.5 |
|
海纜及 5G 雲端聯網中心計畫 |
110-114 年 8 月 |
17.28 |
3.76 |
4.42 |
8.18 |
|
強化公部門網路服務與運算基礎設施 |
110-114 年 8 月 |
21.67 |
4.05 |
3.94 |
7.99 |
|
|
小計 |
85.81 |
17.05 |
17.60 |
34.65 |
|
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 |
青年科技創新創業基地建置計畫 |
110-113 年 |
4.64 |
1.06 |
1.02 |
2.08 |
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計畫 |
110-114 年 8 月 |
15.16 |
2.7 |
2.6 |
5.3 |
|
年輕學者養成計畫 |
110-113 年 |
23.71 |
5.29 |
3.98 |
9.27 |
|
|
小計 |
43.51 |
9.05 |
7.60 |
16.65 |
|
綠能建設 |
科學城公共建設計畫-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
110-113 年 |
34.344 |
2.7 |
0 |
2.7 |
|
小計 |
34.344 |
2.7 |
0 |
2.7 |
|
|
國科會總計 |
163.664 |
28.8 |
25.2 |
54.0 |
註:上表不含其他部會執行經費。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中央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5期特別預算案(114年度)」書面報告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吳誠文> https://lis.ly.gov.tw/lydbmeetr/uploadn/113/1131120/421-5.pdf
壹、 推動策略
貳、 預算編列
參、 執行重點說明
一、數位建設
二、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
肆、 結語
附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推動計畫表
壹、推動策略
第二階段科技發展類前瞻計畫全程自 110 年 1 月起至 114 年 8 月,期望為臺灣未來 30 年科技發展奠定根基,並達到強化國家競爭力、提升區域資源流通、縮短城鄉落差、培育重點領域高階專業及跨域多元人才等政策目標。
本會推動第 5 期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係根基於前期計畫基礎下,整合跨部會資源,精進擴大民生公共物聯網應用範圍;布建我國先進網路,提升公共服務網路傳輸效率,推動臺灣成為亞太數位樞紐,強化我國海纜陸鏈能力與網路韌性。同時因應國際產業競爭,推展半導體及資安防禦前瞻技術研發,培育產業前瞻技術跨域研發人才,期鞏固先進產業全球領先地位,加速臺灣數位轉型,累積臺灣國家數位競爭力。
貳、預算編列
本會執行第四期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各計畫進度符合原規劃預定進度,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執行第五期(114 年)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總經費為 16.81 億元,包括數位建設 14.95 億元及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 1.86 億元。
第五期計畫除了持續精進第四期計畫推動項目,持續深耕基礎研究、推動跨域合作、厚植科研人才,期透過上開計畫之推動,提升我國科技研發應用量能,培育跨領域的高階人才,並持續布局前瞻產業研發技術。
參、執行重點說明
一、數位建設
本會第五期推動之 7 項數位建設計畫,透過優化聯網智慧應用,深化民生公共物聯網應用及精準度;優化公共網路服務之基礎環境,提升智慧生活服務效能;布建南北骨幹光纖網路,建構國際級雲端聯網中心,打造我國成為亞太網路交換樞紐;強化新興科技資安防禦量能,發展半導體設備材料與關鍵自主、元件技術開發,培育高階半導體人才,布局前瞻技術;建置沙崙 AI高速運算資料中心,支援產官學研界研發人工智慧相關創新應用。各推動項目如下:
(一) 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
本計畫由本會與環境部、經濟部、交通部、內政部、農業部、數發部等七部會及中研院合作執行,延續前期「建構民生公共物聯網」之成果,以優化環境感測物聯網體系、深化環境聯網智慧應用、開創感測聯網產業創新為目標。
第四期計畫推動成果,包括:
1. 落地國產應用,推動海外市場:優化空品感測物聯網,微感測器 100%為臺灣業者生產製作;國產 PM2.5 模組使用比率已超過 30%。推動民生公共物聯網資料應用服務,113 年已取得 5.18 億元國際訂單,累計 17.78 億元。
2. 強化都會地震預警、落實災防科技:客製化強震預警系統,縮短北部及南部都會區地震警報發布時間至 7 秒左右;整合山區聚落閃洪預報系統,提供個人化防災資訊網,協助民眾快速到達避難場所。
3. 精進灌溉節水管理:配合稻作供灌作業,應用自動化閘門控制系統及監測數據即時掌握灌溉水路水位及流量等資訊。
第五期本會持續推動項目標包括「智慧微塵感測器技術研發」、「智慧地震防災預警服務」、「數據政府災防決策應用」、「民生物聯資料平台之研發與服務」以及「公共物聯網骨幹網路實驗計畫」,並持續發展具備微小化與低功耗特性智慧微塵 (Smartdust)感測器技術、地震預警及產業推動、全災害防救災資訊系統開發,完成公共物聯網骨幹網路技術之開發與建置,以因應快速變動的未來環境。
(二) 強化公部門網路服務與運算雲端基礎設施:
本計畫整體目標為打造公共網路優化之數位整合應用環境,期透過政府網路互連之數位碁盤,達成以數位治理擴大數位經濟發展之目標。
本計畫由本會與教育部、數位發展部合作執行,數位發展部主政。本會推動項目為建立網路交換中心,強化公共服務網路傳輸效率與韌性;建置公部門雲服務環境,提供關鍵服務之備援與備份,以及建置內容傳遞網路(CDN)環境,協助原站資安防護。
第四期計畫推動成果,包括:
2. 完成 4 處內容傳遞網路(CDN)建置(臺南、新竹、臺中、臺北),可提升網站頻寬使用效率及強化資安防護。
3. 建置公部門雲端服務環境,已提供內政部地政司、教育部、農業部農業試驗所、衛福部疾管署等單位使用,協助政府雲端服務系統備援提升服務韌性。
第五期推動項目包含:持續提升公共服務網路的資安與智慧化管理,並推動與國際及國內重要網路交換中心之連結,持續提升學研網路之傳輸效能與韌性;持續擴增雲端服務量能。
(三) 臺灣資安卓越深耕-學術型資安研究:
本計畫整體目標以資安技術研發為核心,針對未來新興應用軟硬體潛在資安威脅,開發對應前瞻創新資安防護技術,強化與先進國家資安研發機構合作,深耕我國資安技術研發能量,提高國內前瞻資安技術水平,並促進資安科技擴散及提供共享服務。
第四期計畫推動成果,包括:
1. 補助 11 個國內學研團體開發資安前瞻技術。
2. 累計促成 60 件產學合作及技術檢測服務,培育資安人才達 474 人,並參與國際研討會榮獲 Best Paper Award計有 2 篇。
3. 與美、日、捷等先進國家資安研發機構進行交流與合作。第五期將持續推動臺灣資安科技研究中心,整體布局上中游資安學術科研,進行前瞻關鍵技術研發、培育資安科研人才,並強化國際科研合作,厚植我國資安自主研發能力,提升研究團隊競合國際之影響力。
(四) 智慧科技大南方產業生態系推動方案-AI 運算資料中心建置:
因應國際科技發展潮流,規劃 114~117 年於台南沙崙推動建置全新高速 AI 運算資料中心,規劃供高速運算主機進駐,提供 AI 運算所需之資料與算力,支援 AI 產業發展、完善我國 AI 發展的重要基礎。
將配合「智慧科技大南方產業生態系方案」,規劃於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建置一棟節能、耐震 AI 運算資料中心,供高速運算主機進駐,支援 AI 產業發展,114 年將進行先期規劃,後續將接續以公共建設計畫之預算支應工程相關經費。
(五) 突破半導體物理極限與鏈結 AI 世代計畫:
本計畫整體目標係因應半導體產業面臨的製程微縮物理極限,透過開發適合非破壞性半導體製程元件結構檢測之關鍵技術,提前在半導體檢測的物理瓶頸上進行科學研究的極限突破,為科研基礎研究打底布局,有助於產學研界進行前瞻研發。
第四期計畫推動成果,包括:
1. 完成多功能式 EUV 微影元件檢測平台離線反射光譜自動化量測整合。
2. 完成世界第一座可快速更換實驗腔體的高能光電子能譜儀之建置及測試,其非破壞檢測深度可達 20 奈米,為傳統光電子能譜 3 倍深度。目前已與半導體產業簽定委託量測服務合約,協助開發次世代半導體材料。
3. 發展即時臨場激發探測光譜技術,有助於開發次世代半導體材料、了解相關材料在產氫應用的潛力、改善製程參數及縮短研發時程。
4. 建立原子針尖斷層影像儀平台,為台灣先進半導體元件提供高解析度的三維元素分佈研究。
5. 建構時間解析角析式光電子能譜系統,並利用新型的超短脈衝雷射光源提升實驗效率及穩定性,可促進新興量子材料科技與半導體工業之發展。
第五期將持續透過整合本會所屬法人國研院儀科中心自製設備技術、國輻中心光源實驗技術以及相關學研單位高解析實驗能量,針對次世代半導體材料及製程,進一步加強材料的檢測技術及研究能量,並研發全球首創可整合於叢集式之半導體製程臨場檢測設備及非破壞性精準標靶式 X 光檢測技術,優化產學研界進行前瞻研發的技術與檢測設備。
(六) Å 世代半導體-前瞻半導體及量子技術研發計畫:
本計畫整體目標係補助學研界投入下一個十年所需的半導體先進技術先期布局,包括元件與材料、先進製程檢測、矽基量子計算次系統等技術,未來將組成跨領域研究團隊,整合涵蓋物理、化學、材料、微電子等不同領域之研究人才,以突破性的創新方法,探索突破現有框架的創新解決方案。
第四期計畫推動成果,包括:
1. 成功開發先進半導體製程缺陷檢測之三維原子級電子斷層掃描技術,及發展出具次奈米 Å 尺度元件應用潛力的大面積、高品質二維半導體材料成長技術。
2. 成功實現全球最高密度的嵌入式記憶體陣列,位居國際領先地位,及完成臺灣第一顆可於低溫(-269°C)運作之操控矽基量子位元整合數位、類比及射頻電路 SoC晶片。
3. 培育碩博士高階人才累計 784 人,國際期刊及研討會論文發表累計 963 篇。
4. 導入產業研發量能(如臺積電、聯詠科技、旺宏電子、臺達電、奇景光電等知名半導體公司),促成 77 件產學合作計畫。
第五期推動項目為持續精進科研創新,挑戰「Å 尺度半導體關鍵檢測技術」、「高品質低維半導體材料」、「次奈米半導體元件與晶片」,以及「矽基量子計算次系統」等關鍵技術極限,為下世代半導體發展作超前準備。
(七) 海纜及 5G 雲端聯網中心建置計畫:
本計畫整體目標建立國家級中立且開放的雲端聯網中心,打造我國成為亞太網路交換樞紐。主要工作重點為打造國際電信機房等級之聯網中心,加速促成國際海纜業者登陸串接;建置串聯南北之骨幹光纖網路,提升我國網路連結力與備援能力。
第四期計畫推動成果,包括:
1. 提升雲端聯網中心服務量能,迄今共增加 223 個機櫃空間,已有國內大型電信業者進駐使用。
2. 骨幹光纖網路目前已完成臺北至高雄段,已有海纜業者申請使用。
第五期推動項目包含持續於南部科學園區進行新建電信等級機房大樓,作為海纜內陸介接交換之重要據點,賡續建置骨幹光纖網路往北延伸至八里,往南延伸至枋山,達成與南北海纜站之串聯,以強化我國海纜陸鏈能力與韌性。本計畫將提供便捷、高效、多選擇、備援、韌性的機房基礎環境,及搭配高速網路,提供完整的網路交換與雲端服務,期吸引海纜、電信及雲端服務業者進駐雲端聯網中心。
二、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
為促進我國青年就業,實現頂尖科技人才基地願景,合併前期國際產學聯盟及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能量,結盟國內外標竿企業、推動科研產業化平台、強化國際鏈結及海外募資,培育半導體、智慧製造等重點領域高階專業及跨域多元人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推動之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計畫共計 1 項,第五期特別預算計編列 1.86 億元。「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計畫」推動內容如下:
本計畫整體目標係持續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串聯 7 個跨校整合之科研產業化平台,與全球市場需求連結,協助學研成果產業需求接軌或衍生新創事業。對焦我國核心戰略產業需求,強化跨校人才及技術媒合,提升學界科研成果產業化效益。
第四期計畫推動成果,包括:
1. 補助 47 校成立 7 大平台,已衍生產學合作及技轉累計達 18.9 億元,培育產業所需人才 2,669 人。
2. 107 年度至 112 年度偕同 1,228 家次廠商培訓 1,660 名博士級人才,並導引其中 1,330 名博士級人才至產業就業,產業就業率 80%,平均就業薪資 6.9 萬元。
3. 今年(113 年),已錄取培訓 50 名博士,進行至多一年的產業實務訓練,導引博士進入產業。
第五期將整合前期計畫能量後,預期推動 7 案科研產業化平台,累計促成產學技轉金額 25 億元,吸引 30 家富比士 2000 大企業合作,培育各領域人才 2,500 人。
肆、結語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將奠基於過去卓越之研發成果,配合國家整體科技政策,持續滾動精進。第 5 期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將持續推展先進網路建設,強化我國數位網絡韌性,推動半導體製程及關鍵技術研發,開發前瞻創新資安防護技術及深化環境聯網智慧應用,厚植我國數位科技、資安與智慧科技之量能。回應社會與產業需求,驅動臺灣成為智慧科技島,達到均衡、韌性、健康台灣的三大目標。
附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推動計畫表
類別 |
計畫名稱 |
執行單位 |
總期程 |
總經費 (110-114 年 8 月) |
第五期經費 |
|
114 年 |
||||||
數位建設 |
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 |
【國科會主政】 工程處、災防中心、國研院 |
110-114 年 8 月 |
12.86 |
1.36 |
|
強化公部門網路服務與運算雲端基礎設施 |
【數發部主政】國研院、國網中心 |
110-114 年 8 月 |
21.67 |
4.15 |
||
臺灣資安卓越深耕- 學術型資安研究 |
前瞻處 |
110-114 年 8 月 |
5.95 |
0.75 |
||
突破半導體物理極限與鏈結 AI 世代計畫 |
國輻中心、自然處儀科中心 |
110-114 年 8 月 |
6.45 |
0.84 |
||
Å 世代半導體-前瞻半導體及量子技術研發計畫 |
工程處、自然處半導體中心 |
110-114 年 8 月 |
18.60 |
2.45 |
||
海纜及 5G 雲端聯網中心建置計畫 |
國研院、國網中心 |
110-114 年 8 月 |
17.28 |
3.60 |
||
|
小計 |
82.81 |
13.15 |
|||
公建預 算 |
智慧科技大南方產業生態系推動方案-AI 運算資料中心建置 |
國研院、國網中心 |
114-117 年 |
51.19 |
1.8 |
|
小計 |
|
51.19 |
14.95 |
|||
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 |
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計畫 |
產學處 |
110-114 年 8 月 |
15.16 |
1.86 |
|
|
小計 |
15.16 |
1.86 |
|||
|
國科會總計 |
149.16 |
16.81 |
|||
註:上表不含其他部會執行經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