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文化部】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聚焦網>前瞻建設

113年11月20日 

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財政、內政、經濟、教育及文化、交通、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1次聯席會議

邀請相關部會首長就「中央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4期特別預算執行情形及成效」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審查行政院函請審議「中央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5期特別預算案114年度」(僅詢答)。


中央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4期特別預算執行情形及成效報告

文化部> https://lis.ly.gov.tw/lydbmeetr/uploadn/113/1131120/419-4.pdf


主席、各位委員、各位女士、先生:

今天應邀就中央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 4 期特別預算執行情形及成效報告,深感榮幸。本期特別預算有關文化部主管計畫預算截至 113 年 9 月分配數 41.288 億元,執行數 40.079 億元,計畫經費執行率 97.07%。現在謹就計畫執行情形及成效提出重點說明。

一、數位建設計畫:

(一) 國家文化記憶庫及數位博物館應用計畫

本計畫係辦理臺灣文化記憶之轉譯應用,包括發展線上共創平臺機制、推動公民參與當代蒐藏、整理在地知識及原民文化、保存影視聽文化記憶資產等,推動成效如下:

1. 2.0 雙平臺優化及民眾共創:建置主題平臺,完成網站主題化、提升效能及友善介面;建置策展平臺,策辦線上徵展、自主策展;至 113 年 10 月止累計 1,210 萬瀏覽人次。

2. 深化地方與當代議題並連結國際:轉化農漁業傳統知識、原住民記憶、飲食記憶為影片、教案及數位素材,如「原住民族歷史記憶推動計畫文物解讀工作坊」、「島嶼庫客」動畫及「未來料理」NFT;113年 10 月辦理「博物館資料開放與共創」國際論壇及「臺灣甜」主題展示,邀請 Europeana、TAIDE計畫等專家交流。

3. 活化影視聽文化遺產:包含李美彌《未婚媽媽》女性三部曲等導演作品,完成國內女性影展等及法國雷恩旅行影展等海內外選映;並於全臺 3 所矯正機構及 2 處兒童之家進行教育推廣。

(二) 5G 文化科技人才培育暨跨域應用計畫

本計畫目標為打造博物館等文化場域 5G 科技應用產業生態鏈,推動博物館及表演團隊數位轉型,建立創新策略;透過補助示範案例與實驗團隊之研究、實驗及操作,協助資源鏈結,並促進成果分享,執行情形及成效如下:

1. 5G 創新內容跨域人才培育:成立專責輔導團隊,依 111 年擬定培育機制,已舉辦人才培育課程、跨域交流對談等 13 場次;另透過以戰代訓方式,與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合作「AIGO 潛力新星盃競賽」,完成 10 隊解題實證開發。

2. 建立場域創新機制: 於國立臺灣美術館 U-108 Space 沉浸式科技應用實驗場域,完成 4 案 5G 應用藝術作品,並完成該場域重點成果案例紀錄影片共 7 支,參與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市場展」臺灣館展出。

規劃協作平臺,媒合產官學界:擴大並優化文化內容與 5G 科技之對接,支持人才落地實戰應用,促成產官學界整合協作,核定補助 112 至 113 年「推動博物館及藝術 5G 科技跨域應用計畫」16 案。

(三) 5G 內容力技術力跨域創新生態系計畫

係補助行政法人文化內容策進院辦理整合上中下游創意內容生態產業鏈、鼓勵內容力和技術力兩端業者跨域跨界合作,與協助業者導入 5G 及其他新興數位科技,應用於前瞻文化創意新創事業商業化等。包括支持新型態沈浸式體驗《巴黎舞會》臺北場,透過升級後的 5G 網絡傳輸技術,串聯 VR內容,進行線下沉浸式劇場體驗;以常態性的沉浸式影像場館作為商業模式測試的場域,運用場館既有的 MR 眼鏡技術、感測器、雷射裝置等,打造 Vtuber 跨域共創的沉浸式互動虛擬演唱會「夢境 V 派對」;並輔導民間業者對接國發基金投資機制,共計帶動民間投資 1.09 億元;推動國際組織合作結盟,建立我國文化內容品牌國際能見度。

(四) 影音場域之 5G 創新應用領航計畫

1. 「5G 時代超高畫質內容創新應用計畫」係補助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利用 5G 網際網路協定(IP)等技術,強化高畫質多屏跨螢內容傳輸應用。目前已製作完成超高畫質節目合計 115 小時,同時已完成「IP 遠端製作系統」建置,並於 113 年 6 月 29 日順利完成中正紀念堂「神木之森」晚會異地遙控轉播作業。另《雲在兩千米》XR 獲選為 2023年 威 尼 斯 合 資 市 場 展 (Venice Gap-Financing Market)「沉浸式計劃」創投項目。

2. 「5G 時代影音場域建置與推廣計畫」其中 XR 沉浸式影像創作補助要點經公開徵件,業者提案踴躍計有 116 件申請案,經核定公告補助 38 件,金額合計 1 億 5,540 萬元,獲補助案內容多元,除臺灣文化元素之人物、歷史事件、特色民俗及流行文化外,亦包含文學、視覺及表演藝術之跨域合作。目前獲補助作品亮點成果有河床劇團《寂靜》、狠劇場《放開你的頭腦》等 2 項入圍 2024 年第 81 屆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競賽,狠劇場《放開你的頭腦》並獲選 2024 年日內瓦國際影展;謝文毅工作室《失焦 OBLIVION (The Great Filter)》入選 2024 翠貝卡影展沉浸式單元;瑞意創科(股)公司《Imagine • 想嚮》於奧地利林茲藝術節展演。本部另於 10 月 12至 27 日舉辦「2024 TTXC 台灣文化科技大會」活動,以「FUTURE AT PLAY」為主題,整合經濟部、數 發 部 「 Digi Wave 」 等跨部會、文策院「INNOVATIONS」及民間企業等之資源,合作推出 3 大核心展、8 項主題,超過 70 件作品與節目、12 場國際論壇、226 場產業交流活動,橫跨影視音、科技及產業等領域共同展演,並串聯亞洲最大規模虛擬實境展覽「XR DREAMLAND」、高雄電影節、 Takao Rock 打狗祭等,打造以民眾體驗為核心之綜合型展會,帶動民眾親身體驗文化科技新互動模式,加速文化科技走入生活,為期 16 天豐富展演吸引約 93 萬人次參與,另由國內外影視音與文化科技領域重量級講者分享最新產業脈動的論壇,亦促成英、義、日、韓、加拿大等 7 國,近 1,656 位文化科技工作者實地交流。

3. 「未來內容品牌國際造勢先導計畫」5 項成果如下:

(1) 已選出 20 組創業加速器團隊,進行跨域人才培育,刻正規劃 Demo Day,執行相關課程與輔導資源導入。

(2) 已於113 年11 月5 至8 日在南港展覽館舉辦「2024 TCCF 創意內容大會」,匯集來自 30 個國家媒體、買家和專業人士,參與人數累積破萬人次,進行為期四天提案洽商和精彩論壇。其中 PITCHING提案之《臺灣神鬼傳奇:太子與鐵道上的男孩》、《變成阿嬤的我,肯定有什麼比分遺產更重要的事》、《吸血鬼安啦》等作品,獲大會多項國內外獎項;另 FORUM 國際論壇集結韓國綜藝知名製作人羅英錫、皮克斯臺灣動畫繪者水晶孔等,多位國際重磅講者精彩對談;MARKET 市場展則號召全球各地包含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京畿內容振興院、日本樂天集團,及越南國家電視台、新加坡電影協會等進行版權買賣與商業交流。

(3) 於「2024 TTXC 台灣文化科技大會」辦理沉浸式之「INNOVATIONS」單元,展出《感覺的邊界》、《諾倫女神的玫瑰_第二象限》、《PATCHING -區域文化抵抗 AI 偏見補完計畫》等 3 件跨域未來內容作品,並於內容展示、產業活動、企業展區三大單元展示國內具商業潛力作品,安排媒合活動,盼能促進國際合資機會。

(4) 於國際合作支持方案中選出 4 件作品,包含前景娛樂公司《影子》、夢境現實(股)公司《Caves - The Art of Darkness》、綺影映畫公司《感官協奏曲:四季》、超現代映畫製作公司《蓮與子:混合紀錄片》。期以國際合資或合製方式,推動臺灣文化藝術領域在國際曝光度及影響力。

(5) 已完成威尼斯影展暨沉浸式市場展、2024 年香港國際影視展、義大利烏迪內遠東影展、BCM 釜山電視節、Telefilm 越南電視節、首爾書展、東京台漫推介活動、BCWW 首爾電視節、釜山影展等之參展。在威尼斯影展除推薦臺灣高品質企劃案、業者,另前進威尼斯「內容合資市場」、「出版改編版權市場」,更設立實體與線上臺灣館兩場國際論壇,不僅將臺灣作品推向國際,臺灣業者也能與國際產業進行深度交流與合作。此外,繼三部臺灣沉浸式作品入圍威尼斯影展後,《For My Country》及《The Last Queen》兩部劇情長片分別入圍「地平線」及「威尼斯日」競賽單元。

(五) 文化科技 5G 創新垂直應用場域建構及營運計畫

本計畫以場域擴散應用的多元體驗為目標,在節目展演規劃上以多點、多地觸及的方式來進行擴散:

1. 112 年度:

於文化 5G 場域-兩廳院,推出四齣 5G 展演作品,包含與資策會共創節目-舞鈴劇場《VALO 二部曲-島嶼》、拉縴人男聲合唱團《向生命乾杯》;兩廳院主辦雲門 50 鄭宗龍《波》、兩廳院製作《Operation 1'71701'/彌》。

嘗試各種創新應用於節目內容與周邊服務,提升文化科技整合度,與場館專業服務之品質;從節目的數位應用出發,提研節目情境內容之應用技術,主要包含 AI 運算所架構出的觀眾互動體驗、AR 擴增實境應用、聲紋辨識與動捕成像等;輔以周邊衍生服務之第二現場平板體驗服務及數位節目拍攝提供給觀眾多樣的觀演體驗。

2. 113 年度:

在文化 5G 場域-中正紀念堂,打造新型態藝術展覽「科藝福爾摩沙—新媒體藝術展」,匯集臺灣優秀的新媒體藝術家與科技藝術團體,共展出多件作品。開幕節目《想嚮》運用 5G 高速專網,搭配 8K高解析度投影、動態捕捉、生成式 AI、新媒體 3D影像等前瞻科技,進行現場國際連線。在演出中偵測收集多國參與者的心跳、呼吸等生理數據,運用 Edge AI 運算,即時轉換成視覺影像,與現場舞者異地共演。

於文化 5G 場域-華山文創園區,辦理新型態藝術展演節目《找》&《Ai,是我》、《虛張聲實 SILENT SHOW》、行行製作《No Where》、嚐劇場《雲豹的屋頂》。

(六) 強化公部門網路服務與運算雲端基礎設施計畫

1. 持續辦理公有雲端特性與服務韌性規劃, 提供 iCulture 藝文活動整合平台、國家文化記憶庫收存系統、藝文活動管理暨報名系統所需雲端資源服務。

2. 完成 iCulture 藝文活動整合平台、國家文化記憶庫收存系統及藝文活動管理暨報名系統至hi-cloud 公有雲,並將系統之「資訊服務雲端應用成熟度」提升至 ML3,優化系統品質及穩定系統服務效能。

3. 完成辦理 GCP 雲端基礎概論及實作、GCP 雲端安全概論、GCP 如何將工作負載遷移至 Google Cloud、GCP 備份與災難復原概論、GCP 容器化服務概論及實作、hicloud 雲端服務介紹暨 CVPC 平台操作、hicloud F5 Big-IP 應用程式防火牆教育訓練、SOC 資安事件監看、處理及通報等課程人才培育數量計 61 人次。

二、城鄉建設計畫

(一) 文化生活圈建設計畫

本計畫係辦理文化保存、地方館舍升級、地方文化特色及藝文人口培育等,以建立文化生活圈、促進公民參與、落實文化平權。

1. 文化保存—具文資潛力之老建築保存與再生

本計畫係補助法人、團體與個人等辦理修繕及保存具歷史、文化、藝術再生價值等潛力老建築;促進地方政府推展計畫及建立溝通協作平臺等業務;召開相關諮詢與業務說明及執行情形會議,辦理培力等活動。本計畫由中央與地方共同合作推動保存具潛在文資價值之私有老建築,期能引入民間自發性文化治理力量,營造社會重拾老建築及其技藝價值並保存城鄉特色發展紋理,截至 113 年 11 月共召開 40 次審查會,執行 248 案。

2. 文化保存–再造歷史現場計畫

本計畫本期已核定 20 縣市 30 案計畫,112-113 年已修復再現 43 處有形文化資產歷史場域及針對 22 處人文歷史空間場域進行再利用,並辦理 2 案科技與文化資產的結合運用,以進行文資應用與保存。另為有效推廣文化資產及本計畫,已辦理多場次文化資產與保存技術人才培育課程、展演及導覽參觀,計有超過 1 萬人次參與。

3. 重建臺灣藝術史

107 年至 113 年總計購藏重要作品 886 件,徵集檔案史料超過 9 萬件,修復作品及文物史料逾 8 千件,出版、紀錄臺灣藝術家身影超過 462 件,辦理逾 80 檔美術、工藝、文學、音樂重要經典展演,獲捐贈美術作品近 5,000 件、廣播卡帶逾萬卷、電影史料逾千件,重新梳理臺灣藝術發展脈絡,系統化重建臺灣藝術史。112 年至 113 年重要執行成果如下:

(1) 美術類:日本佐渡市委託國立臺灣美術館修復及翻製黃土水作品《山本悌二郎像》,112 年佐渡市渡邊龍五市長更親蒞觀展;國立臺灣美術館於 113年與東京藝術大學合作國際特展,國寶《甘露水》赴日展出,為臺日交流重大里程碑。另外,典藏陳敬輝第 2 屆省展作品《看琴譜的少女》、藍蔭鼎《觀音山》、何德來《湯澤雪景》、以及著名廟宇修復師潘麗水入選臺展畫作《畫具》,其為潘麗水創作生涯重要階段性作品,更係目前臺灣三大美術館首次入藏之潘麗水畫作。

(2) 音樂類:文化交流成果豐碩,持續累積、建構臺灣珍貴音樂史料資源,例如策辦「亞洲作曲家聯盟」成立五十周年系列活動等,並透過當代詮釋及轉譯擴大音樂資源使用介面與價值。

(3) 文學類:圍繞作家、創作歷程作品、串連全國各文學館家族、著重於徵集珍貴藏品,系統化追溯過去,改編轉譯作品史料,推出《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及《臺灣作家全集》動畫等,推廣臺灣文學。

(4) 電影及廣播效益豐碩,楊德昌紀念展將臺灣電影史帶進美術館,臺灣影視聽獲各界關注。歷三年造冊、整理,促進臺灣九○年代地下電台有聲史料重現於世,奠定了後續相關研究、推廣之基礎。

4. 地方館舍升級—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升級

本計畫主要係加強館場專業功能,深化在地連結及跨域合作;辦理業務統計資料庫維運、館所評量與輔導,補助地方政府建立運籌機制,並協助地方博物館及文化館提升營運機能,及辦理本部所屬博物館展示更新、館舍改善、修繕及再利用,執行情形及成效如下:

(1) 補助地方政府促進博物館事業發展,提高其專業性、公共性、多元性,輔導地方文化館,落實文化平權,深耕在地文化。計核定補助 22 縣市運籌計畫 22 案、提升計畫 124 案及協作計畫 54 案,共計 200 案。

(2) 提升本部所屬博物館專業功能及服務品質,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於 112 年 5 月 19 日重新開幕;國立臺灣文學館臺北分館於 112 年 10 月,完成歷史建築本體修復工程。

5. 地方館舍升級–美術館及藝文館舍建置及升級計畫 

本計畫係為建構文化生活圈之整體藝文發展,協助地方藝文場館專業發展,改善空間與設施,落實文化平權,促進藝術文化深耕地方。本期共核定補助 18 縣市 31 計畫案 34 場館,執行情形說明如下:

(1) 地方藝文場館興建計畫:為落實文化平權與在地文化獨特性為原則,協助地方興建新場館。共核定補助 3 縣市 4 場館,以文化生活圈為核心概念,推動強化區域內整體藝文發展,包含演藝廳與文化中心。現已完工啟用者如馬祖梅石演藝廳(現稱梅石藝文中心),及恆春文化中心民謠館。

(2) 地方藝文場館整建計畫:提升地方整體藝文發展,改善專業展演設施服務品質,擴大現有展演場館能量,打造友善無障礙空間,提升文化生活圈優質文化服務。共核定補助 11 縣市 15 場館,包含演藝廳及美術館等地方場館,已完工啟用者如桃園展演中心、新莊文化藝術中心、宜蘭美術館、員林演藝廳、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等。

(3) 地方美術館典藏空間升級或購藏計畫:依美術館專業發展定位與方向,改善強化專業典藏空間及設施,提升文化藝術作品與檔案史料之典藏、研究及推廣。共核定補助 15 縣市 15 座美術館。

6. 地方館舍升級—地方影視音發展計畫

支持地方政府辦理「地方影視音體驗計畫」及「地方影視音內容產製發展基地」二類別計畫。自 107 至 113 年,已補助 15 縣市 79 件計畫,包括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建置臺灣首座 VR 體感劇院、花蓮設置鐵道電影院、臺南岸內糖廠影視基地之清代漢人與日治榮町市街場景建置、充實桃園鳳飛飛故事館與臺南文夏故事館之軟硬體設備及活動,及補助「老臺新藝」活動串聯臺南永成戲院、嘉義萬國戲院、雲林大復戲院等。

7. 地方文化特色及藝文人口培育計畫

本計畫辦理「藝文教育扎根」、「藝文場館營運升級」、「臺灣文化節慶升級」,發展文化特色、培養藝文欣賞人口及藝術專業人才,活化縣市文化中心演藝場館與美術館及展覽空間,提升場館專業營運能量,協助地方政府形塑在地藝文特色及建構國際文化識別價值,並進行整體性的資源串聯及規劃推動;112 至 113 年共補助 21 縣市 99案計畫。說明如下:

(1) 藝文教育扎根:以普及和提高藝文欣賞習慣為目標,推動從小參與和學習文化藝術,並媒合傳藝師、學校、社區等,共同發展在地文化藝術傳習,共補助 22 案,包含布袋戲、藝陣、恆春民謠、南北管、木藝等。

(2) 藝文場館營運升級:打造縣市藝文場館以專業模式營運,促進文化參與,共補助 40 案表演空間、18 案美術館及展覽空間,至 113 年已擴及 47 處展演場館,包含鐵玫瑰藝術節、雲嘉嘉營劇場連線系列活動、彰化兒童藝術節、高雄市立美術館、嘉義市立美術館等。

(3) 臺灣文化節慶升級:在地文化節慶活動導入策展人機制,深化地方參與,強化地方文化國際識別價值,共補助 19 案,包含月津港燈節、半島歌謠祭、草草戲劇節等。

(二) 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

本計畫主要係補助地方政府、民間團體,結合地方特色深化文化環境資源之積累與人才整備、文化空間經營及活化應用、在地文化資源加值運用等,帶動地方文化之提升,以促進地方創生;截至 113 年 11 月「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工作會議,通過對應本部資源之跨年期地方創生事業提案,包含新北市等 21 個縣市共 92 件,累計創造約 230 個工作機會,促進文化內容轉譯應用、深化地方文化自信,促成地方文化資源之活絡與應用。

以上是文化部於第 4 期特別預算有關數位建設及城鄉建設之執行情形及成效,各項計畫皆係為臺灣文化長遠發展,健全臺灣藝文環境、充實臺灣文化軟實力不可或缺的扎根基礎建設,敬祈各位委員先進支持,謝謝。

中央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5期特別預算案報告

文化部> https://lis.ly.gov.tw/lydbmeetr/uploadn/113/1131120/419-5.pdf


主席、各位委員、各位女士、先生:

今天應邀就中央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 5 期特別預算案報告,深感榮幸。本期特別預算案有關文化部主管部分計編列 13 億 8,388 萬 8 千元,包括數位建設 2 億 8,318 
萬 8 千元,及城鄉建設 11 億 70 萬元。現在謹就預算編列概況及推動情形提出重點說明。

一、數位建設計畫:

(一) 強化公部門網路服務與運算雲端基礎設施計畫

1. 計畫重點及預算編列情形

本計畫重點為藝文活動管理暨報名系統、國家文化記憶庫收存系統、數位典藏檔案系統共構系統、 iCulture 藝文活動整合平台之維運,與運用雲端服務隨需自助(On-demand self-service) 、廣泛的網路存取 (Broad network access) 、 共 享 資 源 池 (Resource pooling)、快速且彈性佈署(Rapid elasticity)及服務可量測(Measured service)之五大雲端服務特性,擴大及提升民眾服務共構平台的可用性,解決資源有效管理暨資安等議題。本期特別預算案編列為 718 萬 8 千元。

2. 計畫推動情形

前瞻第 4 期計畫至 113 年 10 月止,計畫推動情形如下:

(1) 累計完成 4 個為民服務系統-藝文活動管理暨報名系統、國家文化記憶庫收存系統、數位典藏檔案系統共構系統及 iCulture 藝文活動整合平台移轉上雲,彈性運用公有雲端服務。

(2) 本計畫系統-藝文活動管理暨報名系統、國家文化記憶庫收存系統、數位典藏檔案系統共構系統及 iCulture 藝文活動整合平台之「資訊服務雲端應用成熟度」皆已提升至 ML3,優化系統品質及穩定系統服務效能。

(二) 影音場域之 5G 創新應用領航計畫

1. 計畫重點及預算編列情形

本計畫係藉由 5G 通訊特性,鼓勵影視音產業運用數位傳播科技進行跨域合作,辦理超高畫質內容產製與創新應用,引導業者產出具臺灣在地特色內容,與發展影音展演服務解決方案及商業模式等。本期特別預算案編列 1 億 6,000 萬元。

2. 計畫推動情形

(1) 補助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利用 5G 網際網路協定(IP)等技術,強化高畫質多屏跨螢內容傳輸應用。

現已完成「IP 遠端製作系統」建置並於 113 年 6 月 29 日順利完成中正紀念堂「神木之森」晚會異地遙控轉播作業。另目前已製作完成超高畫質節目合計 115 小時,另《雲在兩千米》XR 獲選為 2023威尼斯合資市場展(Venice Gap-Financing Market)「沉浸式計劃」創投項目。

(2) 影音場域建置及推廣計畫 

113 年以「文化黑潮之 XR沉浸式影像創作補助」核定補助 38 案,辦理具臺灣文化元素之人物、特色民俗、流行文化及文學、視覺、表演藝術內容之跨域合作等作品,如福利事國際有限公司-康士坦的變化球《眠月線 TRACK TO SLEEPING MOON》、河床劇場《寂靜》(入圍 2024 年威尼斯影展)。並於 10 月 12 至 27 日舉辦「2024 TTXC 台灣文化科技大會」活動,以「FUTURE AT PLAY」為主題,整合經濟部 XR、數發部「Digi Wave」等跨部會、文策院及民間企業等之資源,合作推出 3 大核心展、8 項主題,超過 70 件作品與節目、12場國際論壇、226 場產業交流活動,橫跨影視音、科技及產業等領域共同展演,並串聯亞洲最大規模虛擬實境展覽「XR DREAM LAND」、高雄電影節、 Takao Rock 打狗祭等,打造以民眾體驗為核心之綜合型展會,帶動民眾親身體驗文化科技新互動模式,加速文化科技走入生活。為期 16 天豐富展演吸引了約 93 萬人次參與,另由國內外影視音與文化科技領域重量級講者分享最新產業脈動的論壇,亦促成英、義、日、韓、加拿大等 7 國,近 1,656 位文化科技工作者實地交流。

(三) 5G 內容力技術力跨域創新生態系計畫

1. 計畫重點及預算編列情形

本計畫係補助行政法人文化內容策進院辦理整合上中下游創意內容生態產業鏈、鼓勵內容力和技術力兩端業者跨域跨界合作,與協助業者導入 5G 及其他新興數位科技,應用於前瞻文化創意新創事業商業化等。本期特別預算案編列 4,000 萬元。

2. 計畫推動情形

(1) 持續促進未來內容開發,建立亮點示範展演機制與跨業合作管道,催生如「《巴黎舞會》臺北場」及「Vtuber 沉浸式展演」等 4 案示範案例。以《巴黎舞會》為例,本案透過升級後的 5G 網絡傳輸技術,結合最新的虛擬實境和全身追蹤技術,以垂直整合概念持續推出跨域示範展演案例,展現國內新型態且具潛在商業化之新標的內容,收入除展演門票以外尚包括贊助商以品牌曝光與置入方式參與,有助促成國內更多新型態內容商業模式及消費體驗能更落地發展。

(2) 以內容 IP 系統性開發,促成內容產業發展新商業模式,進而帶動未來產業投資,輔導民間業者對接國發基金投資機制,共計帶動民間投資 1 億 884 萬 9,000 元。

(3) 推動國際組織合作結盟,達成 2 個國際合作案,如與國際展會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合製作品並現地展演,並將參加日本 XR 影像技術與應用展,於國際間提升臺灣內容製作、技術服務之能見度與口碑。

(四) 國家文化記憶庫及數位博物館應用計畫

1. 計畫重點及預算編列情形

本計畫係結合博物館數位轉型工作轉譯活化臺灣原生文化,包含:重要主題數位資源蒐整,串聯典藏機構、一般民眾、議題社群、地方區域保存當代多元文化記憶資產等;發展數位資料系統共構與平臺共創服務機制,強化效能及開放近用等;補助行政法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辦理影視從業人員口述影像紀錄、文化資產高階數位化與深化詮釋、授權應用及主題展示等。本期特別預算案編列 7,600 萬元。

2. 計畫推動情形

(1) 網站使用推廣及優化 2.0 雙平臺:為聚焦主題化呈現、友善化使用者體驗並促進民眾以站內資料自主策展,完成建置主題平臺與策展平臺,並策辦線上徵展活動,截至 113 年 10 月止網站累計 1,210 萬人次。

(2) 深化地方知識,回應當代議題:以南投埔里、高雄旗山美濃、基隆八斗子、宜蘭龜山島等示範場域,系統性轉化農業(稻米、蔗糖)、漁業(近海)等傳統知識為影片或教案等教育推廣資源;112 年至 113年辦理「我們在記憶的產地紮營」地方巡迴展及「超時空島嶼餐桌-『島嶼庫客』飲食文化影片製作、『島嶼未來料理教室』飲食記憶 NFT 工作坊」;113 年 10 月辦理首次國家文化記憶庫國際論壇「博物館資料開放與共創」及「臺灣甜:詠唱島嶼記憶」主題展示,邀請 Europeana、Japan Search、TAIDE 計畫、故宮等國內外數位文化領域專家進行跨界交流。

(3) 活化影視聽文化遺產:包含李美彌《未婚媽媽》女性三部曲、辛奇、蔡明亮等導演作品等,完成國內女性影展、臺北電影節、金馬影展,以及法國雷恩旅行影展、維蘇亞洲影展、瑞士黑電影獨立影展等海外選映;並進入全臺 3 所矯正機構及 2 處兒童之家進行教育推廣。

二、城鄉建設計畫

(一) 文化生活圈建設計畫

本計畫係辦理文化保存、地方館舍升級、地方文化特色及藝文人口培育等,以建立文化生活圈、促進公民參與、落實文化平權。本期特別預算案編列 9 億元,各項說明如下:

1. 文化保存–再造歷史現場計畫

(1) 計畫重點及預算編列情形

本計畫係建構城市文化與空間治理的文化保存策略,含有形文化資產的空間治理、無形文化資產的傳承。結合文化資產保存與地方空間治理,打破過去單點、單棟的文化資產保存,以軟體帶動硬體、由文化治理帶動城鄉發展,重新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本期特別預算案編列 3 億 6,000萬元。

(2) 計畫推動情形

A. 以地方政府為提案單位,落實中央與地方政府及在地公民團體之協力、夥伴關係,由中央部會進行政策規劃,並輔導地方政府研提相關整合計畫,整合所屬行政單位進行區域性工作推動,並以計畫品質及地方配合條件為前提,包含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緊密與當地歷史脈絡及區域發展紋理結合。

B. 第 1 期至第 4 期共核定 22 縣市 96 案跨年度計畫,包含「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大溪好生活再造歷史現場」、「臺中文化城中城歷史空間再造計畫」、「左營舊城見城計畫」、「興濱計畫」、「屏東飛行故事再造歷史場域計畫」及「冷戰 • 島嶼—連江縣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等專案,均已有階段成果。

C. 另為輔導縣市政府執行計畫,除經費補助外,亦透過整合機制的強化,同時建立輔導管理機制,確保計畫推動符合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核心理念。成立顧問團、各專業分區輔導團與專業資訊平 臺,提供專業諮詢、督導執行情況、協助各案滾動修正之審查,及檢核成果效益。

2. 地方館舍升級–美術館及藝文館舍建置及升級計畫

(1) 計畫重點及預算編列情形

本計畫係為建構文化生活圈之整體藝文發展,協助地方藝文場館專業發展,改善空間與設施,落實文化平權,促進藝術文化深耕地方。本期特別預算案編列 4 億元。

(2) 計畫推動情形

A. 第 1 期至第 4 期共核定補助 22 縣市 77 計畫案,補助情形如下:

i. 地方藝文場館興建計畫:為落實文化平權與在地文化獨特性為原則,協助地方興建新場館。共核定補助 12 縣市 15 場館,以文化生活圈為核心概念,推動強化區域內整體藝文發展,包含流行音樂劇場、演藝廳與布袋戲傳習中心。現已完工啟用者如台江文化中心、桃園流行音樂露天劇場(現稱桃園陽光劇場)、高雄市多功能教育中心(現稱內惟藝術中心)及恆春文化中心民謠館。

ii. 地方藝文場館整建計畫:提升地方整體藝文發展,改善專業展演設施服務品質,擴大現有展演場館能量,打造友善無障礙空間,提升文化生活圈優質文化服務。共核定補助 20 縣市 49場館,包含演藝廳及美術館等地方場館。

iii. 地方美術館典藏空間升級或購藏計畫:依美術館專業發展定位與方向,改善強化專業典藏空間及設施,提升文化藝術作品與檔案史料之典藏、研究及推廣。共核定補助 15 縣市 15 座美術館。

B. 第 5 期特別預算預定工作:本期主要係延續及完備前期補助成果。計畫內容為賡續辦理「地方藝文場館整建」、「地方藝文場館興建」及「地方美術館典藏空間升級或購藏」。本部將依據 106 至 113 年計畫執行情形,管考及輔導之訪視縣市執行狀況,召開審查會議核定補助金額,持續建構文化生活圈之藝文發展。

3. 地方文化特色及藝文人口培育計畫

(1) 計畫重點及預算編列情形

本計畫係發展文化特色、培養藝文欣賞人口及

藝術專業人才,活化縣市文化中心演藝場館與美術館及展覽空間,提升場館專業營運能量,協助地方政府形塑在地藝文特色及建構國際文化識別價值,並進行整體性的資源串聯及規劃推動。本期特別預算案編列 1 億 4,000 萬元,辦理藝文教育扎根、藝文場館營運升級、臺灣文化節慶升級等計畫。

(2) 計畫推動情形

第 1 期至第 4 期共核定補助 21 縣市 389 案計畫,補助情形如下:

A. 藝文教育扎根計畫:以普及和提高藝文欣賞習慣為目標,推動從小參與和學習文化藝術,並媒合傳藝師、學校、社區等,共同發展在地文化藝術傳習,共補助 101 案,包含布袋戲、藝陣、恆春民謠、南北管、木藝等。

B. 藝文場館營運升級計畫:打造縣市藝文場館以專業模式營運,促進文化參與,共補助 141 案表演空間、53 案美術館及展覽空間,至 113 年已擴及 47 處展演場館,包含鐵玫瑰藝術節、太平洋左岸藝術季、高雄市立美術館、嘉義市立美術館等。 C.臺灣文化節慶升級計畫:在地文化節慶活動導入策展人機制,深化地方參與,強化地方文化國際 識別價值,共補助 94 案,包含月津港燈節、半島歌謠祭、草草戲劇節等。

(二) 公共服務據點整備計畫

1. 計畫重點及預算編列情形

公有危險建築補強重建-係補助地方政府辦理博物館、美術館及展覽館等藝文場館耐震評估補強及拆除重建工程,以改善地方政府博物館、美術館及展覽館等藝文場館公有建築物耐震能力,以維護公共安全。本期特別預算案編列 2 億 70 萬元。

2. 計畫推動情形

本部調查地方政府需辦理之藝文場館耐震評估補強及拆除重建工程,本期特別預算係補助其中能於113 年度完成規劃設計並於 114 年度發包建設之工程案件。

以上是文化部於本期特別預算案有關數位及城鄉建設部分相關預算編列及計畫推動情形,各項計畫皆係為臺灣文化長遠發展,健全臺灣藝文環境、充實臺灣文化軟實力不可或缺的扎根基礎建設,敬祈各位委員先進支持,謝謝。
 


行政院重要施政成果-前瞻基礎建設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績效檢討報告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106年度各部會績效檢討報告
























【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前瞻計畫專區


2018-01-22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主要是為建構文化生活圈之整體藝文發展,包含協助縣市政府確立藝文場館專業發展定位及方向,改善藝文空間與設施,提升軟體專業營運,促進地方藝文活動發展,發展地方特色。文化部於去年八到十月之間共計開過4場縣市說明會議,鼓勵各地方政府提案,有關地方政府爭取前瞻預算,本部亦請地方政府循競爭型評選機制提送相關計畫,但所有提案均須經由文化部及外部專家共同組成的評選委員會,進行競爭型評選。相關作業要點已於去年十一月陸續公告後,各縣市提案計畫已於今年一月陸續收件完畢,全國二十二個地方政府皆有提報相關計畫,共計91案。本部規畫在二月初邀請外部專家學者審查各縣市所提計畫,如今尚未展開評選,各縣市計畫是否核定補助尚未可知。前瞻基礎建設審查會議都尚未召開,國民黨質疑本部獨厚之說,並非事實,實係子虛烏有。

本次計畫評選將邀請外部學者專家參與競爭型評選,評選原則將著重於「地方獨特的特色及脈絡」、「專業營運及人才培育」、「長期永續經營及發展」、「文化平權」等面向及價值,各縣市之計畫均須依循上述原則進行評選。

另,文化部長鄭麗君過去任職臺灣智庫執行長期間,董事長是陳博志,而非林佳龍。鄭麗君部長也早在2012年擔任立委前就已辭去臺灣智庫董事職務。而李連權常務次長則是在前文化部長洪孟啟任內開始擔任財團法人臺灣智庫董事,過程符合《公務員服務法》第十四條之三等相關規定。




【文化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專區>城鄉建設-文化生活圈建設計畫












2017-07-11

行政院院會今(11)日通過「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一期特別預算案」,文化部發布新聞稿說明,將於前瞻基礎建設計畫106-110年四年期程中,投入64.7億元預算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及促進數位加值應用計畫」、「推動超高畫質電視內容升級前瞻計畫」、「新媒體跨平台內容產製計畫」等三項數位建設,期待在超寬頻時代,以台灣原生文化內容豐富民眾的數位生活。也投入158億元預算推動城鄉建設-「文化生活圈建設計畫」,期待以文化保存及提升在地文化公共服務,建構文化生活圈,透過文化治理帶動城鄉發展。文化部鄭麗君部長表示,文化的前瞻性來自於文化紮根。文化部前瞻基礎建設以「越基礎,越前瞻」為核心理念,從歷史紮根、在地紮根與內容紮根三原則來建構前瞻基礎計畫。

文化部長鄭麗君指出,面對超寬頻時代,臺灣的數位建設不應只追求「速度」與「技術」,更要有「內容」的思考。民眾除了享有快速而便利的網路外,也應有被保障享有台灣原生文化內容的權利。因此,文化部所提出的三項數位建設計畫,正是以「內容建設」為出發點,期待除了強化臺灣原生文化內容產製來豐富民眾的數位生活外,也支持創意人才更多創作的機會。

數位建設總計為64.7億,三項計畫中,「國家文化記憶庫及促進數位加值應用計畫」(22.7億元)將奠基於過去的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促進行政機機關、博物館典藏與在地知識內容數位化,並透過授權機制建構,提供文化資料收存取用,以建構臺灣文化DNA來支持創作取材的基礎建設。「推動超高畫質電視內容升級前瞻計畫」(24億元)將從公廣集團與民間業者雙軌,催生面向海內外市場,包含戲劇與紀錄片等各種類型的國家品牌影視作品,打造更多在世界舞台發光發熱的《通靈少女》。「新媒體跨平台內容產製計畫」(18億元)則將鼓勵民間業者善用OTT等新媒體平台,以及ARVR新科技特性,革新技術、行銷與商業模式,發展臺灣IP,讓故事IP透過多元應用擴大價值,涵蓋範圍並首度納入動漫ACG產業支持計畫。

在城鄉建設方面,文化部所提的「文化生活圈建設計畫」四項計畫,將打破過去以文化場館硬體興建為主的模式,主要以文化資產保存修復與活化利用,以及透過充實軟體帶動硬體升級的思維為主,並充分融合既有地方文化特色與歷史重建的工作,既讓歷史記憶紮根,也賦予當代觀點,從文化治理的角度帶動在地城鄉風貌發展。

城鄉建設總計為158億。「文化保存」計畫(70億元)係將從傳統的文資修復工作再跨一步,以「再造歷史現場」概念,結合有形文化資產的空間治理與無形文化資產傳承等工作,塑造各地文化生活圈的歷史記憶。「地方館舍升級」計畫(66.66億元)針對縣市既有的文化設施服務,充實軟體營運,並提升硬體設施功能,推動既有館舍活化,提升在地文化公共服務質量。「台灣藝術史重建」計畫(16億元)則是以中央藝文館舍結合「文化保存」計畫,以中央與地方協力方式,透過作品與史料的系統化典藏、主題研究與策展、教育推廣等各面向工作,重新建構台灣藝術史,包含美術史、音樂史、攝影史、建築史等。「地方文化特色活動」計畫(5.34億元)則期待協助富有在地特色的文化節慶,透過居民共同參與,形塑品牌化與國際化發展。城鄉建設計畫採競爭型,並以縣市財力分級設定補助比例,落實區域平衡。地方政府若提出新建計畫,文化部則以文化生活圈之文化平權與在地文化獨特性為原則嚴格把關。

鄭麗君強調,文化部此次提列的每項計畫,都經過與各領域專家學者的密 集討論,未來在執行時亦會建構民間參與機制,讓計畫能夠與時俱進,適時回應民間的訴求。文化部也有充分信心,此次推動的城鄉與數位建設計畫,每一項都是為了台灣文化長遠發展,充實未來台灣文化軟實力不可或缺的紮根基礎建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